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禍論在歐洲:從清朝到新中國歧視華人從未停止

2020-12-17 環球軍事

歷史上醜化中國的漫畫

【環球軍事報導】「黃禍已至,擋之晚矣。法國漫畫雜誌《寒流》日前以「黃禍」為主題,讓人恍然有隔世之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黃禍論」曾在西方社會喧囂一時,100多年後,西方媒體重提「黃禍」能產生多大迴響?在《寒流》這期漫畫出版前,中國公司收購法國地標性企業地中海俱樂部引起轟動,法國極右政黨激烈反對。不過當時有媒體評論稱,儘管法國將一個個企業賣給中國,但巴黎歡迎中國,公眾也已轉變態度,沒人再講「黃禍」。「黃禍論」在當今歐洲有市場嗎?德國學者霍爾特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洲現在還有媒體使用「黃禍」一詞,但不再是以前歐洲人擔心的「中國噩夢」,在歐洲經濟危機以及生活質量下降的背景下,一些人對中國巨人走向世界有所擔心,一些媒體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一張地鐵票到中國」

《寒流》雜誌「黃禍」主題漫畫在中國引發反感。19日,該雜誌總編接受法國電視新聞採訪時解釋說,「因為今年是我們雜誌創刊40周年,我們與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的組織者聯繫,希望他們在漫畫節期間為此搞一個特別活動。結果他們回答我們說,他們太忙了,為了接待中國代表團,忙得顧不上我們。」於是,該雜誌編輯部決定「用中國元素搞法國式幽默」。事實上,對於為什麼選「黃禍」,《寒流》雜誌主編在那期漫畫的編者按裡已經寫出:因為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才有了這個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該期《寒流》還把巴黎唐人街作為一個主題。巴黎唐人街已經成為巴黎富有特色的街區,巴黎旅遊界甚至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張地鐵票到中國」,就是鼓動法國人去那裡吃吃玩玩。每年春節,唐人街舉辦春節遊行,吸引大批法國與西方遊客。

《環球時報》記者常駐法國,對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深有體會。近年來在法國,「中國」的含義已從「專制」「封閉」「難以理解」「奇怪」等,轉為「有錢」「會抄襲」「廚藝出色」「喜歡旅遊與到處拍照」「對西方好奇」「有各種各樣創意」等。中國收購如地中海俱樂部等充滿法國特色的企業,也越來越引起普通法國人關注。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歷數「在中國控制下」的法國企業:地中海俱樂部可能更名為「中國海俱樂部」;法國政府選擇中國財團為土魯斯機場部分私有化;武漢東風集團購買PSA集團28%股份;中國人擁有標緻和雪鐵龍的發言權;波爾多葡萄園被中國人「佔領」。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月份的一篇文章評論說,中國投資者正在歐洲進行越來越多的併購。在法國,這樣的舉動,尤其是瞄準典型法國特色公司的行為,正引起公眾以及政治上強烈的反衝。去年12月中國財團收購土魯斯機場大量股份同樣引起輿論譁然。

但奧地利《標準報》稱,對於中國投資者大規模到來,法國公眾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沒人再去談論「黃禍」。法國國民陣線的抗議只是孤立事件,巴黎的媒體也不再反感地中海俱樂部這樣的國家旗艦公司被出售。語調變柔和的原因可能在於法國經濟疲軟,該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外資。

跨越百年的「黃禍論」

「黃禍論」在西方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匈奴人對歐洲的入侵。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巴黎守護神聖熱娜維埃爾正是因號召人們面對匈奴人的攻勢不要放棄巴黎而逃跑,才被巴黎人尊為守護神的。隨後是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歐洲大震,呼為『黃禍』」。

俄國人巴枯寧是第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早期「黃禍論者」,他在1873年的著作中稱中國是「不可避免地從東方威脅俄國的危險」。巴枯寧認為中國人口過度繁殖,必將向全世界移民擴張,直接威脅西伯利亞。後來,他看到日本的崛起和中國大辦洋務的情景,更加起勁地鼓吹「日本和中國的軍事威脅」。不過,「黃禍論」正式出籠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95年,他找畫師創作了一幅《黃禍圖》。威廉二世所指的「黃禍」,是日本與中國以及東方的佛教文化。隨後,歐洲各國出現一批關於「黃禍論」的文章和專著,包括法國。

「黃禍論」一開始對法國影響並不大,如社會學家雅克·諾維科撰文分析「黃禍論」,認為不要誇大亞洲人對歐洲的軍事威脅,但要警惕其經濟威脅,因為那兒的勞動力實在太廉價了。1904年,法國人蒂利出版的《黃禍》提到「種族之戰」,但他所指的「黃禍」特指日本。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歐洲國家對中國有很大戒心,主因是意識形態。法國在7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電影,描寫中國人佔領巴黎:解放軍、紅寶書、讓巴黎人排隊搬磚頭等——典型的法式黑色幽默。法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裡面最主要的一句話就是:「六億中國人啊,我怎辦?我怎辦?」

進入21世紀,「黃禍」在歐洲仍然沒有絕跡,一個表現就是對華人形象的攻擊。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報導說,歧視華人的「chink」一詞又上了新聞,英超球隊維岡的老闆曾在一次採訪中用了這個詞並被英格蘭足球總會罰款5萬英鎊。英國獨立黨候選人克裡·史密斯也被媒體曝光用了類似字眼。該黨領導人法拉吉後來稱,這個詞「好多人」都用。

2010年,包括BBC在內的英國主流媒體上接連出現歧視華人的標題。當年8月,香港商人黃建華有意競購英超聯賽老牌勁旅利物浦隊的消息剛剛傳出,BBC體育網便打出帶有歧視語氣的「Chinese Takeaway」標題。「拿走」一詞用Takeaway,意在歧視華人只能從事餐飲外賣這樣的生意。另一名BBC體育編輯則在標題上使用了「Chinese whisper」。該詞組描述的是成千上萬中國人偷偷耳語傳謠的景象,表達一種中國人不可信的觀念。

幾年前,媒體曾報導過海外「黃禍恐懼症」。在西班牙,一中國女子被一名騎車當地人撞倒後,圍觀者竟喊道:「中國人回你們的國家吧,這是西班牙。」在義大利,地方媒體曾攻擊華商,要把他們趕出華商集中區。2012年,西班牙《新聞三角洲》以「中國豬」為大標題,謾罵貶損中國移民。在西中國人表示,一些西班牙人就是要製造事端,來證明他們說中國是「萬禍之首」的觀點正確。

德國衛星電視1臺則推出過一部電視節目《中國人來了》,通過一戶新來的中國鄰居,來說明對德國鄰居的「威脅」。因為這戶中國鄰居各方面都勝過德國鄰居,以此來顯現「中國威脅」。

「恐懼中國(投資)論」

歐洲「黃禍論」還表現在對中國投資的不信任上。據統計,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飆升至1029億美元,同比增加14.1%。其中,2014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是2013年的1.7倍。

「中國人來了!」德國《每日鏡報》17日寫道,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報告顯示,10年前歐洲各地共有34家企業被收購,其中7家來自德國,而2014年被收購的企業數上升至163家,光是德國就有36家。過去中國人感興趣的,往往是較默默無名但在其領域是全球佼佼者的中小企業,現在更多對中型著名企業感興趣。

在英國,目前至少有500家中國企業落戶。2014年中國企業投資英國的大項目包括綠地集團投資20億美元在倫敦開發房地產項目、三胞集團收購弗雷澤百貨集團等。當年10月,歐盟批准了英國西南部的辛克利角核電站計劃。該項目資方多來自外國,包括中國。不過,中國資本的進入在英國引起爭議。

「義大利的橄欖油,英國的維多麥,還有你最喜愛的瑞典汽車沃爾沃——都已被中國公司買下。」去年10月中國光明集團宣布收購義大利橄欖油集團薩洛夫盧卡後,加拿大「溫哥華觀察家」網站如此感嘆。據報導,在收購消息傳出後,有極右翼分子叫囂「光明集團將成為義大利製造的新盜賊」。

一些媒體甚至認為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別有用心。英國《衛報》2011年的一篇專欄文章寫道,「過去,歐洲在中國一些地方實施殖民化;今天,中國在歐洲一些地方實施殖民化。」

社科院歐洲所副所長江時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盟希望通過吸引外資來加快經濟發展,尤其在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的私有化計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中國在歐盟的投資既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歐洲東道國,但有些歐洲人對中國投資懷有很大偏見。例如,有冰島政要曾表示「中國人想買下整個世界」。歐洲一些智庫同樣為「恐懼中國論」和「中國威脅論」助威。2011年7月,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發表的《爭奪歐洲》的文章充滿對中國投資的疑慮和戒備。

「黃禍2.0」

法國雜誌刊登「黃禍」主題漫畫無疑與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有關。江時學表示,從各景點的中國遊客,到街面上的中國銀行,超市裡的中國商品,中國印跡在歐洲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唐人街更不用說。但中國影響力所產生的正面和反面效應都有。

「黃禍2.0」,德國《電子實踐》雜誌稱,中國已經從山寨工業走向創造工業。德國財經網稱,上世紀70年代,西方總是說「要警惕黃禍」。但現在,我們不能僅僅用「黃禍」來埋怨。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製造」,電腦、手機、鞋子、蘋果汁、蜂蜜、維生素等,幾乎都有「中國製造」。實際上,我們的製造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比如,德國汽車業已經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2012年11月,德國財經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黃禍:中國對原料的胃口危害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書。書中稱,中國對原材料貪得無厭,中國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2014年由德國科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危險》稱,中國正發起對美貨幣戰、能源控制戰等5場戰爭。

德國洪堡大學學者霍爾特曼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現在還有媒體使用種族主義的「黃禍」一詞,而且相似的思路越來越多,比如「黃色間諜」「黃色威脅」「新殖民主義」等。他認為,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過去相比,媒體上的「黃禍」已經變了含義。目前,歐洲經濟危機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使一些人有所擔心,媒體利用了這種心理。▲【環球時報駐英國、法國、德國記者 紀雙城 姚蒙 青木 本報記者 張倍鑫 金點強】

相關焦點

  • 史林|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
    「三國幹涉還遼」(1895年)以後,日本知識人不得不批判在西方社會中日益猖獗的黃禍論及其相關的人種歧視言論。但如果將黃禍論放置於東亞內部的言論空間中考察,則會發現日本並非真正地反對人種主義,而是將其利用並重新構建了自己的帝國人種秩序。
  • 歐洲真的在組團歧視華人嗎?網絡上的形勢等同於現實嗎?
    德國《世界報》以題為《Die gelbe Gefahr「 ist zurück》的報導批評道:「Gelbe Gefahr」(黃禍)一詞,是帶有極端種族主義色彩的侮辱性詞彙。起源於19世紀末,德皇威廉二世為擴張殖民主義,開始鼓吹『黃禍論』,宣揚亞洲人種對白人構成威脅。
  • 《黃禍》作者傑克·倫敦作品曾被收進教科書
    在這一連串精心炮製的「黃色傳說」裡,作者不吝惜筆墨,污衊中國人為「劣等民族」,是對歐美白人世界構成威脅的「黃禍」,必須對之實施「種族滅絕」,世界才能實現和平。傑克·倫敦的「黃禍」論同德皇威廉二世的叫囂如出一轍。威廉二世在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對沙皇尼古拉二世鼓吹歐洲共同抵禦「黃禍」,還構思創作一幅《黃禍圖》,贈送給俄國暴君,以示中國「火龍」象徵的「黃色恐怖」。
  • 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中國人,歐洲國家害怕100多年,至今深信不疑
    傅滿洲是英國小說家薩克斯洛莫爾虛構出來的中國人,但就是這樣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中國人卻讓歐洲國家害怕了100多年的事情,甚至於他們至今都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傅滿洲的形象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會讓歐洲國家如此害怕?
  • 海外華人面臨的這些困境
    最近川普的一則競選廣告,就暗示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是「中國官員」,但其實駱家輝的祖父一百多年前就從廣東移民美國,到了駱家輝這一代已經是三代美國人了。西方社會近年來盛行的種族主義、排外主義、本土主義、民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疊加,成為「黃禍論」的各種外衣和載體「黃禍論」盛行於19世紀末,沉寂了許久,最近又甚囂塵上。
  • 中國僑聯法顧委海外委員孫耀亨呼籲停止對南非華人的持續種族歧視
    近日,中國僑聯法顧委海外律師委員、南非約翰尼斯堡市議員孫耀亨在南非當地報紙媒體和網媒www.voices360.com上發表文章,呼籲停止對南非華人的持續種族歧視。到目前為止,這篇文章吸引了數以百計的反應和評論,但是其中許多評論讓我感到既震驚又沮喪。一位Mogau Sebetha的留言是這樣寫的:「難道還要我們向這些帶來新冠病毒的人道謝」。 這條信息得到了54個點讚、小紅心和微笑。Mogau接著說:「不,他們必須滾回去......,這些人吃蛇和蜘蛛,我們怎麼能信任他們種的什麼東西?」
  • 100多年前,美國頒布歧視華人的法案,使抵制美貨的運動風靡中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逼迫清朝籤訂了《辛丑條約》。此後,清朝為了自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政」改革。改革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卻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提高了中國的民族意識。也就在清末新政期間,中國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抵制美貨的風暴。一,美國對華工的歧視這次運動的起因是美國對華人的歧視。
  • 加地方女議員聲稱中國人是「掠食者」,當地華人團體要其道歉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潘亮】「將中國人形容為『掠食者』,這絕對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據加拿大《魁北克日報》19日報導,魁北克地區議員將華人農地收購者形容為「掠食者」的言論引發巨大爭議,當地華人組織要求當事人道歉。
  • 從臺灣島到「世界島」,中國如何打破西方封鎖,建立新秩序(二)
    早在1873年,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在《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中,首次直白闡述了「黃禍論」一詞,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將整個黃種人視作白種人的威脅,並大肆宣揚,號召所有白人國家聯合起來「對付」我們。而那一年正是我國的清朝同治年間。
  • 消除種族歧視:了解歷史上的人種歧視,提防其死灰復燃
    當時的學者認為這個種族由於一種無法壓抑的衝動,從原住地遷往西北歐洲。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偉大進步都是雅利安人種(有時是白人,有時是某特定人種)完成的,這種想法到現在還存在。普法戰爭之後的歐洲為法國的人種論提供了很好的散播條件,國家主義的興起、進化思想的俗惡化、列強積極經營殖民地,還有普通選舉讓大眾參加政治也強化了人種論,因為候選人可以用單純的、煽情的口號來吸引選票。
  • 狂暴野蠻、黃禍論源頭?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1900年7月27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不萊梅海港向即將出徵的將士發表了一場熱情洋溢的演說,放肆的稱他將像阿提拉把恐怖帶給西方世界一樣,將恐怖散播到中國。威廉二世可能是受到了歷史學界的蒙蔽,錯認為匈人的祖先即為和漢朝對峙的匈奴人(儘管現在很多人還在堅信這種錯誤的說法),但這樣的言論顯然和那時甚囂塵上的黃禍論「相得益彰」。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個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長久以來和野蠻掛鈎,亦成為黃禍論的源頭。
  • 一個子虛烏有的華人,讓西方害怕了100多年,現在仍有人深信不疑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英國一個作家薩克斯·羅默創寫了一部叫做《傅滿洲博士之謎》的小說,據他本人說,創作的動機是得知義和團暴亂後引起了一種黃禍的傳言,恰好此時倫敦貧民區發生謀殺事件,於是就決定創造出這麼一個中國惡棍的形象。
  • 切割地球之一:黃俄羅斯計劃,清朝國土上一道最長最直的疤痕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那一場場改變中國邊境的戰爭發生在沙皇俄國與清朝之間,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俄羅斯聯邦已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了。這些土地粗略估算大約為153萬平方公裡,這些土地如果組成一個國家,以面積來論在當下也能順利擠進世界前二十強。比起其它西方列強,沙俄的胃口確實有些太大了。隨著中國的民族獨立與綜合國力的逐漸提升,英、德、法、美甚至日本侵佔中國的土地都基本回歸了中國,然而中俄邊界再也沒有回到尼布楚條約之前的狀態。
  • 面對歧視絕不能忍 多國發聲支持華僑華人維護權益
    在德國,一位中國留學生走在街頭無端被打; 在英國,一位中國留學生因為戴口罩被三個陌生人推搡謾罵; 在義大利,一位中國小球員因忍受不了賽場上對手對自己的謾罵,落淚離場; 中國球員在受到歧視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感受:「我以前從未遭遇過種族歧視,現在是
  • 我在義大利親歷「封國」:華人集體關店,從被歧視到成為「救星」
    在義大利生活了十幾年,王歡歡從未見過這樣近乎魔幻的情景——一夜之間,華人經營的餐廳、酒吧、理髮店等等商店全部閉門謝客。一直以來,華人在義大利以「吃苦耐勞」著稱,在當地商場只開8個小時的年代,華人的商店就能做到24小時開門,甚至節假日也照常營業。但今年2月,隨著疫情爆發,當地商店照常營業的情況下,華人群體卻紛紛主動關店。
  • 歧視和偏見!疫情之下,海外華僑華人遭遇了什麼?又該如何應對?
    (澳大利亞SBS新聞截圖)「我告訴他這並非限定於某個種族,但他卻一直堅稱他只是說自己在新聞裡讀到和看到的事情。」「作為1名亞裔女性,本來身處公共場合就令我覺得有壓力,我在穿行於這些地方不會完全覺得自在或安全,但(新冠狀病毒)這次事件加劇了這種感受。」正如該白人男子所說,這一切都是他在新聞裡讀到和看到的事情。不可否認,在這個關鍵時期,一些西方媒體借題發揮,誤導了很多受眾。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到1875年,加州的政客們向聯邦政府施壓,要求通過《佩奇法》(Page Act of 1875),禁止亞洲合同勞工進入美國。反華情緒最終隨著1882年《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的通過而達到頂峰,該法案禁止所有華人移民入境美國,並剝奪了所有華人(最終是所有亞裔)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機會。
  • 歐洲各國辱華醜華事件多發 華媒:遇到歧視先表態
    法國教育部已要求當地學校管理部門,立即停止該歌曲教學,並澄清說,這首歌曲並非教育部指定的教學內容。(辱華的法語教材內容)  這一歌曲名為《張,我的矮個中國人》(Zhang le Petit Chinois),歌詞中充滿侮辱華人的內容,包括「張坐著吃米飯,他的眼睛真小,小得好可憐」,「坐在搖晃的小船中,腦袋晃蕩如桌球砰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