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敢讓十歲的孩子單獨留在家?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自立

2020-12-25 卡卡媽聊育兒

文/卡卡媽聊育兒,原創內容。

小萍遇到一個難題:公司通知她二十四號上班,然而,她先生前幾天已經去上班了,如果她也去上班,十歲的女兒就要一個人留在家裡了,雖然女兒表示願意留在家裡,但是她還是有點不放心。

小萍主要擔心女兒的午餐問題,因為女兒不會做飯,小萍和先生的上班地點都比較遠,中午沒辦法趕回家給女兒做飯。點外賣也不方便,因為小區不允許非小區住戶進入,即使點了外賣,女兒也要到小區外面去取,她也不放心。為此,小萍愁得很。

小美建議小萍趁上班前的這幾天教教女兒學做飯,如果覺得煮飯炒菜麻煩,可以準備一些麵條、餃子等簡單易煮的東西,然後教孩子煮,孩子很快就學會的了。

父母要教孩子學做飯

小美說,她兒子比小萍的女兒小一歲,現在白天大人上班後,他就自己在家,不但可以自己煮午餐,還會打掃衛生,晾衣服,晚上偶然還會煮好飯等爸爸媽媽回來的。小萍聽了非常羨慕,說她現在終於明白培養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了。

其實,孩子的自理能力好不好,關鍵在於父母舍不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能做的事情。有的父母非常疼愛孩子,很喜歡替孩子「著想」,把很多孩子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包辦」了,所以,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

其實,父母要明白,如果孩子太過缺乏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即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學習成績很好,長大後卻依然寸步難行。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動手能力好不好,與父母關係大

從六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為父母,想讓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或者希望孩子生活得輕鬆舒服一點,所以順手幫孩子把一些小事做了,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為孩子著想,真的想對孩子好,那麼,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一、讓孩子從日常小事做起

想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可以從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像吃飯時幫忙擺碗筷、平時整理書包和房間、掃地、洗衣服等等,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

對於高年級的孩子,父母可以偶然讓他幫忙到附近的商店去買買東西;如果學校離家不遠,父母甚至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上學,不再接送。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二、父母要學會狠心一點

有的孩子很聰明,在父母要他幹活的時候,他會抱怨,說別人的爸爸媽媽對孩子很好,什麼都替孩子做,他的爸爸媽媽卻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做,所以他覺得爸爸媽媽對他不夠好。

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心軟,堅持讓去做他該做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學會狠心一點,並且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該自己完成。

父母要對孩子狠心一點

三、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父母平時多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例如,孩子自己的日常事務,就讓他自己管理,像自己洗漱、包書皮、收拾書包、洗自己的小襪子等等,這些都是孩子能夠做到的。

雖然,孩子有時候會覺得不高興,甚至口出怨言,但是從長遠看,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對他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一般情況下,只要父母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孩子還是很樂意去做這些事情的。

父母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四、父母要給機會孩子去幹活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年紀還小,所以認定他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總是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幹活,擔心孩子會把事情弄砸。

其實,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束手束腳,擔心這擔心那的,孩子會很容易形成依賴心理。因為孩子會想:「這些事情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做的,輪不到我去做,我只要自由自在地玩就行了。」

這樣,會令孩子變得遇到事情毫無主見,做什麼都喜歡向大人求助,慢慢地,他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並失去自信心的。所以,父母要儘量避免。

父母要給孩子幹活的機會

五、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自立

孩子的一些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做事有條理、會安排、會精打細算等能力,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鍛鍊中,慢慢地提高並完善的。

平時父母多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但可以讓孩子變得更獨立,還能讓他擺脫依賴父母的壞習慣,變得更自立。

父母要適當誇獎孩子

六、父母要適當地誇誇孩子

無論孩子是做完了父母交代的事情,還是處理了一件他日常所做的事務後,父母都要多誇誇孩子,例如給他豎起在大拇指,稱讚他能幹。

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後,不但會非常開心,而且對於做事的興致也會越來越高。

各位朋友,你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強嗎?你們平時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其它精彩內容:

孩子首次上網課,媽媽全程陪同後表示滿意,並說出三個好處

孩子不懂愛惜物品,父母別發愁,五種方法教他學會節儉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堅持「留白教育」,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飛翔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在學校裡,什麼事情都要小寶自己去完成,但是他卻一點能力都沒有。衣服也不會洗、碗也不會洗,平時在家裡都是媽媽做的事情,現在輪到他自己,卻是一樣也做不成。最後小寶只好帶夠一周的衣服,等著周末的時候回家讓媽媽幫洗,而吃飯的碗則換成了一次性的塑料碗,用完就扔。
  •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要讓孩子自主和自立,家長首先需要充分放手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還好一點,三年級左右的孩子仍然是由家長接送的。當然,會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為現在騙子太多,孩子又涉世未深,缺乏經驗,加上人小力微,所以很容易被騙子拐走,這是客觀因素;而主觀因素則是出在家長的身上。除去客觀因素,現在的家長為什麼越來越不敢對孩子放手?
  • 學會自立,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如何讓孩子學會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部分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離不開爸爸媽媽的幫助,這其實也就說明孩子長時間依賴媽媽和爸爸,產生了一種依戀關係。當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也許只想著讓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從來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父母只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得到成長動畫伊始,沙灘上浪潮退去,一群成年的鷸飛來覓食,很快地,下一波海浪湧來,鷸群連忙起飛躲避海浪的侵襲,這時的鷸寶寶躲在媽媽溫暖的懷裡不敢邁出一步。這時,鷸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 父母必讀丨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不做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他應該去做,因為他身體的本能,有能力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且他有學會如何做的天賦。」我們要知道,「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因為窮人的孩子沒有可依靠的父母,想要什麼就需要要自己想辦法去獲得,這個「想辦法」就會讓窮人的孩子擁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獨立創造自己想要的事、物的機會,因此就更獨立,更早熟。所以,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幹預,讓孩子有機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全職媽媽的「教育觀」:培養孩子,要懂得適可而止、學會慢慢放手
    這是一位全職媽媽寫給自己的信:懂得適可而止,學會慢慢放手。我們希望孩子能堅強、勇敢,可更脆弱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我們期待孩子獨立,卻始終緊握著孩子的手不肯放鬆。為父母者,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我們期望孩子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卻始終默默地選擇為他遮風擋雨。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吃飯穿衣是孩子的本能,六七歲的孩子應該能夠自立了,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有的媽媽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等到長大以後自然就會了,殊不知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失去了親身體驗的機會還喪失了動手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媽媽長期的保護下孩子變得什麼都懶得去做,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媽媽會為自己安排好一切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
  •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我們還在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緊身衣嗎?
    如果這些小事,父母都不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孩子就會得到一個信息:我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有媽媽才知道,我自己的想法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如果這種意識一直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自信心就慢慢被壓抑、被抹殺了。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比如吃飯的時候就得等著爸爸媽媽把筷子遞到手邊,甚至有時候就等著大人喂。還有自己的內衣,襪子等衣服,也都需要父母來幫忙洗。在家裡凡事兒靠父母也就算了,都上了小學,處處也都要麻煩身邊的同學,因為孩子獨立性很差的問題,被老師找了好多回,騰飛作為家長也非常的頭疼。
  • 「敢考狀元」父母放手,孩子的成績就下滑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敢考狀元。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父母放手,孩子的成績就下滑,怎麼辦?孩子讀書父母也是非常的辛苦,除了督促寫作業,檢查作業,還需要忙前忙後,甚至孩子表現不好,父母也會被老師批評,所以父母也非常焦慮。很多父母說你讓我放手,可是我一旦放手,孩子成績就下滑,我一抓孩子成績就上來了,你說咋辦?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懂得適時退出和放手
    其實,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要學會適時退出孩子的生活,並放手讓孩子自己經營生活。在孩子1-2歲時,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摔跤了自己站起來。1歲左右孩子學會走路,蹣跚學步,步伐搖搖晃晃,摔跤是難免的,父母要放寬心,學會淡定。讓孩子摔跤的時候自己爬起來,而不是看到孩子摔跤,立馬跑過去扶起來,久而久之,孩子習慣父母攙扶,性格難免矯情和依賴起來。
  • 不「自立」的父母,教不會洛克菲勒教給孩子的「自立」
    原創:吳清芳如果不自立、不奮鬥的父母,教育你自立和奮鬥的意義,你會作何反應?大抵會很不屑吧?!而且一代會比一代對此不屑。但如果自立、奮鬥的父母,教育你自立和奮鬥的意義呢?一定會洗耳恭聽吧?!甚至看著自立、奮鬥的父母長大的你,會主動央求父母多講講他們的故事吧。所以,不自立、不奮鬥的父母,想要拿來主義地用洛克菲勒的這封教孩子「自立」的家書教育自家孩子,估計會適得其反。因為,洛克菲勒寫這封家書、教育兒子自立和奮鬥的最大前提,是自己的自立和奮鬥:「我常對你說起我的過去,這你十分清楚。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來源:小寶育兒課堂小鋒是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可是老師卻發現好多問題,比如:在學校的小鋒自己不會穿衣服,有事情馬上喊老師,甚至連上個洗手間都要老師的幫忙。老師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小鋒的媽媽,小鋒媽媽表示她也很煩惱,因為小鋒從小就是這樣子了,平時在家裡也擔心他會做不好,所以乾脆全幫他做了。
  • 孩子做事太依賴父母?聰明的家長這樣教孩子學會自立
    朋友發信息跟我抱怨:她家孩子3歲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求自己做。朋友剛開始覺得很開心。但是沒過幾天,朋友就鬱悶了。原來孩子貪玩,做什麼事都要邊做邊玩,比如穿衣服要先在床上蹦躂,所以每天早上至少要花費半小時,才能出門上幼兒園。可是朋友還要趕著上班,結果遲到幾次被領導批評了。接下來朋友每次一著急就忍不住幫孩子穿衣服,刷牙等,慢慢的,孩子失去了自己做事的興趣。
  • 《小歡喜》季楊楊為媽媽剃光頭: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
    不久後,兒子卻剃了個光頭跑回來,告訴媽媽:「對不起,我不應該就這樣跑出去,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您,我把頭剃光了陪您。」劉靜抱著兒子,眼淚無聲地墜落:好孩子,有你陪著媽媽,媽媽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現實生活中,儘管外面風雨飄搖,父母也要化身戰鬥士奮力抵擋,不讓孩子聽到一點風雨聲,就算天塌了,也要給孩子營造歲月靜好。孰不知,在我們毫無原則的溺愛之下,孩子早已失去了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在我們創造的無菌室中長大的孩子,無法抵抗生活中的挫折。
  • 如何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自立的人?家長可以從這5個方面做起!
    希望每個媽媽都能多一點耐心陪伴孩子,適當變懶,並不是啥也不管,寶寶有不懂的地方,還是需要我們多教幾遍噠。02、想讓孩子自立,家長必須學會放手有一段時間,我天天帶樂樂寶貝出去體驗生活,她可開心啦,在家準備的時候就一直嚷嚷:「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賣東西呀?
  • 父母放手 孩子自會成長
    昨天,我出門忙些事情,兩個孩子在家。按照計劃,下午五點我應該可以到家。可是,高速上堵成了長龍,半天挪不了100米,眼看快到5:40,離家還遠著呢!時間似乎故意和我作對,走得慢極了,煩躁、焦急一起湧上來,我不停地看表,盯著秒針一點點挪動!兒子的晚自習要上到晚上9:00,餓著肚子怎麼能好好上課呢?我往家打電話,想讓他們拿錢,去外面買點東西吃。
  • 李玫瑾:孩子到12歲後,家長要學會放手,不做「保姆式」媽媽!
    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覺得他們也是一個有自我行為能力的人,也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資格,這樣才能讓他們得到成長。李玫瑾教授也曾公開表示:當「保姆式」媽媽是一個非常大的悲劇,更是非常錯誤的家庭教育範例,這樣做只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清華老校長直言:父母學會放手,孩子能變得更聰明更獨立
    對於一對小夫妻來說,有了孩子最辛苦的就是寶媽,24小時隨叫隨到,沒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可是外國人育兒就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會花這麼多的時間,但是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要適當放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