我們一起洗澡吧。
說起洗澡,沒有浴霸的小時候,洗的都是集體澡堂,南方人不懂北方人怎麼做到毫無顧忌一起脫衣服,脫光了還挨著洗?
女澡堂裡的噩夢就是滿地都是頭髮。
女生們邊洗頭邊大把大把掉頭髮,其實每次掉這麼多,參考一下。
洗著洗著還有洗出靈感來的。
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個妹子用洗掉的頭髮在作畫....
眼熟麼?
沒錯就是《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繪畫作品《吶喊》
美國藝術家Lucy Gafford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洗完澡後發現地板上的頭髮,竟組成了一副有趣的構圖,從此她就開始自己的創作之旅,各種名畫都被她用簡單的頭髮拼湊出來了。
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1889年繪畫作品《星空》
還有一些名人她也不放過。
例如,川普。
希拉蕊。
對於有藝術細胞的人來說,真是什麼都能成為作畫的工具。
再看看被自己頭髮堵塞的下水道....
嗯...我還是好好養發吧。
在許多經典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關於洗澡的題材,各個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沐浴文化。
從中國很多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沐浴文化從古代開始就廣為流傳了,不過人們覺得洗澡是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情,相關作品比較少。
最出名的就是《貴妃出浴》。
然而日本文化就比較獨特了,還有男女混浴。
這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就導致了日本有很多天熱溫泉。
因此挖一個溫泉泡澡在日本是一個輕而易舉的事情。
蠟筆小新和他爸在澡堂裡鬧的笑話實在太多了~
在日本古代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幾乎都是有混浴的習慣。
一方面,每天都要泡澡,家家戶戶不可能每戶人家都挖一個溫泉,所以要一起。另一方面在沒有電臺和電視的時代,溫泉是日本人傳播信息和收集情報的最主要場所。
就像我們中國人喜歡坐在村頭樹下嘮嗑一樣,男女老少都喜歡聚在一起,交流各種信息。
日本的浮世繪中經常有關於沐浴主題的作品,日本浮世繪畫家鳥居清長Torii Kiyonaga畫了一幅江戶時代日本澡堂的浮世繪作品,這件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被生動描繪。
鳥居清長《Bathhouse Torii Kiyonaga》
以下其他關於洗澡的浮世繪作品。
《瓦平松浴女》是法國藝術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在28歲時創作的。
整幅畫微妙的色調變化、周圍物品顏色的搭配,體現出了藝術家細膩的繪畫風格。
安格爾《瓦平松浴女》
有個人特別喜歡洗澡,
喜歡到為此而創辦一本雜誌。
Leonard Koren是洗澡洗的最有名的人物,他洗遍了全世界的澡堂,每個浴缸都是他的老熟人。
他把洗澡洗成了藝術,他稱之為 bath art 。
說白了,就是讓朋友們一個個統統扒光,按他要求,置身於水、泥土、熱空氣、蒸汽等所有被他認為可以洗澡的地方,他就在一旁拍照。
這些照片被製作成兩個作品系列《23 Beautiful Women Taking a Bath》(23個美女在泡澡)、《17 Beautiful Men Taking a Shower》(17個帥哥在淋浴),然後被賣到了畫廊。
《17 Beautiful Men Taking a Shower》
《23 Beautiful Women Taking a Bath》
為了感謝朋友們為他藝術事業的英勇獻身,Leonard舉辦了一個答謝Party,主題當然也是洗澡。
所以,
他花了450美元包下了俄羅斯一個猶太風格的大澡堂,泡池、桑拿房、蒸汽浴室、遊泳池,健身中心,應有盡有。
然後就火了,
《洛杉磯時報》做了長篇報導,就連時裝界傳奇人物Rudi Gernreich也親臨泡澡捧場...
有了這次意外成功的社交,Leonard Koren就想為什麼不做一本雜誌,用來慶祝水這個基本元素為人類帶來的歡樂呢?
後來,這本雜誌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本以洗澡為主題的雜誌。
如果說《WET》是一個大浴缸,那麼雜誌上那些文字、照片、插畫,就像是浴缸裡的洗澡泡泡,所有雜誌上的內容,不管是封面故事、時裝、生活方式、人物特寫、圖片專題……統統都在洗澡!
好景不長。
1981年,在第34期雜誌出版之後,《WET》停刊了。
跟許多獨立雜誌一樣,最大的原因是錢,雜誌過於先鋒的做派,嚇跑了投資商。
《WET》停刊了,但洗澡故事還在繼續,Leonard Koren曾經說:
浴室裡根本不需要詩人,
洗澡本身就含有一首原始詩歌的所有元素。
把生活過成藝術,
讓每天都充滿驚喜和美好。
往期回顧:
VENARTS
作者 | 原 野
圖片 | 網 絡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