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魔幻開年,除了疫情還有非洲的這場蝗災。
對於這場蝗災,大家都知道規模很大,但是其他認知卻很模糊。
日前,小編報導了一篇關於非洲蝗蟲的文章,引起不少小夥伴的關注《讓全球上億人頭皮發麻的蝗蟲,已經進入緬甸?》那麼這群蝗蟲真的進入緬甸了嗎?可以吃嗎?數量到底是3600億還是4000億又或是其他億?
今年年初,東非的部分國家遭遇了70年以來最大型的蝗蟲災害。
然而,聯合國官員稱,第二波蝗災的規模將會是上一波的「20倍,將有多達5000萬人受蝗災影響,面臨糧食危機!
果然,3個月後,印度蝗災再次捲土重來,而且顯然有愈演愈烈之勢。
蝗蟲已經蔓延至距印度首都新德裡西南約29公裡的古魯格拉姆市,《紐約時報》稱,印度正面臨幾十年來最嚴重蝗災。而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蝗災形勢也異常嚴峻。
印度蝗災捲土重來的消息自然也傳到了國內。很多人擔心,如果蝗蟲已經到了印巴尼,那不是離緬甸就「一步之遙」嗎?但這「一步」究竟跨得過來嗎?
1.
非洲蝗蟲從哪來?要到哪去?
其實,這次蝗災並不是最近發生的事兒,事情要從2018年的兩場氣旋風暴開始說起。
2018年5月,氣旋風暴「梅庫納」給阿拉伯半島帶來大範圍降雨,使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帶出現季節性湖泊,高溫溼熱的環境促進了植物的生長,適宜的環境讓沙漠蝗蟲得到了第一波大量繁殖。
2018年10月,另一場氣旋風暴「盧班」再次襲擊阿拉伯半島,沙漠蝗蟲再次繁殖。
據統計,從18年6月到19年3月,沙漠蝗蟲的數量增長了8000倍。
爆發式增長的沙漠蝗蟲把當地的「食物」吃光後,開始隨著風勢跨大洲尋找食物。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截止1月蝗災影響地
這波沙漠蝗蟲的遷徙分為「三步走」。
2019年1月,蝗蟲群蔓延至葉門、沙烏地阿拉伯以及伊朗的西南部。
2019年夏季,葉門的蝗蟲群隨著西南季風向南跨越紅海和亞丁灣進入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也就是非洲之角。
2019年12月底,伊朗的蝗蟲群隨著冬季北印度洋的東北季風入境巴基斯坦和印度;而非洲之角的蝗蟲群則繼續南下,入侵烏幹達和坦尚尼亞等地。
(簡單易懂的圖示如下)
蝗災持續發展了這麼久後,在前段時間突然被國內的各類媒體關注並報導。
印度政府2月17日宣布,蝗災已經結束了,但這波蝗蟲是被消滅了還是飛走了,我們誰也不知道……
同時,印度政府繼續發出預警「6月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蝗災」。
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在21日表示:「這一波蝗蟲產下的卵正不斷發育,形勢依然嚴峻……如果未來印度洋地區的氣旋持續異常,降水增加的話,非洲之角還將遭遇更多蝗災。」
果不其然,進入6月,印度蝗災捲土重來。遮天蔽日的蝗群分別侵襲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造成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蝗災。印度部署了一架直升機和十餘架無人機噴灑殺蟲劑,以阻止沙漠蝗蟲的蔓延,這些蝗蟲已蔓延到該國九個地區。
此前,有人發出一張圖,顯示蝗蟲已經從印度蔓延到緬甸。
這可把小編嚇壞了!畢竟,此前遭蝗災侵襲過的地區,那場景是非常嚇人的。即使不是密集恐懼症患者,看到這成群結隊的蝗蟲也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生出恐懼之心。在受災區的人們,仿佛活在末日一樣,原本蔚藍色的天空布滿了黑壓壓一片蝗蟲。
看似小小的一隻蝗蟲,為什麼會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超級破壞者?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蝗蟲過境》介紹了蝗蟲的可怕之處。
一般蝗蟲可以跳躍6英尺(將近2米)高,如果按比例來算,等於奧運選手跳100多米。蝗蟲體型雖小,力量卻大得驚人,它們可以用一隻腳舉起自己體重十倍的東西。蝗蟲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飛行,能連續飛行3天。即使掉在水裡,也不會馬上淹死,成蟲能在水中遊動24小時以上。一般的高山江湖,都難以阻擋它們的行動。
最恐怖的是,蝗蟲活著就是不停地吃。剛孵化的蝗蟲一天可吃下體重三倍的食物,相當於人類每天吃180公斤的零食。它們時刻都在尋找綠色植物,找不到時就選擇吃死去的同類,看他們吃東西就像在看恐怖片。
2.
蝗災會波及緬甸嗎?
這不免讓人擔心起來,這場蝗災是否會影響到緬甸?在印巴已經無法控制蝗蟲泛濫的情況下,蝗蟲群在遷徙的過程中確實已經逼近了緬甸邊境。
為了加強防範,農業、畜牧業及水利部發布消息,我國4個省邦地區內的13個鎮區,面臨著沙漠蝗蟲可能入侵的危險。因此,政府將13個鎮區列為嚴密檢查的地區。
13個鎮區分別為:實皆省禮希、霍馬林、德穆;克欽邦葡萄、瑪倉堡鎮;若開邦布迪當、孟都、拉代當、實兌、皎漂;欽邦棟贊(Tonzang)、丹老、百力瓦。
據分析,沙漠蝗蟲有可能分散侵入緬甸,產下卵之後大規模爆發。因此,民眾需要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沙漠蝗蟲的蹤跡,需立即上報農業局和相關組織,開展滅殺工作。
沙漠蝗蟲
不過,也有不少小夥伴表示,即使沙漠蝗蟲進入緬甸,也適應不了緬甸的氣候。
沙漠蝗大量繁殖的條件是先溼後幹。雖然溼熱的環境有利於它的繁衍,但是產卵著床和生活習性都更喜歡乾旱地區。目前,緬甸進入雨季。近期,實皆省、克欽邦等地區,正遭受暴雨襲擊,面臨道路被淹的困境。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畢竟,一旦蝗蟲在雨季進入緬甸繁殖,等雨季過後,就很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蝗災。
蝗蟲產卵
3.
沙漠蝗蟲,人可以吃嗎?
看到這,估計很多人都想說:「來了也沒事,我們可以把它吃乾淨!」甚至還有讀者已經想好了怎麼「吃」。
看到這麼多讀者揚言要將沙漠蝗蟲吃乾淨,小編不禁有點擔憂。小編秉著科學客觀的態度建議:蝗災時的蝗蟲最好不要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現階段,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仍然是噴灑農藥。因此從非洲一路走來,蝗蟲已經歷經了多輪農藥的洗禮,貿然食用存在中毒的風險。
第二,聚集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性化合物苯乙腈。苯乙腈是苯丙氨酸代謝途徑的一個中間化合物,最終生物合成劇毒化學物質氫氰酸。
第三,前面提到,聚集型飛蝗大量釋放揮發物性化合物苯乙腈。而苯乙腈作為嗅覺警告信號,可以提示捕食者飛蝗潛在含有的劇毒物質氫氰酸的風險性。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蝗蟲有很多天敵,但很少有天敵喜歡捕食聚集型蝗蟲。
當然過去吃過蝗蟲的同學也不必擔心,因為散居狀態下的蝗蟲並不會釋放苯乙腈,而且味道還很不錯(這一點,小編的同事Han Htun Aung可以擔保)
4.
治理蝗蟲的先例:利用吃貨家畜
目前,控制沙漠蝗蟲的主要方法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噴灑殺蟲劑。然而長期大量生產和使用殺蟲劑會導致蝗蟲出現抗藥性,反而為防治工作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困難。此外,殺蟲劑也造成了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利用自然界的(吃貨)天敵來防治蝗蟲的生物防治手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雖然說人吃蝗蟲不管用,但是動物吃管用。比如最近因為非洲蝗災而在網絡上火起來的這部紀錄片《牧雞治蝗》。由於蝗蟲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有牧民特意準備70萬隻雞,專門應對蝗災。
這些雞從小接受訓練,聽到哨聲就會跟著牧民的拖拉機跑。於是草原上就出現了拖拉機拉著牧雞房在前面慢慢走,「戰鬥雞」跟在拖拉機後面邊溜達邊吃蝗蟲的場景,真·全軍出雞。
「治蝗」任務完成後,吃了三個月蝗蟲的珍珠雞們就被送到了屠宰場……要知道,蝗蟲可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高達75%的高營養飼料,所以這些珍珠雞們一個個肉質肥美。
這種方法成本低,有現成的飼料,養肥了再一賣,既能有效治蝗,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就是「委屈」雞了……
雞可以,那鴨也不能落後了。2000年5月,三萬「鴨子大軍」消滅了100萬畝草原上覆蓋的蝗蟲。
目前,沙漠蝗蟲是否進入緬甸,還不能確定。未來,沙漠蝗蟲是否會進入緬甸?小編也無法作出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決不能放鬆警惕。
同時,蝗災問題究其緣由,還是環境問題。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自身出發,正視每一次氣候問題。希望我們的每一次舉措和改變,能夠讓地球環境有所改善,也能讓我們人類在這次疫情和蝗災之後,更加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