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暴者無罪:為什麼日本的性侵案難從刑事訴訟中獲得正義?

2020-09-09 巴德侃侃

巴德想以一個日本的著名性侵案件為開篇,那就是——備受日本國內外矚目的前TBS記者伊藤詩織被日本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機構代表山口敬之性侵一案。

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日本前TBS記者。知名記者山口敬之強姦女記者事件當事人。她曾兩次付諸法律手段,但起訴均被駁回。伊藤詩織事件在日本媒體上公開後遭來社會上的各種誹謗以及人身攻擊。2017年10月,她依據自身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出版,在日本社會引起轟動。2018年6月,英國BBC報導其事跡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在日本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



這個性侵案件很轟動,甚至造成了國際影響,此案的網上資訊一大堆,案件的詳情巴德就不在此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了解詳情。

此案的結果是伊藤詩織衝破重重阻擾最終獲得勝訴。


然而,早在伊藤詩織的民事訴訟獲勝前,她兩次告山口敬之「準強姦罪」,東京地檢署卻以罪證不足為由,不起訴山口敬之,為什麼日本的性侵案難從刑事訴訟中獲得正義?


這一切都和日本《刑法》關於性犯罪的定義有關。

2017年7月,日本在《刑法》上路後110年後首次修改性犯罪相關條文,修正內容重點條列如下:

1:將「強姦」改稱「強制性交」,「準強姦」也改為「準強制性交」。

2:修法後的:「強制性交罪」從告訴乃論罪改為非告訴乃論罪,刑責從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上調到五年以上。

3:新增「監護者猥褻罪」(日本新版《刑法》第179條第1項)與「監護者性交等罪」(日本新版《刑法》第179條第2項)。法定監護人如果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子女做出猥褻或性交行為,不論過程中是否有使用暴力或恐嚇未成年子女,都適用「強制猥褻罪」或「強制性交等罪」的罰則。

4:日本過去的:「強盜強姦罪」定義上必須要「在『強姦受害女性』的『同時』強取財物」。所以如果是在強姦後才強盜,就無法使用「強盜強姦罪」,「強姦罪」(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和「強盜罪」(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合併罪只須罰五年以上、 30年以下有期徒刑。2017年日本《刑法》修法過後,無論「強姦」和「強盜」的先後順序為何,只要能在同一個機會下發生,就能成立「強盜行為與強制性交等罪」,可判處無期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5:將原本的「強姦致死傷罪・準強姦致死傷罪」改為「強制性交等致死傷罪」後,法定刑期從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上修為無期或六年以上有期徒刑。伴隨刑罰上修,廢除原本刑期比「強姦罪」和「強姦致死罪」還要重的「集團強姦罪」與「集團強姦致死傷罪」。


擴大性犯罪定義,但法律要件不變讓舉證更為困難

總的來說,日本2017年的《刑法》修正最大的特徵,就是將「強姦」改成「強制性交」。這是因為原本《刑法》第177條將「強姦罪」定義為「姦淫女性」,受害者只限女性,而且處罰的行為只有「侵入女性性器」這一種「性交」而已。(強姦男人,或許侵犯女性的性交行為,法律很難懲處)


所以日本將「強姦」改成「強制性交等罪」,除了擴大受害者範圍,不再將受害者限定於女性,處罰對象的行為也從「侵入女性性器」這一種「性交」,擴大到涵蓋所有性交行為。

然而,日本在2017年的《刑法》修正後,「強制性交罪」還是留下了「加害者使用暴力或恐嚇被害人」的法律要件。換言之,被害者必須要舉證自己受到來自加害者的暴力或恐嚇,或在當時情境下無法抵抗加害人,「強制性交罪」才有可能成立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準強制性交罪」上:「準強制性交罪」指的是當受害者在「心神喪失、無法抵抗」加害者(例如:受害者當時醉到不省人事)的狀態下遇害,就可以告加害者「準強制性交罪」。然而,日本《刑法》並沒有明確定義何謂「被害人心神喪失、無法抵抗」,使用「準強制性交罪」吿加害者時,法庭上的論點會圍繞在「加害者當下是否能判斷」被害人當下是否處在「心神喪失、無法抵抗」的狀態。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開篇提到的《黑箱》一書作者伊藤詩織就是以「準強制性交罪」吿山口敬之,但最後東京地檢署以罪證不足為由,不起訴山口敬之。


值得慶幸的是,2017年日本的《刑法》修正案其實留了一條路:在《刑法》修正案上路後3年(意即2020年)必須要重新檢視這次的《刑法》修法內容,是否有其他需要調整的地方。眼見2017年的日本《刑法》修正案預留了2020年有機會再修法這條路,再加上近年來連續出現數起「對大眾認知的常理來說已經構成性侵案的案件,法院都判無罪」的消息,讓不少日本民間團體發起聯名呼籲日本政府應儘快再度修改《刑法》中和性侵相關的條文。


2019年3月連續四起性侵案都判施暴者無罪

2019年3月,日本地方法院就四起性侵案件連續做出無罪判決,讓施暴者逍遙法外,引發社會譁然。這四起性侵案件按照判決先後順序分別是:3月12日福岡地方法院久留米支部的《久留米判決》、3月19日靜岡地方法院濱松支部的《濱松判決》、3月26日名古屋地方法院岡崎支部的《岡崎判決》,與3月28日靜岡地方法院的《靜岡判決》。


以下巴爾將就這四起性侵案件的論點,分析現行日本《刑法》在審理性侵案(涵蓋「強制性交等罪」與「準強制性交罪」)時會出現的問題。


採信施暴者證詞,認定施暴者「不是故意的」

事發當時,被告在被害者已經醉茫、毫無抵抗力的狀態下強姦被害者,被告以「準強姦罪」(現已改為「準強制性交等罪」)遭到起訴。對此,法官承認被害者在遇害當下處於「無法抵抗的狀態」,但因為被告在案發當下並不知道被害者處於無法抵抗的狀態,誤以為被害者「同意性交」……

所以法官裁定被告「不是故意」性侵當事人,而判被告無罪。


長期遭狼父性虐待,卻因「可以抵抗」而判狼父無罪

《岡崎判決》的被害者從初中二年級以來,就長期遭到生父性虐待。起初幼小的被害者會抵抗狼父,但抵抗的程度漸漸減弱,最後狼父在被害者年滿19歲時帶她到愛知縣內的旅館性侵得逞,事後女兒以準強制性交罪起訴狼父。


然而,法院最後認定狼父雖然長期性虐待被害者,但因為被害者曾經有抵抗狼父性侵行為的時期,不承認被害者處於「無法抵抗的狀態」,而判被告「準強制性交罪」無罪。

日本《刑法》雖然在2017年修法時新增「監護者猥褻罪」與「監護者性交等罪」,強調法定監護人如果對未成年子女做出猥褻或性交行為,不論過程中是否有使用暴力或恐嚇未成年子女,都適用「強制猥褻罪」或「強制性交等罪」的罰則,但本案的被害者最後被狼父性侵得逞時已經超過18歲,故不適用「監護者猥褻罪」或「監護者性交等罪」,狼父居然因此而逍遙法外。


日本過去就曾有和《岡崎判決》類似的案件,例如2012年7月4日廣島高等法院岡山支部判一名被告長期性虐待同居的養女,從被害者小學六年級到27歲長期施暴或強姦被害者,導致被害者從極度恐懼陷入無法抵抗的狀態,判被告有期徒刑10年。

另一起案件則是2016年1月14日日本最高法院判鹿兒島一間高爾夫教室的老師,假借指導高爾夫的名義,將一名當時18歲的學生帶到飯店房間性侵得逞。日本最高法院認定,被害者當時受限於和高爾夫恩師的信賴關係陷入「無法抗拒」狼師的狀態,但因為被告在當下「誤以為學生同意性交」,所以被告「不是故意」而判被告「準強制性交」無罪。

上述兩起事件和《岡崎判決》不同之處在於,法院都承認被害者在當下陷入「無法抗拒」的狀態,但《岡崎判決》卻認定被害者「有抵抗能力卻沒有抵抗」,無視被害者和施暴者之間的關係是同住一個屋簷、具有血緣關係的父女,被害者和施暴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對等,被害者在考量到經濟或家庭和諧等因素,很有可能處於「心理上無法抗拒」的狀態。


強制性交罪證不足,但其他事由獲判有罪

最後是《靜岡判決》:被告性侵年僅12歲的親生女兒,但法官最後判被告「強制性交罪」無罪。另一方面,被告因查獲持有三件未成年色情圖像,遭判「兒童色情持有罪」有罪,罰金10萬日元。

以《靜岡判決》的情況來說,當事人一家7口住在一起,被害人表示從小學五年級的冬天開始,施暴者就會在晚上大家都睡著時,以每周三次的頻率連續兩年跑到被害人房間性侵被害人。


本案的爭點是,當事人家裡的隔音效果很差,據被害人的證詞,她曾經多次以不小的聲音大喊「不要」,也曾喊過睡在隔壁房間的妹妹的名字。然而,被害人的房間就處於被告夫婦的房間和奶奶的房間之間,同一寢室的妹妹還有就在隔壁房間的媽媽、奶奶,在這兩年內都沒有人發現「不合常理」,再加上沒有被告性侵被害人的證據(沒有其他人的證詞也沒有驗傷),所以實施性侵的狼父居然又被判無罪。



日本現行的「強制性交罪」的法律要件難度太高

總結來說,目前照日本《刑法》要能成功起訴性侵犯,並讓加害者獲判有罪的關鍵,除了「被害者是否同意」之外,還有一個法律要件是「加害者使用暴力或恐嚇被害者」(強制性交等罪)或「被害者當下是否處在無法抵抗的狀態」(準強制性交等罪),所以在審理性侵案的時候,爭論點都會擺在「被害者在遇害當下是否曾企圖抵抗。」

根據以東京為活動據點的性暴力被害者支援團體「SARC東京」的統計,在「SARC東京」陪同性暴力受害者前往警局報案的242起案件(共144人)當中,有25%的案件不受理,5.5%的案件受理後決定不起訴,只有2.7%的案件成功獲判施暴者有罪。在「SARC東京」經手過的案件當中,日本警方不受理最常見理由的理由就是「沒有滿足『加害者使用暴力或恐嚇被害者』」的要件。



日本民間團體呼籲將「強制性交罪」改為「不同意性交罪」

日本今天面對的就是2017年《刑法》修法後重新檢視《刑法》修正條文的關鍵時期,就性犯罪的議題,目前日本民間團體主要想要修改的方向有兩大重點:

  1. 取消「加害者使用暴力或恐嚇被害者」的法律要件,將「強制性交罪」改為「不同意性交罪」,只要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性交就是性犯罪。
  2. 新增過失致傷的性犯罪:以引發話題的《久留米判決》和《濱松判決》為例,這兩起性侵案最後都以施暴者「非故意」而獲判無罪。如果能在《刑法》的性犯罪當中新增過失傷害罪,就能讓這兩起事件的加害者接受刑罰。

目前日本除了有民間團體連署呼籲法務省應儘快審議《刑法》性犯罪相關條文外,已經有人權團體提出完整一套《刑法》性犯罪修正案給日本法務省做參考。負責募集聯名的NPO「Spring」代表理事山本潤表示,2017年日本《刑法》修正的時候雖然找來了很多《刑法》專家,卻沒有性暴力領域的專家,希望今年能重新檢視《刑法》修正條文時可以讓性暴力領域的專家加入審議會,讓《刑法》修法方向可以站在被害者角度,讓性暴力受害者可以利用刑事訴訟討回公道。


(完)

相關焦點

  • 狼父性侵居然無罪:為什麼日本的性侵案難從刑事訴訟中獲得正義?
    巴德想以一個日本的著名性侵案件為開篇,那就是——備受日本國內外矚目的前TBS記者伊藤詩織被日本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機構代表山口敬之性侵一案。然而,早在伊藤詩織的民事訴訟獲勝前,她兩次告山口敬之「準強姦罪」,東京地檢署卻以罪證不足為由,不起訴山口敬之,為什麼日本的性侵案難從刑事訴訟中獲得正義
  • 日本奇葩強姦案:因施暴中受害女孩發出聲音,強姦犯被判無罪
    導語:無論何時,該被指責的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強姦行為在大部分的國家裡,都是違法犯罪的行為,施暴者不僅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強烈譴責,還要承擔法律的約束和懲罰。每個國家對強姦罪的定義和處罰都各不相同,但是從強姦罪的危害來看,它們都幾乎相同。
  • 奇葩強姦案:就因施暴中受害女孩發出聲音,強姦犯竟然被判無罪
    導語:無論何時,該被指責的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強姦行為在大部分的國家裡,都是違法犯罪的行為,施暴者不僅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強烈譴責,還要承擔法律的約束和懲罰。每個國家對強姦罪的定義和處罰都各不相同,但是從強姦罪的危害來看,它們都幾乎相同。
  • 遲到的正義:從張玉環案改判無罪說國家賠償在刑事錯案的應用
    原審據以定案的證據沒有達到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準。2020年8月4日下午,江西高院最終以「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按照疑罪從無原則,裁定撤銷原審裁判,同時宣判張玉環無罪。據悉,張玉環自1993年10月27日被公安機關拘留起,一共被羈押了9778天,系迄今為止公開報導中羈押時間最長的申冤者。日前,江西高院有關負責人代表已向張玉環致歉,並告知其有申請國家賠償的權利。
  • 「性侵案」女大學生提民事訴訟 劉強東京東均成被告
    劉強東在美「性侵」案再起風波。
  • 「鮑某某涉性侵案」雖經查證無罪,但「懲罰」一個也不少
    「鮑毓明被指性侵『養女』」案,調查結果出來了。從最終調查結果看,此事中沒有「強姦少女」的犯罪片情節,而是「私人糾紛鬧到公共輿論場」的狗血劇:沒性侵,沒洗腦,沒人身控制,有修改年齡,有假「收養」之名的畸形親密關係。這其中,「幼女」與「性侵」的關鍵指證,靶子都立不住。
  • 張志超案再審無罪,正義如期而至
    前幾天,張志超強姦殺人案再審開庭審理結束後,筆者曾撰文討論此案,筆者認為依照我國「罪刑法定」的刑事政策和「案件事實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刑事訴訟法原則,該案應當「疑罪從無」,認定被告人張志超無罪。因為,再審開庭審理後並沒有當庭宣判,而是定於2020年1月13日公開宣判。
  • 日本刑事訴訟自白法則評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吸收英美訴訟法的精華,形成了刑事訴訟自白法則的日本模式。具體而言,日本刑事訴訟自白法則主要包括自白排除法則和自白補強法則兩大類。  刑事訴訟自白法則概說  《日本憲法》第38條第2款規定:出於強制、拷問或脅迫的自白以及在經過不適當的長期扣留或拘禁後的自白,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 為什麼我們需要無罪推定?
    一、什麼是無罪推定? 關於無罪推定,有很多理解,但基本內容有兩點:警察無權確定有罪。二、只有法官可確定有罪。 為什麼要確定這兩點內容,我在較早前的文章中已經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下列標題閱讀,在此不贅。
  • 王威:官員殺妻案疑罪從無體現程序正義
    (《晶報》12月26日)  刑訴法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對一個案件的認定必須依靠確實、充分的證據,如果達不到證明有罪的標準,就應當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在判決的結果上宣告被告人無罪。鑑於胡登舉構成故意殺人罪客觀上的「證據不足」,法院作出其殺妻罪名不成立的判決符合法律規定。
  • 鮑毓明性侵案不成立!事件雖反轉,但性侵需持續關注
    就在今天下午,備受矚目的鮑毓明性侵案調查最終結果發布。結果顯示,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鮑毓明的行為構成性侵犯罪。對於這個「反轉」,很快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戀童癖遇上詐騙犯」是部分網友給出的解讀。作為一個所有人眼中優秀、美麗的高知分子,當伊藤詩織於2013年遭受時任日本TBS電視臺華盛頓支局局長山口敬之的性侵、並決定將此事公開訴訟之後,卻很少有人相信她,只因她在被性侵前喝了很多酒。「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性同意的表現。」
  • 無罪推定的刑事辯護理念
    一、無罪推定的淵源「無罪推定」一詞,從日文轉譯而來,其起源於古羅馬訴訟中的
  • 【探討】刑事訴訟正當法律程序研究
    正當法律程序自上世紀80年代走進中國刑事訴訟研究者的視野以來,對中國的刑事訴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刑事訴訟仍然存在無罪推定原則尚未完全確立,沉默權制度缺位,辯護權保障有待加強等諸多問題仍亟待解決。
  • 刑事訴訟中的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
    本文從兩者的概念出發,分析了客觀真實所受到的挑戰及法律真實的優點,從而建議在刑事訴訟中適用法律真實,並指出法律真實實現的途徑。  【關鍵詞】:客觀真實 法律真實 刑事訴訟  法追求真實,這是實現正義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本身所需要實現的目標。法律是人類理性的精華,只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的法律裁判才是真實的,才能獲得普遍的承認。
  • 從羅冠軍事件重思正義:在理解不正義時,為何施害者總是佔據人們...
    同一時間,羅通過其個人微博表示,「已放棄了所有刑事控告,民事名譽侵權訴訟正常進行。」今年7月,梁穎在微博發布長文稱自己與男友羅冠軍第一次約會時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強姦」,並表示羅嫖娼、品行不端,在大學期間曾有「強姦」別人的經歷。一時間「羅冠軍」成為網絡熱詞,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超13億。8月31日起,羅冠軍發多篇微博長文自辯。他稱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半年搬家三次,工作換了三個。
  • 安徽高院:正義拉直少年沉屍公廁案主犯左德剛死刑判無罪再判死緩的問號
    短短的43天啟動再審,並將自己此前從死刑改判無罪的案件,再次從無罪改判為死緩,對於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來說,不僅僅需要勇氣,更是一種責任擔當,是對正義和法官稱謂的敬畏。  「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是我國一項基本司法政策,對原判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啟動再審。
  • 《女人無名》:在正義和真相到來前,堅持得更久一點
    性侵的案發現場,隔絕的私密空間,被稱為「黑箱」,而揭開這個「黑箱」,暴露出的則是調查機構與司法體系中的更為巨大的「黑箱」。這是今年4月中信出版集團的譯著《黑箱》的書名之義,編輯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大眾重新關注性侵案件立案之難和對受害者的隱形傷害。
  • 劉忠林案:蒙冤28載,6年再審無罪,律師如何幫他?
    你堅持,正義的力量就陪你到底!我們的律師就陪你到底!吉林省高法在決定再審並再審開庭後嚴重拖延結案時間,嚴重違反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錯案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當年鎖定劉忠林為犯罪嫌疑人的主要原因是認為其與死者存在戀愛關係,但性關係發生與否,事後並未做進一步調查。定罪的證據主要依賴其口供,而所做的多份口供自身相互矛盾,如作案動機、作案地點、作案手段等,矛盾沒有得到排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程序違法,違反刑事訴訟的規定,使得本案久拖不決。
  • 「辛普森案」漫談 ——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最終,辛普森被無罪釋放對於多數白人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他們突然覺得足夠的財富使一個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而對於多數黑人來說,正義終究是得到了伸張。而作為「局內人」的德肖維茨通過《合理的懷疑》向我們展示辛普森案背後的程序正義,而本文即是在讀罷此書後對此書所闡述的法律規則尤其是程序正義進行評析。
  •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最終,辛普森被無罪釋放對於多數白人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他們突然覺得足夠的財富使一個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而對於多數黑人來說,正義終究是得到了伸張。而作為「局內人」的德肖維茨通過《合理的懷疑》向我們展示辛普森案背後的程序正義,而本文即是在讀罷此書後對此書所闡述的法律規則尤其是程序正義進行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