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品圖:冀少峰藝術批評文集》正式與讀者見面。此書於2014年立項,經過作者兩年時間反覆推敲、修改而成書,內容分為「立場」、「品圖」、「品書」三個部分。採取多學科的立場,運用不同的方法,並把問題置於歷史的進程中,從藝術史上下文關係中發現問題,對當代藝術不同門類,不同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本文為「立場」部分的第三十七篇文章。
更多內容盡在[雅昌冀少峰專欄]
是什麼讓今天的行為藝術日漸失去了活力?又是哪些行為藝術給今天的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可見,行為藝術的高峰時刻已成明日黃花。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世紀之初,關於行為藝術的討論,比如「對傷害的迷戀」展所帶來的討論,《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的風波,川音藝術學院的針對網際網路所組成的裸體,東村藝術群落現象……行為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重要因素,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段呈現出自我對當代社會和藝術人生的一種立場。行為藝術家通過行為來表達出自我對當代社會和藝術人生的真誠思考和洞察性表達。
但伴隨著都市文化的生存,觀念形態的更新,大眾文化的興起,圖像時代的來臨,特別是全球化的衝擊,使得行為藝術不可能孤立於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文化思潮的更替之外。而行為藝術也由村落、地下室、使館區逐漸向私人藝術機構、畫廊、藝術區群落,並有的走向國際。行為藝術家由自發的組合,帶有原創精神的訴求曾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它在和意識形態抗爭的過程中,也有逐漸淪為國際策展人的遊戲。特別是權力與資本的共謀,也使行為藝術在強大的資本市場面前變得既失去了往昔的原創活力,又鮮有對當下社會的批判立場,引起不了學術界關注也是自然。
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行為藝術也如中國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那樣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正如福斯所說,當代藝術的「自由」和「新」在於它的異質性,而行為藝術之所以另類,也在於它的異質性。如果就社會形態而言,我們正經歷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就藝術形態而言,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日益興盛;而從藝術史語言來說,現代藝術已宣告終結,當代藝術進入了全方位的後現代主義階段。
新的藝術形式的不斷出現,也使藝術家在獲得更多自由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性。這導致行為藝術家也必須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自我。但事實卻是另一種景觀,昔日的那種直接和「狠」及「鮮活」與「生猛」,逐漸被「優雅」和「金錢」所蠶食。失去活力的行為藝術究其原因:
一、美術館時代的來臨
由於行為藝術能不能在美術館展出,一直是個問題,特別是國內美術館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場館建設的繁榮和展覽的增多,但對行為藝術而言,卻並不是一個福音,因大多美術館都是體制內的產物,而體制對行為藝術而言,接納或什麼時候接納行為藝術的確是個不爭自明的問題,既沒有明確拒絕,但也不接納,使得行為藝術很難進入美術館。這導致行為藝術始終是個圈子裡的藝術,而走向不了廣闊的公共空間,始終是個圈子裡遊戲。公眾對行為藝術亦是很難走近,很難理解,即使碰上了也是湊熱鬧的多,看門道的少。美術館熱了行為藝術卻愈發冷了下來。這和在美術館和展覽稀缺年代行為藝術家火爆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當行為藝術成為不了一個社會話題時,自然就引起不了討論,走向沉寂也是自然。
二、繁榮的當代藝術表象與沉寂的行為藝術
各類藝術區、民營機構的層出不窮,雙年展或三年展的重複與雷同,跨國商業畫廊的深度介入,境外美術機構的購藏,國際策展人的推波助瀾,國際展示與交流的頻繁,畫冊及各類出版物的無限流通,特別是市場與拍賣所共謀的種種騙局,虛假的拍賣紀錄,不僅為當代藝術蒙上層虛假的面紗,也重創了行為藝術家和行為藝術。焦慮的社會現實,焦慮的生存處境,導致行為藝術家開始另闢蹊徑,尋求行為藝術之外的藝術策略和生存策略。
三、外部因素與視覺轉向
外部因素來源於在資本與市場面前的潰退。2007年藝術市場的空前繁榮,對於行為藝術家而言卻無疑是災難才剛剛開始。由於行為藝術的表演特質和瞬間性,且行為藝術本身並無市場,它是對社會發問,強調立場意識和批判精神。但在強大的市場面前,行為藝術家再難忍受寂寞,紛紛向市場諂媚,或改行做油畫、雕塑、裝置、圖片,其在行為藝術領域的先鋒性和批判鋒芒消失殆盡。相反卻以不很到位的架上風格符號去和架上藝術家爭鋒。行為藝術家在資本面前的清醒不抵抗態度,也使得他們逐漸走上了優雅的架上表達,得到的是資本的腐蝕,喪失的是獨立的品格,和自由的精神。
四、抱團取暖與各奔東西
行為藝術的黃金時段還是在東村的那段時間。行為藝術家們的生存處境、生存現實使他們和社會間、當代藝術家之間都有著一種張力,或抵抗,或堅守,其頑強的鬥志,伴隨著《為無名山增高一米》而走向了巔峰,但也埋下了各奔東西的禍種。由於參與和記錄的行為藝術家都不會想到,這一「脫」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名聲,特別是這幅作品在美國的上拍和成交,關於作品的原創和署名權及市場利益,讓這批行為藝術家由先前的互擁支持,共同奮鬥到目前的各奔東西,單打獨鬥,集群意識和群體力量已不再。零星的、零散的行為表達再也吸引不了媒體的關注和批評家的批評,並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成功的行為藝術家越來越市場化、標籤化,不成功的行為藝術家夢想成功,但又抵制不了面前的種種誘惑,導致行為藝術的質量和深度已遠遠落後之前的行為表達。
當然,在我們新世紀的十四年中,歷史也會翻開新的一頁,社會眾多的矛盾與差異也將隨之而來。但平和、理性與秩序的發展將是我們的社會走向成熟的標誌。行為藝術家敏於時代的變遷,又能把握社會,而迅速發展的社會和更加開放的制度也讓我們對行為藝術有一個好的期待。
2014年7月24日下午5:30於東湖三官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