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誇「別人家的孩子」,會讓孩子變不自信,正視孩子學會三招

2020-08-28 景月育兒筆記

文/景月育兒筆記,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點讚和分享

近期熱播的綜藝節目裡有一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在首次公演之前,30位參加比賽的姐姐們在一起聚會。聚會結束之後,伊能靜跟王麗坤和王智聊起了聚會時的一個細節,說到,沈夢辰在模仿姐姐們特點的時候,絲毫沒有提到她們這個組,說明這個組的三個人是不突出的,沒有亮點的。

初聽這個話好像確實在理,但卻真心地想心疼王麗坤和王智五分鐘。伊能靜就像是很多家庭的家長一樣,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在節目裡是自己的隊員)跟其他人比較,然後最終的結論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行,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陰影,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家長認可不被家長喜愛,慢慢地孩子就會喪失自信。就像王智那樣,她明明就在歌曲中的表演很好,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自信。

最可怕的就是,有些家長喜歡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自己家孩子的短處,然後給孩子樹立根本不能實現的目標。鄰居家孩子擅長樂器,長笛比賽拿了全省第一,家長就一直誇鄰居家的孩子很棒,還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學習一門樂器也要取得比賽成績,但是自己家孩子只喜歡踢足球不喜歡音樂,只能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應付差事,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茗茗就是在多次被媽媽拿來跟鄰居家的孩子比較之後,忽然爆發了,他哭著衝著媽媽大喊,「我就是不如他,那你就不要生我呀,你去讓他給你做兒子好了,你把我扔到福利院吧。」媽媽面對孩子的咆哮也驚呆了,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正確地評判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家長學會三招就能正視孩子

1、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些孩子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潛能還未被發掘。孩子潛能的發掘是需要家長的觀察和幫助的。有些孩子在出生不久就會隨著音樂搖擺,那這樣的孩子一定具有音樂和舞蹈的天賦,家長可以有重點地培養;有些孩子學習走路特別快,而且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來下盤穩、跑步快、運動能力強的特點,那這樣的孩子就可以朝著運動員方向培養。

家長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並且支持孩子發揮優勢,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很強,孩子的潛能也能得到激發和發揮,能夠更好地發揮優勢,施展天賦,在某一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2、不去跟別人做對比

拿自己家的孩子去跟別人做對比,這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未來的發展也必然是不同的,沒有必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來戳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家長要建立對自己孩子的正確認知,清楚孩子的優勢,了解孩子的不足,接受並包容孩子的一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的技能和優勢是慢慢發揮出來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平平,但是到了初高中卻突飛猛進,成了優等生。這是需要時間的,家長無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相信自己家的天使總有發光的一天。

3、經常鼓勵孩子

在孩子還不能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之前,家長不要對孩子要求過於苛責,不要經常批評指責孩子,而是要儘量多給孩子支持和鼓勵,這樣才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這樣的孩子才能勇敢嘗試、不怕失敗、積極進取。

鼓勵和愛是孩子成長的必須燃料,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是孩子性格健全的保障。在鼓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即使遭遇挫折和失敗,也不會輕易放棄,性格上更是積極開朗,是身體和心理都健康成長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可能也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優秀,自己家的孩子可能也正在被別人家的家長表揚。作為家長,要有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雖然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也要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天分,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有所成就。家長要給孩子提供足夠寬鬆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整天在被對比、被批評的焦躁情緒中委屈地成長,給孩子讚揚和鼓勵,讓孩子自信、陽光地長大。

相關焦點

  • 別人誇孩子時,家長脫口而出的三句話,會傷透孩子的心
    比如在面對自己孩子被誇獎的情況下,太過于謙虛就傷孩子的心了。在看到孩子的時候,很多人出於禮貌或是真心的喜歡,經常會誇兩句。比如「長得好看」、「聰明乖巧」等等,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聽到這些誇獎的話,家長們的心裡總是高興的。誰不希望自家孩子人見人愛。但是又出於一種微妙的心理,家長總會謙虛一下,回應一些話來表示自家孩子其實沒有那麼好。
  • 誇別人家的孩子,傷了自家的孩子
    在孩子的生活中,比較與被比較是極為常見的事。孩子經常會在某件事上被家長或者其他長輩用來跟同齡人作比較,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成為弱勢的那一方,因為父母和長輩總是秉持著希望他們能夠向他人學習的理念來誇別人家的孩子。
  • 怎樣誇孩子 能讓孩子變優秀
    不管什麼都要誇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要給孩子誇獎,吃飯要誇,喝水要誇,按時睡也要誇,一天恨不得和孩子說八百次你真厲害,寶寶真棒。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對誇獎變的麻木,孩子會自戀,對成長發育不良。敷衍式誇讚  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是認真的完成了一件作品,開心的要求你誇獎,家長有時候心會一邊忙,一邊敷衍誇獎,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可以感覺出來,如果你只是敷衍的誇獎,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失落和不被在乎,還不如不誇。
  • 孩子發脾氣是好事?正視孩子的「壞脾氣」,讓家長輕鬆應對
    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特別是孩子從兩三歲開始,他們就開始擁有了自我的意識和獨立性。遇到不如願的時候,就會發脾氣。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而發脾氣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 別老是「你真棒」,這套誇孩子的「萬能公式」,教你誇出好孩子
    你會怎樣誇孩子?是不是當孩子會喊爸爸媽媽了,一句「寶寶你真棒」;當孩子會走路了,一句「寶寶你真棒」;當寶寶學會自己拿東西吃了,一句「寶寶你真棒」……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帶給家長很多成長的驚喜。為了讓這種驚喜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也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我們都會選擇用誇讚的方式來激勵引導孩子。可在誇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敷衍地用「你真棒」來誇讚孩子。
  • 別老是「你真棒」,一套誇孩子的「萬能公式」,教你誇出好孩子
    誇孩子的錯誤方式三:總誇孩子的先天技能「寶寶你真聰明」、「寶寶你長得真漂亮」,這樣的誇讚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自負和攀比,孩子會把自己先天擁有的東西當做驕傲炫耀的資本,而去忽視努力的意義。孩子明明成績一般,但自認為自己智商很高,不用努力就能成績變好。之所以源於這樣的性格,是因為她的媽媽從小奉行實施什麼都誇的結果,導致孩子形成了過度驕傲自負的性格。不想著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成績,反而還看不起那些努力獲得好成績的人,總覺得自己很輕鬆就能贏過他們。
  • 孩子做事總「拖尾」?這是「不自信」的表現,三招讓孩子重拾信心
    前言關於孩子,身邊朋友都會有自己的說辭,有家長覺得「出風頭」不好,也有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有「帶頭」意識,或許這就是教育的區別。但其實,孩子的認知裡沒有大人那麼多世俗的想法,那些喜歡表現自己的孩子,恰好說明他們很自信,而且還願意去展現自己。而做事總是拖尾的孩子,他們或許此刻陷入了「不自信」的沼澤。
  • 誇獎孩子,誇出孩子的自信
    下了班,到超市買了水果和一箱子牛奶,往堂姐家趕去。到堂姐家的門口,我看見堂姐的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外甥,上小學三年級的可可正在做作業。堂姐正坐床鋪上一邊打線衣一邊看電視。車子還沒有停穩,我便對屋子裡的堂姐和外甥笑呵呵地大聲招呼:「哈嘍!」見了我,堂姐顯然很高興,嘴裡說:「你來得正好,可可正好有一些語文和數學方面的作業不會做呢!問了我,我也不會。」
  • 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體會更多的快樂
    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孩子,往往也樂意表達對他人的肯定和欣賞,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有很多朋友。總愛找他人的不是、說他人是非的孩子,與同學交往時往往不受歡迎,在人群中也顯得孤單。大豪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想要了解大豪在學校的生活,所以經常會問起關於他同學的事。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家長們也樂於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我們。大多數父母心中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家的小孩和別人做比較。「這次年級第一又是王叔叔的女兒,你怎麼不像人家好好學習學習……」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比較式教育」對1863名家長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 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網絡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在一些家長的眼裡,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聰明好學,乖巧可愛,從不亂花錢,從不玩電腦。話裡雖然有開玩笑的意味,不過,一些家長動輒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家長們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相比,無非是想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以此激勵孩子進步。
  • 怎麼誇孩子最有效?
    1.誇具體不誇全部寶寶會笑了、會走了、會說話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帶給家長無限驚喜。可是,如果習慣了籠統地對孩子說「你真棒」、「真厲害」,而不告訴他到底哪裡做得好,會讓孩子感到摸不著頭腦,無法建立恰當的是非對錯觀。
  • 這樣誇孩子,讓孩子自信又上進
    家長重視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反應和情緒變化,給孩子提供積極的影響,從最初就有一種有意識的培養,會對之後人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翻譯過來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和確立依託外部評價,即,你們說我是什麼,我就是什麼。而且,他會慢慢表現出外部評價的行為。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更自信,否定負面的評價讓孩子更自卑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文章最開始介紹的羅森塔爾實驗。
  • 孩子難有自信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學會4招培養孩子自信
    李女士的孩子從小就性格比較內向,不擅長與別人接觸,甚至在公共場合也不敢正常的開口說話。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想要逐漸培養起孩子的自信首先應該學會尊重和贊同孩子的觀點,特別是一些心靈脆弱,敏感多疑且自卑的孩子。
  • 擔心孩子遇到挫折變頹廢,家長學會三招,教孩子學會迎難而上
    遇到挫折習慣性退縮,主要原因還是不夠強大,孩子內心太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因此才會顯得懦弱和無能。當然最大的問題不在孩子,而是父母,正是家長的教育才影響了孩子。沒有承擔風雨的能力,那麼孩子遲早會在這些風雨挫折中倒下。若是不想讓孩子被挫折壓倒的話,那家長就必須從此刻開始鍛鍊和培養他,最起碼學會這三招,才有可能讓孩子迎難而上不再畏懼。
  • 父母當面誇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是對自家孩子的打擊,不妨這樣操作
    因為父母往往是當著自家孩子的面說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很少當著別人家的面誇別人的孩子。家長誇別人家的孩子,目的是給自家孩子聽的。家長這樣說的本意,並不是要真心誇別人的孩子,而是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標杆,想激勵自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麼來的,你家孩子也能做到
    ,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就是最完美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優秀的,永遠得到稱讚的那一個。但家長們可知道,你們之間的攀比,對孩子的傷害是一定的。當著自己家孩子的面稱讚別人家孩子,貶低自家孩子,會讓自家娃進行自我否定。ta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不行,因為父母已經否定了ta的能力。在長期的自我否定中,自信心被打擊,積極性也會消磨殆盡,自卑心理自然而然產生。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為家長要先正視 「不如別人」這一現象。只要有比較,就會出高下,而且評判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既然,默認了比較這一行為,那麼,就要承擔比較結果不如人的風險。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再來探討如何讓結果更好看。
  • 孩子不自信多半是家長的問題,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在你的一念之間
    孩子往往有很多需求,並且會通過外界給的回應,孩子用感覺來進行自我評估。如果孩子在幼時擁有經常被指責和不被尊重的經歷,這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逐漸喪失自信。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總能被一類人所吸引,他們有著天然的開朗自信,是團體氛圍的調節器。在安全感比較充足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自然而然的自信。每個人的安全感,需要家庭成員一點一滴的構築,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比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重要。
  • 該不該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家長估計都有話要說。因為現在不少孩子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社會的經濟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空前提高。多年前,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甚至在網上「走紅」。以至於現在「別人家的孩子」竟然成了不少家長們酸溜溜的口頭語。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已經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