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3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頁碼

·專題論文·

求真與致用的兩全和兩難——以顧頡剛、傅斯年等民國史家的選擇為例

李帆

(4)

「受難時刻」: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的裁決與威爾遜的認同危機

馬建標

(23)

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

賀江楓

(39)

清代內陸水域漁業捕撈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以江西鄱陽湖區為中心

劉詩古

(56)

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

趙妍傑

(74)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對儒學教育的地方性適應——以寧波崇信義塾為例(1845—1867)

趙力

(87)

1949年前後中共取締會道門運動考析——以河南省內鄉縣為例

李玉峰

(104)

 

·評論與回應·

著史切忌過急、過糙——對潘佐夫《回應》的回應

楊奎松

(121)

 

·讀史札記·

南桂馨和劉師培

張仲民

(129)

民國民事立法中的「保守」與「激進」——基於愛斯嘉拉本土化立法方案的考察

陳霓珊

(141)

 

·會議綜述·

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張德明

(155)

 

英文目錄與提要

(160)

 

本期執行編輯/潘曉霞

 

·專題論文·

 

求真與致用的兩全和兩難——以顧頡剛、傅斯年等民國史家的選擇為例

 

李帆

 

內容提要  歷史學本系求真之學,但當史家基於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張與社會現實需求相違時,圍繞價值判斷所生之困境則如影隨形。民國年間,顧頡剛、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兩個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書《本國史》所涉之風波和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學術論爭。這兩個案例集中體現了學者個體學術主張和時代需求之間的糾葛,其實質反映出史家求真與致用的雙重情懷如何展現,學術追求和現實政治如何協調,專業研究和大眾普及的關係如何處理等帶有普遍意義的命題。抗戰時期的顧頡剛、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實現了歷史研究的價值理性,似在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兩途獲得了統一,實現了兩全,然此兩全伴隨著兩難,內裡深刻的矛盾糾結仍始終存在。

 

關鍵詞  求真與致用   顧頡剛   傅斯年   費孝通   歷史教科書   中華民族是一個

 

作者簡介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受難時刻」: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的裁決與威爾遜的認同危機

 

馬建標

 

內容提要  一戰後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威爾遜主義充滿悖論。威爾遜試圖通過「民族自決原則」來解決列強與殖民地的矛盾衝突問題,同時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強的支持來實現他的國際聯盟計劃。由此導致威爾遜主義與列強的利益形成衝突與合作的矛盾關係。這種矛盾關係表現在山東問題的處置上,就是威爾遜無法在民族自決的道德原則與列強奉行的強權政治原則之間求得平衡。為了實現國際聯盟,威爾遜必須在「道德」與「政治」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結果,威爾遜的內心世界陷入分裂狀態,並造成極度痛苦的自我認同危機。在山東問題的處置上,威爾遜為了國聯計劃的實現而放棄對中國的道義承諾,這對威爾遜而言是一個「受難時刻」的抉擇。

關鍵詞  一戰   威爾遜主義   山東問題   國際聯盟   巴黎和會

作者簡介  馬建標,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

 

賀江楓

 

內容提要  1935年華北危機重重,黃郛主張採取妥協外交,換取中日和平,但在內外夾攻之下,最終淡出華北政局,由此或可窺悉20世紀30年代妥協外交派面臨的內外困境。首先,1935年蔣介石內外政策的矛盾性與雙重性,使得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呈現分歧龐雜的狀態。其次,國民政府內部派系衝突激化,黃郛與東北軍、宋哲元勢若水火,對日謀略均夾雜派系因素,在為日軍創造良機的同時,更惡化華北政局。此外,黃郛對日本侵略意圖缺乏清晰認知,而日方又將其主導的政整會視為蔣對日二重政策的產物,必須打倒而後快,黃郛主導的妥協外交終將無從實現。

 

關鍵詞  黃郛   蔣介石   汪精衛   華北   中日

 

作者簡介  賀江楓,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清代內陸水域漁業捕撈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以江西鄱陽湖區為中心

 

劉詩古

 

內容提要  明清時期,官方沒有制定一套明確的法律體系規範漁民對沿海或內陸水域的使用。明初的湖池「閘辦」與漁戶「承課」,雖從國家制度層面限定了誰可以在特定水域捕魚,但沒有對漁民的捕撈行為建立有效的限制規則。在湖區,來自同一個家族、村莊或使用同一類網具的漁民往往形成利益團體,以維護他們的資源份額,防止他人侵佔。大多數水面的佔有者並非個人,而是以家族為單位,族內的子嗣共同享有份額。那些在漁民社群中累積的「合同議約」文書,不斷把民間的習慣或非正式的傳統變成正式的書面規則,包括準入權、捕魚範圍、捕魚時段、捕魚網具等多層次的制度安排。大體而言,明清鄱陽湖區的漁民更趨向於通過建立非正式制度解決捕撈場地、捕撈時段的分配以及捕撈過程中各類船、網之間的物理幹擾問題,而對漁業資源的提取困境則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事實上,鄱陽湖區漁業捕撈秩序的生成及進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關鍵詞  鄱陽湖區   公共資源   漁業   民間習慣   地方文書

 

作者簡介  劉詩古,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

 

趙妍傑

 

內容提要  對近代中國很多讀書人來說,甲午戰敗帶來天崩地裂的感覺。人們在挫敗引起的焦慮心態中,開始徹底反思家、國、天下的問題。在國家崛起的語境中,家與國呈現競爭性的姿態。經革命觀念的打造,先國後家逐漸衍變為家庭革命。加之西來的自由、平等觀衝擊,打破三綱之說甚囂塵上,家庭革命進一步激烈化為父子平等的構想。家庭由護佑其成員的溫暖港灣遽變為束縛自由的牢籠,甚或被視為阻礙國家民族發展的桎梏。這與古今中外珍視家庭的基本價值觀念適相對立,體現了近代中國的變異特性。

 

關鍵詞  家庭革命   家庭形象   三綱   五倫

 

作者簡介  趙妍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對儒學教育的地方性適應——以寧波崇信義塾為例(1845—1867)

 

趙力

 

內容提要  1845年,美國長老會差會在寧波建立崇信義塾。最初通過儒學教育,傳教士試圖在學校的外國色彩和本土性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不過在傳教士逐漸意識到寧波地方士人、儒學教義與一般民眾之間存在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後,他們將士人劃入「無法教育」的一類,轉而爭取下層社會。與之相應,在19世紀50年代後,傳教士開始逐漸調整辦學思路,通過僱傭華人基督徒出任教師和引入羅馬字注音系統,儒學教育在義塾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漸趨邊緣。

 

關鍵詞  長老會   美國傳教士   寧波   崇信義塾   儒學教育

 

作者簡介  趙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1949年前後中共取締會道門運動考析——以河南省內鄉縣為例

 

李玉峰

 

內容提要  1949年前後,中共為滿足軍隊大舉推進在一些地區臨時採取的徵糧、徵兵和派伕支前等措施,有時會激起一些民變或「匪亂」。在會道門興盛的地區,這種民變和「匪亂」往往利用會道門組織發起,對中共新生政權構成重大威脅。中共以比較穩妥的步驟和有效的方法取締了會道門組織,其方法的核心是通過集訓對會道門的中小頭目施加壓力,使其公開揭露和指責會道門組織及大會首的「黑暗內幕」,摧毀大會首在會眾中的道德威望,並揭破其擁有超常法力的幻象。這使得會道門組織內部失去互相信任和凝聚力,並使得會道門的大、中、小會首失去再組織和領導民間集體活動所需的道德威望與超凡魅力,從而基本瓦解了會道門這樣一種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資源。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鎮壓反革命   取締會道門運動   集訓   會首   民間組織

 

作者簡介  李玉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廣西師範學院講師

 

 

·評論與回應·

 

著史切忌過急、過糙——對潘佐夫《回應》的回應

 

楊奎松

 

內容提要  潘佐夫教授《毛澤東傳》一書出現了太多的史實錯誤,但潘教授對我的批評大都理直氣壯地進行了反駁。而他《回應》中存在的問題和他書中出現的史實錯誤如出一轍,更進一步暴露了他著史過急、過糙,基礎不實的弱點。受篇幅所限,本文只依次對潘《回應》中反駁的幾個較簡單的史實問題略作回應。

 

關鍵詞  潘佐夫   楊奎松   毛澤東   《毛澤東傳》   翻譯問題

 

作者簡介  楊奎松,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讀史札記·

 

南桂馨和劉師培

 

張仲民

 

內容提要  研究劉師培,很容易涉及閻錫山的重要幕僚南桂馨,但史學界對南桂馨的研究非常薄弱,與其在北洋時期的實際作用遠不相符。而既有關於南劉關係的研究,所依據資料基本出自南桂馨一方的敘述,存在嚴重的偏聽偏信問題。需要藉助當時的報刊報導、當事人的回憶錄、日記、書信等材料,方能重建南桂馨與劉師培的關係,及其資助《劉申叔先生遺書》出版的前後情況。

 

關鍵詞  南桂馨   劉師培   《劉申叔先生遺書》   閻錫山

 

作者簡介  張仲民,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民國民事立法中的「保守」與「激進」——基於愛斯嘉拉本土化立法方案的考察

 

陳霓珊

 

內容提要  作為國民政府的立法顧問,法籍學者愛斯嘉拉在1930年為修訂民法中的親屬、繼承兩編提出了一套立法方案。他強調立法應尊重傳統和社會現實,主張中國民法在保障男女平等和個人權利的同時,應適當保留傳統婚姻和家族制度的元素,從而實現本土製度與外來法律的有機融合。不同於愛斯嘉拉的「緩慢且保守」方案,國民政府以「快速且激進」的方式完成立法。其立法方案的遭遇,反映了中國法律近代化過程中,保守與激進傾向相交織的局面以及政治因素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  愛斯嘉拉   民國民法   民法學家   立法顧問   法律近代化

 

作者簡介  陳霓珊,華東師範大學與裡昂高等師範學校博士研究生

 

 

·會議綜述·

 

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張德明

 

相關焦點

  •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英文目錄與提要 160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元寶形」軌跡下的近代中外關係嬗變——讀《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者的話施堅雅先生研究中國農村市場結構、功能及其變遷的重要著作《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最初作為一篇長文的三個部分分別發表於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的《亞洲研究雜誌》第24卷第1期至第3期,其單行本於1993年由亞洲研究學會出版
  • 《中國法學》2018年第6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內容提要 我國的憲法審查機制在整體上表現出不活躍的特徵,法規備案審查主要是「合法性審查」而尚無「合憲性審查」的實例、具備憲法效力的憲法條文個案解釋闕如、通過「合憲性宣告」實現對法律的合憲性解釋現象突出。
  • 《法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關鍵詞:黨政聯合發文;黨內法規;黨領導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理體系2.論「數字人權」不構成第四代人權作者:劉志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內容提要:從人權的代際劃分原理來看,「數字人權」的概念即使成立,也只屬於三代人權範疇的內容,可以在既有人權體系的框架內得到合理解釋
  • 《中國法學》2021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從中國法律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論創造,是借鑑世界文明發展和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成果、並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實現擴展與升級的理論貢獻。關鍵詞  法治國家  法律保留  依法律行政  自由權  侵害保留  權力保留 個人信息國家保護義務及展開王錫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教授內容提要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反洋教鬥爭的性質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 李時嶽我在《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及其標誌之我見》(載《歷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一文中,曾列專節談到義和團運動。牟安世同志以《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和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為題,就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作用以及它們在中國近代的歷史地位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載《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各抒己見,本來是不必求同的。但牟安世同志指名和我「商榷」,不答似乎失禮。藉此機緣,我想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思考,也許會有助於討論和研究的深入。
  • 《文學遺產》2015年第 2 期目錄及提要
    關鍵詞 詩 筆 賦 駢文 唐代「花樹韋家宗會法」考論 羅時進(2015·2·45) 內容提要「花樹韋家宗會」是唐代韋氏家族的家禮,至宋末基本失傳,而因程頤和朱熹曾記載和推介在理學和家族文化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 大咖說第3期:法學實證研究論文提要彙編
    【關鍵詞】大數據;判決書;文本挖掘;統計回歸;量刑預測模型【來源】《法學》2020年第7期【關鍵詞】在線訴訟;電子訴訟;繁簡分流;實證研究【來源】《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 三、妨害作證罪疑難問題的法教義學解析——以369
  • 《世界農業》2020年第12期目錄【轉】
    ——改革趨向、體系架構與政策啟示餘福海;彼得·韋恩斯;30-38+128 歐盟青年農民支持政策及其啟示夏宇;趙立軍;王士海;39-47+59 分析預測農戶技術採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基於2000—2019年典型實證研究的元分析
  • 期刊目錄 | 《地理學報》2018年 第73卷 第7期
    本刊主要刊登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收錄資料庫主要包括: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CSCD、CSSCI、CSTPC等。2016年被美國《工程引文索引》(EI)選擇作為收錄期刊源。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末「振興工商」研究 鄭起東1901年1月,清廷在西安發布上諭,宣布決心「刷新政事」。從1903年4月起,清政府以新設商部為契機,以「振興工商」為目標,在此後數年中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法規,構成它的所謂「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試對清政府的「振興工商」作一初步探索。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2021-01-05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2020-07-0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封面文獻學基礎專刊目錄學研究提要文本系統的提出有利於推進《四庫》提要研究的立體化與精細化,進一步深化《四庫》提要研究。關鍵詞:《四庫全書》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統 底本作者簡介:許超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學術史。
  • 《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8期內容提要
    論習近平世界歷史觀石雲霞【內容提要】習近平世界歷史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史觀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世界歷史觀創立的時代背景。世界歷史大勢論、世界歷史動力論、世界歷史道路論、世界歷史主體論是習近平世界歷史觀的主要內容,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科學理論體系。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目錄和卷首語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目錄和卷首語 2020-06-04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文獻》2021年第1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文獻》2021年第1期封面關鍵詞:甲骨文  佔辭  文例  重刻作者簡介:方稚松,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殘片補考   李愛輝內容摘要:本文對國圖藏十一片甲骨進行綴合和考釋。
  • 《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7年第3期 總第65期目錄抗戰時期駐華美軍部署及作戰概況  阮家新(1)  本文以珍珠港事件為分水嶺,以美國官方史料為依據,論述了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態度由中立、曖昧向積極援助的轉變;論述了美國在歐洲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的一般戰略,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戰區戰略地位的估計及其在不同形勢下的變化
  •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十年後,他協助曾國藩、李鴻章辦理洋務,接觸到較先進的軍工生產和科技,對外部世界有了進一步了解。中日《馬關條約》形成問題研究 崔 丕中日《馬關條約》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形成過程集中和突出地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外交所追求的目的和本質。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內容提要: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成熟的學科體系,研究隊伍強大,學術成果層出不窮,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1991年的《近代史研究》附刊論文目錄,首次將「社會史」作為一個獨立專史門類(刊於1992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