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提高學校、教師乃至所有教育從業者的反脆弱能力?《思個》雜誌第四期或許會給出答案。
文 | Coral
編 | Jade
這註定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一年。
近乎停擺的旅遊業,不斷萎縮的外貿交易,關閉至今的線下影院,2020年伊始,令人沮喪的信息是生活的主基調。
疫情之下,安有完卵?
教育行業同樣在過去數月裡,經歷了一系列陣痛乃至行業洗牌。
它們是與資本博弈,向外界發出求助信號的民辦幼兒園;是或不幸倒閉或生存唯艱的民營教育企業;是反覆被擱淺的考試;是錯綜複雜的留學環境;而在這不確定下是無數張焦灼、不安的面孔......
但坍塌過後是重建,混亂過後是秩序。六月許成為一個分水嶺,分水嶺一側是逆境和失望,另一側是奮爭及希望。
危機倒逼人類反思、突破與變革,而在這當中,頂思也在一直思索著能為大家做些什麼,能為關注我們的校長、老師、讀者做些什麼?
為此,在過去數月裡,我們策劃了疫情專題。
專題下,我們關注得不到支持、被邊緣化的民辦非普惠園發展現狀,也關注疫情之下,準留學家庭乃至海外學子的心聲,分享他們的榮光,傾聽他們的困惑和焦灼;我們關注線上教育的更迭,授課方式的創新,也關心國際學校外籍教師招聘和管理的難題。
為此,我們採訪行業內知名學者、教育家、管理者、親歷者,企圖用有溫度的文字消弭大家的不安和無所適從,為大家提供可具參考的方法論。
當然,這些還遠遠不夠。
為了延伸報導的多樣性、多角度性,我們策劃了創校紀欄目,與富有智慧的國際學校校長對話。
在對話中,為大家解構一所學校,從理念、課程、到設備的細枝末節。
此外,教思筆記欄目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我們旨在採訪國際學校內,優秀的、有表達欲的教師們,並試圖為所有教師群體搭建互相借鑑和學習的平臺。整個過程雖然耗時,繁瑣,但我們樂此不疲。
曹倫華校長說,一場由疫情帶來的後遺症,反脆弱能力強的人可以完美適應這個時期,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全新發展方向;而反脆弱能力弱的人就會被市場淘汰。
如何提高學校、教師乃至所有教育從業者的反脆弱能力?我想,這便是思個雜誌第四期的意義及想要呈現的內容。
註:本文為《思個》第四期編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