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券商投行IPO業務實力圖譜出爐 看六大榜單

2020-12-11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2018年在市場調整、發行審核趨嚴的雙重壓力下,券商投行業務分化趨勢愈加清晰。今天券商中國的「盤點·2018」推出券商投行IPO業務盤點系列,以理清業務全貌。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wind統計數據梳理,2018年以來有102家公司完成IPO並登陸A股,首發募資總額共計1357.20億元,IPO數量及募資規模同比都有大幅縮減。

承銷上述項目,40家券商共獲得約52.79億元發行費用,比去年全行業保薦收入減少近七成。IPO承銷保薦進一步集中於頭部強勢券商,前十名分食了近八成的承銷收入。其中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券商分享超四成保薦收入。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出A股IPO年度六大榜單,全方位呈現券商IPO業務的實力較量、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A股IPO實力版圖。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分析認為,2019年投行業務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傳統投行業務馬太效應顯現;新興投行業務方面,不論是滬倫通存託憑證上市、科創板掛牌,還是併購重組財務顧問,大型券商更具勝任資格。

IPO承銷收入:中金華泰躍居前兩名

今年來,一級證券發行審核趨嚴、趨緩,券商投行業務收入下滑幅度在各業務板塊中較為突出。截至12月17日,有40家券商在A股市場獲得了IPO承銷保薦收入,而去年全年則有60家券商在IPO項目上獲利。

各家券商的IPO承銷保薦項目數量及收入降幅明顯。據wind統計,截至2018年12月17日,A股共有102個IPO項目,券商承銷保薦收入總額約52.79億元;與2017年全年436個項目(剔除「上海環境」和「招商公路」)收入約156.08億元相比,下滑幅度約66.18%。

單家券商的盈利能力也較去年驟降。目前,在今年40家券商中,只有4家承銷及保薦費超過3億元,而2017年60家券商中有15家超過這個收入標準。

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中金公司、華泰聯合、長江證券等仍然取得了超過去年的收入。其中,中金公司與華泰聯合的承銷保薦收入排位更是從去年的十位開外上升到前兩位。

截至12月17日,中金公司今年的IPO承銷收入從去年的第11位躍居榜首,累計收入7.44億元,較17年全年的收入4.62億元增長了61%,市場份額從3.08%上升至14.48%。統計顯示,中金公司主承銷了8家公司首發上市,其中工業富聯一單就為中金公司帶來了3.40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另外,美凱龍上市項目也為中金公司帶來了1.36億元的收入。

華泰聯合今年的IPO承銷收入從去年的第10位躍居第二,累計收入6.43億元,較去年全年的收入5.04億元增長了28%,市場份額從3.35%上升至12.51%。在華泰聯合主承銷的10個IPO項目中,鵬鼎控股一個項目就為其帶來了近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

緊隨其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海通證券、東吳證券暫居前十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十五席位中,東吳證券和長江證券上升幅度較大。東吳證券從去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長江證券從第43位上升至第12位並且收入較去年翻倍。東吳證券的IPO項目註冊地在今年IPO數量最多的省份——江蘇,而長江證券的主承銷項目分布在北京、浙江及新疆。

IPO募資規模:前四名佔近六成市場份額

今年IPO進程放緩,募集金額也隨之下降,截至12月17日,A股首發募資總金額達1357.20億元,較2017全年的2304億元減少約41.1%。

就IPO項目數量來看,今年以來共有102家公司完成了A股IPO上市,其中有30家企業的IPO募資金額超過9億元;去年全年,共有436家企業完成了IPO項目,其中有57家企業A股IPO募資金額超9億元。

就募資規模而言,今年承銷保薦收入最高的中金公司,募資總額同樣領跑行業。截至12月17日,中金公司已募資368.09億元,主承銷8家首發上市公司。市場份額從去年的4.35%增加至27.12%。

總募資金額在100億元以上的還有華泰聯合、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三家券商。其中,華泰聯合總募資194.85億元,市場佔比14.36%,承銷10家首發上市公司;中信證券總募資127.76億元,市場佔比9.41%,承銷11家首發上市公司;中信建投總募資104.39億元,市場佔比7.69%,承銷9家首發上市公司。上述四家承銷了佔據了近六成的市場份額,資源向頭部券商聚攏的態勢愈加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華泰聯合和興業證券的IPO承銷金額躋身前十,華泰聯合從第11位上升至第2位,興業證券則從第15位上升至第7位。另外,高盛高華今年在首發承銷保薦業務上發力,總承銷規模排位第11位。而安信證券和國金證券則分別從第九位和第六位降至第十三位和第二十位。

目前IPO融資金額最大的公司是工業富聯,金額為271.2億元。前十大IPO項目共籌資人民幣665.75億元,佔A股IPO融資總金額的49.05%。

據記者初步計算,今年來A股市場平均每單IPO項目實際募資金額約6.53億元,而2017年的全年平均金額約5.28億元。在當前IPO審核趨緩以及發行數量減少的情況下,A股IPO項目單筆金額有所增長,保薦機構集中度增強。

IPO過會率:新發審委上任,首發過會率59%創新低

新一屆發審委上任後,IPO過會率創下歷史低點。從2010年至今八年,除2013年IPO暫停不計入統計外,今年的首發過會率創下最低。

今年初至12月17日,A股首發上會企業數量共180家次,過會率為59.44%;而在過去八年裡,過會率最低的為2011年,當年共有338家次企業上會,過會企業有263家,過會率為77.81%。

如果說去年IPO速度創下歷史紀錄,保薦機構迎來歷史最好的時刻;那麼今年,保薦機構的保薦業務則陷入暫時的冰點。

就過會企業數量來看,多家券商今年過會數量較去年腰斬。過會數量降幅最大的是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和國信證券,下滑幅度均超過90%。去年全年,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共有18家企業上會,13家企業過會,今年全年僅有1家企業上會,1家過會;國信證券去年共有27家企業上會,24家過會,今年只有3家企業上會,2家過會。

更少的過會企業,意味著更少的承銷保薦收入。從今年的過會數量降幅來看,投行日子難過,可見一斑。

就今年的首發過會情況來看,過會數量最多的保薦機構是中信證券,共有13家企業過會;其次為廣發證券和中信建投,過會數量分別有10家。不過相較去年,過會數量都有半數以上的降幅。比如,中信證券去年共有30家企業首發過會,廣發證券去年有28家企業過會,中信建投去年有22家企業過會。

從過會率來看,共有15家保薦機構今年來的過會率為100%,其中華泰聯合證券和中金公司分別有7家企業上會,全部過會;浙商證券有2家企業上會和過會;剩餘12家均有1家企業過會。值得一提的是,世紀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南京證券、申港證券等今年來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投行寒冬的背景下,這個成績對中小券商來說難能可貴。

IPO企業區域版圖:廣東融資額第一,江蘇IPO數量第一

IPO項目多的地方,經濟活力普遍比較強,而分布在這些區域的券商,投行收入通常也比較亮眼。

從區域分布看,今年A股IPO分部在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廣東、江蘇、北京三地的首發募資額排名前列。其中,廣東省的融資額排名第一,江蘇省的IPO項目數量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國資券商東吳證券今年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從去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

IPO數量方面,今年以來,江蘇省共有18家企業上市,在全國佔比17.65%;廣東省共有17家企業上市,在全國佔比為16.67%;浙江有16家企業上市,在全國佔比達15.69%。這三個省份今年來的IPO數量剛好佔到全國IPO數量的50%。

IPO募資額方面,今年來IPO募資額共有1357.20億元,其中廣東省首發募資額最多,有470.79億元,佔A股IPO募資總額的34.69%;其次為江蘇和北京,江蘇省今年來的首發募資額為173.11億元,北京為127.25億元。

就首發募資額和IPO數量對比來看,廣東省平均一單IPO募資27.69億元,北京平均一單IPO募資14.14億元,江蘇平均一單募資9.62億元。

全國範圍內,平均單家企業募資額較多的省份為福建,首發共募資71.49億元,2家企業完成IPO,平均一單IPO募資35.75億元。今年內,福建省完成了寧德時代和盈趣科技兩個IPO項目,其中寧德時代一單募資54.62億元,是今年以來國內排名前列的IPO項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有十個省份沒有一家公司完成IPO,分別為山西、陝西、黑龍江、甘肅、內蒙古、吉林、重慶、海南、遼寧、雲南等。其中山西省近三年來都沒有一單IPO項目,而內蒙古從2013年至今六年都沒有一家公司完成上市。

IPO行業分布:技術硬體與設備行業最熱門

技術硬體與設備行業成為最熱門的融資行業,今年來IPO家數為15家,融資金額為420.93億元。其中,6月份上市的工業富聯募資額為271.20億元,也成為今年來A股最大的一單IPO項目。

資本貨物行業IPO融資金額位列第二,為159.45億元。這個行業去年為最熱門的融資行業,去年的融資額高達385.91億元。今年內完成IPO的寧德時代就分屬這個行業。

今年內,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行業、能源行業、媒體行業無一家公司登陸A股。

股權融資全貌:可轉債融資規模超千億,再創歷史高點

今年至12月17日,A股市場股權融資規模為1.13萬億元,較去年全年減少了34.32%。

雖然整個股權融資市場都較為低迷,但是可轉債的規模卻再創高點。今年來可轉債融資規模已經超過了1000億,近5年來的高點。在今年來股市低迷的背景下,可轉債配置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最為顯著的是,以社保資金為代表的長期資金後來居上,成為增持主力,基金倉位佔比則小幅下滑。

就券商行業來講,今年長江證券完成50億元可轉債發行,另有5家上市券商的可轉債發行預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中信建投研究認為,不斷擴容的可轉債融資將在長期為券商淨資本提供增量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增發仍然是股權融資市場的主力,今年來募集規模達6789.06元,佔股權融資總規模的60%。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分析認為,2019年投行業務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傳統投行業務馬太效應顯現;新興投行業務方面,不論是滬倫通存託憑證上市、科創板掛牌,還是併購重組財務顧問,大型券商更具勝任資格。

申萬宏源研報分析原因在於,頭部大券商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機構客戶資源深厚,詢價優勢突出,可更好滿足公司上市融資需求;二是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突出,除承銷保薦費外,後續可提供多種其他業務服務獲取收益,因此在定價招標上更具優勢。

相關焦點

  • 2019年上市券商年報出爐,自營業務明顯增長,券商投行業務表現亮眼
    隨著2019年上市券商年報陸續出爐,除了自營業務明顯增長外,去年券商投行業務也表現亮眼。Wind資訊數據顯示,24家上市券商在2019年合計實現投行業務收入292.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42億元增長21%。但投行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降至10.17%,較2018年下滑2.1個百分點。
  • 券商投行業務艱難轉型 六成券商IPO零收入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投行格局的「馬太效應」將越發明顯。從券商IPO承銷金額和收入的數據看,2017年—2018年,以IPO承銷金額計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銷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6%、47.8%;以IPO承銷收入計算,前5大券商在IPO承銷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5.8%、53.1%。大型券商投行業務優勢越來越明顯,市場集中度進一步上升。
  • 金融科技成為賦能利器 助推券商投行業務轉型
    與會者從投行進行金融科技改造的需求、金融科技如何賦能投行業務等角度,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券商發展金融科技頗具「緊迫感」2018年1月,國海證券聯合懿衡信息推出了行業首個嵌入受託管理流程管理的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監測系統,這是金融科技在債券存續期開展風控的首次嘗試。
  • 投行IPO十年牛榜:誰是中國最牛投行?(附榜單)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誰是中國最牛投行?簡單放在一年周期裡,很容易能得出答案。  券商中國今天推出的榜單和市面上的榜單略有不同,我們借鑑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古訓,將周期拉得更長更遠。今天給大家推出的就是「投行十年牛榜」之IPO業務。
  • 131家券商上半年業績排名出爐 淨利前十券商看過來
    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30日,131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6.38萬億元,淨資產為1.86萬億元,淨資本為1.56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11萬億元,託管證券市值36.56萬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5.89萬億元。券商中國記者從各家券商業務排名的角度,梳理出六大重點。
  •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 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這16項掛鈎分類評價,來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 摘要 【分類評級放榜在即!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 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7月10日深夜,中證協公布了《2019年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對證券行業38項經營指標進行排名。
  • 科創板倒逼投行轉型 券商投行進入強者品牌為王時代
    通過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一窺券商投行業務二十多年大發展:已公布的2011年至2018年數據顯示,券商證券承銷與保薦淨收入跌宕起伏,2011年證券公司合計實現承銷與保薦淨收入241.38億元,此後的兩年裡淨收入大幅度下滑,2013年已跌至128.62億元,此次投行收入下滑主要是IPO短期暫停所致,券商投行首次陷入暫時的「冰點」。
  • 又見券商投行價格戰 百億公司債承銷費率低至0.0001%
    1投行價格戰由來已久實際上,除了債券承銷方面的價格戰,在IPO承銷方面,券商同樣爭得「頭破血流」。2018年11月底,上海農商銀行A股IPO保薦機構(主承銷商)項目招標結果出爐。經紀業務靠天吃飯早已「難以為繼」,且逐步在財富管理轉型中尋找新出路;自營業務受市場行情變化影響大,難以「旱澇保收」,甚至拖累整體經營,可謂「成也自營,敗也自營」;資管業務在資管新規影響下,正向主動管理等規劃方向改革轉型;而作為最體現資本市場融資本質的投行業務,直接發揮著券商機構連接資本市場的紐帶作用,同時也是機構服務企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重要一環。
  • 券商全面漲薪?!應屆生月薪3.6萬?投行明確漲薪30%?最新回應來了
    2020年逐漸步入尾聲,投行民工的待遇問題再一次刷屏。日前,來自阿爾法諮詢的一份市場調研在各個證券從業者的大小交流群中瘋傳,內容令無數投行人心癢難耐。從中信中金建投,到海通國君申萬,六大頭部券商全部被cue「漲薪」。雖然後續相關內容被阿爾法諮詢闢謠,但仍引起市場對券商投行薪資的高度關注。
  • 有券商一口氣投放80個投行職位!券商開啟2020人才爭奪戰,三大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中泰證券此前發出一份80人投行業務團隊的2020校招計劃,招募項目承做崗和發行承銷崗兩個崗位。投行與研究所等線條大力招攬人才據財聯社統計choice及中證協數據發現,2019年全國121家券商的證券持證上崗從業人數由33.48萬降至32.72萬人。
  • 券商全面漲薪?!應屆生月薪3.6萬?投行明確漲薪30%?最新回應來...
    從中信中金建投,到海通國君申萬,六大頭部券商全部被cue「漲薪」。雖然後續相關內容被阿爾法諮詢闢謠,但仍引起市場對券商投行薪資的高度關注。事實上,對於漲薪的問題,各家券商大多語焉不詳。例如,北京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並沒有發文調薪,年初的薪酬包已經確定好,暫時沒聽說有大變動。」
  • 今年來投行IPO承銷保薦收入211億,四成券商承銷費率提升,14家收入...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今年前11個月投行收入榜單出爐。前11個月,券商承銷費率為4.93%,有可比數據的43家券商中,共有18家券商承銷費率較2019年有所提升。截至11月末,投行IPO承銷收入已經突破200億元,共有14家券商IPO收入翻番。
  • 投行、IT紛紛招聘中:有券商「幾個會議室被面試佔滿」有券商招近...
    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為券商帶來了業務機會,投行、另類投資子公司都開始增聘人手。「我們公司去年關閉了校園招聘,今年又重新開啟了,好幾個會議室都被面試的同學佔滿了。」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稱。此外,在金融科技趨勢的引領下,券商對IT人才的市場需求持續加碼。
  •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指標適用於2020年券商分類評價工作,但是披露口徑和上一年度稍有不同。2019年業績排名中,營業收入為專項合併口徑,包含經紀業務子公司、投行業務子公司、資管業務子公司的營業收入以及依法設立從事證券投資諮詢業務子公司的投資諮詢業務淨收入;2018年排名為合併口徑營收。
  • ...IPO業務大爆發!頭部券商強勢佔據第一方陣 中小機構搶食增量蛋糕
    今年,券商投行業務發展迅猛,不少投行人頻頻在社交圈上感慨「打工人拼命的日常」,也有不少投行部門在年底仍然馬不停蹄發起英雄帖、廣發吸納投行賢才,進而補充業務的需求。而這些動作的背後,實際上折射著券商投行業務速度迅猛的行業發展。
  • 投行用工荒?多家券商急招投行人手,有券商同時放出55個投行崗位,從...
    進入7月份後,投行也迎來招聘的黃金時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8家券商有投行部門的相關招聘,其中銀河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財富、渤海證券各放出投行項目負責人崗位,光大證券和西部證券放出投行高級別崗位。從保代人數變化上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民生證券、中金公司今年以來保代增加均超過30人,隨著項目的鋪開,不少券商出現投行人手不足的現象。
  • ...IPO業務大爆發! 頭部券商強勢佔據第一方陣 中小機構搶食增量蛋糕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目前投行業務價格競爭難以避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項目變少但券商投行人員增多的情況在持續加劇,供需不平衡必然導致價格戰;二是業務難度不高,券商議價能力低;三是銷售能力,除了在科創板方面有所體現,在傳統IPO業務、融資等方面並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 投行的日與夜:內資券商MD講述光鮮背後的真實投行故事
    這些部門所做的業務,都屬於投行業務範圍內的一種,跟券商投行中的債權業務相似。簡單地說,這些機構同券商相比,只是因為各自的牌照不同,所以做出的債權類產品名稱不同而已。從事這幾個行業的朋友,在專業基礎上與券商的投行業務是互通的。
  • 最新出爐!百大券商2019年度經營業績全排名揭曉(公司財報版)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02百大券商各項業務排名經紀業務方面,為統一比較口徑,使用「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數據考察各券商該項業務實力情況。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投行業務方面,為統一比較口徑,使用「證券承銷業務淨收入」數據考察各券商該項業務實力情況。受到債市回暖和科創板註冊制推行利好,2019年百大券商投行業務亦有明顯擴張,百大證券公司共實現收入545.46億元,同比增長27.08%。
  • 一天可淨賺30億,六大行業績成績單出爐,排名靠前的券商呢?
    近日,就是不少上市公司密集披露2019年年報的日子,可以看出來我國的銀行賺錢能力可不一般。六大行業績報告出爐隨著昨日晚間農業銀行披露2019年的年報,我國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在2019年的年報全部披露完畢,從這六大商業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銀行賺錢能力不可謂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