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接一個地參加大小會議、在微信、釘釘信息的閃動中手忙腳亂、在繁雜的多線程工作中不斷地切換注意力……你看起來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
但你的忙碌真的能產生價值嗎?
日常清單上列舉著一個個deadline,坐在電腦前卻怎麼也不想去做。看一下微博、刷一下朋友圈,再點杯咖啡。一上午過去了,任務進度還是初始狀態,最後只能急急忙忙地趕完工作。
這樣的成果真的是有效的產出嗎?
00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尖銳地道破了信息經濟時代的一個驚人真相--腦力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他提出,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在無幹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大家對這個概念可能還有點陌生,但比爾·蓋茨、西奧多·羅斯福、J. K.羅琳,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踐行者。
而想要做到「深度工作」,「專注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質。在接下來的5周裡,不二為大家帶來了由西多昌規所著的《為什麼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我們將學到「如何利用大腦的習慣提升專注力」、「通過調整生物鐘,強化專注力」、「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保持專注力」等。
今天,我們從大腦的習慣出發,學習如何利用這些習慣來保持專注。
01 積極專注和消極專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面臨兩種任務:一種是自己想做的,另一種是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當我們在執行這兩種任務時,都會出現缺乏專注力的情況。
所謂專注,就是讓我們持續在一段時間內做一件事,讓我們的意識和身體習慣這件事。所以,專注力的養成與習慣養成的方法,從底層上來說是一樣的。
積極專注
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可以採用「積極專注」的方式來避免我們分心。也就是通過讚美、獎勵刺激等正向反饋的方式來協助我們保持專注。這種方式下,我們會通過一步一步的正向反饋,讓我們習慣於專注在當下的動作裡。
「積極專注」的重點,與「習慣養成」基本是是一致的。從「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事情」開始做是關鍵,比如反覆做一套不算太難的題目,就會讓人比較專心。在這個過程中,要儘量想像一些正面的事情,例如成功之後的喜悅或報酬。
消極專注
如果目標讓你覺得沒有意義、無法接受、提不起勁,卻還是要專心處理,又該如何是好?
這種「消極專注」的原動力,其實就是對來自他人的憤怒與批評所產生的恐懼。在《為什麼精英這樣用腦不會累》中水白介紹過去甲腎上腺素工作術,原理就是在恐懼時,人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這種激素會幫助我們保持專注。
這裡的關鍵在於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專注」靠樂觀心態,「消極專注」靠悲觀心態。根據專注目標來調整心態,就能自由控制專注力。
02 多任務會降低信息處理能力
首先希望讀者了解一個事實:「人類無法同時處理兩件重要的事情」。
所謂的一心多用,肯定是在進行一些機械性的任務,比如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但是如果你想一邊做數學題,一邊能認真的聽音樂這是不可能的。
很多朋友喜歡一邊聽些什麼,一邊工作,這其實在無形中消耗了大腦很多的能量。在工作場景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突然的微信消息、郵件、電話的打擾,這也是很常見多任務場景。
所以,想要保持專注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請記住,一次只能做一個任務。關於如何才能做到,日後在分享《慢思考》和《時間管理》時再展開。
03 獎勵可以控制多巴胺刺激專注
在之前的「多巴胺工作術」中,我們講到過「精神獎賞」和「多巴胺分泌」的良性循環。這種循環會讓你提高效率,並讓你保持專注。
我們可以通過「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想像實現目標後的樣子-對目標進行反覆確認-快樂地朝著目標努力-充分的獎賞」利用多巴胺來幫助我們保持專注。
04 「截止時限」與「休息」可以活化專注力激素
很多人都知道重要的事情應該要先做,但總是「死到臨頭」了才會專心處理。換個角度來說,這種人平時雖然總是拖拉懶散,但到了緊要關頭就是特別有專注力。
這是因為當大腦發現自己正陷入危機時,會分泌「腎上腺素」讓我們發揮無比強大的專注力。
腎上腺素是用來逃避危險與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假設我們看到狗要咬過來,或是可疑的危險人物,就會進入緊張的警戒狀態。這種壓力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
所以腎上腺素可以提升專注力,讓你更專心。期限將至或者主管給的壓力,都是刺激腎上腺素的壓力來源。
3招提升腎上腺素:
第一個竅門,就是設定截止時限來逼自己專心,稱為「截止效應」,只要設定截止時限,必然會感到緊張。
第二個竅門,就是在專注的空當安排「休息」。腎上腺素的源頭是壓力,而長時間的專注會讓大腦與身體疲憊。
最後一個竅門跟「休息」的道理一樣,那就是腎上腺素不能浪費,也不能用過頭。所以要避免長時間持續工作或念書,困難的工作之間要安插簡單工作來喘口氣。用壓力逼自己專心,時間久了會身心俱疲。
05 如何抵抗破壞專注力的惡勢力——「噪聲」
專心並不代表大腦所有功能都在全力運轉,專心的意義在於讓大腦該活動的部分活動,該休息的部分休息,藉此分配不同功能的權重。
如果我們需要在一些嘈雜的場所需要專注地做些事,你會發現這是很難做到的。
這個時候,你可以在手機的音樂播放器裡搜索一些「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風聲、雨聲、溪流聲等。
在練習瑜伽和冥想時,人們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這可以讓大腦忽略掉外部的噪音,從而保持專注。
06 如何避免「粗心大意」
粗心大意,就是專注力跑到目前執行的工作之外,而造成遺忘與錯誤。
避免粗心大意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受「必定會失手」的假設,這樣可以很大地減輕心理負擔。
粗心大意有四種模式:
① 重複的錯誤(咖啡加過糖又加一次)
② 轉換目標(下班想順便去超市卻直接回家)
③ 缺乏、反轉(浴缸上了水栓卻沒有放水)
④ 混合、混亂(去廚房拿抹布,卻拿的是水果刀)
了解自己犯錯的模式並擬訂對策,就可以減少粗心的次數,維持專注力。
比如你容易忘記自己有沒有加糖,那就訂個規矩:咖啡喝完之前不把糖包丟掉。
如果容易忘記要去超市,那就用智慧型手機的筆記軟體留個備忘錄,或者在錢包、卡套裡面放張字條,上面寫「超市」。
07 如何避免衰老造成的專注力衰退
專注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其實是因為「選擇性注意」能力降低,人們會習慣性「左顧右盼」。
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可以保持大腦年輕,專注力強大。而幸福、成功、充實之類的正面體驗,是維持老年人專注力的秘訣。
08 即使心無旁騖,人還是會出錯
在我們的大腦中,最大的雜念就是「我不該XX」、「我應該XX」,比如「我不該出錯」、「我應該做的更好」。
但人類只是生物,不是機器,無論多麼專注、多麼努力避免粗心大意,都無法避免出錯。
當你有了這些「雜念」後,也就意味著你已經分心了。這不但不會讓你做的更好,反而會影響你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