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註冊制試點即將進入新階段,各家投行項目加大鋪開的同時,人手也出現短缺現象,有些投行出現「用工荒」。
今年以來,IPO數量已超去年全年。進入7月份後,投行也迎來招聘的黃金時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8家券商有投行部門的相關招聘,其中銀河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財富、渤海證券各放出投行項目負責人崗位,光大證券和西部證券放出投行高級別崗位。
從保代人數變化上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民生證券、中金公司今年以來保代增加均超過30人,隨著項目的鋪開,不少券商出現投行人手不足的現象。
投行大力招聘人手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梳理,2020年以來(截至8月17日),已有239家公司完成IPO並公開上市,首發募資總額共計8180.44億元,IPO數量及募資規模同比都有大幅增長。今年以來IPO數量已超越2019年全年,募資規模為2019年的85.81%,各大券商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現下各家投行的年終獎發放接近尾聲,跳槽與招聘同時暗流湧動,銀河證券招聘55名投行承做人員,數量惹眼。記者統計發現,近一個月共有38家券商發出投行招聘信息,部分屬於匿名招聘,未計入統計。
從招聘崗位來看,以初級和中級崗位居多,其中承做崗位佔了大多數,其次是承攬崗位,還有少量質控、合規、發行等中後臺崗位。僅有光大證券和西部證券掛出高級別崗位。
從崗位設置變化來看,建設數字投行衍生出對投行IT的專業需求。近期中信證券掛出投行IT支持崗位招聘,從工作職責來看主要有三塊:投行IT系統架構設計與需求管理;投行智能化應用和解決方案優化;投行文件模板規範及內部培訓支持。
以招聘內容來看,有未具名券商在招聘投行資本市場負責人,聯儲證券招聘新三板業務承做。招聘需求中明確表示,為了擴大規模,業務向全國進軍。
或許受近年投行薪酬發放延期的影響,部分招聘啟事中明確提出,公司擁有良好的機制並且能夠及時兌現,獎金發放及時;公司擁有不錯的激勵機制且已發文等提示。
國金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隨著今年業務量的增長,公司投行保代人數有所增加,但不是特別多。根據年初制定的人才招聘計劃和業務部門臨時提出的人員需求,招聘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目前公司共有保代近150名居行業前列。總體來說,公司的保代數量還相對比較充足。
各券商保代人數的增加能夠一定程度上顯現投行的發力情況。
今年以來,增加保代的券商不少,從增加的絕對人數上看,中信證券(+57人)、中信建投(+46人)、民生證券(+37人)、中金公司(+31人)、國泰君安(+25人)、華泰聯合(+21人)、海通證券(+20人)、招商證券(+15人)、浙商證券(+15人)、國金證券(+14人)排在前十。
投行人數的變化與投行收入增幅幾乎吻合。根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中旬單家券商收入排名看,中信建投憑藉17.45億元收入超越中金公司拔得頭籌,市場份額達12.80%;中金公司以9.99%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今年以來IPO承銷保薦收入合計13.61億元;中信證券位列第三名,IPO承銷保薦收入12.05億元,市場份額8.84%。
同時,海通證券(8.32億元)、華泰聯合證券(8.11億元)、國泰君安(7.58億元)、國金證券(7.09億元)、光大證券(6.62億元)、民生證券(6.09億元)、招商證券(5.07億元)分為列IPO承銷保薦收入的第4至第10位。
投行人手為何稀缺?
8月24日,創業板即將迎來首批上市企業,A股註冊制試點進一步擴大範圍。
註冊制利好投行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有券商明確提出投行發展將借力註冊制。國金證券表示,股權業務是公司投行的「拳頭」業務,公司在股權業務方面一直排在行業前列,目前在多個板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往公司有很多醫藥和汽車零部件行業IPO的成功案例,相應經驗比較豐富,形成了比較尤其突出的優勢。結合自身優勢和不同板塊的監管要求,近兩年來公司重點發力創業板和科創板。
產能不足是一些中小券商面臨的情況,有中小券商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公司投行缺人是常態,經常出現找不到項目對接人的情況。券商不缺籤字保代,但缺的是熟手,是項目負責人,「所以,有5-8年投行經驗的人,才是各券商最寶貴的投行人才。」
東興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投行業務的馬太效應更強,優質大項目資源被一二梯隊投行壟斷,也因此能大量招聘保代及一般投行人員;中小投行項目相對較少,業務收入有限,對優秀團隊的吸引力不強,故招人難度較高。
劉嘉瑋認為,雖然主板IPO投行頭部化趨勢短期難以改變,但科創板特別是新三板的頭部化相對不明顯,中小券商可集中力量角力科創板和新三板,打出差異化優勢。
產能和風控的衝突,是註冊制下各家投行需要面臨的首要矛盾。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是股權融資市場大爆發,IPO和再融資的節奏都在加快,整個行業人手不足。投行的承做業務是個技術活,需要熟練工,不可能短時間內行業總產能迅速擴張,而這種爆發式的增長,也很難預期其可持續性。
「在註冊制時代,風控是投行的核心競爭力,如果為了市場而忽略風控,可能最終會是一場空。」王驥躍稱,在這種情況下,產能得到滿足的投行,就會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註冊制意味著投行要承擔更多責任,如果不顧產能約束接項目,或許短期內收入和利潤規模會提升,但在風控跟不上的情況下,可能會給券商投行業務埋雷。將來風險爆發時,對券商會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