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溼體質的根源在於水溼太重,拔罐、艾灸是祛溼毒最好、最快的方法。要改善這種體質,先用拔罐除溼,然後再用艾灸溫通。除溼後,通過艾灸健脾的效果更快,而且艾灸既溫經散寒,又可以祛溼,和拔罐相輔相成,功效會比較顯著。
拔罐:排出溼氣,促進水代謝
痰溼體質的根源在於水溼太重,而在中醫四大傳統技法當中,拔罐是祛溼最好最快的方法,凡是跟溼沾邊的病症,如痰溼、溼熱、寒溼都要拔罐。
具體的操作方法為:依次將火罐吸拔於背部,直至背部拔滿為止,留罐10~20分鐘,接著,再以走罐法分別沿著背部的膀胱經和下肢的膀胱經拔罐,重點在脾俞和三焦俞處走罐。因脾虛導致溼困者可以用閃罐法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連續閃罐100~200次,直至皮膚潮紅為止。體虛者時間要短。有的人在拔罐之後皮膚常常會出現水泡,或者皮膚中有大量水汽滲出,並附於罐內壁中,於是他們以為是拔罐出了問題,不敢繼續拔下去。其實,這些情況是拔罐後的正常現象,水泡、水汽說明體內的溼氣比較嚴重,所以才會拔起來。
艾灸:昇陽化溼,消痰提氣
不少痰溼體質者一到秋天,身體的疲倦感、沉重感、咳嗽等就會加重,到了冬天又會好轉,難道身體不適也會挑時間?的確,秋季對人體的影響較大。剛到秋天,夏季的暑氣尚未消除,人體皮膚毛孔腠理已經開始閉合,熱氣犯肺則易生痰,再加上秋季的雨水較多,溼氣陰邪較重,「困傷脾陽」,使痰溼症狀加重。因此,痰溼體質者應在秋天進行養生調養,利用艾灸促進毛孔腠理張開,將身體餘熱和溼氣排出,避免痰邪溼氣增加。
改善痰溼體質的經絡主要有任脈、脾經、肝膽經、胃經及膀胱經,穴位有中脘、水分、神闕、足三裡、胃俞和三焦俞。上述經絡和穴位各司其職,掌管體內的水、熱、氣,每次艾灸時在腹部、背部和下肢各取一個穴位,用艾條灸至皮膚發紅髮燙為止。應當注意的是,痰溼體質者由於體內有痰熱,所以在灸後容易出現大便乾燥、舌苔發黃、口乾咽苦等不適,不適感較輕者不必擔心;如果不適感較重,可停止艾灸,並適當增加飲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