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在「複合」展覽上,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傅中望的藝術

2020-12-24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2017年11月1日,時值武漢市繼深圳、上海、北京之後,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批准正式入選2017年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複合——傅中望的藝術」亦在對武漢「設計之都」客廳——翟雅閣博物館開幕。

「複合——傅中望的藝術」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系「第四屆武漢設計雙年展」組委會特別展,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承辦,並邀請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擔任策展人,集中展出了傅中望雕塑作品、裝置藝術、鋁箔拓型以及手稿等作品百餘件,呈現了一個多元表達的傅中望,形成了近一階段的傅中望研究。

湖北美術館公共教育總監王小紅主持展覽開幕儀式

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理事長金志宏致辭

展覽主題「複合」,即複製與融合。傅中望表示此次展覽是自己所有藝術表達方式的一個總和,其中展示的手稿不僅僅限於榫卯結構,還有一些其它表達方式的草圖,幾乎每一個手稿,最終是以成型作品呈現,在手稿與作品之間有許多變化和差異,有些作品的手稿構思時間和作品完成時間因不具備實施條件,多年後才得以完成。

本次展覽策展人、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致辭

藝術家傅中望致辭

逾半數的手稿展品構成了展覽的重要部分,正如傅中望曾在手稿中寫下的文字:「做些時尚的東西並不難,做一些有市場價值的作品也不難,做一些評論家們樂道的作品也不難,難的是做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此次展出的數十件手稿不僅形成了對作品生長、作品成果的研究,亦形成了對藝術家思考過程的研究,「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更好地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同時對於研究藝術家帶有普遍性的創作規律,研究不同時代藝術家的工作特點和狀態,也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複合——傅中望的藝術」展覽現場

而傅中望近期創作的鋁箔拓型作品亦是展覽一大看點,本次展覽策展人、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亦特別談到了傅中望近期的拓型系列,「在這個系列作品中,傅中望帶來的其實是傳統的建築如何和今天的社會相協調、歷史文化如何和今天的文化相適應這些思考,同時傳統的文化在融合當代文明的過程中也較好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這不能不說傅中望長期從事的榫卯創作所帶來的文化相關性。因為榫卯就是著力探討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人與自然……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是對關係與關係之間的思考。及至他從事美術館館長這一職業,仍然離不開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政治、藝術與文化生態等的關係」。

「無論是我的榫卯結構、異質同構還是物以類聚系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換」,傅中望在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總結時表示:「我想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我的根基還是應該建立在本土的文化上,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中我應該如何以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強調我的文化基因」。

冀少峰則在展覽開幕式從傅中望的標籤——藝術家和美術館管理者對傅中望和傅中望的藝術進行了解讀。「傅中望身上有很多標籤,但是最重要的標籤是藝術家。作為藝術家而言,傅中望不僅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更重要的是他是超越這個時代的,在30年前,他推出了自己的榫卯系列,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他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在30年之中,傅中望把榫卯做到極致,在大家腦海形成了『榫卯就是傅中望,傅中望就是榫卯』這樣深刻的藝術印記」。而作為美術館管理者的傅中望,在冀少峰看來,「區域美術館在構建區域文化發展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傅中望對湖北美術館傾注的心血讓湖北美術館從一個年輕的區域美術館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國家重點美術館,帶動了整個區域藝術生態、文化環境的發展」。

此次展覽場館翟雅閣博物館是一個有著百年文化記憶的老建築,它見證了武漢由開埠走向繁盛,而且它還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見證。談到這一場在古老建築中發生的展覽,傅中望認為它是一個「尋求與建築空間關係的積極嘗試」:「翟雅閣作為百年建築,是武漢城市的歷史見證物,同時也是一個今天與未來的文化載體。將其保護與利用好,變成一個有文化容量的空間,是非常有意義的。翟雅閣不僅僅是博物館,還是武漢設計之都的客廳,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藝術家在這裡跨界聚集,同時作為一個公共博物館也吸引了許多熱愛文化藝術的觀眾。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工作者,把作品和手稿同時呈現在這個空間當中,其實是讓它與歷史對話,與社會對話。試圖在這樣一個空間裡尋求某種關係,這對於我探討藝術與建築空間的關係,呈現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尤為重要,『複合』的意義就在這裡」。

「這次的展覽是『武漢設計雙年展』舉辦四屆以來的首次特別展,與武漢入選『設計之都』適逢同一天,讓大家能夠看到武漢現在的文化產業已經做的越來越好」。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理事長金志宏表示,「在翟雅閣這座能夠讓我們一窺民國文化氛圍的歷史建築中,今天我們看到了設計和藝術在這裡交相輝映,技術與藝術在這裡共同發生,武漢曾經是藝術重鎮,未來我相信這座城市也能發展成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之都」。

據悉,本次展覽自2017年11月1日展至11月10日。在展覽開幕式之後,即舉行了「面對面:傅中望的藝術人生」座談,湖北美術學院原院長徐勇民,合美術館館長黃立平,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理事長金志宏,湖北省美術院院長肖豐,湖北美術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李和清,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劉茂平,湯湖美術館館長、江漢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王心耀,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 湖北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油畫系主任魏光慶,美術文獻藝術中心主任劉明,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祥林,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郭正善,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宋克靜,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孫紹群,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陳順安,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項金國,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袁曉舫,楚天傳媒、楚天藝術集團董事長周潔,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杰,藝元空間藝術總監曾凡剛,雅昌藝術網總編謝慕,東方藝術、大家主編嚴虹,湖北美術館學術部主任胡鶯,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軍25位嘉賓從自己與傅中望的交集出發,以不同的視角呈現了一個有溫度的、立體的傅中望。

傅中望《翟雅閣》151cm×55cm×2cm 鋁 2017年

傅中望《鋁箔拓型·手指》之一 25cm×15cm×4cm 鋁 2001年

傅中望《鋁箔拓型·刀叉》 25cm×15cm×2cm 鋁 2001年

傅中望《鋁箔拓型·時間沒了》 65cm×90cm×2cm 鋁 2017年

黃立平:儘管我與傅中望的相交已有多年,但是我更願意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討論他。在我看來,傅先生對於藝術史的貢獻一方面在於好的思想,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在這40年的藝術史中,能夠從中國傳統中找到對未來有影響的藝術元素並持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並不多,基於此,我相信傅先生還會持續地在他的關注方向、創作方向上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傅先生在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和當代藝術之間擔當了橋梁作用,湖北美術館目前之所以能夠產生全國性的影響,也正是因為作為一家藝術機構它在學術和主流意識形態的交流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徐勇民:傅中望的作品是能夠把他所具有的工匠精神與他的個性、思維結合得非常好的藝術家。從創作材料的選擇上,傅中望使用的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木頭,但是他能夠以榫卯為切入點表達對傳統文化的追溯和回望;從作品的形態來說,這些作品有稍加雕琢而成的,也有精細打磨的呈現,在空間中的融合讓人產生親切的感受,讓人回想起某種特定的生活情境。

李和清:作為傅中望多年的搭檔,我見證了他為了湖北美術館無私奉獻才能、智慧、人脈關係,讓美術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般美術館變成重點美術館;我也見證了他因為擔任湖北美術館館長而犧牲自己的專業創作時間,犧牲自己的物力、財力來用於美術館的建設,一點一點地推動了武漢乃至湖北美術事業、當代藝術生態的良好氛圍。

傅中望《鋁箔拓型·鎖》 17cm×14cm×2cm 鋁 2001年

傅中望《鋁箔拓型·像章》 21cm×11cm×1cm 鋁 2001年

傅中望《鋁箔拓型·錢幣》 25cm×15cm×3cm 鋁 2001年

肖豐:儘管與傅中望是多年好友,我還是想隔著比較遠的距離來討論傅中望,討論「傅中望現象」。如果我們希望梳理幾位藝術家來呈現湖北這三、四十年的文化特徵、文化面貌,傅中望一定是我們無法繞開的,文革後期的唐小禾先生是對湖北美術教育有重要意義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的周韶華先生是對湖北當代藝術發展有重要意義的時期,而傅中望的十年同樣是湖北美術繞不過的十年,這是對湖北生態藝術構建有重要意義的十年。我想,十年後,我們將傅中望放在歷史中去看,也許能夠更清晰地看倒他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金志宏:平淡的展覽總是那樣索然無味,精彩的展覽總是那麼與眾不同,後來這句話冀少峰館長給了一個橫披「天作之合」,就有了這次的傅中望個展「複合」。其實看看傅中望在這次展覽展出的手稿,從中就可以窺見他當年的設計其中的很多元素與翟雅閣這座老建築是一致的,比如說榫卯、比如說他的雕塑,這就是「複合」。當年我在這裡做「第一屆武漢設計雙年展」的時候,我們就談到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希望能夠讓最好的設計師和最好的藝術家結合在一起,而在傅中望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技術和藝術的高度結合,看到了技術和藝術在這裡的融合,這也是「複合」。

傅中望《容器》 40cm×28cm×30cm 木、鐵 1996年

傅中望《泡沫城》48cm×29cm×31cm 銅 2007年

傅中望《介入3#》 40cm×8cm×26cm 木 2017年

傅中望《生命的結構》 45cm×17cm×29cm 木 2016年

魯虹:從藝術家的角度而言,傅中望老師把傳統的榫卯結構進行開拓,在世界藝術史上都是獨創的;從朋友的角度而言,傅中望老師是我非常重要的朋友,對我的人生影響非常大。2004年對傅中望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他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選擇——到湖北美術館做館長。這十年中,一大批的藝術家、批評家從湖北走向全國,只有他和魏光慶老師還在武漢堅守,以至於這十年的耕耘為武漢現在好的藝術氛圍奠定了基礎。然而,從藝術家的角度而言,傅中望的十年,是被耽誤的十年。

王心耀:這次的展覽主題「複合」正像是傅中望的自畫像——是一位複合型人才,他是一位非常好的管理者,也是非常好的藝術家。從藝術家的角度而言,他一直堅守自己的語言和符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陰陽、榫卯進行開拓和演變;從美術館管理者的角度而言,他的工作讓湖北美術生態從傳統向當代轉變、從分散向聚焦轉變、從專注個人創作向本土藝術生態構建轉變,帶著湖北美術館走在了全國前列。

劉茂平:了解傅中望,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詞——身份和材料。大家都知道傅中望是藝術家、美術館管理者、工匠,但是我更認為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他有獨立的思想立場、強烈的社會擔當。如果說石是西方文化的代表,那麼木則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傅中望以木為自己的創作材料,在榫卯結構這種顯示著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語言下,以作品為肉身,傳達了傅中望在心靈和智慧上達到的對文化體悟的深度;木是傅中望的肉,在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為藝術家的靈魂。

傅中望《蟬》 10cm×28cm×42cm 木 2016年

傅中望《種子4#》 44cm×27cm×15cm 木 2016年

傅中望《介入1#》 93cm×23cm×18cm 木 2017年

傅中望《先哲》 15cm×14cm×53cm 木 2017年

劉明:我和傅中望相識於80年代,他是我敬重的優秀藝術家,作為湖北美術館原館長也對湖北的藝術生態做出了重要貢獻。《美術文獻》雜誌創刊,在第一期雜誌的封面上,時任主編的彭德就選擇了傅中望的榫卯系列作品,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他在我心裡始終是有重要位置的藝術家;在隨後的幾十年創作中,傅中望也始終保持了對創作的熱情與激情。「美術文獻三年展」剛過去,我回想起關於「美術文獻展」合作的一件小事。最初傅中望和冀少峰去我那裡談展覽合作的事情,但是我當時對「美術文獻展」還是有很多不舍,很巧合的是,在兩位老師到了《美術文獻》雜誌社的時候,我拿著一件古董開門迎接他們,古董就打碎了。傅中望就說「這麼好的東西被你弄壞了,所以好東西應該拿來共享,美術文獻展也一樣,如果大家合作,這個展覽會做得更有格局」。後來我們達成了很好的合作,至今「美術文獻展」已經是第四屆了。

魏光慶:與傅中望相識多年,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斷轉換,他是我的兄長,他是構建藝術生態的重要決策者與參與者;但是一直不變的是,他是我的榜樣。從藝術家的立場上來講,傅中望是自立的,他有著對藝術的獨立思考、對時代的清醒認識;從傅中望在美術館事業上的作為來講,傅中望是有格局的。在決定是否進入湖北美術館的時候,我們在一起討論這件事,傅中望對此表現出的格局、對湖北藝術生態的考慮都成就了今天的湖北美術館、今天的湖北藝術生態以及今天的武漢在藝術領域裡所能發出的聲音。

樊楓:我聽項金國老師講過,曾經有一次在做創作的時候,傅中望突然拿出一個工具,他完全沒有見過這個工具,但是用起來卻很方便;傅中望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心,會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來製作特殊的工具。後來我與傅中望相識之後,他也談到藝術中的很多東西是設計出來的,通過不斷的嘗試達到最佳狀態。而傅中望作為「全國重點美術館」評審,在武漢美術館評審「全國重點美術館」時所表現出的格局與態度也正像是他的榫卯結構一樣,讓兩座美術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這個城市的藝術開啟了新一段的輝煌。

傅中望《失聯》 尺寸可變 木、樹脂、手機 2011 年

傅中望《物以類聚3#》 尺寸可變 磁鐵、金屬、綜合材料 2013年

王祥林:少年陽光,中年敦厚,是我對傅中望的印象。當我們十多歲在少年宮結識的時候,傅中望的精氣神就特別好,他個子不高,但頭總是揚得高高的,在班上也總是風風火火;後來他對美術館的付出就像是曾經在少年宮的熱情。傅中望成名很早,在70年代黃陂農民泥塑運動的時候,媒體上就有他的報導;在後來幾十年的創作中,他也始終是站在這個領域的前沿,帶給了我們很多驚喜。

孫紹群:我們用比較世俗的話來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這麼多年傅中望卻始終保持了他完整的個性和人格,這是很難得的。在我們認識30多年的共事中,我總是能夠近距離地看到他對藝術的熱情。他先完成設計,然後我和他一起畫效果圖;雕塑要完成了,如果是鋼結構,那麼他會當仁不讓地親自焊接。傅中望愛好下軍旗,但是我和他下棋經常輸,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策略,先把自己保護起來並且也不輕易進攻。然而後來到了湖北美術館,他放下了自己的創作時間,並且利用自己的平臺讓湖北美術館躋身全國重點美術館之列,這種無私與格局是我所欽慕的。

陳順安:我們專業的學生非常關注傅中望,看他的作品,他能夠把榫卯這樣一個概念做出豐富的成果,是我們都很欽佩的。我想,這是傅中望的格局,也是傅中望的哲學。其實做設計就是兩個問題——正與負,傅中望用榫卯結構,把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和當代藝術觀結合,來回答這個問題,並且他以出乎我們意料的材料,在平常的設計之間,把作品做得非常簡單但是又特別豐富。

左:傅中望《控2#》 42cm×31cm×44cm 木 2017年

右:傅中望《控1#》 68cm×30cm×61cm 木 2017年

傅中望《封存》 52cm×35cm×24cm 木 2017年

傅中望《一卯三丁》 尺寸可變 2014年

項金國:在文革期間,我和傅中望是在做黃陂農民的過程中結識的。那時候我們在煤油燈底下做泥塑,因為熱愛藝術走到了一起。到了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初心還在嗎?我相信傅中望的肯定還在,並且在任何條件下他都還保持初心。當他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時,沒有做雕塑的創作條件,他就利用午睡的時間在辦公室做雕塑,做完之後打掃乾淨不影響同事工作;晚上下班接著在辦公室做,做到半夜又累又餓,接一杯白開水就著辣椒醬繼續幹。後來到了湖北省美術院有了真正的創作條件,他才開始大顯身手。到了湖北美術館,他一心一意做事情,創造了湖北這麼好的藝術生態。

做藝術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思考型的,一種是情感型的,我想傅中望就是思考型的藝術家。他善於做抽象雕塑、裝置雕塑,他的作品是希望有人去觸摸的;他有了好的想法就會畫出來,展出的大量手稿不僅顯示出他對藝術的考慮,也看得出他在社會形勢與具體藝術作品的結合思路。

宋克靜:18歲我與傅中望就在少年宮相識,但是真正了解傅中望是2004年。在湖北美術館建館的同時,湖北省紅安縣有一個革命歷史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建立,我們共同擔任藝術顧問,每個月往返紅安的過程中我對他才有了更深的了解。當時他剛接手湖北美術館,我就調侃他說藝術家去當館長實在虧大了。後來湖北美術館一步步越走越好,其時在紅安縣就已經可以預想了——那時候只要有傅中望出現,出現問題一定是他來提出解決方案。

郭正善:去年有一天傅中望給我一個打火機,打開看沒有明火而是需要充電的,在機場安檢也可以過關;後來他又拿了一個變焦攝像頭出來,它可以放在手機上當做相機使用。這種小事可以看出傅中望的關注面很寬,不僅是藝術,還有設計、建築、空間、科學,所以我想他的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從很多領域、很多信息中提煉而來。

傅中望《桓柱》 55cm×60cm×225cm 木 2015年

傅中望《椅子1#》 65cm×70cm×150cm 木 2015年

傅中望《休行座》 95cm×106cm×45cm 木 2017年

袁曉舫:如果讓我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傅中望,我選擇的是「坦蕩」,他在與朋友交往中的坦蕩、作為兄長的坦蕩。曾經有一次我們和北京來的藝術家一起吃飯,儘管喝了很多酒,傅老師始終都在跟我們聊管理、聊湖北的藝術生態、聊教學甚至到最後聊為人,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呈現的狀態仍然是極具君子之風的,我想這就是我在與傅老師的交往中最具體的受益。

張杰:傅中望的微信每天都是以一張公雞的圖片開始,提醒我們新的一天要開始了,無論在美術界還是在美術館事業中,我想稱他是「公雞中的戰鬥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美術館管理中,我特別欽佩的是傅中望對負能量的轉化,美術館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很多層面、關乎很多細節,但是他能夠很從容地處理工作中的負能量,給大家積極正面的鼓勵。

曾凡剛:在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當中,傅中望老師是一位重要的參與者,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獨特的藝術方向,他既是非常善於思考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有著孜孜不倦忘我工作態度和進取精神的美術館館長,這是我第四次參加傅老師的個展開幕,展覽的作品非常質樸厚重,比較完整地詮釋了傅老師一直所思考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關係。

周潔:今天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這個題目,「復」取了傅中望的傅,我們今天來是為了赴君子之約,儘管我是一個藝術的局外人,但是我鬥膽地坐上來。君子求義,感謝傅中望先生對楚天藝術集團的幫助,我們最早做當代藝術展的時候,有一件傅中望的作品叫做《長壽椅》,因為我們員工太過疲憊,後來把這件作品就坐壞了,傅中望沒有說任何話最後對它進行修復,這個情誼深深落在我的心裡。「合」有很多解釋,有一個解釋我特別尊崇,它是一個計量單位,當我們將傅中望的才華變成容量,傅中望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

王軍:十年前在王家墩商務區開發做山體公園時,我們請了傅中望老師做專家。傅中望與其他專家不同,他沒有賦予這座公園很多元素、希望它承載很多記憶,而是建議我們做減法,要做一個讓老百姓周末都願意帶著孩子進來玩兒的公園,我想這也是傅中望無論是作為一個藝術家還是一個管理者,能夠把他的藝術、把湖北美術館做得這麼純粹的原因。

謝慕:有老師說傅中望老師在湖北美術館的十年是被耽誤的十年,但是這十年對於我來說是幸運的,因為我剛好是在這十年認識了傅中望老師,並亦師亦友地跟傅老師學到了很多東西。在我心目中,傅老師是一個偉岸的男人,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對藝術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傅老師在做政協委員之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案,就是關於現在罰沒的很多藝術品如何進入公共收藏體系以及公共展覽體系中,這是他對於社會公共教育以及社會財富的極大責任心。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展覽中有大量的歷史手稿,其中有很多他對於作品的思考過程,對於一些文物的思考過程,甚至是與藝術不相關的事物的思考過程,作為藝術家,這種強烈的檔案意識表明了他對於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我曾去過傅老師的家裡,可能很多人以為傅老師為了工作會忽略了家庭,但是我去到他的新居,他對每個房間的設計、對女兒房間的設計如數家珍,從這些小的方面體現了傅老師對家庭的責任感。

嚴虹:這是最有溫度的一個座談會。傅中望老師吸引我的有三點:他談到他的藝術之路,從童年學習木工到黃陂農民泥塑,從湖北省博物館到中央工藝美院,從湖北省美術院到湖北美術館,我被他的經歷深深打動了;當我去拜訪傅中望老師的工作室,那裡就像是一個小型博物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天早上傅中望老師都會在朋友圈發一張公雞的照片,這是他作為藝術家對當下手機生活的一種敏感,也讓我每天早起多了一個期待。

胡鶯:我從2006開始做傅中望老師的工作助手,2007年傅老師任職湖北美術館館長,我也進入湖北美術館工作至今,從學校踏入社會工作的轉折階段有這樣一位領路人給我指引,是我一直非常慶幸的事情。提到傅老師的時候,我腦海中總會浮想出他在工作室或者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場景,他和我們每位同事為某個項目加班到凌晨的畫面,還有他對館裡每份文字材料對每一個文字的推敲和字斟句酌,以及他每次外出工作為大家主動分擔行李,正是這些平凡的事情滲透在時間裡,「複合」成傅老師個人的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形成了湖北美術館集體的記憶,我想這樣的特質也表現在他的作品中,非常內斂、有厚度,正如今天在翟雅閣看到的展覽一樣不是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作品和建築、歷史、作品和時間空間的融合。

傅中望:我的名字傅中望是奶奶給我取的,因為「傅」,所以我對仕途沒有太多期待;「中」,我是個走「中庸之道」的人;「望」,還要「旺」,我在心理上對我的名字有著特別貼切的行為方式,一輩子下來做藝術,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幫助。這次展出的不少作品大家都見過,其實作品只是一種媒介,是我幾十年來個人生活、工作的整體意義上的升華。我也希望通過在翟雅閣的這樣一種橫向表達,為未來的藝術找到更好的方向。

相關焦點

  • 【雅昌專稿】國內藝術機構的非營利之路(下):非營利的理想與矛盾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建築投資300萬元的上河美術館,在空間劃分、展覽規模和學術陣容上都很搶眼:整棟建築佔地3000平方米,有300平方米的展覽區、近200平方米的辦公區和500平方米的收藏區,此外還有咖啡館。三年裡,國內著名策展人黃專、藝術家張曉剛、周春芽、方力鈞、葉永青都曾是這座美術館的藝術委員胡成員,後來,藝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巫鴻也被邀入。
  • 【雅昌專稿】凌菲菲:滬上雙館的運營之道
    但在2003年的時候,在國內註冊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最早是以「明圓文化藝術中心」的名字去申請的。後來,民政局社團管理處通知我們可以做美術館了,我們就正式更名為「上海明圓美術館」了。  雅昌藝術網:更名前後,藝術中心和美術館的運營情況有什麼變化?
  • 【雅昌專稿】蜷川實花:攝影是我創作的原點
    說到這裡,她頓了頓,說道:「就是想要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蜷川實花的展覽』。」攝影藝術家、電影導演蜷川實花、北京天辰時代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謝依辰整場次展覽的確「很蜷川」:絢麗又明豔。蜷川鏡頭下的花和魚始終很嬌豔,這種氣質也延續到了她的人物攝影上:她拍攝的女性都很嫵媚,男星更是媚而不嬌。
  • 【雅昌專稿】李一:東京藝博會用國際「逆輸入」破局日本藝術市場
    作為海外事務的負責人,東京藝術博覽會正在向國際化的方向努力,這種國際化的特點不單單是把人帶進來,而是更多的把人推出去,讓本土的聲音更好地進入國際社會。我會向國際藏家推介博覽會上的作品,過去幾年,藝術巴塞爾母公司MCH的CEO,蘇富比主席,著名藏家王中軍也都親臨過現場,越來越多的高級別藏家來到日本,包括土耳其、印度等國家,他們都希望把獨特的展會體驗和更多的藝術作品帶回本國。
  • 【雅昌專稿】閆曉靜:以日常物構建對話中西的「第三空間」
    在展覽中,閆曉靜用當代藝術作為媒介方式,有意為之,將自然的、具有偶然性的祥瑞用人工的方式製造和呈現出來。她借用了中國歷史上對於自然解讀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移花接木的進行了可視性的轉化。例如靈芝在中國文化中寓意祥瑞,服用靈芝有長生之效。在加拿大的森林中,人們同樣採擷靈芝作為觀賞植物。
  • 【雅昌專稿】從中國到日本 「金繕」中的匠人精神與陶瓷美學
    此次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舉辦為的「日本金繕藝術展」,這是日本的金繕藝術在中國的首次亮相。全部展品都出自於「你好釉花」金繕教室的師生之手。雅昌藝術網「你好釉花」金繕教室教師 加藤 利惠子、 所 宏樹雅昌藝術網:這次「你好釉花」教室有多少位學生參與了此次的展覽?
  • 【雅昌專稿】周大為:我想讓所有人知道Cc 知道這是周大為的品牌
    坦白說,我沒有特意和他們溝通它的概念或理念。我對它的認知是通過這首歌(《波西米亞狂想曲》)和這些作品,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和狀態。我希望觀眾來看展覽時,不用被展覽主題左右,你來聽這首歌,來看作品,自己感受就好。
  • 【雅昌專稿】並非水墨的十種可能之馮斌、蔡廣斌: 以自身經驗出發...
    參展的十位藝術家在作品風格上都有著各自的面貌,他們以自身的實踐來回應這個時代並開闢出一條不同於過去的水墨之路。在這一系列中,可以看到亞麻布上我的創作明顯借用了水墨的用筆和浸染效果。觀眾也可以從這個系列看到我這十來年的探索和實踐。
  • 雅昌專稿 | 青銅大展「吉金鑑古」亮相芝加哥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Mirroring China’s Past: Emperors and Their Bronzes展覽時間: 2018.2.25~2018.5.13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圖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拓展事務執行總裁、亞洲藝術部普利茲專席主任和中國藝術策展人汪濤教授為普利茲克建築獎出資人普利茲克先生父子等嘉賓講解
  • 【雅昌專稿】劉宇的大橋收藏:當我回頭看,它已經是一個時代
    很偶然的,我在《文藝志》裡看到一個信息,1957年7月16日曾經舉辦過一場關於武漢長江大橋的美術作品展,但是除了這句話,其他的比如展覽的地點、參展人員、展出作品這些信息都並沒有提到,所以我就開始找關於這個展覽的資料,無意中開啟了對武漢長江大橋相關文獻的收集。雅昌藝術網:所以您的收藏事實上是由於您的美術館工作推動的?
  • 雅昌專稿 | 書者盧俊舟:直覺和本能下的「空間再造」
    書法雖然是作為一門有著古老歷史積澱的藝術門類,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字的指向意義與作為純藝術的抽象性蘊涵了無限的可能,尤其是在當下語境中所體現出的包容力量,不斷地在拓展我們對其傳統概念的認知。雅昌藝術網:為什麼將展覽的標題命名為「平行」?
  • 【雅昌專稿】周斌:一場持續365天的「自我改造」計劃
    「開幕式上我說過,從年齡上來說我的人生進入下半場,我的藝術也進入了下半場。那麼下半場還有沒有可能性呢?我相信好的創作狀態取決於人本身,因此展覽之後,我把更多的思考放在了如何改造我這個人上。」通過高強度,持續性的思考和創作,周斌在完成365件作品後談到「非常慶幸當時開始這個項目,也慶幸我把它完成了」。
  • 來合美術館看傅中望的「楔子」、以及當代藝術家的青澀時光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孫江舒10月16日下午,「楔子:傅中望」、「顯形——鍾飆的圖像世界」、「徐志偉鏡頭下的中國當代藝術1992-2002」和「隱真:郭子」四個展覽,同時在合美術館開幕。眾多藝術界嘉賓、批評家等齊聚合美術館,見證開幕。
  • 雅昌將在上海開辦實體藝術書店
    雅昌文化集團在重點打造了北京、深圳兩大藝術中心之後,日前正式啟用雅昌(上海)藝術中心。該集團同時啟動「傳藝術之美」系列活動。活動由「新造書運動」書籍藝術展、「雅昌多元化藝術產品與服務展」、「點亮孩子藝術夢想」三大部分組成。
  • 「國際藝術家手制書聯盟」專家參觀雅昌藝術中心 共推藝術家手制書...
    雅昌文化集團總裁彭幹為國外專家講解雅昌藝術大書眾嘉賓參觀雅昌手制書隨後,聯盟專家一行也對正在雅昌藝術中心手制書創作中心舉辦的「2019藝術家手制書國際研討會—當代中國手制書藝術展」進行了參觀。據悉,未來雅昌藝術中心手制書創作中心也將啟動面向「國際藝術家手制手聯盟」推選的手制書藝術家的駐留項目,幫助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手制書藝術家完成其作品的創作,為實現他們的設計製作意圖,提供最專業的服務與保障。
  • 【雅昌專稿】國內首次醫療機構開展:如果語言無法表達 不妨用藝術...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你能否想像:在醫院的走廊上,看到白大褂的醫生和病人,看到冷冷的體檢儀器,正在心裡惴惴不安之時,走廊兩邊,畫風一轉,幾幅藝術作品安然守候,仿佛等待與你不期而遇。畫面斑斕絢爛,內容深邃幽遠,仿佛要緩緩道來一個溫暖的故事。
  • 【雅昌專稿】空降成都,Art Chengdu還有哪些機會?
    在當代藝術領域,大量的藝術家出生或生活在成都,其中多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也有相當數量的收藏家在此深耕多年,長久以來同時關注著本地和全球當代藝術。成都歷年來在藝術教育、美術館、畫廊、展覽上的耕耘均已收穫頗豐,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資源。但成都還沒有一場頂尖的國際化當代藝術博覽會。黃予說,整個中西部都沒有這樣的一個平臺,在成都是最合適的地點。
  • 「@武漢2020」四場展覽今日在合美術館共同開幕
    黃立平先生提到,「楔子:傅中望」體現了湖北當代藝術的水準,是中國當代藝術新的發展代表。楔子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擁有自我批判精神,這也是改革的一種理念。「徐志偉鏡頭下的中國當代藝術1992-2002」展覽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理念,因此本次四展聯合展出將會更加別開生面。
  • 第十二屆文博會雅昌藝術中心分會場開幕 舉辦青年藝術家聯展
    人民網深圳5月13日電(呂紹剛 夏凡)5月12日,第十二屆文博會雅昌藝術中心分會場,暨「時間·翻頁」——AAC青年藝術家聯展開幕。 今年是雅昌藝術中心第二次成為文博會分會場。2015年文博會期間,世界最大的藝術書牆——雅昌藝術書牆Artron Wall首次面世,吸引了廣泛關注。
  • 【雅昌專稿】張學孔:從臺北到高雄,藝博會的雙重責任
    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負責人 張學孔對話張學孔雅昌藝術網:所以福爾摩沙是第三屆了?張學孔:算是第三屆。第一屆是怎樣的一個模式?第一屆我們是只有飯店單元,第二屆的時候在101大廈加了展場,去年兩個地方離的很遠,很不方便,是各自獨立的。今年合併在一起,這個地點當然有它的優點,兩個地方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