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進入「強者為王」和「品牌為王」時代
頭部券商致力於構建全能型金融控股投行,中小券商則試圖走「精品投行」發展新道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正是我國券商投行業務的真實寫照。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券商投行經歷三次大起大落,逐漸踏出專業、規範、創新的新格局。
「弱肉強食」的規律也正在倒逼頭部券商正視弊端,將科技賦能投行,打造「強者為王」的新時代;中小券商也不甘示弱,以差異化發展擬建立「精品投行」的新態勢。
縱觀券商投行發展,改革與轉型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面對國際全能型大投行的強勢競爭,券商投行正在不可避免的經歷著一場「攻堅戰」。
證券承銷保薦淨收入
最高曾達到520億元
1992年,券商作為承銷保薦的新力量,逐漸在銀行、信託公司中拼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在國內首批券商陸續成立和企業申請發行股票制度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我國券商投行業務逐漸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在此後的二十幾年中,券商投行在摸索中前行,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
通過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一窺券商投行業務二十多年大發展:已公布的2011年至2018年數據顯示,券商證券承銷與保薦淨收入跌宕起伏,2011年證券公司合計實現承銷與保薦淨收入241.38億元,此後的兩年裡淨收入大幅度下滑,2013年已跌至128.62億元,此次投行收入下滑主要是IPO短期暫停所致,券商投行首次陷入暫時的「冰點」。隨著上市進程的逐漸恢復,券商投行收入走出了新的「三年周期增長」。到2016年,券商證券承銷與保薦淨收入高達520億元,創下目前歷史最高紀錄。
時至今日,隨著IPO常態化、嚴監管、服務實體經濟等工作的有序推進,券商投行迎來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良性發展。當前,證券行業正在加快向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科創板的推出更讓還未顯現的券商投行新態勢應運而生,一場「強者為王、弱者出局」的券商投行新格局正在重塑當中。
金融科技賦能
滋養投行創新土壤
藉助金融科技解決客戶對證券交易及財富管理流程中的痛點與需求,已經是業內的共識。而將金融科技賦能券商投行,實現投行業務的「彎道超車」,則是券商嘗試打造的又一新趨勢。
據《證券日報》記者獲悉,當前券商正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的路上,並有「加速」之勢。例如,招商證券早在2017年就提出利用金融科技推動投行業務變革,力求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為投行業務賦能的核心戰略,並自主打造「智能大投行」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手段,覆蓋股權業務、債券業務及ABS業務多個業務鏈條,實現業務、數據、質量和風險的統一管控;國海證券於去年推出行業首個嵌入受託管理流程管理的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監測系統,這是金融科技在債券存續期開展風控的首次嘗試;華泰證券更是將科技驅動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重點在人工智慧、極速計算等核心領域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打造智能交易、高速行情、量化投研、一體化投資管理、數字虛擬員工等領先的數位化產品,並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提升客戶專業化服務能力。
某大型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投行業務是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作,項目時間周期長、項目審核過程嚴謹,這都要求投行人員投入大量精力和能力,完成項目。隨著券商向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人脈資源+數位化改造能為投行業務解決更多難點。當然,前期金融科技投資與應用雖然很難為公司帶來實打實的紅利,卻能為未來投行創新發展提供土壤,打造領先投行競爭實力。
事實上,近幾年券商對於科技及信息技術的投入勢頭更是十分迅猛。6月19日,證券業協會披露的2018年券商相關業務情況中顯示, 98家券商信息系統投入金額高達130.67億元,較2017年全年增長16.89%;可見券商對科技的重視程度。
2018年12月份,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信息技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明確提出,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應當保障充足的信息技術投入,在依法合規、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善客戶服務體系、改進業務運營模式、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合規風控能力,持續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對證券基金業務活動的支撐作用」。這是證券市場中首個針對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發展信息技術的規範性文件,也將券商發展金融科技上升到了行業監管的高度。
科創板倒逼投行轉型
券商探索兩種模式
若說金融科技賦能投行轉型,那麼,在科創板以及註冊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行也不得不加速轉型。
2019年1月30日,證監會和交易所發布《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等 12項政策文件和徵求意見稿。這是科創板引領註冊制試點和資本市場重大改革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記者發現,科創板上市「紅利」正進一步加速券商投行市場化競爭及轉型行動,券商投行正式進入「強者為王」和「品牌為王」的時代,定價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優勢資源向大投行轉移。
一組數據充分說明了科創板引領券商投行轉型的巨大變化: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為參與科創板首發上市保薦工作的券商投行帶來「第一桶金」,一個月內科創板項目承銷收入高達21億元。而這樣的業績「狂歡」僅有20家券商參與其中,另外有承銷保薦資格的73家券商只能「望塵莫及」。
更引人注目的是,科創板項目的保薦工作主要集中在綜合競爭力、研究能力突出的大型券商投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金公司、國信證券五大券商投行已佔半壁江山。
安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券商投行將獲得承銷業務的定價權,發行人更願意為投行的風險定價能力支付溢價,承銷市場份額也就逐漸往綜合實力強的大投行集中。」
對於科創板為券商投行帶來的變化,《證券日報》記者與多家大型券商及中小型券商投行人士交流後發現,當下各家券商投行業務發展的確有所差距,總結起來即是將券商投行發展由「資源競爭」優勢轉變為「品牌效應」和「精品效應」。
具體來看,註冊制下,原本綜合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的券商投行團隊不缺承攬資源,精英化承做模式「老練靠譜」。這種資源競爭優勢逐漸轉型為「品牌效應」,頭部券商投行正在向高盛、摩根史坦利這類全能型大投行靠攏,規劃構建全能型金融控股投行。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投行因為資本金、研究能力的局限,項目資源較少,只能採取集中差異化戰略,轉向專注於某個行業板塊或某個地域板塊,提高競爭優勢,從而走出一條「精品投行」的發展新道路。
(責任編輯:王彥娜 HN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