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3、4歲的小朋友特別喜歡模仿別人說話,比如,看見別的小朋友說要。上衛生間,他就說自己也想去,但其實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想去。再比如,這麼大的孩子可能還會說一些「 我恨你」「 把你踢飛」之類詛咒的話語,甚至會時不時冒出幾句髒話,讓父母大跌眼鏡,擔心孩子是不是「學壞了」。在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看來,這些都是兒童正處在語言敏感期的正常表現,孩子嘴裡冒出「髒話」,可能只是一種探索語言的過程,家長需要關注,但無需過度擔憂。
我們一起來聽聽她是怎麼說的:
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牙牙學語時,他的語言敏感期就開始了。一歲多的孩子,如果他發現一個詞語和一個物品能配上對,他會重複進行這種。配對,比如,不停地叫「媽媽、媽媽」,如果媽媽能及時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夠在這一叫一答中享受到語言帶來的喜悅。這是兒童語言敏感早期的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種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們開始重複說一句話。比如,3歲的樂樂有段時間見誰就學誰說話。媽媽說:樂樂,講完故事去睡覺好嗎?」樂樂就會跟著重複:「 樂樂,講完故事去睡覺好嗎?」奶奶帶她去上廁所,問她:「樂樂,你尿完沒有?」
樂樂也會跟著學:「樂樂,你尿完沒有?」有段時間,樂樂還經常趴在媽媽耳邊假裝說「悄悄話」,但說來說去只有一句「你知道了嗎?」媽媽什麼也沒聽到,只好假裝回答:『『嗯,我知道了。樂樂對接電話也有濃厚的興趣。鈴聲一響,他就飛奔到電話旁,拿起電話說:「請問找誰?再見,拜拜。然後就把電話掛斷了。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處於語言敏感期的表現。在這個階段,兒童會模仿、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不斷重複使用語言,在使用中把語言內化。這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孩子還會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會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比如說一些詛咒或者罵人的話語。大人很怕聽到這種不好聽的話,一聽到就會馬上制止,甚至嚴厲喝斥。孩子發現這一點後,反而更容易沒輕沒重、樂此不疲地使用這類語言。
妞妞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2歲10個月開始,妞妞稍不如意就會邊哭邊叫:「我打你,打死你。」然後揮舞著小拳頭示威。過了些時候,她的詞彙就更多了:「捏你,掐你。」甚至還有我咬你,我踢你,我抓你」總之,她把她所有能用的動詞都用上了。3歲後,妞妞使用的語言更令人驚訝,比如「 我要把你撕成碎片!」等等,父母根本不知道這些詛咒的語言是如何儲存在她的小腦瓜裡的。等妞妞到了4歲,即使她很快樂的時候,也會嘴角帶著笑意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把你們都踢到百貨大樓去。」那麼,當孩子說髒話,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最簡單的應對方法,就是「不理睬」。就是說,當孩子說髒話時,我們要像對待其它語言一樣,不要有什麼特殊的反應。與其說兒童對髒話敏感,不如說是成人對這類語言非常敏感。成人的反應越是強烈,孩子越會覺得有趣,然後不斷試探大人的反應。如果成人反應平靜,漸漸地,孩子也就不感興趣了,或許幾個月後,這種語言就會悄無聲息地從孩子的詞彙表裡消失。當然,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語言文明,儘量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好,今天我們分享了關於兒童語言敏感期的內容。孩子模仿別人說話或者說髒話,是處於語言敏感期的一種正常表現,父母大可不必過度反應。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的語言習慣開始,給孩子創造一個正向積極的語言環境,這樣,孩子自然就能夠學會如何「好好說話」了。
關於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有什麼。想法和故事嗎?歡迎關注@教育啟蒙錄寫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