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當中國正在與新冠肺炎做鬥爭的時候。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暴發,蝗蟲過境只能用「慘烈」二字形容,多國宣布進入應對緊急狀態。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本次蝗災始於東非,目前已渡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謂僅一步之遙。
蝗災這個好像與中國隔絕很久的詞語,再次成為熱點。因為在中國古代曾多次發生蝗災。對於蝗災,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恐懼症。
不過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監測調度分析顯示,沙漠蝗對我國的危害概率很小,國內大規模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在中國史冊中,關於蝗災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在《詩經》中就已經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
鄧雲特先生在著作《中國救荒史》中指出,蝗災在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通過對歷史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每次蝗災並非獨自出現的,往往伴隨著乾旱。或者說蝗災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乾旱。
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在治理方面,因為科技水平的落後,主要的治理手段還是通過人工捕殺,這也是每次蝗災得不到根治的原因。
在通過對蝗蟲習性、蝗災發生規律、除蝗技術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學認識和總結。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治蝗類農書。對蝗災的治理起到了指導性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蝗災的危害程度。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解決蝗災這一歷史難題。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對防治蝗災高度重視,廣泛動員民眾,積極推廣藥械治蝗、飛機治蝗,改造蝗區生態環境,使這一歷史性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一直到現在,基本上不曾形成大規模的蝗災。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見諒,在此十分感謝提出意見的諸位。如果您對歷史知識有什麼獨家心得,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我們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