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教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篇共五千餘字,因譯者不同字數也略有不同,現今多以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為正經。《金剛經》是般若系大乘經中的一部經略,是一部通達智慧之巔的經書。
《金剛經》受持者眾多,但因其為古文譯本,其中又有許多音譯詞彙,如此令許多初學者頗難理解,但若能抓住重點所在加以理解,如此,在之後的頌持過程中便能體悟更加明了了。《金剛經》通篇實則只有一個論點,那便是「無相」若明白其中含義,便可通篇解讀。以下本篇將經文中最為重點的四句經文加以解釋,得悟其理便可通達經文其義了。
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句是《金剛經》中最為著名的四句偈頌,其意思是說,一切由於機緣而對事物所理解出的法則,都如夢幻泡影一般難以掌控,如晨露閃電一般難以捉摸,我們看待所有事物都應該如此,而不要執著於它,被其操控本心本性。萬事萬物都都是如此無法琢磨,也不必琢磨。
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的意思是說,人從主觀上所感知和看到的一切,所以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不要從主觀角度去認知一切,不要通過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思想去理解和認識去判斷,而要在一種更為宏觀的角度將心融入到其中,也就是將心達到「空」的境界,將一切視作一個整體,沒有個體之分,如此心便無處不在,而又無處可尋。
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但凡能看到和覺察到的一切形態形式,都是虛幻的,並非說它不存在或是沒有,只是說它所呈現的相,都是由於自身主觀的感知而賦予的,如果能看到相,則說明還是站在個體角度的論斷,這就產生了分別心,就將心從整體中剝離出來了,又產生了「我」的意識,如此而來所有的論定都變為主觀感知。若對待萬事萬物沒有分別心,便不會呈現出對「相」的概念。這也是《金剛經》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便是「無相」「無我」的空境,理解透徹此點,才算是見到了佛。
所以,將以上三句經文理解明了,再讀此經便通透其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