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打扮的孩子們

2020-08-20 醍醐商道


最近出了很多的小天才,先是昆明的一個小學生,研究了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和機制,這應該是一個讓碩士流淚、博士傷心的題目,但就是被一個小學生給做了。



然後又是一個天才少女,14歲創立了3個品牌,自稱一天可以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萬字小說,堪稱寫作機器人。



終於在被打破了常識的網民的追問下,那個掌握基因表達的孩子的家長道歉了,說孩子對此有興趣,也就教了;而且稱孩子掌握了項目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並且自己不知道項目不能由他人撰寫。


拋開毫無誠意的道歉不說。

倒是想替他問問,不知道是孩子,還是你覺得孩子產生了濃厚的科研興趣?

也不知道是孩子,還是你獲得了該項目主要實驗數據,並基本掌握了該項目涉及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

這樣不尊重孩子,強加個人意志給孩子,學術道德又不端正,真的替這個孩子感到可憐。

那個一天2000首詩的小孩演講的視頻也是在網絡上瘋傳,「傳銷式」的演講風格,從慷慨激昂到潸然淚下可以無縫切換。


小學時,女孩曾十分自閉,現在卻夢想登上世界級舞臺。讓她徹底蛻變的,就是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的選手姬劍晶。


人們順便發現,姬劍晶來自陳安之團隊,而陳安之可能是中國「成功學」營銷最厲害的人,都沒有之一,賣課賣書收弟子,兩人搞得演講會,翡翠席位6800一位,貴賓席位2580一位。


這孩子的爸爸說自己和中國國際新聞社的郝社長是兄弟,對方十分欣賞女兒的寫作能力,於是便將其招入麾下,現在岑怡諾小姑娘已經是這家雜誌社的副主任了。

這家叫做中國國際新聞社的創始人叫郝江華,自稱是前人民論壇網的主編助理。總編輯則是來自河南的一名廳級幹部。此外,還有自稱是光明日報副社長的王林等一幹媒體大佬為這家媒體撰寫刊名,一起參加活動。

稍微一查就知道這是一個從備案信息到管理人員都雲山霧罩的假媒體,不知道孩子他爹怎麼就深以為然。


孩子是無辜的,他們任由大人打扮,透過孩子,肉眼可見的其實是已經失去理智的大人的功利心。


當年,舉國家之力培養的少年班的「三大天才神童」——寧鉑、謝彥波、幹政他們的命運又是怎樣?



1978年寧鉑入校,開始學習理論物理,四年後,寧鉑在中科大留校任教,19歲時就已經成為了全中國最年輕的助教,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但是寧鉑喜歡天文,中科大沒有天文;他想轉南京大學,但是中科大不放;後來學習理論物理後,他迷上了星象和氣功,最後他開始在公開場合批判神童教育。



直到2003年,出家為僧,輿論譁然。


11歲上大學的謝彥波,15歲進入中科院讀碩士,18歲讀博士,但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國內的博士學位沒拿下來,去了美國的普林斯頓待了近10年,還是沒能處理好跟導師的關係,美國的博士學位也沒拿下來,最後當了一名普通教師。


而幹政去普林斯頓的時候16歲,但是同樣是因為和導師的關係,沒有拿到學位,他又拒絕回中科大繼續讀博士,而是賦閒在家,等想要回到科大工作,已經達不到科大的條件了。



到最後也沒有從事科研,也沒有工作,據說和母親相依為命。


中科大少年班40多年培養了4000多位畢業生,熟悉一點的可能還知道,張亞勤(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馬東敏(百度李彥宏的夫人)、和其他少年班畢業生一樣,他們也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


可能最讓讓人驚嘆的是在少年班40周年的2018年,《Nature》雜誌公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10大科學人物,位列榜首的科大少年班22歲的校友曹原,發表了兩篇關於石墨烯超導的重要論文,這樣被世人公認的天才真是少之又少。


國家對於天才的培養,尚且如此,家長喪失理智的拔苗助長又會產生多少悲劇?


無數的案例和研究也證明,相比於孩子的成功,好奇心和自驅力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為重要的因素。


多少孩子贏在了起跑線,輸在了終點線,他們最後缺乏的就是自身的好奇心和自驅力,而這才是他們人生的發動機。


記得張泉靈說過一句話,她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孩子自驅力的種子小心的放進熱情的保護區裡。


是的,自驅力是種子,需要時間和呵護才能慢慢長大;熱情是保護區,只有在熱情的保護下,自驅力才能茁壯成長。


我寧願相信媒體發現的這些新聞只是離奇的新聞,大多數平凡的家長也都懂得自驅力和熱情這樣樸素的真理;那些被家長的功利心綁架的,任人打扮的孩子們能早一天露出自己發自內心的微笑。

相關焦點

  • 「現代私塾」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現代私塾」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必要明確,現代私塾從來都不完全等同於個性教育,因為個性教育要建立在合法與合理的基礎之上。當然,最後依舊需要反思,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選擇「現代私塾」與在家教育?在其背後,是不是還有著某種對現實的不滿意?如何在現行義務教育的框架內,傾聽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加入更多個性化教育的內容,也是教育管理部門無法迴避的議題。
  • 電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明日世界總裁胡明:產業鏈打通是難點 行業...
    2018年4月,南京,國內首家電競本科專業學生在擔任電競解說(圖/視覺中國)電競缺乏全產業鏈打通雖然電子競技的概念已經相對普及,但是「電競=打遊戲」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有從業者認為,要消除人們對電子競技的誤解是一件難事,因而也有一種說法,即「電子競技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新高考:怎能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018年底,浙江新高考實施過程中,連續出現英語、物理考試成績隨意變化的事件,事關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真讓人大跌眼鏡,新高考制度難道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014年起,新高考制度在上海、浙江開始試點,2017年首屆新高考後,官方宣布新高考制度取得成功,並將在全國推廣。
  • 無可限量的孩子們
    從第一節課在百川、一鳴媽媽開辦的「夢之帆」託管班,和孩子們學習討論了思維導圖的概念、創始人、使用方法以後,第二節課孩子們便開始嘗試應用於綜合實踐課的預習之中,第三節課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可以熟練地運用思維導圖完成預習作業,並進行大量富有想像力的發揮和拓展。
  • 實習 | 你好,孩子們!再見,孩子們!
    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天真的笑臉,寒冷就驅走了大半。在帶領他們學習的同時自己也在慢慢地向優秀逐步靠近,共同成長的感覺真是太美好了~▼以及在分別的時刻發自內心的祝福語孩子們有很多想對實習老師們說的話而實習老師心中也藏滿了感慨
  • 那年的孩子們
    這是一個黃河岸邊的民族鄉鎮,相對於縣城的孩子們來說,這裡還是比較閉塞,孩子們大多沒有到過縣城以外的地方。放暑假了,孩子們像自由的小鳥一樣飛到了田野裡,枸杞田裡,黃河岸邊的池塘裡,農村學生在農忙的時候總要幫家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 我們,孩子們
    當孩子們已然長大,他們意氣風發,他們摩拳擦掌,他們躍躍欲試,他們敢於勇敢無畏地去嘗試,同樣世界敢毫無保留,擲地有聲音地回答他們。頭破血流或風生水起,都是屬於他們自己人生歷程,我們只能鼓勵、欣賞、支持,而絕不能跳到他們的戰場上去幹涉、控制。
  • 天真爛漫的孩子們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孩子們再也不會像咱們過去那樣,年少時代物質貧乏,科學落後,信息更是閉塞,什麼都不了解,那個時候的孩子反倒更容易激發奮鬥意識,愈發會勤奮努力,成功機率也更高。而當下的孩子們確實太容易陷入一種平庸,遊戲人生的境地,因為當下孩子從小就衣食無憂,不明白吃苦受累的滋味,什麼都容易得到,應該說這是物質豐富,社會進步帶來的弊端,有利就有弊,這是哲學命題。
  • 孩子們長大了
    在呼和浩特的姐姐發來她孫女小高娃上幼兒園的照片,讓我十分欣喜和溫馨,仿佛是眨眼之間,孩子們都長大瞭望著美麗可愛的小高娃照片,我萬分感慨,孩子們長大了,我們呢?我們依舊很年輕!
  • 豫西山村學校孩子們的午餐:大米飯加雜燴菜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
    一次在豫西山區的一處大山溝裡路過一所山村學校,正趕上孩子們吃午飯。一二十個孩子排成一行,把飯碗放在校園的花池邊上吃飯,就下車靠近察看;孩子們見來了陌生人還帶著照相機,呼隆一下子就散開了,端著飯碗跑回到教室裡,有的甚至還躲在門後或者課桌後邊。
  • 想念孩子們的老師,編織了23個可愛娃娃代表孩子們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以為暖心的老師與孩子們的編織故事,一起來看看吧~疫情之下停工停學,但不停愛,來自荷蘭哈勒姆的老師Ingeborg Meinster-Van der Duin,居家隔離期間很想念孩子們,偶然在網上看到一些毛線編織娃娃的圖片,一時興趣決定學一下,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組有愛的可愛娃娃們。
  • 讓孩子們學會表達
    在一次課堂上,孩子們在表演手偶戲。躲在手偶後面的一個三年級女生,半天都說不出一句臺詞,旁邊的老師試圖用各種方法調動孩子的表達欲,可是孩子因為突然處在「聚光燈下」,一下子就變得不知所措,和平時的「伶牙俐齒」判若兩人,不論老師如何鼓勵,她就是不肯說話。好像舞臺讓她失去了所有的能力,只剩下了尷尬。
  • 我們班的孩子們
    我基本上每天早中晚,以及大課間時間都會在教室裡等著他們,一方面是怕孩子們亂跑影響孩子們的安全,另一個方面是想讓他們形成以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氛圍。經過這開學兩周的時間,我們班的孩子們在紀律方面已經表現的不錯了,任課教師也比較喜歡來我們班上課,覺得在我們班上課比較輕鬆娛樂,孩子們能夠及時對於教師的講課給予一定的反饋。
  • 讓孩子們在感悟中成長
    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 讓孩子們在感悟中成長     新華社哈爾濱1月20日電(記者徐宜軍)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是一所有著90年歷史的學校,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學校堅持建設學習型學校與學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 加油吧,孩子們!
    今天是周一,上課鈴響起,我邁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教室,環視了一下安靜等待老師上課的孩子們,親切地對他們說:「孩子們,上周五老師對大家介紹了閱讀的好處,並提出了具體要求,也在班級群裡對你們的爸爸媽媽做了這方面的介紹,取得他們的支持,如果已經按照要求購買書籍的同學請舉手。」
  • 別讓孩子們「輸」在半路上
    通過觀察,發現西方人更多地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認識社會各個職能部門是如何動作,這些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比如幼兒園的老師會帶孩子們去參觀消防隊,郵局,帶孩子們去森林裡認識各種花草樹木,聽小鳥在森林裡歌唱,看小鹿在樹林裡吃草跳躍......去海邊看海鷗自由飛翔,讓孩子們認識大自然,體驗大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我一直認為這樣的教育才稱為完美的教育,而不是我們周圍這種急功近利的灌輸式的教育。
  • 怎樣讓孩子們喜歡學校
    學校所有工作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讓孩子們喜歡學校。怎樣讓孩子們喜歡學校?我想,有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在意我」。發現孩子,我們不能只是用一種眼神看人,而要學會從多個視角去觀察與欣賞孩子們;發現孩子,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養成習慣,用心、細心地去感受孩子們的閃光之處、可愛之點。在意每一個孩子,就要能為他們提供有力的支撐。這個支撐,不能是抽象的,而應該是具體的,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它包括精神的動力、情感的慰藉、思考的方法、資源的提供、交流的平臺和困難的幫助等。
  • 安置點上的孩子們
    新華社貴陽7月31日電 題:安置點上的孩子們新華社記者楊欣、吳斯洋「家沒了,冰箱裡的冰棍也沒了。不過現在住在這兒也挺好玩的,很多老師陪我們玩,也挺開心的。」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中坪鎮建設村三年級學生胡萬通說。不久前,一場山體滑坡損毀了他家的房屋,目前他和家人住在當地的一處臨時安置點。
  • 讓孩子們的童年充滿色彩
    少兒繪畫是通過畫筆,和孩子們想像力,勾畫出物體,在塗上不同的 顏色。今天在青橙兒童之家,孩子們畫出了屬於他們的「家」和喜歡的場景。活動開始後,社區志願者們通過問答的形式,循循善誘,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在孩子們充滿童真的眼裡,有的說地球像一個「大西瓜」,有的說地球像媽媽懷孕時候的肚子,還有的孩子說,地球像自己平時玩耍時拍的皮球,有的畫出了和爸爸一起去釣魚;
  • 讓孩子們在逆境中成長
    我在抗"疫"中,和孩子們一同迅速成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敏感的我,早已心系武漢,開始為武漢擔憂,為家人和國民擔憂。家長們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潛力得以挖掘。於是,九歲不到的楊景曦同學創作了《抗擊肺炎》的古文和吟誦表演均在我校刊物上發表。在懷化電視臺上公開展播。孩子們創作的美文、詩歌、手抄報、自創的快板等作品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