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頁碼
·專題論文·
求真與致用的兩全和兩難——以顧頡剛、傅斯年等民國史家的選擇為例
李帆
(4)
「受難時刻」: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的裁決與威爾遜的認同危機
馬建標
(23)
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
賀江楓
(39)
清代內陸水域漁業捕撈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以江西鄱陽湖區為中心
劉詩古
(56)
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
趙妍傑
(74)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對儒學教育的地方性適應——以寧波崇信義塾為例(1845—1867)
趙力
(87)
1949年前後中共取締會道門運動考析——以河南省內鄉縣為例
李玉峰
(104)
·評論與回應·
著史切忌過急、過糙——對潘佐夫《回應》的回應
楊奎松
(121)
·讀史札記·
南桂馨和劉師培
張仲民
(129)
民國民事立法中的「保守」與「激進」——基於愛斯嘉拉本土化立法方案的考察
陳霓珊
(141)
·會議綜述·
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張德明
(155)
英文目錄與提要
(160)
本期執行編輯/潘曉霞
·專題論文·
求真與致用的兩全和兩難——以顧頡剛、傅斯年等民國史家的選擇為例
李帆
內容提要 歷史學本系求真之學,但當史家基於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張與社會現實需求相違時,圍繞價值判斷所生之困境則如影隨形。民國年間,顧頡剛、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兩個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書《本國史》所涉之風波和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學術論爭。這兩個案例集中體現了學者個體學術主張和時代需求之間的糾葛,其實質反映出史家求真與致用的雙重情懷如何展現,學術追求和現實政治如何協調,專業研究和大眾普及的關係如何處理等帶有普遍意義的命題。抗戰時期的顧頡剛、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實現了歷史研究的價值理性,似在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兩途獲得了統一,實現了兩全,然此兩全伴隨著兩難,內裡深刻的矛盾糾結仍始終存在。
關鍵詞 求真與致用 顧頡剛 傅斯年 費孝通 歷史教科書 中華民族是一個
作者簡介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受難時刻」: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的裁決與威爾遜的認同危機
馬建標
內容提要 一戰後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威爾遜主義充滿悖論。威爾遜試圖通過「民族自決原則」來解決列強與殖民地的矛盾衝突問題,同時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強的支持來實現他的國際聯盟計劃。由此導致威爾遜主義與列強的利益形成衝突與合作的矛盾關係。這種矛盾關係表現在山東問題的處置上,就是威爾遜無法在民族自決的道德原則與列強奉行的強權政治原則之間求得平衡。為了實現國際聯盟,威爾遜必須在「道德」與「政治」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結果,威爾遜的內心世界陷入分裂狀態,並造成極度痛苦的自我認同危機。在山東問題的處置上,威爾遜為了國聯計劃的實現而放棄對中國的道義承諾,這對威爾遜而言是一個「受難時刻」的抉擇。
關鍵詞 一戰 威爾遜主義 山東問題 國際聯盟 巴黎和會
作者簡介 馬建標,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
賀江楓
內容提要 1935年華北危機重重,黃郛主張採取妥協外交,換取中日和平,但在內外夾攻之下,最終淡出華北政局,由此或可窺悉20世紀30年代妥協外交派面臨的內外困境。首先,1935年蔣介石內外政策的矛盾性與雙重性,使得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呈現分歧龐雜的狀態。其次,國民政府內部派系衝突激化,黃郛與東北軍、宋哲元勢若水火,對日謀略均夾雜派系因素,在為日軍創造良機的同時,更惡化華北政局。此外,黃郛對日本侵略意圖缺乏清晰認知,而日方又將其主導的政整會視為蔣對日二重政策的產物,必須打倒而後快,黃郛主導的妥協外交終將無從實現。
關鍵詞 黃郛 蔣介石 汪精衛 華北 中日
作者簡介 賀江楓,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清代內陸水域漁業捕撈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以江西鄱陽湖區為中心
劉詩古
內容提要 明清時期,官方沒有制定一套明確的法律體系規範漁民對沿海或內陸水域的使用。明初的湖池「閘辦」與漁戶「承課」,雖從國家制度層面限定了誰可以在特定水域捕魚,但沒有對漁民的捕撈行為建立有效的限制規則。在湖區,來自同一個家族、村莊或使用同一類網具的漁民往往形成利益團體,以維護他們的資源份額,防止他人侵佔。大多數水面的佔有者並非個人,而是以家族為單位,族內的子嗣共同享有份額。那些在漁民社群中累積的「合同議約」文書,不斷把民間的習慣或非正式的傳統變成正式的書面規則,包括準入權、捕魚範圍、捕魚時段、捕魚網具等多層次的制度安排。大體而言,明清鄱陽湖區的漁民更趨向於通過建立非正式制度解決捕撈場地、捕撈時段的分配以及捕撈過程中各類船、網之間的物理幹擾問題,而對漁業資源的提取困境則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事實上,鄱陽湖區漁業捕撈秩序的生成及進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關鍵詞 鄱陽湖區 公共資源 漁業 民間習慣 地方文書
作者簡介 劉詩古,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
趙妍傑
內容提要 對近代中國很多讀書人來說,甲午戰敗帶來天崩地裂的感覺。人們在挫敗引起的焦慮心態中,開始徹底反思家、國、天下的問題。在國家崛起的語境中,家與國呈現競爭性的姿態。經革命觀念的打造,先國後家逐漸衍變為家庭革命。加之西來的自由、平等觀衝擊,打破三綱之說甚囂塵上,家庭革命進一步激烈化為父子平等的構想。家庭由護佑其成員的溫暖港灣遽變為束縛自由的牢籠,甚或被視為阻礙國家民族發展的桎梏。這與古今中外珍視家庭的基本價值觀念適相對立,體現了近代中國的變異特性。
關鍵詞 家庭革命 家庭形象 三綱 五倫
作者簡介 趙妍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對儒學教育的地方性適應——以寧波崇信義塾為例(1845—1867)
趙力
內容提要 1845年,美國長老會差會在寧波建立崇信義塾。最初通過儒學教育,傳教士試圖在學校的外國色彩和本土性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不過在傳教士逐漸意識到寧波地方士人、儒學教義與一般民眾之間存在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後,他們將士人劃入「無法教育」的一類,轉而爭取下層社會。與之相應,在19世紀50年代後,傳教士開始逐漸調整辦學思路,通過僱傭華人基督徒出任教師和引入羅馬字注音系統,儒學教育在義塾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漸趨邊緣。
關鍵詞 長老會 美國傳教士 寧波 崇信義塾 儒學教育
作者簡介 趙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1949年前後中共取締會道門運動考析——以河南省內鄉縣為例
李玉峰
內容提要 1949年前後,中共為滿足軍隊大舉推進在一些地區臨時採取的徵糧、徵兵和派伕支前等措施,有時會激起一些民變或「匪亂」。在會道門興盛的地區,這種民變和「匪亂」往往利用會道門組織發起,對中共新生政權構成重大威脅。中共以比較穩妥的步驟和有效的方法取締了會道門組織,其方法的核心是通過集訓對會道門的中小頭目施加壓力,使其公開揭露和指責會道門組織及大會首的「黑暗內幕」,摧毀大會首在會眾中的道德威望,並揭破其擁有超常法力的幻象。這使得會道門組織內部失去互相信任和凝聚力,並使得會道門的大、中、小會首失去再組織和領導民間集體活動所需的道德威望與超凡魅力,從而基本瓦解了會道門這樣一種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資源。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鎮壓反革命 取締會道門運動 集訓 會首 民間組織
作者簡介 李玉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廣西師範學院講師
·評論與回應·
著史切忌過急、過糙——對潘佐夫《回應》的回應
楊奎松
內容提要 潘佐夫教授《毛澤東傳》一書出現了太多的史實錯誤,但潘教授對我的批評大都理直氣壯地進行了反駁。而他《回應》中存在的問題和他書中出現的史實錯誤如出一轍,更進一步暴露了他著史過急、過糙,基礎不實的弱點。受篇幅所限,本文只依次對潘《回應》中反駁的幾個較簡單的史實問題略作回應。
關鍵詞 潘佐夫 楊奎松 毛澤東 《毛澤東傳》 翻譯問題
作者簡介 楊奎松,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讀史札記·
南桂馨和劉師培
張仲民
內容提要 研究劉師培,很容易涉及閻錫山的重要幕僚南桂馨,但史學界對南桂馨的研究非常薄弱,與其在北洋時期的實際作用遠不相符。而既有關於南劉關係的研究,所依據資料基本出自南桂馨一方的敘述,存在嚴重的偏聽偏信問題。需要藉助當時的報刊報導、當事人的回憶錄、日記、書信等材料,方能重建南桂馨與劉師培的關係,及其資助《劉申叔先生遺書》出版的前後情況。
關鍵詞 南桂馨 劉師培 《劉申叔先生遺書》 閻錫山
作者簡介 張仲民,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民國民事立法中的「保守」與「激進」——基於愛斯嘉拉本土化立法方案的考察
陳霓珊
內容提要 作為國民政府的立法顧問,法籍學者愛斯嘉拉在1930年為修訂民法中的親屬、繼承兩編提出了一套立法方案。他強調立法應尊重傳統和社會現實,主張中國民法在保障男女平等和個人權利的同時,應適當保留傳統婚姻和家族制度的元素,從而實現本土製度與外來法律的有機融合。不同於愛斯嘉拉的「緩慢且保守」方案,國民政府以「快速且激進」的方式完成立法。其立法方案的遭遇,反映了中國法律近代化過程中,保守與激進傾向相交織的局面以及政治因素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 愛斯嘉拉 民國民法 民法學家 立法顧問 法律近代化
作者簡介 陳霓珊,華東師範大學與裡昂高等師範學校博士研究生
·會議綜述·
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張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