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林先生講述
「五百年來隱玄機」,這句話是2013年夏天,張玉仙老師來我家時,我和她談起《性命圭旨》這本書時張老師靈應的一句詩。
這句詩的確是真傳一句話,將《性命圭旨》的秘密點出來了。《性命圭旨》一書出現在明代,距今五百多年。五百年來,懂得此書天機的人並不多,我算是一個。
近代我所敬仰的陳攖寧夫子,是半個。說陳夫子是「半個」,絕無輕看之意。陳夫子在近代,倒是提倡《性命圭旨》的先驅,功德很大,他有名的《性命雙修二十四首丹訣串述》,就是從《性命圭旨》裡整理出來的,可見陳夫子何其英明。
我之所以說夫子只是半個懂此天機的人,在於陳先生對《性命圭旨》還有批判,不滿意此書把丹道的修持最後歸結在佛法上,歸結在華嚴境界的毗盧性海。這可能與近代佛道之爭所引起的陳先生對佛教的某些反感有關。
近代印光法師的一些弟子反對道教,把道教稱為「外道」,還寫信給陳先生主辦的仙道刊物,要求毀了《伍柳仙宗》古板。不管怎樣,陳先生並不是全面肯定《性命圭旨》一書的思想和修持法門,而我是全面肯定,毫無疑義。
而且認定《性命圭旨》承接的是南宗張紫陽一脈《悟真篇》的心法,將丹道的修煉納入到佛法究竟圓通的境界。張紫陽在《悟真篇外集》之《禪宗詩偈序》裡說:「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源矣。」
多年前我從一位前輩老師那裡所學的丹法正是這樣的路子。這些年來,我的修為雖然淺薄,於仙道的悟證甚淺,但一直在學理上做探索,想搞清楚這些千古法脈的學術思想與修證法門,以及這些思想、法門與當代的關係。我著有尚欠兩章就能結稿的《丹道指月》一書,修持的路子依然是《性命圭旨》和《悟真篇》此處所開示的。
正月初九,我一位四川的朋友專程來京拜訪我,住了幾天,我為他講授了《性命圭旨》全書的精要和修持綱要。我是拿著《性命圭旨》的目錄給他講要領的,等於給他一把鑰匙,他回去後參研此書,就能讀懂了。這位道友跟我學佛道十五年了,彼此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我一直有在機緣適當的情況下公開開講《性命圭旨》的想法。
過了正月十五,還沒出正月,河南一位道友來訪。她跟我學丹道快五年了,比較用功。她來的時候正趕上我開始發《悟道錄》,便幫我幹活,偷閒給她講了《性命圭旨》的精要。一月後她把我講課的錄音整理成文字發給我,我忙得一直沒有閱讀,到寫這段的時候都沒閱讀。
我現在將她整理的文字做些修訂,放到這裡,希望更多的人能受益,我想至少能引起好道者對《性命圭旨》一書的關注,去參究此書裡結合佛法禪宗心法而升華丹道的修持理念和法門。
如果不懂禪法,也就不會真正懂得紫陽真人《悟真篇》,以及尹真人《性命圭旨》一脈的丹道修持。丹法的路子本身也很多,在中國,至少有「五派七家」之說,東西南北中五派丹法,只是說明丹法的修持各家有各家的路子。借《楞嚴》語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如果將「性」字改為「道」字,則是「歸元道無二,方便有多門」,這裡的道專指道家所要悟證的那個,法門則是各種丹法。
我這樣說,也避免因其他丹道門派見我稱讚《悟真篇》、《性命圭旨》「歸心於佛」的修持法而出言不遜。大家要尊重歷史,尊重經典。我立論都有經典的依據。
我說陳攖寧夫子是半個懂《性命圭旨》心髓的人,我是一個,絕不是高看自己,只是說明,這樣偉大的著作,即便陳攖寧夫子,因為受某種局限而沒有看出其中全部的精華。
我因為機緣巧合,明白了此書的禪、道精要。《性命圭旨》是在明代完成的,清初時,一些修道者並不認可此書,比如劉一明的老師龕谷老人就把此書和《青華秘文》當成偽書,不讓劉一明看。
《素樸師雲遊記》裡寫道:「老人指其何書為真,何書為假,獨稱道光所注《參同契》、三子所注《悟真篇》(即《悟真篇三家注》)、丘祖所著《西遊記》,為修真之指南,乃丹經中千真之理窟,可細玩之。其餘書籍,真假相混,邪正相雜,如王邦叔託紫陽之名作《玉清金笥錄》(即《青華秘文》),無名氏借尹真人之名作《性命圭旨》,更有彭好古解《悟真篇》為女鼎爐火,無瑕子解《敲爻歌》為搬運功夫,其間偽書頗多,若不分真假,亂看亂讀,不但妄費工夫,而且反弊識見,須宜謹慎。」
龕谷老人關於讀書要謹慎的結論是對的,非常重要,但把《玉清金笥錄》和《性命圭旨》看成偽書,是老人的見地有偏,未得丹道之全也。陳健民上師在《中黃督脊辨》裡也破《性命圭旨》,以為不究竟,此書所云性命雙修之性,非中觀、二無我之空性云云。
我要說,懂得《性命圭旨》全部精華的人還要算上張玉仙老師。儘管張玉仙老師從未讀過《性命圭旨》,也不知道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麼,但她靈應而得的這句「五百年來隱玄機」,足以說明在她的靈性裡是明白《性命圭旨》精華的。
五百年來隱藏的玄機,只是因為某個定數、某個因緣,這個玄機一直隱藏著,或者在隱態。如今,五百年過去了,那個使玄機由隱到顯的時機到了,應該由我來揭開這個玄機,使天下好道者看到這本偉大著作的真相和真意,只是因緣時節到了罷了。
《性命圭旨》講課記錄
(道友說:老師好,你講的《性命圭旨》我已記錄完畢,基本是原聲記錄,包括語氣詞,你看看吧。非常感恩老師,讓我對修行的整體認識又提高了一大步,對很多修行實證上真正的內涵有了全新認識,大恩不言謝。)
關於這本《性命圭旨》,你要先把它那個整體的結構看明白,整體的就是看它的目錄。
目錄有「元亨利貞」四集。「元集」,元者,始也,是最根本的,最本質的,就是修道上的整體結構,宏觀上的,這個要了解。然後是「亨集」,亨者,通也,身心要通,氣脈要通,身心氣脈通了以後,你才能天人合一,就是人天合一。
最初是人天合一,是人清淨了以後,人通達了,人去與天相合。然後呢,你修到一定境界,最後天人合一,天自能合你。最開始是人,人通了以後呢,就與天相合了。不然的話,人修不通達,你就無法真正與天去相合。
人和天相合以後呢,就是內外二藥,就是天人合發。天人合發的時候,是「萬化定基」。天下的萬事萬物何以這樣的呢?各種生化的能量全部就起作用,然後你在身心裏面也起作用。
身體是一個小宇宙,你怎麼樣把這個內外的精華變成一個嬰兒法相呢?你看,這個嬰兒法相要代你在宇宙間長生的,這個是核心。光有嬰兒的法相還不行,嬰兒畢竟是很稚嫩的,把嬰兒再通過修持,變成陽神。這就需要法門修持,把精氣神配合意識去煉出一個神體來,獲得修道的最大的好處,能起變化。
所以,第三集是「利集」,利者,用也。修持出陽神來,才可以談妙用,談變化,談神變。嬰兒變成陽神以後呢,再就是生成意生身,這個身能無限生化。意生身最偉大的功能,他的第一點是空間的無礙,宇宙的任何世界,十方世界,他都能去,這就是空間的無礙。
然後時間的長久,從時間說的話,它是不生不滅的,永遠常在的,這就說道家的長生的道理。然後就是,他是神通廣大的,他有智慧,他有分化,他不斷地有無量的化身出來,這就是佛法講得最根本的。你光修出陽神出來,如果不悟證空性的話,你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妖,就是妖魔鬼怪,然後就是狂妄自大。
所以,丹道的修煉最終要歸入毗盧性海,歸入真如本性裡面去,歸入空性裡面去,這樣的話就圓滿了。所以我們看《西遊記》,看很多故事裡面,有很多的妖魔鬼怪,神通也廣大,也能出神,元神一出現倒也能變化,但是不是正道。
所以最後一集是「貞集」,貞者,正也,一定要歸到毗盧性海裡面去,歸到真如本性裡邊去,歸到如來藏,如來性海裡邊去。這樣的話就能證道,就能究竟成就。所以說呢,這就是《華嚴經》裡邊的道理跟大道契合的地方,整個的修持很圓滿,有次第,有理論,有宏觀理論,有具體口訣,一步一步,從築基到中成,最後大成。
大成的話呢,就是真正的究竟解脫。這就是裡面「五百年來」所隱藏的「玄機」,是完整的性命雙修的過程,而且和《悟真篇》的路子是完全印證的。
《悟真篇》全文分為內、外集。內集呢,講的是丹道的修煉,外集講禪的明心見性。講禪的明心見性呢,歸到究竟空寂之源。所以說呢,《性命圭旨》等於把《悟真篇》更詳細地以圖畫的形式,以次第的形式,以更明白的形式講解了出來。
因為《悟真篇》是詩詞口訣的形式。這是白話,在古代算是白話了。《性命圭旨》以散文的方式給人講出來,所以它是丹道核心經典,一定要去參悟。
而尹真人在這部書裡面畫了很多的圖景,其實都是代表道家法相的。像龍虎水火圖,其實修行到一定境界,真在境界裡能看到龍,也能看到虎。其實那個龍虎是神氣的化現。龍和虎及神氣的幻化非常多,火候的大半與此有關,一定要去體會它的法相是什麼。
它這裡面有「反照圖」,為什麼叫反照圖呢?就是督脈,你怎麼去觀照它的變化,這裡面每一個圖都有它的道理,有它的意義,要反反覆覆去看。它裡面意義藏了很多,究竟實修的東西在裡面。
你看它講的「五氣朝元圖」,最後是一輪光華,那麼五氣朝元的時候,頭頂會有一輪紅日出現,這一定會有。或者是這五個仙人,代表五臟六腑的神靈,真的會出現。
有時候在幻化當中,你會看到一輪紅日出現,或者有神仙圍繞著紅日,在坐,在聊天,其實它這個法相是象徵,象徵著你已經達到五氣朝元的境界了。這些畫都不是簡單地偶然地跟你示現一下,它都在我們的修持裡面,它都會出現。
問:這本書到貞集的第九節「本體虛空,超出三界」之前,是不是都還沒明心見性呢?
答:嗯,有基礎的,明心見性是已經有了,只是呢,要達到最究竟的,你光明心見性還不行,還得修持。一般情況下明心見性代表悟證法身,你還要真正要打破虛空。
為什麼禪宗要你保任,反反覆覆要勘驗啊,就是有時候你那個見不一定是究竟之見。相對於凡夫來說,你一見就很了不得了。我記得有位很有修證的人曾講過一件事情,他說他能看到前六萬年,後六萬年,他能看到十二萬年中一個發展的狀況。
其實這個對於禪宗的境界來說,還不算是很高的境界,還有局限。我記得佛經中有個故事,說是有一個人要去跟釋迦牟尼佛修行,舍利弗用神通一看,說這人八萬劫來與佛沒結過緣,不要他,不收他,這個人就哭。
釋迦牟尼佛就說你幹嘛哭呢,那人說我本來要出家,結果有個羅漢把我擋著,不讓我出家,他說我八萬劫來與佛沒結過緣。佛就說了,你八萬劫以前某一生跟佛結過緣。然後他就講了,你上次砍柴時,遇見個老虎要吃你,你著急喊了聲「南無佛」,就已經跟佛結緣了。
舍利弗的神通只能看到八萬劫以內,八萬劫以外他就看不到了,所以說你的「見」還是有區別的,還是有次第的、層次的。你怎麼樣達到最究竟的,就是整個「量包沙界」的,整個遍滿宇宙的。
我們一般的修持,往往是修持到一定境界,天地的境界、日月的境界,就像我們現在的航天儀一樣的,你只能在地月系統、日月系統裡面運行,你還進入不了大銀河系,進入銀河系你還超越不了銀河系。如果能量再高點,銀河系就超越了。就是這個道理。
就是說,我們的見,我現在還不敢說,就是明心見性一定會怎樣的,有時候也會受點局限的,看見一高僧,我們說:「哦,他明心見性了。」但是你看看那些見性的「見」,還是有局限的。
然後,「和合圖」,這些精華合在一起,最後取坎填離變成乾卦。然後呢,最後歸到「八識歸元」,歸到心性本性裡面去。最後呢,待詔,待詔的話,當然是道家說法,就是你已經得到果位了,上天已經許可你了,就是給你一個封號,召你上天。
這就是道家丹道修持最基本的一個理論,就是我們要學道的時候,先要構建一個宏觀的東西,一定要了解整體的面貌是什麼樣的,整體的內容是什麼。比如說我們要學禪宗,要了解禪宗整體的修持是什麼樣的,要了解禪定,九次第定等等,你要了解宏觀的東西,整體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如果說我們不了解整體結構,很快就會迷失在某一個方面上,你也不知道開始怎麼修,中間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結局、目標是什麼,你會很茫然。
所以呢,「元集」最高明最高妙的地方呢,他就是從最開始的地方、最本質的地方、最關鍵的地方給我們講道、講大原則,講最基本的要領和法則、法竅。元呢,代表本元的東西,代表最開始的東西,也代表最珍貴最本性的東西,或者是最核心的東西。
你把這元集看完以後,就會對整個修道的宏觀藍圖,開始是什麼,中間是什麼,結果是什麼,明了於心。整個修持需要哪些次第,對這些次第宏觀上都要了解。就像我們到一個商場裡去,比如進入商場,商場有三層,第一層賣化妝品的,第二層賣電腦的,第三層賣服裝的,噢,三層都有這些東西;
我宏觀上了解了,再詳細地看,第一層化妝品有雅詩蘭黛,有什麼什麼,我再詳細去看。要買電腦,這是戴爾,這是宏基,我們去詳細了解。第三樓服飾,哦,這是中式服裝,這是外國服飾,我們可以去詳細了解。我們先宏觀上知道結構是什麼,就是第一集,元者,始也。
修道的大綱大本整體上講明了,圖文並茂。這些圖非常重要,在修行裡一定要邊修邊參照,看明白圖像是用來表法達意的,「得意忘象意自明」,要忘象而得意。
第二集呢,就是「性命雙修萬神圭旨亨集」。首先來說,這本書是性命圭旨,性命是核心,不能偏離,「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第一個毛病裡的問題,是會忽視色身的健康與載道。「只修命,不修性,恰是鑑容無寶鏡」,就是你想看你的面容的時候,沒有鏡子,你看不到。
我們要修心性,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們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定要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就是說所有的神仙也好,神靈也好,或者是靈性很高的那些成就者也好,他的修行都要遵循這個法則。圭是法則的意思,最高的法則,就是性命雙修。
亨者通也,就是我講這個大的道理、大的理論以後,那我們下手去修持,修持的核心首先是氣脈要通,身心要通。身心要通,關鍵是行氣和服氣。我今天專門講過的練閉息法,是服氣的功夫,服氣服到一定境界,自然就行氣,氣自然就通了。
所以呢,這裡面開始就給你講下手實修的法訣了。你看前面是給你講道理,講理論,把圖像標註,利用繪圖的方法告訴你,這就是最高明的地方。第二集呢,就是讓你實修。我們光知道理論不行,明理然後實修,我們要實修才行,前面給你繪了一個地圖,你知道修道有這麼個地圖,到哪兒,到哪兒,然後有個整體的景象。
下一步呢,是告訴你怎麼去實修、開始實修。亨者,通也,一定要實修,實修的第一步是通,氣血要通,經脈要通,身心的各個層面都要通達。所以他開始就講,他整個的修持當中分了九節的口訣,九是陽數。
在這九節的口訣,他是通過後面的具體實修法門和境界來講的。最開始的時候,第一個口訣就是「涵養本源,救護命寶」,任何一個人,一旦生命落了後天以後,他的命寶就不全了。特別是中年人。然後怎麼樣涵養本源,怎麼樣救護命寶,這是關鍵。那他講了什麼玉液鍊形啊、安神祖竅啊,這個是守竅的方法,觀想的方法。第一節口訣就開始實修了,他是從練形與守竅開始的。
第二句口訣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你怎麼樣能把先天之氣聚得起來。然後他講了「法輪自轉圖」啊,「龍虎交媾圖」啊,「蟄藏氣穴圖」啊等等,這就是講修持的過程和方法了。蟄藏氣穴就是我們意守丹田等等。
第三節就是「蟄藏氣穴,眾妙歸根」,這個地方他講了好多胎息訣,像是袁天罡胎息訣、太始氏胎息訣、達摩祖師胎息經啊等等的,講了很多。下面是行禪圖、立禪圖等等。這一段是非常核心的口訣,很多人忽視了,主體說是胎息法,呼吸法。一些人認為這是不究竟的法門,特別佛教的人把這個東西都輕看了,其實不是的。
不管佛教的《達摩禪經》也罷,還是過去的《安般守意經》也罷,都是講呼吸法門的,道家的很多經典也都講呼吸法門,呼吸法門裡面能達到「通」的境界。你要是不修習呼吸法門,就達不到通。剛才講我那個朋友,修煉呼吸法門很久,有一天突然感到毛孔都在呼吸,一下子就感覺到人和天地萬物都合在一起了,這就是能達到通的境界。
所以一定要通過呼吸法門來達到通。如果不修持呼吸法門,你內在的氣脈是不能通達的。這就是第二集,講通達。氣脈不通達,無以修道;玄理不通達,無以明道;心性不通達,無以載道;佛道不通達,無以成道。這個第二集是亨集,亨者,通也。第二集就結束了。
第三集,「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利集」。利者,用也。你光是修持一個胎息法門,一個行氣法門,那只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不能真正入道。所以說「利者,用也」,你怎樣把你修出的胎息,把你修出的氣息,把你修出的先天之氣用起來。
先天之氣如何用呢?你可以把他變化成嬰兒,變化成金丹,那麼這才叫用。你要是沒有練出胎息來,你沒有翕聚先天之氣,你用什麼呢?沒有什麼可用的啊!煉出先天之氣,胎息練成了,你就要往下用了。
我今天講過,我一個老朋友,他可以練胎息好幾個小時,但是他並沒有禪定功夫,他沒有修成道,他也沒有練出來陽神元神。為什麼?他不會用,他只是在胎息。僅靠胎息,是「呼吸外求終未了」,光靠後天的法門還是不能了道的。
你得到先天之氣以後,一定要把先天之氣妙用起來,用起來,那「用起來」是怎麼用呢?一定要把這個氣煉成神。所以「氣脈手訣」裡邊,前面有好多訣都是練氣的,但是往後走的時候,慢慢地是那個「天地訣」,「天地訣」後面是「龍虎訣」,「龍虎決」後面是「混沌訣」,「混沌決」後面是「嬰兒訣」,「嬰兒訣」再往後是「太極訣」、「歸元訣」。
《性命圭旨》也是這樣的,你混沌一氣來了後,一定要把它變成個嬰兒,變成個神相、法相出來,這個就是妙用。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怎麼樣用?前面練了胎息之後,練了先天之氣後,你才能夠「天人合發,採藥歸爐」,就是先是「翕聚先天」,煉先天之氣。這前面剛講的就是通集。通呢,講的是翕聚先天,只是要你的身心內在的通達,先要把自己通達了,就是自己的經脈、陰陽、氣血先通了以後,你的先天之氣才能產生。你的先天之氣產生了以後,你才能天人合一,你才能與外界交流。
所以呢,緊接著下一個口訣「天人合一,採藥歸爐」。這時候這個藥呢,不光是你生命個體的藥,還有天地萬有的能量的藥物出來了。然後呢,他講的「載火聚金法」等等的,這是實修裡的景象了。第五節呢,「乾坤交媾,去礦留金」,就是身心裡邊,天地萬物之間,取最精華的東西,慢慢淬鍊身體了,就是把我們身心裏面的濁質不斷地提煉,像煉礦石一樣,把裡面的黃金取出來,把礦渣丟掉了。這就是第五節。
第六節「靈丹入鼎,長養聖胎」,這個時候,還沒有達到神相顯現,讓神的法相出來,但已有聖人的基礎,聖胎出來了,這就是「利」集裡非常重要的。但是呢,你沒有前面胎息訣的修持,你是利用不起來的。所以我現在講氣脈手訣,就是讓大家去修胎息,去修呼吸,然後呢,把它變成個法相顯現出來,怎麼樣達到天人合一,達到那個境界裡面去,這就是利集。
第四集就是「貞」集,貞者正也,修行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其實一般人的修行,呼吸導引也罷,行氣吐納也罷,或者感覺練得身體健康也罷,還都談不上真正成道或得道的境界,要得道的話,一定要有真神生起來。道家把這個神叫嬰兒,或者叫陽神、元神,那是名相的差異。佛法裡把它叫「意生身」等等。
你看《楞伽經》裡講的,你修不成意生身是不能成就的。意生身的修持在佛法裡邊是非常重要的,丹道也是這樣,真正得道的分水嶺就在這個地方。你修了真神以後,神能顯現的時候才能說,啊,走火入魔了,成仙成佛了,才能判斷出來。
不然前邊的這些,根本還談不上成就,談不上你會怎麼樣的。你還是凡夫身,你還只是在後天的身心的氣脈裡面,或者人和天的氣脈能量的溝通變化裡面,你還沒修出那個代你而長生的靈性的東西。佛道的修持,它講究解脫。
比方說我們這個肉身死掉了,然後一般的人是後代代他生,你的後代傳承你的血脈、基因。你看《楞伽經》裡講的、《楞嚴經》裡講的,是實修的次第與過程,佛教的好多經典裡邊,像《金剛經》,講實相,講空性的道理,很多地方是講最究竟的、本質的東西,形而上的理,沒有講具體修持法、修持景象。
《楞嚴經》、《楞伽經》裡講的很多是具體實修的方法,一步一步,魔障在什麼地方,你怎麼修持到哪一步,你的神會出現,比如意生身,「如鳥出籠」,這就是它的境界,「上歷菩薩,六十聖位,隨往無礙」。佛法裡面把它叫「意生身」,道家把它叫做「嬰兒」,或者叫做陽神,這在佛道修持中最關鍵的地方。但修持法門裡面不止這一種,像在淨土法門或其他法門裡不需要修意生身,也能成就,所以說法門是不一樣的。
在經過利集的時候,利是在用,用的時候,這個還算是小用,天人合發的時候才能用。前面的第二集的要點修胎息,要把先天之氣發動起來,緊接著用的時候是天人合發。
天人合一以後你才能用自己內在的、天地間的精華,以轉化色身,以修成神體,以出有入無。這就是「利者,用也」。用的時候,結果是什麼呢?要把它變成嬰兒,變成嬰兒的時候是要證道,證道的目的在什麼地方?要脫離苦海,這個時候才涉及真正成就的境界了,就是聖人修道的境界了。
前面這一些,可以說元集是講宏觀的理論的,然後亨集和利集其實是築基和中成的過程。亨集等於是築基功夫,利集只是修持的一個中成的境界,就是能達到天人合一,能夠藉助天地間的精華來修煉自己。如果修到這個地方不能成就的,也只能是種點善根,下一世來世修持的時候這個基礎還會有。
但是你還會從頭再來,畢竟再來人還是有肉身的嘛。你還得從築基開始,還得修持,只不過你更快一點而已。你修到「利者用也」,達到天人合發的時候,還不是真正的成就,還不能達到解脫道裡邊去,只是打下一個基礎。那麼「利用」達到一個最高的境界就是走向正道,然後修出靈性來。
所以到第七節的時候,是「嬰兒現形,出離苦海」,你沒有天人合發,沒有身心內外的精華的凝鍊,不可能有嬰兒現形。這個嬰兒,是代我們的肉體長生的,是我們的靈魂也罷,精華也罷,修成的這個嬰兒不僅能代你長生,而且在宇宙長劫的時空當中逍遙自在,而且十方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去。
這是在空間上、時間上與日月同壽,就是很久遠,不生不滅。他能有無數的化身。這是嬰兒對我們關鍵的地方。如果我們不經修持的話,我們的靈性還會輪迴。
一定要修持嬰兒。他的目的,就是要出離苦海。這個時候,就走向正道,絕不能出偏,更不能入魔。「貞者,正也。」我們說修道要了生死,了生死,要證道,就在這個地方,不能走偏。
好多人在修行方面呢,就是沒有這種宏觀上的「了生死」的一個概念,那就不能到解脫道的境界裡邊去。緊接著這一節,講的是「真空鍊形」,「脫離苦海圖」,然後「端拱冥心圖」,就是一定要達到禪定的境界。然後呢,悟空性。第八節,就是「移神內院,端拱冥心」,就是慢慢地,你的神,達到更高境界,變成陽神,就是嬰兒成長,變成陽神,它就能夠自由自在。同時呢,還有變化,這個「移神內院」,神是能變化的,能起來移動的,能到虛空裡面去,這就是這第八節裡的「陽神出現圖」。
這就說明,你的神已經達到像佛經裡講的意生身一樣的,它是能夠自由運動的。我們一般人的神,是局限在肉體裡邊,打個比方說,一般人的修行,有些靈感,有些神通,那不算神,只是你的靈性的智慧通過修持產生一點神通的作用,但是你並不能自由地把神調到體外來。
就是張伯端講過的那個故事,陽神能攝花,那個禪師出的是陰神,不能千裡搬運,不能攝花,說明他的境界還是不高的。有些人有些特異功能,但是他不能出神,不能出神的話,你就不能了解宇宙萬物的景象。
《莊子》裡面就講過一個故事,說是有一次孔子去看老子,看見老子洗完頭髮以後,形若槁木一樣地坐著,坐了好半天以後,孔子就問:「老師你剛才幹什麼呢?」老子說:「吾遊心於物之初。」我把我的心遊移於萬物之初了,也就是把神運於天地萬物之初的時候,就是《楞嚴經》裡所講的,說修到想陰盡後,說是這個心呢,能夠「從是凡身,如鳥脫籠」,脫離出來,然後「上歷菩薩,六十聖位」。
這個道理是完完全全一樣的。所以老子為何能發現道的存在,能發現宇宙萬物的演化,能發現宇宙共通的道理,能發現包括物、象、精、信各個層次的存在,因為他能「遊心於物之初」。
那個心,我們可以看作神,是能獨立於肉體進入宇宙時空裡邊,它的運行速度絕對是超光速的,這個時候一定會有陽神出現,這個時候才能談解脫道、成就。但是,光有神還不行。
問:關於嬰兒與陽神的關係能否再講講?
答:嬰兒是小孩,所以你要長養,他是聖胎所化。可以說,最初叫聖胎,你有聖人的種子,有聖人的氣象了,你已脫離凡俗的那些東西了。聖胎就像母親懷孕的胎,他還不是個嬰兒,僅僅是個胎。你再進一步修持,修持精氣神,包括你心性的境界,包括你的願力,包括你的因緣等等的,嬰兒會顯形的。
嬰兒顯形以後,就像小孩一樣,他還不會走路,然後要通過身心的長養,慢慢地他就變成陽神。陽神很成熟了,就像一個成人一樣,這就是他的境界。光練出神也不行,你看《西遊記》裡邊好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也能出神,好多妖怪那些狐仙、蛇仙、熊精、牛怪、虎精,都能出神變化,但是,不見得能走向正道。
再後面,是第九節「本體虛空,超出三界」,就是要悟空,悟證空性。最後是「超出三界圖」,「毗盧證果圖」。《性命圭旨》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張伯端的路子,南宗丹法的路子,他把所有丹法的修證,歸到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那個本體上去了,歸到佛性裡邊去了。
《悟真篇》的丹法是道佛同修。雖然說《悟真篇》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是《悟真篇》的外集,講禪宗修持的那些地方,被好多修道的人忽視了,包括出版的人,包括現在註解《悟真篇》的,好多忽視了。
以上是那位道友的文字記錄。大家把這些當成一把鑰匙,藉此打開《性命圭旨》的寶庫。感謝這位道友發心記錄了我講道的文字。總體上說,記錄得比較全面,我講《性命圭旨》的核心她都記錄下來了。從錄音變成文字,是一件很辛苦的活。我講話帶甘肅口音,口語也多,道友還是耐心整理出來了。
諸君要珍惜這篇講道記錄,「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購一本《性命圭旨》,對照我講的要點來參讀。這篇講記雖然文字不多,但丹道修持的精要、《性命圭旨》的精要都在其中。比很多我所讀的丹道專著深刻管用,這裡有真傳。
不得真傳,即便寫出皇皇百萬字的巨著,也是假大空。大家要珍惜這個因緣,「五百年來隱真機」。五百年後的你,遇見真機顯露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抓住了一定要珍惜。
2015年春節,因為我兩次給兩位道友講《性命圭旨》,這個勞碌年更有意義了。一位道友來自成都,在八卦是坤卦,西南方,土德土位。南宗張紫陽真人云:「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南宗四祖陳泥丸真人云:「西南路上月華明,大藥還從此處生。」一位來自河南中州。在八卦九宮,是中宮,為戊己土,土德土位。
張伯端真人云:「四象五行全藉土,三元八卦豈離壬。」「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兩位道友,一男一女,一對陰陽,先後而聽,象徵著先煉陽氣,次育元神,後見本性。正是南宗丹法的路子。
羊年的正月初九我初講《性命圭旨》,羊者,祥也,陽也。九者,陽數之極。第二次,是二月二講的,龍抬頭的日子。這些看來無關,其實也是時空大火候,懂得《易經》象數之學,則人生無處不是修煉,無處不是火候。這兩位道友之來聽講,是不請自來,自然有其玄妙的因緣在中。
也希望大家珍惜其中的玄空火候秘訣。
昨夜,我夢見我的一位恩師在故鄉與我聊天,恩師在我家老屋的案桌上,寫了一個榜書「道」字,是草書,那旋轉的筆墨,看起來像一個太極圖,又像一條扭動的龍。老師也批評我沒有更好地去修持。但老師肯定了《悟道錄》。
夢醒後,感到有點悵然若失。反省自己,還要精進修持。道友們,一起努力吧,相互勉勵吧,不要辜負了前輩真人們對我們的教誨、眷顧。我們要發願修道,祈禱前輩真人們在法界,囑咐我等,呵護我等,引導我等,玉成我等。
上篇我給一位道友講的內容,有的地方沒有錄上。一男一女問道於餘,我對男子說:「你回去把錄音整理一下,發給我。」兩個月過去了,他沒有整理成文。女士錄音,發心整理成文,基本的精要在其中。我將一些他們沒有錄上的我講過的精要,簡要地做些提示。
《性命圭旨》全書分元亨利貞四集,每一集的精要我在上面做了提示。現在講講為何要分元亨利貞四集,這四集與修道的關係是什麼。
元亨利貞是乾卦四德。《性命圭旨》以元亨利貞四德分章,象徵著整個《性命圭旨》的核心是一個乾卦。乾卦在六十四卦裡是純陽之卦,丹道的修煉就是修成純陽之體。乾為金,為圓,故丹家以乾卦表示金丹;乾為本體,為天,為先天一炁,為神,為君。
所以,乾卦能代表丹道裡核心的概念如金丹、元神、陽神、本性、先天一炁。這是卦象思維的本質。一個乾卦就能把丹道的核心說盡。在丹道裡,龍用來比喻元神,而乾卦的卦象核心是龍;在丹道裡,心比喻為君王,元神也被比喻為君王。
《青華秘文》有《神為主論》,全書多處將神比喻為君王,而乾卦正好是象徵君王的卦。乾卦的第五爻叫「九五之尊」,正是比喻君王的。在中國古哲學裡,龍是比喻元氣的。《西遊記》裡的白龍馬,正好是比喻行氣的,不能行氣,肉體凡胎就到不了西天,見不了佛祖。
元是本源,最開始的,丹道裡用元神、元精、元氣來表達這生命裡最本質最初始的存在。我用了「存在」一詞,而沒有用其他詞語,原因在於,元精元氣元神三元本質上是「一」,道家稱為先天一炁,因為本質是「一」,才能互化。
形而上能化形而下,形而下能化形而上。這才是修道的作為和能成就的根據。五代譚紫霄的《化書》講的正是此理,而丹道的依據也在這「互化」裡。我在講《悟道錄》的題詞時專門講到過譚子《化書》,我把那一段貼在這裡。
《譚子化書》云:「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這裡的「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與陳泥丸丹訣之「真氣燻蒸無寒暑,純陽流溢無生死」同,不知是誰影響了誰。譚真人是五代人,比陳泥丸早。歷史上有《譚子化書》是後人偽託的說法。
白玉蟾在《玄關顯秘論》裡說:「今夫修此道者,不若先鍊形。鍊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故宋齊丘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喻此理,就『忘』之一字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然此道視之寂寥無所覩,聽之杳冥無所聞。惟以心視之則有象,以心聽之則有聲。
若學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則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這裡提到的齊丘,也叫齊丘子。《譚子化書》原名《齊丘子》。據宋初陳守元揭露,譚紫霄真人寫了《化書》,交給齊丘出版,齊丘據為己有。到白玉蟾南宋時代,一般人還是把這本書看成是齊丘著的。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化」的作用,「氣化」、「化氣」,是丹道裡非常重要的理念。元神元氣元精三者,就是乾卦的三次變化。即便是丹道「藥物」代指的坎離二卦,也是乾卦所化出來。乾卦與坤卦是一對陰陽,乾坤交媾,乾失中爻而成為「離中虛」的離卦;坤得乾卦之中爻,變成了「坎中滿」的坎卦。坎離本質就是後天的乾坤,丹法的基本修持是「取坎填離」,把坎中陽爻取出來,放到離卦裡去,離卦就變成了乾卦。《悟真篇》張紫陽云: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
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這首詩是講乾卦的。第一、二句,是「取坎填離」成為乾卦。第三句,是因為修煉的緣故,乾卦此時已經成為了靈性元神,所以是「乾健體」。注意這個「體」字,是生命體。
乾健之健,出自《乾卦》之象,《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是乾的卦象。潛藏飛躍,出自乾卦的爻辭。如:「初九,潛龍勿用。」「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潛藏飛躍」其實是代表乾卦本體的。在乾卦裡,
這裡指的是龍的「潛藏飛躍」,而在丹道裡,這裡指的是元神的「潛藏飛躍」。元神也用龍來比喻。因為龍能隱現隨心變化,龍能上天入地。元神也能如此。元神的「潛藏」就是「體內養神」,有一系列的基礎,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的過程,《性命圭旨》裡講的「翕聚先天」、「長養聖胎」、「嬰兒現形」等前七節口訣與修持即是;元神的「飛躍」,就是「體外煉能」,也有很多技術,《性命圭旨》裡「移神內院」、「超出三界」兩節口訣即是。
在仙道小說《西遊記》裡,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那裡學道,以及回到花果山的階段,都可以看成是元神的「潛藏」修煉;到了他被邀請到天宮,偷仙丹,盜蟠桃,就是元神「飛躍」修煉。
蟠桃仙丹象徵「外藥」,能轉化色身。張紫陽這首丹訣的最後一句,講的就是通過「取坎填離」的修煉而達到乾元本體以元神的面目出現,能夠隱顯隨心,出有入無。
《悟真篇》裡的丹道,這一首就寫完了,其餘的詩,不過是更詳細地從各個層面發揮而已。《性命圭旨》以元亨利貞四集來表達乾卦在整個丹道中的核心地位。
在丹道修煉而言,真正懂了乾卦,金丹大道的全部要領都能包含。就說「金丹大道」這四個字,也未能超出乾卦。乾為金,乾為圓為丹(圓丸狀的藥物),乾為大(「大哉乾元」、「利見大人」),乾為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
《性命圭旨》的元亨利貞分章,暗示著乾卦在整個丹道修煉中的重要意義,也指出這本書的總歸。要懂得乾卦之於修煉、修身的意義。乾卦之卦爻辭、彖辭、象、文言,都與修煉丹道息息相關,特別是那些修身的教誨,在丹道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修身的境界,無緣真正入門。
結合這兩篇講義讀《性命圭旨》,就拿到了打開殿堂的金鑰匙了。
我在正月初九給成都道友講《性命圭旨》精要的文字,道友整理出來了,文字如下,可以和上面參看。要讀懂本文,請把《性命圭旨》目錄打開,對著目錄讀此文。
道友說:陳老師,你好!昨天才將錄音整理出來,再次聆聽一遍,對《性命圭旨》精華領悟更多,記錄整理如下。
將《性命圭旨》和《青華秘文》及《伍柳仙宗》結合著看看非常好。《性命圭旨》分四集,元、亨、利、貞,乾卦四德,所以說這本書是講乾卦的,乾三連。乾卦五行屬金,代表金丹,代表圓,代表先天面目,代表老天爺,代表頭腦,代表本來面目,這是乾卦的意思,所以說《性命圭旨》所有的目的都是完成乾卦的修持。
然後呢,元代表始。這就是開始時要窮理盡性。所以元集是講理論的,是大的理論。第二集亨集,亨者通也,開始修煉以通為主,所有的功夫修持,以通為主,第一步通氣脈,通經絡。第三個利集,利者用也,我要利用一下,利的意思是用的意思。
「利用安身」,這是《周易》裡講的。利者用也,就是你功夫修持到一定境界要會用,就是會用。在經絡通的基礎上身體會產生大藥,「有藥方能造化生」,就是有了藥以後才能用,沒有藥就是「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你就用不起來。利呢,代表要煉精氣神的藥。
最後呢,貞集,貞者,正也,要走正道,就是說藥也煉出來了,金丹也煉出來了,但要歸到正法正道裡面。有很多人士其實經脈也通了,功夫也煉了,有特異功能,或者神通,但他不走正道,變成了旁門左道,變成了魔道了。這些問題千古存在。《性命圭旨》最後歸到了貞集上。貞者正也,正道,然後歸於毗盧性海,明心見性,這才是正道。
所以說,這是《性命圭旨》四集的真義,真義在這裡。這個道理,修行界沒有講過,很多人不懂。張玉仙老師在2013年靈應了一句詩,她說這本書是「五百年來隱天機」,從明朝到現在五百多年了,隱藏的天機沒有人說破,包括陳攖寧老先生,這裡面的東西也沒有完全懂。
陳攖寧老先生很推崇《性命圭旨》,但他也批判這本書。所以陳攖寧先生沒有懂得《性命圭旨》的真正精華在什麼地方,他看到這裡面的東西,好的地方非常好,文字簡練,理論也講得好,但他說怎麼歸到佛教裡去了,怎麼怎麼的,他做了批判。這恰是陳攖寧先生不懂的地方。
這本書第一章第二章,它講的次第和修行的次第是一樣的,這是前輩真人留下來最高深的地方。
元集呢,講了許多修煉的基本道理,它是以圖來講理,講了最根本的三聖圖,代表三教合一。然後大道說、性命說,修道以性命為主。所以先說修道,這是最根本的目標,緊接著道以性命為主,這是核心的。
然後呢,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了生死,就得判斷邪和正,有「邪正說」,你走正道才能了生死。判邪正以後,走正道要「普照」,要「反照」,要「時照」,要「內照」(陳註:這些都是《性命圭旨》元集裡的圖,如「普照圖」、「時照圖」),這都是要下功夫的。其實就是我講的覺察,心性學的覺察,性命學的覺察,這就是照的功夫。照久了,在心性學上,可以明心見性,在內丹學上,可以增陽滌陰。
然後呢,緊接著講太極圖,太極發揮。水火圖,水火日月,水火日月代表藥物,一步步細化。前面是宏觀的,講性命,講生死。後面一步步細化。先有個總綱,後面有小的章節。緊接著大小爐鼎、內外二藥、順逆三關、盡性了命、真土圖、魂魄圖、蟾光圖,功象出來了。它是先講了爐鼎藥物,然後真意、火候、玄關等就有了。
蟾光圖是功象,因為蟾光的出現,是性光和命光,都叫蟾光。蟾光代表是坎卦,修持到一定境界,小腹裡有命光出現,代表精氣能量充足,往上走是性光出現。下面是蛤蟆吐氣,天上是雲氣,變成光出現,這是性命合一的意思。你的性光和命光同時開顯的,光是蟾吐的一口氣,這在丹法裡面是核心、要領。
緊接著是降龍伏虎。龍虎代表身心,也是神氣。降龍伏虎,太難了。因為「虎」的法相裡代表我們後天的欲望,代表著精氣,這個還好降伏一點。龍就難降伏,龍是見首不見尾的,能上天入地,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龍,有時有形,有時無形,你很難把握住。
你看《西遊記》裡面,孫悟空打那老虎,一棒子就打死了,很容易做到了。孫悟空降伏白龍馬時不容易,他降不住,還得請觀音菩薩來降伏,降龍特別難。這是代表著身心、心性、性命的一個了斷。龍虎降伏了以後,你才能三家相見。所以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三家相見,是龍虎,或者是性命水火,它是一個代詞,或日月,坎離,然後再加一個真意。
前面不是有個「真土圖」嗎?真土代表真意。「三家相見結嬰兒」,三家相見,再細分就是四象和合,就是人體五臟六腑都和合了。三家四象,不外乎就是坎離兩卦,坎離就變成乾坤的乾卦了。因為乾卦向南一運轉,失去中爻就變成離卦了,坤卦得一陽爻就變成坎卦了,把坎卦裡面那陽爻抽出來,補到離卦裡面,就變成乾卦。
然後呢,它裡面有個觀音密咒,通過六字真言達到靜心、煉意、凝神的境界。它有九鼎煉心說、八識歸元說,就是將意識一層層淨化,把修持往明心見性上走。九鼎煉心、八識歸元,是我講的淨化意識的作用。
修持中心意不能淨化,第八識你就不能淨化。通過八識歸元,最後還是要明心見性。最後呢,講五氣朝元、待詔飛升,你心性淨化了以後才能五氣朝元,才會真正五氣朝元,不然是假的。待詔飛升,代表你修持的果位,在元集裡把宏觀的道理講出來了。光講道理不行,還得有修持法門啊。
所以亨集講修持。亨者,通也,修持法門要通達,理上要通達,經脈、氣血、性命都要通達。然後講修持的口訣,一步一步,從亨利貞,都是修持法訣,開始下手實修。
第一節是「涵養本原,救護命寶」,這是丹道修持下手的方法。佛教和丹道下手方法不同,道家修持是涵養本原,本原即靈根心性,最根本的靈性。再有,是救護命寶,救護命寶就要修命功。你不救護命寶,生病了就沒法載道。
所以救護命寶中,它下面的口訣,一個洗心退藏,這是心性修持的開始,也像《西遊記》講的:「靈根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它講的道理是一樣的,退藏沐浴功夫、玉液鍊形功夫、安神祖竅功夫,這些都是守竅和氣脈的運行。玉液鍊形是氣脈的運行,安神祖竅是意守凝定。
第二個口訣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你怎麼寧靜下來,不能光練功夫。「救護命寶」,關鍵是你得懂得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從先天來。我們肉體有多少功夫,能有多少正氣呢?說得不好聽的話,把你這一身骨頭當成鐵,你能打幾根釘子呢?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練功夫,把一身臭肉凝聚起來,能煉個什麼呢?
所以,先天一炁是從性命靈性、天地萬物裡面釆的,本源裡面的。這裡面講「法輪自轉圖」,象徵著氣脈的運行、經絡的通達。然後是「龍虎交媾圖」,龍虎交媾法則,代表體內精華陰陽的配合。然後「蟄藏氣穴」,蟄藏氣穴的話,你要先內斂,內通了,然後才能外通。你先要內在通達了,內在要有真寶,內外相應。打個比方,你內在的丹要煉起來了,它有能量場才有吸引力,把外在的東西能吸引過來。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它講了許多胎息訣,這裡面的胎息訣非常重要。袁天綱胎息訣、太始氏胎息訣、達摩祖師胎息訣,而達摩祖師胎息訣更重要。裡面有好多的胎息訣,甚至有性空之悟證,有空性子胎息訣、幻真先生胎息訣,這些你都要看的,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通過空性,通過悟,哪些是幻境,哪些是印真,通過胎息來解決。後有立禪圖、行禪圖、坐禪圖、臥禪圖,這就是行住坐臥都要修持的意思,整個過程都很簡單。
你看它前面是「救護命寶」,然後「翕聚先天」,「安神祖竅」,意守,最後「眾妙歸根」。眾妙歸根關鍵是胎息,通過閉息法修胎息,胎息是核心,在這裡面留有十多則胎息口訣,到一定境界就要生化,你光練胎息不行啊,要行氣啊,要行住坐臥都要把它融化在裡面去,這就是亨集,講完了。
下面是利集。利集就是你光練出胎息還不行,它只是丹道功夫的築基而已。緊接著是「釆藥歸壺圖」,這採的就不是小藥了。我開始講的,前面是內修,這節講的是「天人合發」,「採藥歸壺圖」,這個時候人和天地萬物溝通了,由內而外,是「內外明徹,顯我元神」的修為。
第四節是「天人合發,聚火載金」圖、乾坤交媾圖。前面講的是龍虎交媾,講的是身體裡的一對陰陽,可以看成心和腎,可以看成你體內陰和陽兩種氣息,可以看成元神和元精,都是龍虎。但這個地方,它不是龍虎交媾,它是乾坤交媾。《悟真篇》裡詩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免藥來烹。」現在的乾坤是人天的溝通。
現在是我們以人去合天,修持到了一定境界,是以天來合人。「人天合一」,「天人合一」,是不一樣的。「人天合一」,我們把人修好了,慢慢地,德性功夫修持到位了,自然就與天相合了。然後是「天人合一」,你的境界非常高,天自然就與你相合了,得道多助,這就是天人合一。人天合一和天人合一不一樣。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是內修,內修的目的是人和天要合一,人天合一反過來,就是天人合一,所以說這裡是天人合發。採藥歸爐,乾坤交媾,去礦留金,把身體裡面濁的東西、不好的東西、後天的東西全部化掉,把它的精華留下來,對不對?靈丹入鼎,長養聖胎,你光在那裡內修、自我修持,沒有天人合發,人跟天地不能相通,你得不到宇宙大的能量場支持,或者法界靈性的支持,你那個修持是不能成就的。
真正修持,通過以人合天,然後以天合人,然後再達到「靈丹入鼎,長養聖胎」,這個時候你生命裡就有一個聖胎出來了。這就是我們講的元神也罷,法身也罷,或有個靈性的生命,被你的精氣神孕育出來了,它可以代你長生。你的肉體滅掉了,它可以永存,這就是我們的道性永生,這就是元亨利貞的利集。
前面的亨集是要自己漸漸與天相通,但是你還不會用。到了你有聖胎的時候呢,就有神通了,有禪定了,有更高的境界了,你就能用了。知道嗎?然後,你用的時候,怎麼樣走上正道呢?
下面就是貞集。貞者正也,它講的「嬰兒現形」,就是你的神已經有形體了,看得出來了。第七節,「嬰兒現形,出離苦海」,這個時候你對生死輪迴有把握了。道家的修持,包括《楞伽經》的修持,《楞嚴經》的修持,非常像丹道,就是人活著的時候,你要修出個陽神也罷,元神也罷,修出個「意生身」也行,它可以代你在天地萬物之間去周流,去存活。淨土宗不一樣,我的靈性我死的時候聖人接走,到淨土往生。它的修持不一樣。
所以說,這個時候只要你能修出你的「嬰兒」了,你對生死就有把握了,這就是丹道、《楞伽經》、《楞嚴經》走的路子。禪宗不一樣,褝宗只要你真正放下了,一下子悟道了,你本來法性彰顯的時候,那就無所謂有沒有修出來一個元神。每一個法門不一樣。但是,在你活著的時候修出一個靈性生命,這種修法是最難的修法,也是非常高明的修法。
然後就是「真空鍊形」。這個時候你要悟空才行。你不悟空的話,你會被形質所拘束,你會被世間塵世的東西所拘束,這就不能解脫。所以說脫離苦海。你修出嬰兒,對生死有把握了,修不出嬰兒對生死沒有把握。
然後第八節是「移神內院,端拱冥心」,你的神識能移動,你能調動它,能出有入無。然後呢,你能達到入定冥心的狀態。這是最艱難的一步,也就是你的神不光在體內看到它的形態,還可以通過移形換位,在小腹長養,在大腦裡長養,放在虛空去長養,也就是靈性生命一定要放在虛空中去。嬰兒進入虛空以後,才能獲得更大的能量,進入更廣闊的天地,才能悟道。
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視野總是有限的,進入虛空當中,神遊萬裡,四通八達,金石無礙。你看孫思邈真人那個《存神鍊氣銘》裡面,講的嬰兒能穿越山河大地,金石無礙,日月無礙,它可以在天地萬有中去修煉。所以說,嬰兒一定要移,書上講的化身五神,五神能變化,跨鳳凌霄。陽神出現,就是神可以進入虛空當中。
第九節「本體虛空,超出三界」,歸到佛法裡了。你還不能執著一個神,你要是執著一個神的話,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就在天界啦。你還要超越三界,悟證空性,神滿虛空。神滿虛空後,你的神是無量無邊的,這就像太陽的光芒遍滿虛空一樣,這就超越形體了。在貞集呢,就是走向正道。最後呢,毗盧證果,毗盧遮那佛代表大日如來,代表最根本的。
你所有的修行,要超越三界,最終要證到真如本性,最根本的東西。我們講的天道,神仙、水仙、地仙、天仙,還在三界裡面。修持得道的人,要「三界任往來」,都要超越。三界代表不同能量的束縛,你把這些都超越了,就進入了《華嚴經》的境界了,時間空間都沒有任何障礙。
所以說《性命圭旨》,這整體的四個章節,它第一個元集,講形而上的大道之理、窮理盡性的道理,然後是亨、利、貞,講盡性了命的道理。在了命時,講具體功夫,講功夫時候講得很詳細。下手功夫講服氣和胎息。最後歸到空性本體,究竟圓通。這就是《性命圭旨》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