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養育男孩》前,我不確定養育孩子是否需要區別對待,認真讀過後,發現很有必要,性別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夫·比達爾夫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他很重視激素對男孩心理狀態的影響,他把男孩的成長過程分為三個階段:0~6歲,6~13歲,14歲到成年。
孩子在這三個階段的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達爾夫把男孩的0~6歲稱為「溫柔歲月」。
溫柔歲月裡,男孩跟女孩的差別不是很大,但依然存在性別差異。
比如:女孩可以更好地感受撫摸,男孩對別人碰他的臉部卻並不敏感;男孩長得很快、很壯,卻不願與母親分開,男孩的分離焦慮比女孩更加明顯。
作者建議男孩3歲之前應該待在家裡。他不建議更早把男孩送到幼兒園,孩子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更容易在情感上封閉自己。男孩的看護人無論是父母、老人還是保姆,都要對孩子有愛。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受到了呵斥,他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還會影響到他的自信。這會減少他和別人合作與交流的機會。
我在小區裡看到過很多老人帶孩子,兩極化嚴重:對孩子好的時候是愛得不得了,一旦孩子不聽話、調皮,爬上爬下,老人的反應會過分嚴厲。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應該讓孩子開心,攀爬,貼近自然。老人的身體狀況不佳,更擔心孩子的安全。當孩子弄得髒兮兮時,他們就有可能嚴厲地責罵。
被嚴厲責罵的深層傷害是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他就不敢去探索這個世界了。
再次強調,一個男孩0~6歲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愛和呵護。
此時,爸爸是孩子的榜樣和偶像。如果爸爸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就會出現特別多的問題。比如自律性差,做任何事都需要別人督促、要求,工作很被動。
自律性差也容易導致成癮性人格,表現就是愛打遊戲停不下來、抽菸,甚至吸毒。所以,這本書有這樣一句很嚴肅的話:抽空陪伴孩子。這是底線。
父親們聽好了,這句話是全書中最重要的一句。此時是爸爸在兒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時期,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玩一些只有男人才能一塊兒玩的遊戲和玩具。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對男人的認知。
如果在一個家庭裡,爸爸總是不在,媽媽應該給孩子找一個男性的偶像,比如舅舅、外公、叔叔,讓有導師性的男人引領孩子。否則,一個6~13歲的小孩兒整天都是跟女性在一起,甚至在很多學校都是女老師的數量遠遠多於男老師,孩子就會缺乏男性偶像。
我們送孩子去學跆拳道、武術,最大的好處,不是讓他成為一個武林高手,而是讓他能夠多接觸男性,體會力量感。
這時,有一件不幸的事情會發生:一個男孩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會逐漸質疑爸爸,知道爸爸也沒有那麼厲害,好像也會犯錯,有的事做得並不對。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爸爸們要能夠接受這件事,孩子在挑戰你的地位,像一個小猴子長大了也會挑戰猴王的地位,才能夠成為猴王,這很正常。
解決這種衝突重要的一個做法,是向孩子展示怎樣去化解衝突、怎樣溝通。這時候,媽媽會起到重要的調和劑的作用,幫助孩子和父親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
智力與語言發展的特性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睪丸激素是一個重要角色,睪丸激素能夠解釋男孩子為什麼好鬥、喜歡打架、拉幫結派。
男孩特別需要組織,小男孩喜歡拜把子、排一百零八將、五虎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雖然是不成熟的做法,但我們能看到,有了組織和排序會讓男人覺得安全,這跟猴群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是一定要有嚴格的秩序感,當缺乏秩序感的時候,組織裡就會出現混亂和打架的亂象,直到靠拳頭打出新的秩序。
男孩在智力方面的發育都要比女孩晚6~12個月,作者建議男孩晚一年上學,比如女孩6歲半上學,男孩就應該7歲半上學。這樣,男孩才不會有挫敗感,才不會整天被人欺負。因為當一個男孩在班上總是有女生比他的成績好,女生當班長管著他的時候,男孩的自信心會逐漸下降,他會對學習沒興趣。
有個在醫院工作的人說,很多產婦在8月做剖腹產,要讓孩子趕在9月1日以前出生,這樣才能夠保證孩子不比別人晚一年上學。但實際上,男孩如果晚一年入學可能會更好。
《異類》這本書研究了人是怎麼成功的,書裡講到美國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都是某個月份附近出生的。經過大量的統計研究以後,發現不是星座的問題,而是在那個時間出生的人,上學都比別人晚一點兒。他們在同齡人中,就比別人強,永遠都有優勢。這種優越讓他們一步一步地被培養出來,成為職業選手。如果讓孩子過早地入了學,反倒有可能讓他在班上永遠都比別人小一號,永遠都沒有別人強壯。
在大腦結構上,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是,男孩大腦左右半球的聯繫少於女孩。人類大腦的兩個半球各司其職,一個半球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個半球負責運動。女孩往往整個大腦都在思考,而男孩只有一側半球的一部分在思考。男孩生來就對語言不敏感。
我經常出差,就會請教一些心理學家,不能陪著兒子應如何補救。答案是回到家的時候,多跟孩子玩男人才能玩的遊戲和玩具。比如,兩個人打著玩,打疼了都沒關係,那是讓他學習的過程。他會知道疼的感覺。在打別人的時候,也會知道尺度。
雙方制定規則,怎樣能夠不傷害對方,又玩得很開心。
男孩要是哭了,你要學會如何安慰,才能讓他恢復正常,這都是通過大量的打鬥學會的。
一個男孩在打鬥時所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想像。爸爸還可以帶著孩子去爬山、攀巖、跳高、爬坡,從事把渾身弄得髒兮兮的活動。
我兒子小時候掉了一塊糖,他撿起來就吃。他媽媽說,既然掉了,就別吃了。我兒子說:「爸爸說只要沒髒就可以吃。」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爸爸這一角色的存在。
孩子希望了解爸爸的工作。
最早的樊登讀書,還沒有錄視頻。我給大家做微信直播時,我兒子會坐在我旁邊,拉著我的胳膊,聽我講課。40多分鐘的直播,他一聲不吭,認真地看著我手機上的數字。一條語音長度為60秒,到五十多秒的時候,他就提醒我快到時間了——他在跟我一起工作。他覺得能夠參與到爸爸的工作中,是特別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孩子還特別想知道爸爸小時候的事。我講自己小時候的事,他就追著問。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特別神秘,這其實很可惜,應該把自己小時候的過往和經歷經常講給孩子們聽,趁著他還願意聽的時候。
孩子14歲以後,他可能會說:「您又跟我講這個了,我聽太多了……」但這之前,如果打下了這樣的基礎的話,找機會多說這樣的故事,會幫他了解你。
比如說修自行車、換燈、出去給家裡買袋麵粉、修汽車、給汽車做保養。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帶上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是責任,甚至一塊兒動手做一些小東西,拼樂高也是一個不錯的玩法。
很多男孩子長大後,缺一點兒陽剛之氣,有時候不是激素問題,而是小時候爸爸不管他,家裡只有媽媽、姐姐,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從男性身上學到一個男人應該怎麼做。
孩子從爸爸這裡學到怎樣跟異性互動。
如果爸爸和媽媽發生了爭執,兩個人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爭執、吵架。孩子在觀察和模仿,也會學習大喊大叫、拍桌子、摔東西。他在青春期後,會把這些東西全部模仿出來。
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表率。
壓力大的時候,不高興的時候,男人的表現,都是在為孩子做表率。
做一個好爸爸其實還是挺不容易的。工作中的你更重要還是家裡的你更重要?在工作中,你永遠都可以被替代,只要你不做了,就會有人替代你,甚至你是老闆都可以被替代,因為你的公司可以被賣掉。
工作中的你是可以替代的小花、小草,但是回到家裡,你就是一棵參天大樹。家裡的大樹只要倒了,家就倒了,你應該平衡一下。男人要做好取捨,把更多的愛和精力給家庭。男人也不要過於強勢,強勢的爸爸不具備智慧。
事實上,父母的想像空間根本沒有孩子大,孩子在不斷地進化。孩子與父母的年齡差了幾十年,已經比父母聰明很多了。而且,他接觸的世界根本就不是父母所認識的那個世界。父母按照自己所認識的那個世界來要求孩子,甚至不允許孩子「跳槽」,都是把孩子往平庸的道路上推進,而且未必安全。
我曾見過一個爸爸幫孩子安排工作,面試的時候,孩子一句話都沒說,他爸爸就進去替兒子面試。過了大概幾年時間,孩子得了重度抑鬱症,多次嘗試自殺。
這就是父母強迫孩子做一些事情的結果。反過來,你如果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生活,說不定他能夠成為藝術家、旅行家、發明者,這都很好。
還有一條建議是,父母離婚,如果孩子歸媽媽撫養,爸爸也不要離開孩子的生活圈。有很多爸爸認為如果自己不出現,能夠讓孩子快一點兒恢復正常,但父母其中一方突然消失了,給孩子造成的恐懼和不安是巨大的。
即使父母離婚了,也要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雖然分開了,但是我們和你永遠不會分開。我們永遠都是你的爸爸媽媽,我們對你的愛從來沒有減少過。」要經常去看孩子。一旦爸爸消失了,孩子會覺得爸爸不要自己了。
媽媽在養育男孩的時候,往往表現得比爸爸無助。因為媽媽知道一個女孩是怎樣成長的,對養育女孩特別有心得,女孩子穿什麼衣服、怎麼打扮、該怎麼跟女孩說話,媽媽都清清楚楚,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但她沒有見過一個男孩的成長。
媽媽可能會覺得不知道該怎樣跟男孩說話,其實不要擔心。
首先,媽媽扮演的角色跟爸爸本身就是不一樣的,她不需要給孩子示範怎樣成為一個男人。媽媽要扮演的角色是對孩子的關愛,包括給孩子洗澡、跟孩子聊天。一個小男孩跟媽媽的關係普遍會比較親密,這都沒有問題。等孩子逐漸長大,到青春期以後,他要逐漸回歸父親的陣營。就是他的身份認同是一個男人,所以他跟媽媽會疏遠。
這個過程中,媽媽不用刻意疏遠,不用說:「你多跟你爸接觸。」媽媽照樣可以參與,媽媽能夠做的事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實際生活中,很多媽媽都做反了,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比如:「別囂張,你成績現在還不算好。這樣下去,沒人願意嫁給你,你連工作都找不到。」試圖通過用打擊孩子的方法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是完全錯誤的,應該誇孩子「真有幽默感」「不錯,有責任感」「你今天這個髮型不錯」。
男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焦慮狀況,激素分泌變化很快,臉上長青春痘。他不知道怎樣跟女生交往,會有很多不自信的時候。這時候,媽媽作為一個異性來肯定他、表揚他,會給他建立起自信心。媽媽要幫助孩子去了解女性,可以幫他分析女孩的心思,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下自己和閨密的討論、談話,給他一個接觸女性圈子的機會,幫助他了解女性的思維方式和生活。
很多媽媽當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只要負責做作業,別的事你一概都不要管。」孩子連洗個碗的機會都沒有。實際上,媽媽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帶著孩子一塊兒做家務。當媽媽願意跟孩子分享做家務這件事的時候,孩子跟媽媽的親密關係會建立得更加牢固,也創造了很多交流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了責任感。
不要忽略做家務這件非常有樂趣的事,讓孩子承擔責任的時候,你需要讓孩子去承擔責任。
愛的核心叫作「溫柔但是有邊界」,說話的態度很溫柔,但是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當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一定會做出很多叛逆的、錯誤的事,他一定要去承擔後果。
還要提醒媽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避免大喊大叫。因為女性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失控的狀況比男性要多。
還要避免嘮嘮叨叨,這也會嚴重地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特別低。因為媽媽一見到孩子就抓狂,孩子的自律能力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媽媽要學會淡定,父親要學會熱情。一個淡定的、有愛的媽媽,加上一個熱情的、開朗的父親,這個孩子的成長就會更加健康和陽光。
《養育男孩》這本書,可能在東西方的文化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我看到,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都應該給男孩做一個成人儀式。跟他討論一次長大意味著什麼,人應該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的關愛對於孩子來講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本書的作者還做了一次有意思的探討,我們過去認為男校和女校對孩子有特別大的傷害,現代的教育都是男生和女生一起學習。但是研究發現,單純男校中的孩子和單純女校中的孩子,成績提高了很多,心情也會愉快很多,因為他們減少了很多來自異性的壓力。作者其實建議上單一性別的學校。
此外,關於運動的好處,書中也提到了。一個男孩如果能夠多多運動,睪丸激素的分泌會更加旺盛,男孩會更加有力量和責任感。他會上進,有團隊精神。但是要小心一件事,就是如果運動過量的話,會導致孩子愛打架、酗酒、粗魯、缺乏上進心。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本書建議要多運動,但是最好不要把運動作為唯一的愛好。如果只喜歡運動的話,男孩可能會變得不夠成熟,他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料的、粗魯的問題。所以,運動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成長的方法。
最後,我個人補充一個觀點:養育男孩也好,養育女孩也好,雖然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是核心都是無條件的愛。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愛他,是愛他這個人,而不是愛他的成績,也不是愛他的某一個行為。
不管發生什麼事,首先要跟孩子強調的是父母對他的愛。哪怕父母離婚了,強調的也是父母對他的愛。哪怕孩子的成績考得不好,父母也會愛孩子。有了無條件的愛做基礎,再增加更多的溝通和了解。
人和人之間是有情感帳戶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的情感帳戶裡存的錢足夠多,到了青春期以後,就算孩子挑戰父親的權威,父子鬧了點兒小矛盾,也不用擔心,那只是從情感帳戶裡取的一點兒小錢而已,因為你們有足夠多的餘額。
但是最可怕的是,你們的情感帳戶從一開始就是空的。我想提醒所有的讀者,儘量讓自己往孩子的情感帳戶裡多存上一筆豐厚的存款,使之成為支持孩子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