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
與中國「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將擇機返回地球幾乎同時,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樣本艙順利返回地球。日本科學家將對樣本艙帶回的小行星砂塵物質進行分析,探究太陽系成因與生命起源。「隼鳥2號」成功實現小行星探測系列任務,集中展現了日本宇宙航空技術實力,以及眾多小企業的深厚技術經驗積累。
12月8日,日本相模原市,「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被從卡車上運往園區,日方小組對其進行了回收。樣本艙內裝從「龍宮」小行星上採集的碎石、砂塵。日本科學家隨後將依原定程序對這些碎石、砂塵展開研究。 視覺中國供圖
「隼鳥2號」去年7月著陸距地球約3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採集巖石砂塵等物質,去年11月從「龍宮」出發飛往地球。今年12月5日下午,「隼鳥2號」的樣本艙在距地球約22萬公裡處分離,獨自飛回地球。12月6日凌晨,樣本艙「如流星一般閃亮划過澳大利亞上空」,最終降落在澳南部沙漠的目標區域。日媒報導稱,為迎接樣本艙,日方早早就在澳設立了測控中心,澳大利亞政府派遣軍方人員第一時間搜尋樣本艙,嚴密保全護送給日方。
至此,「隼鳥2號」6年飛行約50億公裡的探測小行星「龍宮」任務結束。它將利用剩餘燃料繼續遨遊太空,可能將再花11年時間、飛行約100億公裡,抵達直徑僅30米的「1998KY26」號小行星,實施新的挑戰性探測任務。
12月6日下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隼鳥2號」項目負責人津田雄一對媒體表示,日本已掌握並確立行星星際往返技術。他說:「樣本艙狀況良好。『隼鳥1號』開啟了行星星際往返技術的大門,『隼鳥2號』則跨越了這扇大門。」
8日早晨,樣本艙被運抵東京羽田機場,很快將被送往JAXA位於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宇宙科學研究所。日方研究團隊計劃在一系列檢查程序之後,在本月中旬對樣本艙啟封,大約花半年時間「記錄」其中的「龍宮」小行星砂塵物質樣本,然後開始對這些樣本進行實質性分析研究。
日本民眾紛紛對樣本艙順利返回地球而歡欣鼓舞,認為這是日本航天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刻。當樣本艙突入大氣圈壯觀景象的畫面通過電視畫面傳來的時候,有的民眾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由此,一些少年兒童萌生出對航天科技與空間探索事業的濃厚興趣。
日本政府高層人士也相繼對樣本艙的返回表示祝賀。首相菅義偉第一時間發推文表達他的喜悅心情。文科大臣萩生田光一稱,「隼鳥2號」順利完成高精度運行,是向海內外展示日本高超宇宙探測技術能力的一大舉動。科技大臣井上信治表示,樣本艙返回是JAXA和有關企業、大學研究人員等不懼失敗、勇於挑戰、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希望今後秉持長期性策略繼續實施宇宙科學與探測活動,積極推進宇宙開發利用。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說,他對樣本艙的返回感到非常歡喜,項目整體順利完成,向國內外展現了日本在相關領域領先世界的技術水平。他同時對人類首次從小行星內部採取到砂塵樣本寄予高度期待,希望由此在解析地球生命成因方面有「驚人發現」。
日媒相關報導還重點聚焦了「隼鳥2號」的科技首創業績、整合能力和小企業技術貢獻。其中,《日本經濟新聞》6日報導認為,「隼鳥2號」探測「龍宮」的旅程,實現了七方面的技術首創,包括:形成對天體的人工撞擊坑;使用小型機器人對小天體實施移動探查;向小天體投下不同的探測機器人;對同一小天體的兩個地點實施著陸;在極高精度要求地點成功著陸;對地球圈以外天體內部進行調查;實現人工衛星對不同最小型小天體繞飛。該報導認為,「隼鳥2號」使用金屬彈擊打小行星的技術模式,可用於對小行星的樣本採集,未來或可用於改變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飛行軌道。
另據NHK電視臺報導,樣本艙帶回的砂塵物質的研究團隊負責人、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高知核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伊藤元雄表示,樣本艙如同一個最貴重的「百寶箱」,他們將使用日本國內屈指可數的精密儀器對「龍宮」砂塵進行分析,爭取2022年夏天以前公布研究結果,希望能從各個角度探究太陽系的起源。
日本國內普遍將「隼鳥2號」視為集約了日本所有高精技術的結晶,JAXA發揮了「司令部」作用。值得特別書寫一筆的是,「隼鳥2號」的研發製造過程共有二三百家企業參與,其中多數為日本企業,小企業的技術貢獻同樣不可忽視。比如,神奈川縣橫濱市的下平製作所,註冊資本僅1000萬日元,員工約30名,此次為「隼鳥2號」提供了諸多零部件,包括樣本艙脫離裝置所需的彈簧開關,一些零件手工加工誤差小於0.06毫米。又比如,埼玉縣羽生市的Kittseiko公司,員工僅23人,早在1970年就曾為日本首顆人造衛星「大隅號」加工螺絲,之後50年從未放棄宇航領域等特殊螺絲的研發製造事業。在許多人看來,日本諸多小企業平常總是「其貌不揚、不聲不響」,實則靠副業維持公司運轉,在主業上精益求精。這些小企業往往都是在國家科研事業取得重要成果之後,經過日媒披露才「突然」聲名大噪。
其實,美國方面早就注意到了日本小企業的技術實力。據日媒報導,美國軍方關聯資本多年前就已開始搜羅日本小企業手中的高技術,意圖實施收購、買斷。日本政府當然對此有所警覺。日本高科技領域的小企業目前也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面臨生存發展的挑戰,日本政府已出臺諸多救助扶持措施,防止中小企業手中的技術流失。為夯實國家整體科技研發與產業的堅實基礎,日本政府也在醞釀加強相關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阻止日本大企業仰仗資本和市場優勢「大魚吃小魚」,盤剝侵吞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 本報東京12月9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