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苗:學樂器可以稍晚,音樂啟蒙可以更早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


總有家長問我,孩子多大開始學鋼琴比較好?

每個孩子開口說話和學會走路的年齡都不同,學樂器的年齡自然也不同。但我們不要覺得,學樂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一個正式的開場,很多孩子只是覺得叮叮咚咚很好玩就開始學了。學音樂不需要孩子掌握複雜的技能、生活經驗和思考能力,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覺得學音樂很難,無意中把這種想法傳遞給了孩子們。

文章作者:田藝苗 | 圖:網絡

轉載編輯 | 田藝苗的田

理論上講,只要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吃飯、玩積木了,就可以學鋼琴了,可以分辨上下左右了,就可以認識五線譜了。

但兒童的發育是有普遍規律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並不相同。幼兒比較短,3、4歲的可以持續8秒,5歲的16秒,6歲的25秒,也是因此,鋼琴老師大多建議6歲開始學鋼琴。很可能你的孩子3歲開始學琴,學了一年的成果,一個六歲的孩子花兩個月就趕上了。越小的孩子學琴,待在鋼琴前的時間太長,可能會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這對鋼琴家是一個致命的壞習慣,一場獨奏會中兩個小時的集中精力完全投入,需要臺下做不少注意力方面的培養。

學樂器可以晚一些,

但音樂啟蒙可以更早。

嬰兒的聽覺器官發育較早。懷孕期第一到六月,是胎兒寶寶聽覺的形成期。從第四到第八周,胎兒的聽覺神經系統開始發育,到了第15周就可以聽到子宮裡的聲音,可以聽到媽媽的呼吸、咳嗽、打嗝和血液流動的聲音。到了第25周胎兒的聽覺已經發育完全,幾乎與成人相等。到了第28周,幾乎可以分辨爸爸媽媽的聲音了。

據說有的寶寶剛生下來,一直閉著眼睛,一聽爸爸說話,馬上會睜眼看著爸爸,TA認出了爸爸的聲音,因為在媽媽肚子裡曾聽過爸爸的聲音。聽覺培養了幼兒的記憶力,而胎兒的聽覺、視力、皮膚感知力都依賴記憶力的發育,這些也都會促進記憶力的發展。嬰兒認得媽媽的心跳,以此辨認媽媽,這就是一種原始的聽覺記憶力。

有一系列著名的胎教唱片,叫做《莫扎特效應》。如今這些是銷量最好的古典樂唱片了。莫扎特的樂曲,大多每分鐘70拍左右,與懷孕媽媽的心跳節奏類似,適宜安撫胎兒。我個人認為,像莫扎特的交響曲、協奏曲充滿強烈的音量變化,時強時弱,交替頻繁,如果對古典音樂不熟悉,初聽可能會引起心理不適的反應,因此胎教更適宜選擇莫扎特的鋼琴曲、嘻遊曲和小夜曲等等室內樂作品,對於胎兒來說,這樣的音量不會損害他們幼嫩的聽覺神經。

「莫扎特效應」,是科學家朗西斯·勞舍爾提出的。他說,當你聽莫扎特的音樂,「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以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莫扎特的美妙樂曲被認為從對粉刺到老年痴呆症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有神奇的療效。」

在莫扎特的曲目裡面,有一首神奇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編號K.448,據說為了喚醒因中風陷入昏迷的以色列總理沙龍,醫生在他的病房裡反覆播放的就是莫扎特的K.448。

四川電子科技大學的堯德中教授帶領團隊用大鼠做實驗。把大鼠分成三組,一組給他們聽莫扎特的作品K448,一組給他們聽把K488倒過來演奏的曲調,還有一組什麼也不聽。過了一段時間給大鼠測試,發現聽莫扎特的大鼠辨別空間的能力明顯增強,也就是說,大鼠漲智力了,在它們大腦的海馬區和聽覺皮層中神經營養因子的BDNF/TRKB的表達明顯高於其他兩組。這個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信號分子。可見莫扎特的音樂真的可以刺激神經系統的發育。

莫扎特的音樂被廣泛用來胎教和促進兒童智力發育,但孩子們真的能聽懂莫扎特麼?

其實莫扎特寫的從來都不是兒童音樂,但他的音樂中始終有一份童心不泯的大天真。事實上莫扎特的音樂甚至比「交響曲之父」海頓的作品更複雜更機敏。在他活著的時代,人們說,這個人的耳朵很硬,是指他的音樂太複雜不好消化。莫扎特把那個年代可以聽到的所有音樂都放到自己的樂曲中,歡天喜地地煮成了一鍋美味濃湯。德國民謠,義大利歌劇,土耳其風格,宗教合唱,街頭廟堂雅俗共賞。以《魔笛》為例,這是莫扎特最具有童話氣息的歌劇,但它簡單嗎?裡面有兩位兒童最喜歡的人物,帕帕吉娜和帕帕吉諾,他們唱著結結巴巴的活潑歌曲,但其實這部歌劇改造了德國歌唱劇,在德國民謠中融入義大利喜歌劇風格,在喜劇中加入宗教元素,人們常常覺得莫扎特的音樂中內容太多了,塞的太滿了,而他卻還可以在急速進行的小快板中騰出空間來做音樂的遊戲和實驗,就像在喜劇裡面客串驚險的雜技表演,比如讓《魔笛》中的夜女王唱一首類似長笛曲的跳躍花腔。很多人問,為什麼莫扎特在音樂中塞進這麼多令人眼花繚亂音符?這是他憑天才的直覺衡量內心節奏與古典音樂的平衡感而做出的選擇。

或許正是那種綿密的音符、樂陶陶的韻律和春天溪流般的亢奮與清新感,可以喚醒萬物,激發大腦的活力。

當然莫扎特也寫了不少兒童能夠感知和掌握的樂曲。比如像《小星星》,像《小步舞曲》。

莫扎特最著名的《小步舞曲》,即《D大調第17嘻遊曲》的第三樂樂章,也是一首適宜嬰幼兒掌握的名曲,尤其適宜培養兒童對節奏的敏感。樂曲的主題句由一個附點節奏的小音型重複了24次組成,重複地輕快有趣,在重複中變化音調,這樣的樂曲可以讓孩子們聽完之後對節奏型留下深刻記憶,有利於嬰兒發展音樂才能,鍛鍊記憶力。

類似的樂曲還有蕭邦的《小狗圓舞曲》,《音樂之聲》裡面的《牧羊人之歌》和《do,re,mi》。《小狗圓舞曲》是用音樂模仿一隻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打轉的模樣,結構簡明,適宜小朋友分辨和記憶音樂。

專家們建議,最好把刺激大腦發育的音樂與兒童能夠掌握的樂曲交替播放,同時觀察嬰幼兒聽到不同樂曲時的表情。在交替播放中,我們發現,孩子們聽到喜愛的小歌曲時會露出笑容或做出表情反應。因音樂的難易懸殊,慢慢的,他們便會記住那些簡單的樂曲。如此反覆刺激他聆聽和記憶,無形中也在培養智力,這才是更有效的音樂啟蒙。

節奏入門

在大眾心目中,兒童的音樂教育,不外是父母去某些音樂機構報名,買鋼琴領教材,然後讓孩子跟著老師學彈鋼琴,在學琴的過程中學會識譜、樂理,並練習聽覺。從孩子的角度,這有點莫名其妙,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為什麼每天要面對一個黑黑的大傢伙練習每隻手指。

鋼琴課作為音樂啟蒙教育其實不太合適,對孩子來說門檻有點高,曲目有點冷,很容易讓他們對音樂產生誤會。

回到前面的大白鼠實驗。大白鼠聽了莫扎特的K.448之後迅速漲智力了,但問題是,大鼠天生是聾子,根本聽不見音樂,他們能感知的是莫扎特音樂中的節奏韻律,這個試驗說明其實是音樂中的節奏在激發大腦的活力。

節奏是有魔力的,甚至有催眠作用,我們喜歡單曲循環,當旋律與富有彈性的節奏組合起來,可以讓你哼上一整天,不用刻意去背誦就會繞梁三日,神曲中的「神循環」就是來自這個原理。而我們的父母熱衷廣場舞,年輕人通宵蹦迪都不覺得累,基本上就是因為節奏的神奇律動令人慾罷不能,感知節奏便是一種人的本能,即使沒有音樂天賦的嬰幼兒也能感知節奏喚起的能量。

德國有一套著名的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體系,如今已經從理論發展成課程,進入大量的兒童早教機構,其中採用打擊樂學習作為兒童音樂入門和開發智力的工具。孩子們最初能感知的,是音樂中的節奏和韻律,他們聽見輕快的節奏會笑,聽高興了會跟著擺動身體。他們天生喜歡敲敲打打,敲碗敲玩具,以打擊樂進入音樂學習,沒有音準的困擾,更簡單好玩,見效直接,非常激勵兒童學音樂。

營造家庭的音樂氛圍

一些孩子學鋼琴學了一年半載,媽媽說,我家孩子好像沒有音樂細胞,可能不是這塊料,算了不學了。其實大部分孩子在還沒獲得體驗音樂的樂趣的時候,父母就讓他開始學鋼琴了,彈鋼琴那麼辛苦,他怎麼可能會自覺學習呢?

我們平時聽說過的學琴故事完全不是這個版本,那些有音樂細胞的孩子好像爬到鋼琴上自己擺弄擺弄就學會了。想讓孩子們主動學鋼琴,也是有可能的,前提是,他得熱愛音樂,音樂可以給他帶來美妙的樂趣、美好的情感以及成就感。

如何讓孩子們愛上音樂?

如何讓他們感受音樂之美?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

比如:養成早晚聽音樂的習慣、建立舉辦家庭音樂會的傳統。

童年的音樂氛圍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培養職業音樂家來說。

韓國有一個著名的鄭氏音樂家庭,姐姐鄭京和是國際級小提琴家,弟弟鄭明勳也是亞洲在西方數一數二的指揮家和鋼琴家,據說鄭家的7個孩子裡面有六個成為音樂家。而他們的父母並不是音樂家,為什麼這個家庭有這麼多音樂細胞?原來鄭爸爸是一位超級音樂愛好者,喜歡讓家中時時刻刻縈繞音樂。

好的氛圍對於音樂學習非常必要。那些著名音樂學院裡面的教育大師們,看起來好像都不怎麼教學生,但他們身邊的學生都會突飛猛進,因為大師身邊有一個超級強大的音樂氛圍,學生聽到看到的都是頂級表演,這種薰陶和感染力對於掌握一定技能的學生尤其有效,音樂是一種講感覺和悟性的藝術,好的音樂氛圍和品位的提升會讓學生忽然間開竅,獲得驚人的進步,更是以此為自己樹立一種高標準和高品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特徵,正是高標準和高品位,在藝術追求上決不讓步,對平庸的表達不屑一顧。

附:琴童必聽10首古典音樂

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這首輕巧可愛的小品是在貝多芬死後才被人發現,因此沒有作品編號。大家原以為這是送給他的朋友愛麗絲的曲子。但現在認為可能是當時誤讀了貝多芬潦草的字跡,所以這首曲子題獻的對象應是他所喜愛的女子泰瑞莎.馬爾法蒂才是。事實上,當泰瑞莎過世後,這首曲子的手稿就夾在她遺留的文件中。

蕭邦:小狗圓舞曲

《小狗圓舞曲》是鋼琴詩人蕭邦晚年的作品,之所以稱為《小狗》,是蕭邦看了情人喬治.桑飼養的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團團轉的情形,覺得很有趣,我們可以從曲子中感受到蕭邦旺盛的創作力,以及優雅動人的氣質。

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在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中,一這首最為著名,但《春天》的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親自命名的,而是有人認為樂曲開頭優美的旋律像是春天的到來,動物開始活動,充滿了無窮的希望和幸福感,和春天的感覺十分吻合,因而得名。

蕭邦:雨滴前奏曲

《雨滴》前奏曲大約完成於1838年,此時蕭邦早以名滿全巴黎。但由於他過度辛勤工作,使得他的身體日漸衰弱。為了健康的理由,他便前往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居住以便調養身體。很不幸的是,他遇到當地綿綿不斷的雨季,身體不但毫無起色,而且越來越瘦,還咳出血來,最後竟然被房東趕出門去。於是他只好暫時住在附近的教堂裡,在那裡他完成了這首前奏曲。由於左手規律的節奏聽起來就像他病中聽到的雨滴聲,因此得名。

貝多芬:月光

據說有位德國樂評家在聽了第一樂章脫口而出:這首曲子就好像是在月光閃耀的瑞士琉森湖上泛舟一樣,《月光》的標題就由此而來。由於曲子實在太好聽了,又有人為它添一些浪漫的故事,最著名的比如:

貝多芬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外出散步,在某戶人家的窗口聽到有人在彈他的作品,探頭一看原來是一位雙目失明的少女在彈琴,於是引發了貝多芬的創作靈感,便敲們進去,要求彈一曲給那盲女聽,貝多芬就依著窗口邊照進來的月光即興演奏一曲,趁著靈感未消失回到家中,迅速譜成此曲。

裡姆斯基:野蜂飛舞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19世紀末的俄國作曲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俄國的傳說故事。《大黃蜂飛行》是由他的歌劇《薩丹王的故事》中所選出。在歌劇中王子變成一隻黃蜂去螯他詭計多端的姑媽;音樂則生動描繪蜜蜂由遠而近,而後又逐漸飛離的情景。由於音樂太好聽了,經常被改編為各種樂器的獨奏曲。

莫扎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

1785年2月,莫扎特第20號鋼琴協奏曲在維也納首演獲得了滿堂採,一個月後,他就完成了第21號鋼琴協奏曲,它是莫扎特主辦的演奏會所使用並由他擔任主奏的曲子。相傳1785年3月10日這首曲子首演時,他的父親也在現場聆聽,由於演出太成功了,他的父親竟當場高興地哭起來了。

西貝柳斯:芬蘭頌

芬蘭在1919年獨立前,一直飽受俄國與瑞典的壓制,民族尊嚴幾乎喪失。西貝柳斯認為自己的國家受他人的統治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他將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愛國熱情轉化創作出這首《芬蘭頌》。

此曲一完成即受到全體國民的熱愛,在芬蘭人心目中比芬蘭國歌更能引起愛國的情操。俄國政府惟恐此曲會煽動芬蘭人民的愛國運動,因此禁止演出。然而它早以深植人心,成為芬蘭的精神象徵。後來芬蘭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獨立。

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

著名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背景是聖誕節的夜晚,劇中的小女孩夢見自己的聖誕禮物胡桃夾子,正和老鼠軍隊大戰,正當老鼠快要獲勝的時候,小女孩拿拖鞋向老鼠丟過去,因而打敗老鼠軍。這時候胡桃夾子也變成一位英俊的王子。王子為了答謝小女孩的救命之恩,就帶她到由各種糖果做成的糖果仙國宮殿中,享受可口的糖果。

《糖果仙子之舞》、《花之圓舞曲》是第二幕中小仙子們歡迎小女孩所跳舞蹈的著名舞曲。

舒曼:夢幻曲

舒曼在28歲時以回憶年少情景的方式完成了鋼琴曲集《兒時情景》。《夢幻曲》是其中的第七首,標題的意思是小小的夢。樂曲描述母親衷心希望孩子有個香甜的美夢,並以浪漫而富表情的曲調,描繪出綺麗、難忘的童年夢境。



原標題:《田藝苗:學樂器可以稍晚,音樂啟蒙可以更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音樂啟蒙=學樂器?可以從「玩音樂」開始
    自從袁隆平爺爺「小提琴家身份被曝光」後,玩博君發現原來各路「大神」年少時期就開始對音樂有著蜜汁喜愛,比如6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的愛因斯坦、在大北京「炫技圈粉」的普京大大……那麼怎麼給孩子音樂啟蒙呢?寶寶音樂啟蒙黃金期到底是幾歲?音樂啟蒙就一定讓孩子上手學樂器嗎?家長們馬上提出一系列令人撓頭的問題,讓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 田藝苗:音樂是一種靈性的教育
    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平時去聽青少年音樂比賽,最大的感受是,80%的孩子都在彈奏音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學音樂,不知道音樂是什麼。另有15%可以有感情地彈奏,剩下的5%可以把手中的樂器玩得得心應手。
  • 田藝苗: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有趣的人
    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我家孩子適合學音樂嗎?」很多家長這樣問我。 其實並沒有適合不適合一說,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學音樂。學音樂是兒童的一項權利。文章作者:田藝苗 | 圖:網絡轉載編輯 | 田藝苗的田「沒有天賦也要學麼?」MUSIC有些兒童五音不全,父母覺得,算了,我們去發展其他才能吧。
  • 「音樂作家」田藝苗:聽古典音樂穿什麼不要緊
    田藝苗的專業是作曲技術理論,每天的工作是把音樂的和聲、節奏、復調、配器等分析得透徹明白。  今年,田藝苗的工作重點是錄一張自己作品的唱片。「騰不出時間,現在只錄了四分之一。我喜歡寫作,不管寫文字還是作曲,特別享受寫東西的過程。
  • 搶票| 「美麗星期天」之音樂大講堂:田藝苗——...
    搶票 | 「美麗星期天」之音樂大講堂:田藝苗——...:田藝苗——格什溫音樂中的美國混搭都市文化》微信搶票1、在本條微信下留言,回復您的姓名+電話。
  • 古典音樂推廣人田藝苗出隨筆集,她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她跟古典音樂相伴,音樂就是她每天的生活,她說流行歌曲就是她的成長史。古典音樂推廣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田藝苗5月27日推出新書《時間深處的花園》。本書為田藝苗關於故鄉、童年、音樂、美學、旅行的隨筆散文,情感細膩,文風清麗,記錄了她的生活和對音樂的態度。
  •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生活也是 | 田藝苗《時間深處的花園》新書分享會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生活也是 | 田藝苗《時間深處的花園》新書分享會 2020-10-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古典音樂推廣「第一人」田藝苗助陣,愛威影音「萬家HiFi計劃」
    愛威影音宣布古典音樂推廣「第一人」田藝苗教授,將於6月23日,助陣「萬家HiFi 樂享萬家」愛威影音萬家HiFi計劃雲端發布會現場,通過網絡直播向全國音樂愛好者暢敘她的聽樂之得。同時田藝苗教授還將使用頂級HiFi系統帶大家一起品鑑她的私藏音樂。
  • 音樂啟蒙不等於樂器啟蒙,如何在家做好音樂啟蒙
    這幾年來,我也和N多音樂專業人士聊過,啟蒙的目的是什麼?要用什麼樂器?我能陪伴多久堅持多久?對於孩子來說真正又能獲得什麼?而實際上,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就是:音樂啟蒙不等於樂器啟蒙。,尤其是音樂啟蒙和樂器啟蒙有什麼不同,有不少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有音樂有很強的敏感度,得好好的學習一門樂器,不浪費才能;有的覺得孩子一直五音不全,對於音樂實在是沒什麼天賦,練了也白練。
  • 4套跨界繪本和好方法,帶孩子領略家長不太懂也不會教的音樂啟蒙
    田老師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副教授,她在喜馬拉雅上開的這個專輯,介紹了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到20世紀的音樂,每天10分鐘,既可以聽到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樂,又能知道一些音樂家背後的故事,和賞鑑音樂的方法,獲得對古典音樂的全面了解。
  • 田藝苗作品集合,小編力薦《時間與靜默的歌》
    田藝苗,青年作曲家、學者,作家。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目前擔任《上海壹周》、《時代報》、《21世紀經濟報導》、《北京青年周刊》的音樂專欄作家。並創立了田藝苗 「穿T恤聽古典音樂」 音樂講座系列活動,遊講於上海、浙江等地,致力於古典音樂的大眾普及與推廣。
  • 10字口訣把握音樂啟蒙黃金期,促進大腦發育,父母零基礎也可以
    於是很多家長開始撓破了頭地攢錢,想給孩子報個音樂啟蒙班,或者學點鋼琴、吉他什麼的樂器,想著給孩子充實一技之長。但又覺得市面上的培訓班琳琅滿目、良莠不齊,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還有的家長報了班,孩子卻十分抗拒,最後沒怎麼好好學,這些資金又打了水漂,簡直苦惱。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麻煩。
  • 你家寶寶喜歡隨著音樂節奏搖擺嗎?普通家庭可以這樣做音樂啟蒙
    普通家庭怎麼為寶寶從小做好音樂啟蒙呢?寶寶天生具有音樂感知能力相較於其他的感官系統,嬰兒聽覺神經系統發育得更早更完善。這種聽覺和運動的整合是一項高級的認知技能,需要家長通過音樂啟蒙去幫助寶寶發展和完善。研究表明,0-3歲是孩子音樂啟蒙的黃金時期,而家長則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家長沒學過音樂,能為寶寶做音樂啟蒙嗎?
  • 音樂啟蒙就是學樂器?掌握兩點,父母不懂樂理也能讓孩子學好音樂
    想必這是得益於媽媽平時的音樂啟蒙,所以女兒才能這麼容易就與音樂發生連接吧。 其實,音樂對孩子的成長的確有非常多的好處,受過音樂啟蒙的孩子,更容易與音樂產生互動,也更容易從音樂中獲得快樂。 有些父母說,我們都不懂音樂,不知該怎樣去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其實父母沒有音樂基礎一樣可以做好孩子的音樂啟蒙,因為音樂源於生活,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就有大量的音樂素材。下面是兩個我和孩子愛玩的音樂啟蒙遊戲分享給大家:①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音樂刺激 孩子早期的音樂啟蒙應該儘量,給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音樂體驗。
  • 不懂音樂的家長,這樣做同樣可以給孩子音樂啟蒙,培養出小樂童
    作為家長,你是否也想過讓孩子上藝術班,學一門才藝?我們都深知學習音樂的好處和重要性,但是學音樂應該注重什麼,如何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相信這也是家長們頭痛的地方,我們是把孩子直接送到培訓機構音樂啟蒙,還是在家音樂啟蒙較好?帶著這些疑惑,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其中的好處與弊端。
  • 不懂音樂的家長,這樣做同樣可以給孩子音樂啟蒙,培養出小樂童!
    作為家長,你是否也想過讓孩子上藝術班,學一門才藝?我們都深知學習音樂的好處和重要性,但是學音樂應該注重什麼,如何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相信這也是家長們頭痛的地方,我們是把孩子直接送到培訓機構音樂啟蒙,還是在家音樂啟蒙較好?帶著這些疑惑,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其中的好處與弊端。
  • [線上講座]神奇的音樂啟蒙:寶寶音樂教育及樂器學習釋疑
    音樂教育必不可少,並且,自孩子出生起音樂教育即可開始進行。我們是不是曾聽身邊人講過「別讓孩子過早學習樂器」?如果你把這句話等同於「別讓孩子過早接觸音樂」,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 「音樂教育」並非只有我們所熟知的學習樂器演奏,還有更重要的是音樂能力的啟蒙教育。 作為家長,專業音樂人士畢竟是少數,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專業就忽視音樂教育啟蒙,本次AmazingKids線上課堂,特別邀請了音樂領域的專業人士李夢琦老師為家長們普及並解答關於兒童音樂啟蒙的疑惑。
  • 音樂啟蒙並不是只能學樂器,敏感期階段不同,內容和方式都不同
    中央音樂學院官網曾貼出一張課程表,推薦1-4歲寶寶學習德國奧爾夫啟蒙親子課。這系列課程的目的是讓孩子參與到音樂中來,激發他使用音樂表達感情的本能。我們在日常帶娃中,也可以鼓勵孩子多接觸音樂。比如音樂遊戲、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等。通過日常互動,讓寶寶能夠用肢體語言表達出音樂情感。
  • 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
    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那些音樂從不表達情感,它們的存在就像世間萬物一樣,有一種古老的秩序,莊嚴淡泊,直見本真。可是我們在聽它的時候,懂得了悲傷,了解了世上存在那樣深邃而克制的情意,我們在聽它的時候,完成了自己。
  • 「音樂啟蒙」多重要?專家: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現在「音樂啟蒙」早就已經被很多家長了解了,尤其是在家長想進行胎教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音樂。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基本上每個孩子對音樂都表現得很有興趣,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只要旋律響起來,孩子就會立刻手舞足蹈。而根據相關調查表明,那些學音樂的孩子比同齡人會更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