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嬰期刊
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付出了很大心血,能夠順利長大成人,並出人頭地,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一位郭姓爸爸看到13歲的兒子,從學校軍訓回來,手裡拎了一大袋塑料瓶子。
他甚是不解地問原因,原來兒子是班長,賣廢品可以當班費。最後,一共賣了7塊錢,看到瞬間長大的兒子,打算獎勵200元被拒。
他身上的幾個優點
1、擔當
很多家庭對小孩嬌生慣養,父母吵小孩幾句,老人會非常心疼。有的父母事事包辦,小孩需要什麼東西,只需張嘴要即可,父母就乖乖買回來。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當父母不能(馬上)滿足要求,他們就會撒潑、生氣,甚至打人。
假如,父母意味到問題,可以讓小孩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家裡需要的東西,可以給錢讓小孩去買;飯後要求小孩收拾碗筷、清潔桌面,甚至洗碗,培養其責任感。家教是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慢慢培養,你會發現小孩越來越有擔當。
2、獨立
想讓小孩早獨立,父母要學會慢慢放手。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小孩摔倒在地,跟在後面的大人很快上前扶起,接著是拍打衣服上的塵土,再問一句有沒摔倒?疼不疼?如此呵護下成長的小孩,養成了一個陋習,下次再摔倒時,發現沒人扶Ta,故意倒在地上不起來,要麼撒潑、哭鬧,弄得滿身泥土。這時,要麼大人讓步,要麼小孩無趣自己爬起來。小孩的獨立性,就是這麼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在確保其安全的情況下,適當吃點「苦頭」很有必要,孩子的獨立總是不斷放手中培養起來。
3、節儉
勤儉節約是一個老調重彈的話題。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從80後的童年開始,就沒有吃過什麼苦,得益於前面幾代人的心血付出。現在的小孩從小生活優渥,節儉並不存在於他們的字典裡。雖然「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只是在溫室中的書面感知,卻沒有親身體體驗。目前所倡導的「光碟行動」,實際上正是對傳統美德的回歸。小孩有節儉的行為,父母應該支持,還要給小孩做好表率。
4、教養
當一個人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時,有人會說缺乏教養,而不會指責學校沒有教育好,或許有人直指家教問題,也就是父母的教育問題。
陳小春教養兒子非常嚴格,三番追問兒子早上穿完衣服去哪了,兒子都是回答吃早飯,陳爸一怒之下,將碗踢翻,既然你說慌,就不要吃飯了,小孩不可以騙人。兒子被批得哭出聲來,他不準兒子哭,顯然也心軟了。筆者以為他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鑑,雖然打翻飯碗、不準小孩哭存在有些極端,但爸爸並沒有打小孩,每個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要達到教育的效果,就是成功的家教。
5、榮譽
小郭作為一班之長,筆者認為他是稱職的,在軍訓之餘撿舊瓶子充當班費,個人品德值得稱讚,辛苦自己為集體辦一些實事,正是現在這個社會缺少的品質。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向「錢」看。
少年強則國強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人見到上帝,請求看一下地獄的生活,他發現所有人拿著很長的勺子,往自己嘴裡餵食,由於手柄太長,他們誰也吃不到飯,也很痛苦。天堂就不同了,同樣的場景卻有不同味道,他們拿勺子互相餵食,結果每個人都能吃到美味。兩者的區別在於,在於「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的區別,彰顯的能量完全不同,一個是冷冰冰自私的社會,一個是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溫暖世界。
你贊成小男孩的做法嗎?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