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預測,這幾位日本科學家希望不小

2021-01-08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可可(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眾所周知,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規律性相較其它自然科學獎項較為明顯,一言以蔽之——四大領域輪番登臺。這四大領域分別是,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表彰了如下成果,分別為: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2016年的拓撲相變(凝聚態物理)、2017年的引力波(天體物理)以及2018年的光鑷和啁啾放大(雷射物理)。

2019年,將會是一個新周期的起始,自然,2017年和2018年的兩大領域再次獲獎的可能性會非常小。與之對應,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年代。

綜合中外各路預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領域應該集中在粒子物理或凝聚態物理兩個領域,且其中很可能有日本科學家獲獎。尤其在凝聚態物理領域,日本科學家中有希望獲獎的成果恐怕是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的這些科學家及他們的成果,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

十倉好紀——電子型高溫超導體和多鐵性材料十倉好紀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學家,東京大學工學系物理工學專業教授,同時兼任理化學研究所創造性物質研發中心的主任。十倉教授在多個領域做出了突出成就,其中代表性較高的是電子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氧化物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和機理解明、以及關於多鐵性材料的基礎理論等,其中任何一項成就都有獲頒諾獎的可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兄長十倉雅和目前擔任著名企業住友化學的董事長。鑑於篇幅所限,我們今天主要說說如何來理解電子型高溫超導體。

△十倉好紀教授,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22014-3.html

處於超導狀態下的物質,電阻變為0,傳輸電流時幾乎不發生電能損耗。然而,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出現之前,絕大多數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轉變溫度都在零下250攝氏度附近。銅氧化物超導體將這一溫度提高到了零下138度左右,雖然距離常溫超導的終極夢想仍然路途遙遠,更高的超導臨界轉變溫度仍然可以儘可能降低冷卻介質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在十倉教授的成果問世之前,人們已經獲得的超導材料中負責傳輸電流的載流子不是電子,而是「空穴」。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電子型高溫超導體並不存在。1989年,十倉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發現了電子型超導體。論文一經發布,立即在全世界引發轟動,電子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對超導物理本質的認識突破了固有枷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十倉教授多年來始終站在當代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各國科技媒體和專業人士普遍看好他角逐諾獎的前景。

細野秀雄——鐵基高溫超導第二項預測同樣是關於超導,而且同樣顛覆了人們對超導材料的固有認知,它的發現者是來自東京工業大學前沿材料研究所的細野秀雄教授。細野教授同樣是一位學術成果極為豐碩的學者,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無機材料、納米多孔機能材料、超導材料、光電子材料以及透明氧化物半導體等。他最大的成就是鐵基高溫超導的提出,同時他還是液晶面板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的IGZ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的奠基人之一。

△細野秀雄教授,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images/細野秀雄先生From東工大さんページ.jpg

在超導技術研究早期,人們在一系列金屬以及金屬氧化物上實現了超導,然而,鐵始終是人們敬而遠之的對象。這是因為鐵具有磁性,與早期人們觀點中實現超導的條件相違背。2008年,細野教授在鐵中加入砷和其它元素,製成了鐵基超導體。相關論文經過發表後,2008年當中被引用超過2000次,成為了當年的最高被引論文。到2014年,關於鐵基超導體的研究論文已經有超過2000篇,讓停滯多年的超導領域重新煥發了活力。

其實,鐵基超導體的發現過程充滿了偶然性,細野教授最初的目標並非製備鐵基超導體,而是在開發陶瓷半導體的過程中,試圖以鐵代替銅以節約成本。如下圖所示,陶瓷半導體是一種突破傳統陶瓷材料絕緣性的新型材料。科學家們通過有效調控陶瓷結構,可以讓陶瓷具有一定的導電性質,獲得陶瓷半導體。細野教授將已有陶瓷半導體中的Se-Cu層以其它類似元素進行替代,並測試所得材料的性能。當用As-Fe層進行替代後,細野教授驚奇的發現這種材料具備了超導特性,從此,鐵基超導體登上了人類科技舞臺。

△鐵基超導體晶體結構示意圖,來源: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02014-2.html

飯島澄男——諾獎遺珠碳納米管第三項預測來自納米材料領域。眾所周知,從上世紀後20年開始的納米材料革命在眾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這場革命中,碳納米管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標誌性成就。碳納米管的發現者,名城大學終身教授、NEC特別主席研究員飯島澄男常年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其實,他的研究領域並非材料而是高分辨電子顯微學技術。飯島教授從碩士階段開始進入電子顯微學領域,它與電子顯微鏡的邂逅最初竟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飯島澄男教授,來源:https://www.natureasia.com/ja-jp/nature/interview/contents/13

1963年,飯島澄男從電氣通信大學畢業,報考東北大學理學研究科物理學專業,希望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由於是外校生,對各個實驗室了解很少,直到面試時都沒有決定自己今後的研究方向。面試時,一位考官一句無心的建議,讓他選擇了電子顯微鏡作為自己終身的志向。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電子顯微鏡業界在全世界成功逆襲,攻入飛利浦和西門子把持的高端電鏡市場,飯島教授也利用這一有利契機,不斷精進研究,成長為世界級的電鏡專家。

1985年,足球烯碳60被美國科學家發現,他們利用核磁共振等技術確認了這種當時仍然未知的碳單質。然而,由於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一個分子中有著60個原子的奇妙球形構造仍然不為科學界所認同。直到1990年,飯島教授通過透射電鏡直觀地觀察到了足球烯的形態,才平息了所有爭議,也讓足球烯的三位發現者在日後榮獲了諾貝爾獎。

在協助確認足球烯形態後,飯島教授並未停下探索的腳步。1991年,他希望觀察到碳元素在反應過程中是如何相互捲曲,形成球狀結構的。於是,他重複了足球烯製備的實驗,並調整了某些參數,試圖尋找到有趣的結果。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製備足球烯的嘗試沒成功,反而製備出了一系列納米級別的管狀構造,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碳納米管的一種全新材料。

△幾種不同構型的納米碳管,作者:Mstroeck(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Types_of_Carbon_Nanotubes.png)

至今,碳納米管已經被發現了將近30年,它的各種關聯應用仍然是當今的研發熱點。在這30年中,碳元素的其它幾種同素異構體,包括足球烯和石墨烯都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碳納米管卻一直沒有得到諾獎評委的青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遺憾。飯島教授是一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老人,多次到訪中國,對我國電鏡學術研究的發展和中日學術交流也起到過不小的推動作用。在各種訪談中,飯島教授也隱晦的表達過諾獎評選的失望,希望今年他能夠如願以償。

大野英男——磁性半導體之父第四項預測仍然關於凝聚態物理。大野英男為現任日本東北大學校長,被譽為磁性半導體之父。磁性半導體是一種特殊的半導體,既有強磁性又有半導體特性。磁性半導體可以實現對電子自旋狀態的控制,是新型電子元器件研究的熱門領域。

「自旋」是相當複雜深奧的物理概念,但是我們不妨將其簡單化的理解為是電子的轉動方向。總的來說,自旋分為兩種狀態,即下圖所示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分別描述從左向右和從右向左兩種旋轉方式。自旋是描述電子運動狀態的重要參數,同時,它也與磁性的產生有關。如果材料中的大量電子同時呈現同一種自旋狀態,材料就會顯現出磁性。簡單來說,半導體主要利用電子的電荷特性,而磁鐵則是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

大野教授在銦-砷或鎵-砷這樣的半導體化合物中混入一定量具有磁性的錳,最終製成了同時兼具磁性和半導體特性的磁性半導體。這種材料的製備探索起初非常艱難,在克服了一系列難關後才最終實現。磁性半導體在操控電流的同時還能實現對電子自旋的控制,給電子器件的製造帶來了全新可能,未來誕生基於磁性半導體的器件甚至是電腦絕非妄言。

△大野英男教授和電子自旋示意圖,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69107515@N05/46673593961/in/dateposted-public/

每次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都會多少對我們有些刺激。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絕非盲目吹捧日本在物理領域特別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實力。相反,這些成就大部分都來自二三十年之前,而那時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與今天完全是雲泥之別。還是那句話,經濟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誕生諾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怨天,不自怨,踏實走好每一步,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

參考文獻:

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72014-1.htmlhttp://www.cmr.t.u-tokyo.ac.jp/research/index.shtmlhttps://blog.miraikan.jst.go.jp/topics/201409122014-3.htmlhttps://www.natureasia.com/ja-jp/nature/interview/contents/13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60歲)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獲獎。理由是「他們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
  • 2019諾貝爾獎預測出爐,四大領域「引文桂冠獎」花落誰家?
    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今日(北京時間 9 月 24 日)宣布了 2019 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19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 2 位女性。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Arthur Ashkin分享一半獎金,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共同分享另外一半獎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雷射物理學革命性發明。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約翰巴丁曾經兩次獲得這一殊榮,因此事實上共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按照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2019諾貝爾獎獲得者公布時間表 2019諾貝爾有中國人獲獎嗎?2019...
    10月7日,2019年度諾貝爾獎名單正式發布,2019諾貝爾獎獲得者公布時間表。2019年度諾貝爾獎本周六大獎項將陸續揭曉。這次諾貝爾會有中國人獲獎嗎?一起來看看。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前兩天揭曉,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因為「推動鋰電池發展」得獎。John B.當時,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對此爭議都不小。可從2001到2019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計劃進行時間尚未過半,就已經狂攬19個諾獎。
  • 湯森路透預測四位華裔折了仨 諾獎預測為何不準?
    原標題:湯森路透預測四位華裔折了仨 諾獎預測為何不準?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7日消息,3名日本出生的科學家因發現新型節能光源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諾貝爾化學獎將於北京時間今天17點45分公布。    至此,早前湯森路透集團預測的4名華裔科學家,已有3人「落選」。這是否意味著湯森路透的預測不準?
  • 湯森路透預測2016年諾貝爾獎
    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了其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
  • 諾貝爾獎出爐,日本教育再掀熱潮,而這所大學成了最大贏家
    10月9日晚,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了!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今年依舊有日本科學家上榜。中卓留學小編不禁心裡盤算起來,如果加上今年的吉野彰,那麼,日本在從2001年起到2019年這19年間,已有19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獎,且涵蓋了物理學、化學、醫學等領域,平均每年1人獲獎的頻率。照這樣的節奏,日本在21世紀初宣布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豪言,幾乎已沒有懸念。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人因黑洞研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在物理獎中,羅傑·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而另兩人分享另外一半。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1931年出生。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3年,擁有俄羅斯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列克謝·阿布裡科索夫、俄羅斯科學家維塔利·金茨堡以及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安東尼·萊格特。他們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2002年,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和美國科學家裡卡爾多·賈科尼。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今年的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的貢獻。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號截圖。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梶田隆章受業於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阿瑟·麥克唐納  加拿大物理學家、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1943年出生。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1982年至1989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現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戈登和帕特裡夏灰色粒子天體物理主席。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排名
    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共有25位日本人被授予諾貝爾獎。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來自哪所大學吧。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提出直觀化的前線軌道理論,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籍科學家,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圖)
    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年齡最大的是雷蒙德•戴維斯,他在2002年以88歲的年齡得獎;年齡最小的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小布拉格與父親合作,靠「拼爹」以25歲的「稚嫩」年齡與父親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此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有四對父子、兩名女性及一對夫妻,即著名的居裡先生與夫人。
  • 速讀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看看三位天文學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總獎金折合人民幣646.5萬元。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得到一半的獎金;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獲得1/4的獎金;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1/4的獎金。簡單總結他們三個人的貢獻:使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更進一步。
  • 「引文桂冠獎」出爐 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9 月21 日消息,2016 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發布,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 每年,湯森路透都會根據來自其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TM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確定諾貝爾獎頒發的學科領域(即: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這些高影響力的科研人員會被授予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物理學獎預測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