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放生儀軌與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 ·示戒殺之要

2021-03-03 佛陀經典

放生應注意之事項:

●放生物不要事先預訂:在不預先告知的情況下突然去採買物類放生,以避免漁夫獵人商家藉此捕獵兜售。

●放生地點不要固定:不固定時間地點採買,不固定時間地點放生,總之避免有心人士藉此伺機斂財捕抓而禍及放生物類。

●放生多少不拘:隨個人發心,十元不嫌少,千萬不嫌多,物命一條不嫌少,物命萬千不嫌多,但求慈悲至上,心誠為要。

●眾生應細心周到:放生地點宜選擇人煙稀少,地廣水深,適合物類生存之地域為原則。

 ●時間:放生在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五、三十或佛菩薩的紀念日較為殊勝,尤其在神變月(農曆正月)的功德更大。但也可以不定期放生,也就是說隨時可以放生。

●《大智度論》中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放生儀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遍)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傍生。(三遍)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南無寶髻如來(七遍)​(大聲念,讓動物聽得見,下同)

南無寶勝如來(七遍)

南無妙色身如來(七遍)

南無阿彌陀佛(七遍)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七遍)

●唵嘛尼叭咪吽​(邊放生邊念大明咒或者南無阿彌陀佛)

(注音: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注音:南ná無mó阿ā彌mí陀tuó佛fó)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放生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放生儀軌結束)

       在什麼都不具備或特別緊急的情況下,可大口出聲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六字大明咒,讓所放眾生聽的清楚真切,在八識田中種下金剛種子,等到因緣具足,種子成熟時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永脫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這才是放生中的大放生。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示戒殺之要》

  ●天地之大德曰生, 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 心性是同。舉凡三乘、六凡, 如來視之, 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 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 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 雖則高下懸殊, 苦樂迥異, 總皆未斷惑業, 未出生死。天福若盡, 即便下降。獄罪若滅, 仍復上升。猶如車輪, 互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 理宜委曲設法, 護惜物命。體天地好生之德, 全吾心惻隱之仁。良以諸物與我, 同生於天地之間, 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貪生, 同知畏死。仁人於枯骨, 尚且掩而埋之。於草木, 尚且方長不折。況肯為悅我口腹, 令水陸諸物, 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須知此等諸物, 從無始來, 亦曾高居尊位, 威權赫奕。不知借威權以培德, 反致仗威權以造業。竟使惡業叢集, 墮於異類。口不能言, 心無智慮, 身無技術, 以罹此難。雖弱肉強食, 於事則得, 而怨恨所結, 能無生生世世, 圖報此怨之念乎?人縱不念諸物被殺之苦, 獨不懼怨業深結, 常被彼殺乎?又不懼殘害天物, 天將奪我福壽乎?人惟欲眷屬團聚, 壽命延長, 身心安樂, 諸緣如意。正應發大悲心, 行放生業。使天地鬼神, 悉皆愍我愛物之誠。則向之所欲, 當可即得。若仗我有錢財, 我有智力, 設種種法, 掩取諸物, 以取悅我口腹, 不計彼之痛苦。尚得謂與天地並立為三之人矣乎?然我與彼等, 同在生死。從無始來, 彼固各各皆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 我亦各各皆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於人中, 或於異類, 皆被我殺。我亦各各或於人中, 或於異類, 皆被彼殺。為親為怨, 相生相殺。靜言思之, 愧不欲生。急急改圖, 尚悔其遲。況肯蹈常襲故, 仍執迷情, 以為天生異類, 原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業, 固無由出於輪迴之外。萬一彼罪已滅, 復生人道。善根發生, 聞法修行。斷惑證真, 得成佛道。我若墮落, 尚當望彼垂慈救援, 以期離苦得樂, 親證佛性。豈可恃一時之強力, 俾長劫以無救乎哉!【序】四四

  ●須知人與物類, 同此血肉之軀, 同此靈知之性, 同生於天地之間。但以彼此宿世罪福不同, 致使今生形質靈蠢各異。以我之強, 陵彼之弱。以彼之肉, 充我之腹。快心樂意, 謂為福報。而不知其福力一盡, 業報現前, 墮彼異類, 受人殺戮時, 則身不能敵, 口不能言, 中心憂懼痛楚。方知食肉之事, 為大罪過。食肉之人, 為真羅剎。雖欲不令人殺而食之, 不可得也。故《楞嚴經》云:「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又況多劫以來, 更互相生。既無道力以行救濟, 忍使彼受刀砧極苦, 我享口舌滋味乎?《入楞伽經》, 世尊種種呵斥食肉, 有云:「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在生死中, 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 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 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凡諸殺生食肉之人, 若念及此, 當即怵然驚、憬然悟。寧可自殺, 不能殺一切物矣。【序】五八

  ●我與一切眾生, 皆在輪迴之中。從無始來, 展轉相生, 展轉相殺。彼固各各皆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 我亦各各皆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彼固頻頻由惡業力, 或於人中, 或於異類, 受我殺戮。我亦頻頻由惡業力, 或於人中, 或於異類, 受彼殺戮。久經長劫, 相生相殺, 了無底止。凡夫不知, 如來洞見。不思則已, 思之則不勝慚愧悲憫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 生於人道, 固宜解怨釋結, 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 各得其所。又為念佛回向淨土, 令得度脫。縱彼業重, 未能即生, 我當仗此慈善功德, 決祈臨終往生西方。既往生已, 即得超凡入聖, 了生脫死, 永出輪迴, 漸證佛果矣。且愛物放生, 古聖先賢, 皆行此事。故《書》有「鳥獸魚鱉鹹若」之文, 而文王澤及枯骨, 況有知覺之物哉!至於簡子放鳩, 子產畜魚, 隨侯濟蛇, 楊寶救雀。此固聖賢一視同仁之心, 尚不知其蠢動含靈, 皆具佛性, 展轉升沉, 互為怨親, 及將來決定成佛等義。迨至大教東來, 三世因果, 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 大明於世。凡大聖大賢, 無不以戒殺放生, 為挽殺劫以培福果, 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 須聽屠門半夜聲。」又云:「欲得世間無兵劫, 除非眾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 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謨也。【疏】一

  ●或曰:鰥寡孤獨, 貧窮患難, 所在皆有, 何不周濟, 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 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 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 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 恣情食啖, 一旦我福或盡, 彼罪或畢, 難免從頭償還, 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 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 縱身遇賊寇, 當起善心, 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 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 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 貧窮患難, 亦當隨分隨力以行周濟。豈戒殺放生之人, 絕不作此項功德乎?然鰥寡等, 雖深可矜憫, 尚未至於死地。物則不行救贖, 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類無盡, 能放幾何?答曰:須知放生一事, 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 中心惻然, 不忍食啖。既不食啖, 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 自在飛走遊泳於自所行境, 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為池乎?縱不能人各如是, 而一人不忍食肉, 則無量水陸生命, 得免殺戮, 況不止一人乎。又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 斷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 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圝、夫妻偕老之緣。正所以預行周濟, 令未來生生世世, 永不遭鰥寡等苦, 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 戒殺放生, 畢竟是汲汲為人, 抑止汲汲為物, 而緩急輕重倒置乎?【疏】二

  ●一切眾生, 一念心性, 與三世諸佛, 了無二致。但以迷而未悟, 故長劫輪迴於六道之中, 永無底止。雖則人天善道, 較三途惡道, 苦樂懸殊。然皆隨善惡業力, 常相輪轉。則善道不足恃, 惡道誠可怖。豈可不培植善因, 妄造惡業。恃己之強, 陵彼之弱。取水陸空行一切眾生, 殺而食之乎?在昔佛教未來, 儒宗聖人, 皆以世間倫常設教。於吾人本具佛性, 及六道輪迴、升沉轉變, 與夫斷惑證真、超凡入聖之若理若事, 皆未發明, 故不禁殺。然其不忍之心, 已彰明較著, 垂訓於世。如《書》之「鳥獸魚鱉鹹若」, 《論語》之「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 《孟子》之「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禮》之「諸侯無故不殺牛, 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無故不殺犬豕, 庶人無故不食珍」。珍, 即肉也。足知殺生一事, 儒宗亦非不戒。但以教道從權, 姑未永斷耳。夫有故而殺, 則其殺者固少。無故不食肉, 則其食肉者, 年無幾日矣。後世教道衰替, 習為殘忍, 遂以肉食為家常茶飯。只圖悅口, 不一省其物類之苦, 可不哀哉!及至佛教東來, 則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及迷之則生死輪迴, 了無已時, 悟之則徹證涅槃, 永劫常住之實理實事, 究竟闡明。方知紜紜異類, 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但不敢殺而食之, 又思令其各得其所。由是聖君賢相、哲士鴻儒, 多皆仰遵佛訓, 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斷葷, 或戒殺而放生。其嘉言懿行, 載諸史冊。亦企後人同修慈心, 愍彼物類, 同具佛性。由惡業因緣, 墮於畜道。我今幸生人道, 若不加憐恤, 恣意殺害, 難免來生後世, 怨怨相報。《楞嚴經》云:「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經微塵劫, 相食相誅。猶如轉輪, 互為高下, 無有休息。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停寢。」然奢摩他道, 殊不易得。如來出世, 亦不易逢。敢不近法先賢, 遠遵佛教。推吾惡死之心, 拯彼待烹之輩。以祈消除宿業, 培植善根, 永斷殺害之因, 同證長壽之果哉!【記】十一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皆是過去父母, 未來諸佛。設法救護, 尚恐不及, 何可為悅我口腹, 以殺彼身軀乎?須知水陸飛潛諸物, 同具靈明覺知之心, 但以宿業深重, 致使形體殊異, 口不能言。觀其求食避死情狀, 自可悟其與人無異矣。吾人承宿福力, 幸生人道, 心有智慮。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與之誼, 以期不負人與天地併名三才, 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 以同受覆載, 同樂天年而後已。倘其不體天地好生之德, 恣縱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強, 陵彼之弱。食彼之肉, 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盡, 殺業現前, 欲不改頭換面, 受彼展轉殺食, 其可得乎?況肉食有毒, 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行, 蔬食者絕少傳染。又肉乃穢濁之物, 食之則血濁而神昏, 發速而衰早, 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潔之品, 食之則氣清而智朗, 長健而難老, 以富有滋補之力。此雖衛生之常談, 實為盡性之至論。因俗習以相沿, 致積迷而不返。須知仁民者必能愛物, 殺物者決難仁民, 以習性使然。是以聖王治世, 鳥獸魚鱉鹹若。明道教民, 黏竿彈弓盡廢。試思從古至今, 凡殘忍饕餮者, 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 子孫必昌。始作俑者, 孔子斷其無後。恣食肉者, 如來記其必償。祈勿徒雲遠庖, 此系隨俗權說。固宜永斷葷腥, 方為稱理實義。【雜著】三二

  ●眾生心性, 與佛同儔, 由善惡業, 報分人畜。人有智識, 畜無技術, 恃強陵弱, 遂殺而食。成家之子, 不借重債, 況殺彼身, 但圖口快。怨恨固結, 歷劫互償, 試一思及, 中心痛傷。【雜著】三十

  ●原夫水陸空行一切眾生, 無一不知疼痛苦樂, 無一不知貪生怕死。而且無一不是吾人無量劫來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朋友、親戚。又復無一不能於未來世深種善根, 修持淨業, 斷惑證真, 圓成佛道。但以宿世惡業, 墮於異類。固宜深生憐憫以護持之, 令彼各得其所。何可以強陵弱, 或以智取, 或以錢取, 俾彼一切, 悉充口腹。彼等力雖不敵, 心固銜結。故致生生世世, 展轉互殺。為一時之口腹, 殺身命於多劫。較比自殺, 酷烈萬倍。何苦為此招殃禍事, 一何愚迷至於此極?在昔魯國有二勇士, 彼此互聞而未相見。一旦相遇, 沽酒共飲。一曰:「無肉不能成歡, 當去買肉。」一曰:「爾我肉也, 何須更求?」其人以為所見甚高, 遂袒衣相割, 彼此互食。又復割彼之肉, 轉以奉彼。意氣揚揚, 以為吾人之交, 情意真摯。相割相食, 遂至於死。凡見聞者, 皆嘆其愚。世人因食肉故, 造諸殺業。遂至累劫, 展轉互殺。較彼勇士, 更為酷烈。由無慧目, 不知後報。反為得意, 用自矜誇。斥素食者, 以為迷信, 及以薄福。世俗相襲, 恬不知非。以故如來於《梵網》、《楞嚴》、《楞伽》等諸大乘經, 極陳殺生食肉之禍, 可謂拔本塞源之真慈大悲也。近世殺劫之慘, 千古未聞。況復水火、疾疫、風吹、地震、旱潦等災, 不時見告。總因殺業以為緣起, 致令世道人心, 愈趨愈下。由是天災人禍, 相繼而興。如立鏡前, 不能逃影。【雜著】三十

  ●世俗迷惑, 以惡為善, 以造業為修福者, 多多也。其最慘目傷心者, 莫過於做會祭神。富家大戶, 必殺大生以祭。一以冀得多福, 一以彰其富有。即貧家小戶, 亦必殺雞殺鴨, 以期神常保護, 令其福壽增延、諸凡如意也。不知天地以好生為德, 神為天地主宰諸事, 豈其心與天地相反, 而為己一享其祭, 令無數生命, 同受刀砧之苦。是尚得謂之為聰明正直、賞善罰惡之正神乎?其原由於貪饞之愚夫, 特借祭神之名, 大殺特殺, 以期悅己口腹。遂相習成風, 而不知其為造大惡業。謂為祭神, 神其食之乎?況既名為神, 必秉聰明正直之德。當以作善作惡, 為降福降殃之準。豈殺生祭我, 即作惡者亦降福。不殺生祭我, 即作善者亦降禍乎?若是, 則其神之心行, 與市井無賴小人無異, 何以稱其為聰明正直之神乎?既為聰明正直之神, 決不為此妖魔鬼怪, 不依道德仁義之事。【雜著】四五

●世人只知食肉為美, 遂以自己貪圖臭穢腥臊之見, 謂神亦如是。從茲彼此相效, 不知其非。譬如蛆蟲食糞, 意謂天仙亦當貪此美味, 而常欲奉之以冀錫其福慶也。彼受殺之生, 多多皆是宿世殺生祭神, 冀己食肉之人, 以償當日殺生之報者。而一班愚人, 一聞殺生祭神, 便歡喜踴躍, 以為作福。而不知將來變作此等生命, 被人殺時, 有口不能言, 無法免脫矣。況以深入佛法, 受佛大戒, 畢生蔬食之出格高人, 平白誣以貪圖肉食, 且殺無數生命以祭之。其逆天悖理、誣聖蔑賢之罪, 愈當生生世世, 永為此等被殺之物, 豈不大可哀哉!【雜著】四六

  ●世人有病, 及有危險災難等, 不知念佛修善, 妄欲祈求鬼神, 遂致殺害生命, 業上加業, 實為可憐。人生世間, 凡有境緣, 多由宿業。既有病苦, 念佛修善, 懺悔宿業, 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 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 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 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 向鬼神祈禱, 即為邪見, 即為違背佛教, 不可不知。又一切眾生, 皆是過去父母, 未來諸佛。理宜戒殺放生, 愛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見, 謂奉父母甘旨為孝。彼未聞佛法者, 不知六道輪迴之事理, 妄謂為孝, 尚有可原。若已聞佛法之人, 殺過去父母親屬, 以奉養現在父母, 及喪祭等, 豈但不是孝道, 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達士, 由聞佛法之真實義諦, 悉不肯依世俗之權法以行。以此權法, 殆姑順世俗迷情而立, 非如來洞徹三世因果之道故也。【書二】五九

  ●諸惡業中, 唯殺最重。普天之下, 殆無不造殺業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 而日日食肉, 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 以屠者、獵者、漁者, 皆為供給食肉者之所需, 而代為之殺。然則食肉吃素一關, 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 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 兼愛普天人民, 欲令長壽安樂, 不罹意外災禍者, 當以戒殺吃素, 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以一切眾生, 一念心性, 與佛無異, 與吾人亦無異。但以宿世惡業, 墮於異類, 固當生大憐憫, 何可恣行殺食乎?無如世人狃於習俗, 每以殺生食肉為樂, 而不念彼被殺之物, 其痛苦怨恨為如何也!以強陵弱, 視為固然。而刀兵一起, 則與物之被殺情景相同。焚汝屋廬, 奸汝婦女, 掠汝錢財, 殺汝身命, 尚不敢以惡言相加, 以力不能敵故耳。生之被殺, 亦以力不能敵。使其能敵, 必當立噬其人而後已。人何不於此苦境, 試為設一回想。物我同皆貪生怕死, 我既具此頂天履地之質, 理宜參贊化育, 令彼鳥獸魚鱉, 各得其所。何忍殺彼身命, 以取悅我口腹乎?由其殺業固結, 以致發生刀兵之人禍, 與夫水火旱潦、饑饉疾疫、風吹地震、海嘯河溢等天災, 各各相繼而降作也。猶如世人送年禮然, 我以禮往, 人以禮來。斷無往而不來, 來而不往者。即或有之, 必有別種因緣相抵, 實皆不出往來報復之外。天之賞罰, 亦復如是, 況人之報復乎?故《書》曰:「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天道好還, 無往不復。欲免惡果, 先斷惡因。欲得善果, 先植善因。此天理人情之至誼也。【雜著】六  

相關焦點

  • 關於放生及放生儀軌
    如果人們從心底還是不認可「眾生平等」,還在認為人類的生命就是比動物的生命高一個甚至好幾個檔次的話,那麼這類人群其實還不具備去放生的心理基礎;如果他們僅僅聽說是因為這麼做有功德而去放生的話,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 最好的放生儀軌
    因此現在很多道場都是在放生,但是我想要問的是:放生的意義何在?現在很多人都在放生,而且集體放生,造成生態的失衡。菩薩戒中又說要行放生業,那我們學佛人應怎麼面對放生?什麼樣的儀軌才是最好的放生儀軌?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大概的意思是說:菩薩若遇緣時,不行放生護生之業行,或者父母兄弟至親之忌日,不請菩薩法師講戒(說法)來回向,若不爾者,即是違犯了輕垢罪。此戒攝屬重戒中殺戒延伸出來之輕戒,也就是希望把不殺生改為更積極的護生。
  • 印光法師:因果報應者,乃人事與天理或順或逆之影響也
    若恤災賑饑,濟難扶危,戒殺放生,護惜物命,持齋吃素,誦經念佛,以期自他兼利,幽顯均益者,無不家門清吉,子孫興隆,富貴尊榮,令人景仰。歷觀傳記,凡賢哲挺生,功業傑出,或道傳群聖之心,或德為萬民之望者,其先代皆有利人利物,資幽資顯之懿行陰德焉。然此特凡眼所見之緒餘耳,而其人之神識,或上生天宮,或高超佛國,世間凡夫,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見之耶。
  • 海濤法師【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附錄】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經書目錄(2010年1月20號更新)佛說萬佛名經基礎梵唄教學課本護生漫畫集 明倫月刊 連載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佛說阿彌陀經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注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唐 法藏 撰梵網經菩薩戒本匯解
  • 聖凱法師: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放生習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殺護生的思想根源,同時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動。南北朝以來,在皇權貴族的支持下,逐漸以天然海灣為放生池的屏障,形成中國佛教的放生習俗;宋朝以後,僧人在寺院設置放生池,供民眾放生,使放生習俗深入民間。明清以來,雲棲袾宏修訂放生儀規,成立「放生會」,積極提倡放生。
  • 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陳星橋
    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是一個注重培養慈悲心、主張非暴力的宗教,佛門第一戒即為戒殺,佛經中講述佛陀及其弟子過去生中放生護生的故事極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量劫中同為六親眷屬,強調要普度眾生,極力宣揚戒殺茹素、放生護生。
  • 淨空老法師:隨緣放生,功德無量!預定放生,危害無窮!
    1、什麼是正確的隨緣放生?答:正確的放生應是刀口救命!淨空法師開示:放生要隨緣,不要刻意,不要去跟人家說我明天放生,你多抓一點鳥,多抓一些魚,那你就大錯,你就害生,就不叫放生了。所以放生的時候,不要訂日期,不要一定有多少……3、預定放生有何危害?答:老法師開示:這不叫放生,這叫害生。為什麼?你不放,他就不去抓了;因為你放生,促成他大量去抓捕,這是錯誤的。所以學佛要有智慧,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有一天有個人抬了一隻大海龜,海龜很大,抬來我們圖書館要賣。當然我們一看就買來放生,所以大家集資把它買下來,第二天到海裡面去放生。
  • 海濤法師:放生十大功德
    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消滅於無形,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農工家,注意於此,力為提倡,必有絕大效果。(二)集諸吉祥。吾人一發慈悲之心,則喜氣集於其身,此感應必然之理。(三)長壽健康。佛經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體天地好生之心,故獲宜男之慶。
  • 《印光法師嘉言錄》72、73、74、75、7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如果依照儀軌誦念回向,當然不能常常這樣。很多大乘經,經經都讓諸眾生直接成就佛道。只可憐的是人們不誠心念誦,致使不能得到佛經的全體利益。【書一】四二74.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舉,以及誦經、禮拜等等種種善根,全部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如是能這樣,則一切行門都是淨土法門的助行。
  • 為什麼放生能夠讓絕症莫名好了呢?
    而要通過放生來重新認識自己,通過放生來思維,認識生命的本質,通過放生來思維因果輪迴的道理,通過放生來改變自己的心行。這樣才能夠徹底根治自己的疾病。當然,人無始以來的習性,業障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夠改變消除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只要能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夠依照戒律來生活。在修學的道路上不斷精進。戰勝自己消除業障,只是遲早的事。
  • 戒殺,放生,吃素,這樣的人有資格念佛
    不能因為放生存活率很低,就放棄了我們人的這種尊貴的品行上次我們在新加坡放生的時候,有一位部長來參加並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根據研究表明,一百條小魚裡面,只有兩條可以成活。我就告訴他:「我們中國人有這一句話:孝敬老人是孝敬給孩子看的,是教育孩子怎麼樣做人。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2020年,既是弘一法師百四十誕,亦是印光法師圓寂80周年,考量再三,遂以《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解析》為題,應諾試筆之。其時,正業障纏身,殘喘苟延,手術後化療方始,落筆與療事共,箇中滋味,悲欣交集。伏案半載,至2020年2月,拙稿初成,而化療六期亦恰了結。如此因緣巧合,思來感慨萬分,冥冥之中,皆有緣定。時光匆匆,稿成至今,又過一年。
  • 最簡單有效的放生儀軌,這樣做放生功德福報最大最圓滿!
    經常會有佛弟子在微信上問6師兄,放生的時候要念什麼才如法呢?其實,就算你什麼也不念,放生的功德也是很大的。但如果說要更圓滿如法,那麼放生儀軌必不可少。在沒有師父主持,自己放生的時候,可按下面這個簡單的儀軌恭敬行之。無量功德,阿彌陀佛!1、稱名(念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 放生動物是去病延壽、富貴吉祥、婚姻美滿、子孫隆昌的最效法門
    佛法認為,皆因宿、現世不明因果,不信佛法,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造下殺盜淫妄酒等惡業,所致果報也。而在所有惡業當中,除了毀謗三寶、忤逆父母、毀謗聖賢、破和合僧、傷僧滅像、偷僧祗物、不敬天地外,就屬殺生之業最重了。殺生又分殺人和殺畜,殺人自不必說,除了要受地獄之報外,人間也有律法制裁。但對於殺畜,人們卻有誤解,總認為殺畜食肉乃屬天理人情,實是不明因果、愚痴至極也!
  • 印光大師談素食推廣
    然眾生根基不同,確實有很多人做不到吃長素,印光大師在《一函遍復》亦有契機的解決方法,上根之人當下即斷,吃長素;中根可循序漸進,如從持「六齋」、「十齋」開始,漸斷肉食;下根之人若做不到吃素,最低限度也要做到不在家中殺生。
  • 淨琉璃功德會放生小組一月第一、二次放生記錄!
    印光大師開示放生十大功德:  (一)無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殺所致。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消滅於無形,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農工家,注意於此,力為提倡,必有絕大效果。  (二)集諸吉祥。吾人一發慈悲之心,則喜氣集於其身,此感應必然之理。  (三)長壽健康。佛經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
  • 放生活動通知---2020.11.8(周日)
    > 本期放生,我們來學習一段印光法師關於放生的開示:  印光法師關於放生的開示:放生一事,原為感發同人戒殺護生之心,實行自己惻隱不忍之念而已。人家好不容易發起要放生的心,你在那裡說出種種謬論,讓人家本來願意發心的人而退失戒殺放生之心。這樣的人,若不自受其報應,則日月當東行,天地當易位。說明說這些話的人,將來必受報應,自嘗苦果。話怎麼能亂說呢?)
  • 大肆放生有損福報?看看道教是如何倡導放生的吧!(附放生咒)
    應當說,道教提出要保護動物以及一切生命體,是帶著深厚感情的,帶有一種對於生命的普遍的慈悲和憐憫之心,並且要求以"慈心於物"的生命道德情懷去善待他們,關愛他們。放生前應當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確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這包括以五穀飼養其命和以五德能量飼養、安撫、淨化、植善根於其靈性之中。同時要設身處地的考慮放生後它們生存的環境,尋找和確定良好的放生地點,確保救生的義舉能夠成功有效。
  • 小瞧放生?!實話告訴你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大的福報來放生!
    放生這種人人能幹,簡單易行又直接救命,功德巨大的善行,卻往往會因為各種阻礙和逆緣難以實行。山東萊州某師兄,教師,患先天性心臟病。看到《戒殺放生》一書後,很想參加我們一月一次的大放生,說好提前一天趕過來,就住在我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