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和始覺這是證量的事情。資糧夠的時候,才能體驗到。好好修證,自有會期。用語言文字來描述,是隔靴搔癢。如果勉強說一下,也是可以。
本覺,是阿賴耶識的本能。它準確的、無差別的、恆時的與其它七個識相應,覺知七個識的每一個要求,甚至這七個識的自性種子,也是含藏於它。換句話說,就是一切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阿賴耶識本質是「無我」,但世間法的運作,需要有一個「我」主事,所以第七識就是「有我」的,而且是將「我」放大到極致,成為「我執」。七識,六識,乃至前五識,每一個種子,都是八識心所變現。乃至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山石泉井……都是八識的「相分種子」變現。
本覺,從廣義上來說,就是指第八識阿賴耶。從狹義上來說,特指「覺」之功能。按照《起信論》的不覺(妄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到本覺,究竟覺,根據這些角度,從因地處而說「本覺」特指第八識的功能。第八識之本來存在的,不依賴「二元」而做出判斷的本能,就是「本覺」。前七識需要什麼種子,本覺無時間差就「覺知」,無縫對接,無間隙給予而無有「分別念」,不分別可以不可以,不分別是非黑白,分別的事情,留給七識和六識心完成。它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最美好極致的品質,都是它的本來面目。
所謂「見性」,即見到「本覺」,亦真如本性,首先要到這個層面。但菩薩見「本覺」之事,功夫、證量有差別。始覺,從廣義上講,可以說是「理解之覺」,有所悟,有所得,大概相當於禪宗的「明心」,是給予眾生的方便說。見性,即見到「本覺」,證量不同,「見性」亦有差別。佛陀見性,直接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最究竟覺,最圓滿覺。狹義的始覺,即見真如本覺之性,無所得,無所悟,本自圓滿,本自天成。
依《起信論》心生滅門而出生的七轉識而言,才有「覺、不覺」二義。覺之義,是指「心之第一義性」,就是說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它離一切妄念相,故而遍一切法界,這是廣義的「法身覺」概念。
凡夫輪迴六道,「不覺」真相,從凡夫不覺到佛的「究竟覺」,大概是四個階段: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始覺是其中頓悟的一種「臨時態」,始覺之「覺」不離「本覺」。沒有「本覺」,哪來「始覺」?所謂本覺,亦是假名、方便。明心之事就是「始覺」……相應「本覺」,是為見性。本覺就是八識的覺性,始覺,可以有狹義、廣義之說。狹義的就是「見性」,禪宗頓悟,悟佛心印……大概理解到這個層面吧。
正常的情況,大眾需要修集資糧位三到五年,加行位三年左右。《起信論》的內容,是加行位的菩薩,衝擊「見性」這件事情,為了證悟,方開始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