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像是不可言說的都市傳說,但它實實在在的發生著;就像是約定成俗不能提起的秘密,但它只是正常的人體生理現象。
我們會用各種名稱稱呼它:大姨媽、例假、生理期,卻唯獨很少真正談起它的名字:月經。
簡單的兩個字組成的普通詞彙,正常的人體生理現象,為什麼一旦被提起像是觸了什麼黴頭,引得眾人驚恐一彈,四散退去。
《說文解字》寫道:「姅,媍人汙也。從女,半聲……按見姅變、如今俗忌入產婦房也。不可以侍祭祀。」
姅[bàn],女性月經、生育、小產等
《聖經·舊約》認為:「女人行經,必汙穢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提起月經,依然諱莫如深。從商店用黑袋子裝走的衛生巾,下課時間遮遮掩掩拿走的衛生巾,20元一百片的散裝衛生巾,到各種影視劇中被刪減改詞的生理期、例假、大姨媽。
「我是女生,我來月經。」
這只是一個陳述簡單事實的陳述句。
一次次的努力和嘗試,僅僅為了改變大眾印象,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名。
從抗疫期間自發為女性醫護人員捐贈衛生用品,到如今各高校自發組織的衛生巾互助計劃,這個世界在一點點影響,一點點改變。
01衛生用品的演變史
女性月經史遠遠長過衛生巾的存在時間,在沒有衛生巾的日子裡,女性衛生用品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史。
在遙遠的原始時代,女性只能使用乾草、海綿、動物的皮毛、樹葉等吸水性強的材料擦拭血跡。
隨著紡織業的發展,亞麻、布帛等產生,女性才逐漸得以在生理期間使用可多次清洗換洗的衛生帶(sanitary belt)。這種簡易的「衛生帶」內通常包有草木灰、棉花、宣紙等。
在十九世紀的歐美國家,出現了更成熟衛生用品:衛生圍裙。
衛生巾的雛形出現在距今不算太遙遠的1888年,它最初是由印在美元上的那個人——富蘭克林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在戰爭中受傷的人止血。
到了20世紀70年代,背面有膠條的衛生巾誕生了。之後的衛生巾產品都是以此為原型做出的改變。
02月經登上了大熒幕
誰都沒有預料到,短短26分鐘的影片《月事革命》(Period. End of Sentence.)會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月經?」「我知道是什麼,但我覺得害羞,我不能說。」「流血的原因是什麼?這是只有神才知道的事情,流出來的是壞血。」「聽說過月經嗎?是的我聽過,這是一種病,大部分女生會得的。」
這是一部關於月經和衛生巾的紀錄片。印度德裡的一群婦女為自己以及所有女性抗爭以獲取使用衛生巾權利,而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群女高中生給予了她們支持。
影片僅有短短的26分鐘,相比於重點描述缺乏衛生產品的困苦境地,影片的畫面更多是樂觀積極的印度女性通過勞作製造真正能夠幫助到自己的東西——衛生巾。
在電影《印度合伙人》(Padman)中,醫生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印度,僅有12%的女性可以用得起衛生巾。而之前引發網絡爭議的散裝衛生巾也證實:作為女性必需品,衛生巾對於不少女性而言依然很貴。
影片中,促進衛生巾自由的男主角拉克希米,原型是印度企業家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現實中的拉克希米依然在與汙名化女性經期的傳統作鬥爭。
在情景喜劇《破產姐妹》(2 Broke Girls)「衛生棉條大作戰」一集中,Han將餐廳衛生棉條漲價,Max砸壞售賣機,免費將衛生棉條贈送給女顧客。
還要多久月經才會得到本應有的平視和尊重?
還要多少本不應該的努力才能讓「月經羞恥」成為歷史?
還要走多少路才能讓每一個女性真正用得起衛生巾?
03關於月經的英文表達
「月經」比較正式的說法是menses/menstruation,但更通常的用語是「period」(周期)。
Are your periods regular?你經期正常嗎?I'm having my period./I'm on my period.我在來例假。I realized I might be pregnant when I missed my period.月經沒有按期來,我意識到我可能懷孕了。
衛生巾:sanitary pad/napkin,可簡稱pad
Sanitary napkins are divided into daytime use and overnight use.衛生巾分為日用和夜用的。
衛生棉條 tampon
月經杯 menstrual cup/Mooncup
圖文:許果醬 | 審核:小妖子
圖文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
註:本文來源 外研社,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