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頁碼

·專題論文·

「二八五團」下的心靈史——戰時中共幹部的婚戀管控

黃道炫

4

何為進步:章太炎譯介斯賓塞的主旨變焦及其投影

彭春凌

23

第二次耗羨歸公:同治年間江蘇的錢漕改章

周健

44

祭祀、控產與革命

——清末民初慈谿師橋的財產秩序和宗族演變

蔣宏達

65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中國駐日使領館

張展

85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元寶形」軌跡下的近代中外關係嬗變

——讀《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黃仁國

101

近代以來「規律」的語義變遷

——以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為重點的考察

王士皓

108

 

·讀史札記·

張佩綸致李鴻章密札隱語箋釋

張曉川

117

清末民初法政別科考

楊凌燕

126

 

·學術評論·

事件、刑案與中國近代轉型——讀尚小明《宋案重審》

李啟成

131

史學研究中「現代性」認知先入為主的檢討

——以晚清釐金屬性為中心

劉增合

141

「國家政權建設」與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省思

李髮根

150

 

第八期「中國近代史論壇」徵文啟事

158

《近代史研究》稿約

159

英文目錄與提要

160

書訊 《中國鄉村建設百年圖錄》(84)《留學生群體與民國的社會發展》(116)《中國傳統地權制度及其變遷》(130)

本期執行編輯/楊宏

 

·專題論文·

 

「二八五團」下的心靈史——戰時中共幹部的婚戀管控

 

黃道炫

 

內容提要   抗戰和三年內戰時期,為保持自身的戰鬥力,中共對軍隊和黨政幹部婚姻實施限制措施。中共中央沒有為此頒布統一的規定,多由各根據地自行決定,但這些規定顯然有中共中央的暗中支持。婚戀本屬個人權利,限制措施對於已經適齡的普通幹部而言,當然會形成煎熬,但中共實施這樣的措施,也有其內在的理路。通過懲戒和引導雙管齊下的管控,這一措施實施堪稱平穩,沒有激起大的波瀾。在中共政治權力強力推進的過程中,婚戀意外成為個性與黨性、個人與集體碰撞與交融的著力點之一。

 

關鍵詞   二八五團 中共幹部 婚戀 根據地 黨性

 

作者簡介   黃道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何為進步:章太炎譯介斯賓塞的主旨變焦及其投影

 

彭春凌

 

內容提要   斯賓塞著述跨語際的翻譯、傳播、意義歧變與交叉影響,是工業革命後具有全球化特徵的思想史事件。1898年,《昌言報》連載了曾廣銓採譯、章炳麟筆述的《斯賓塞爾文集》。其中,《論進境之理》所對應的原作《論進步:其法則和原因》一文刊於1857年,濃縮呈現了斯氏進步哲學的整體設想。它區分「可知」與「不可知」,將科學與宗教的共生作為理解進步問題的前提。譯作整體上淡化了原作「不可知」範疇所指向的宗教視域,相對放大了原作基於「可知」領域的科學所建構的物質宇宙圖景。斯賓塞站在宇宙自然演進的立場上,強調只有祛除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視域,才能體察進步的本性;譯作相關段落逆反原義,充分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乃進步的中心。而嚴復對《論進步》首段的不同翻譯,提示出中國另一條接受斯賓塞進步哲學的線索。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英美關於斯賓塞的新認知傳入日本,又在日本被重新詮釋。1902年旅日後,章太炎對宗教的態度發生了積極轉變。通過東學的新知識渠道及「濾鏡」功能,他對斯賓塞的認知有偏誤地維持在其崇重科學、漠然於宗教的維度上。英、日、中數種文字的斯賓塞文本及其評價的曲折傳譯,產生了負負相加的跨文化誤讀,反映了早期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生產的某種情狀。

 

關鍵詞   斯賓塞 章太炎 知識生產 不可知論 東學

 

作者簡介   彭春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二次耗羨歸公:同治年間江蘇的錢漕改章

 

周健

 

內容提要   鹹同年間長江流域及東南各省的「減賦運動」,是繼耗羨歸公之後,又一次疆吏主導的財政改革,其實質是對雍正年間的田賦定章進行合理化改革,重構清朝的田賦收支結構。其中,同治四年前後江蘇的錢漕改章,通過漕糧改折徵收、重訂錢漕收支章程,確立起一套歷年根據米價、銀價酌定田賦徵價的彈性徵價制度。這些新制,是對漕務運作中市場化趨勢的確認與推進。然自甲午以迄清末,清政府在財政危局之下,不斷侵蝕江蘇的田賦盈餘,用以外債、賠款及新政開支,錢漕新章不再能為州縣提供必需的公務經費,遂失去設制之本義。

 

關鍵詞   江蘇 漕糧 地丁銀 第二次耗羨歸公 晚清財政 田賦

 

作者簡介   周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祭祀、控產與革命——清末民初慈谿師橋的財產秩序和宗族演變

 

蔣宏達

 

內容提要   清末民初,浙江慈谿師橋沈氏宗族的組織形態和財產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清代中葉以前,為了應對頻繁的水利糾紛,沈氏與毗鄰的異姓家族結成祭祀聯盟。甲午戰爭前後,隨著中日兩國機器棉紡織業的迅猛發展,杭州灣南岸濱海沙塗被大規模開發成棉田,原先的水利祭祀聯盟逐漸向沙塗控產組織轉化。清末新政以後,地方權勢沉浮不定,沙塗控產組織日益遭受內部衝突和外部「民變」風潮的衝擊。北伐戰爭時期,內外矛盾匯聚成農民運動,嚴重衝擊了鄉村傳統支配勢力,從而使地方社會秩序陷入渙散、解體的危機。為紓解這一困境,傳統的水利祭祀聯盟和宗族控產結構被重新恢復,師橋地方產生「大革命」復活「舊制度」的悖論現象,地方社會在革命之後呈現新舊雜糅的面貌。

 

關鍵詞   宗族 公產 鄉村社會 北伐戰爭 農民運動 浙江慈谿

 

作者簡介   蔣宏達,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中國駐日使領館

 

張展

 

內容提要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兩國均在外交關係方面採取克制立場,不僅放棄宣戰,還在各自撤回大使後保留使領館。中國駐日使領館奉命留駐,而日本當局雖避免公開驅逐中國使領館,但試圖迫使其主動撤退,遂以「官憲闖館」、借僑逼迫、削減供給等辦法逼迫之。在這一過程中,中日雙方的外交博弈,日本當局對中國使領館的監視與壓迫,駐日使領館的勉力維持,館員的內部情況與對「易幟」行為的鬥爭,被迫附逆的在日華僑的艱難處境等,均影響著中國駐日使領館的撤退進程。至19386月,中國駐日使領館被迫停止辦公,工作人員撤退回國。

 

關鍵詞   抗日戰爭 中國駐日使領館 華僑

 

作者簡介   張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元寶形」軌跡下的近代中外關係嬗變——讀《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黃仁國

 

內容提要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對近代中外關係的論述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統一。該書緊扣「元寶形」軌跡,以侵略與反侵略為主線,汲取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外關係的互動作出了獨具特色的剖析,展示了中國傳統外交模式的衰落與新中國「另起爐灶」外交政策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對於理解新時代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中外關係 近代中國 張海鵬

 

作者簡介 黃仁國,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山東省中國外交遺產研究基地研究員

  

近代以來「規律」的語義變遷——以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為重點的考察

 

王士皓

 

內容提要   「規律」是現代漢語的常用詞,但是其「客觀性」「必然性」含義的最終確立卻只有幾十年時間。在古代漢語中,「規律」是指人為制定的「規章律令」。晚清以降,隨著科學觀念的傳入,「規律」一詞才有了「客觀性」「必然性」的轉義,但這一義項並未得到普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規律」逐漸成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表示「客觀性」「必然性」含義的正式術語。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規律」不僅完成了自身的徹底轉義,並在與其他相關詞語的比較中取得優勢地位,成為表述「客觀性」「必然性」最常用的術語。

 

關鍵詞   規律 語義變遷 客觀性 必然性

 

作者簡介   王士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讀史札記·

 

張佩綸致李鴻章密札隱語箋釋

 

張曉川

 

內容提要   光緒十年(1884)四月初九日,甲申易樞之後不久,張佩綸給李鴻章寫了一封密函,函中多以隱語的方式討論時局。此前,有陳寅恪、樊百川、姜鳴等學者對密函隱語進行了分析研究,但都有所疏失,尤其是關於「說法」「費布施錢」等重要處,均未能作出準確解讀。詳細釋讀密函隱語並結合相關史料,可進一步探究甲申年春張佩綸、李鴻章對於政治巨變的認識、判斷及因應之策,及中法越南爭端相關問題。

 

關鍵詞   張佩綸 李鴻章 甲申易樞 中法戰爭 李福協定

 

作者簡介   張曉川,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研究員

 

清末民初法政別科考

 

楊凌燕

 

內容提要   為培養司法審判人才,清末法政學堂開辦了正科、別科等多種類別的法學教育。法政別科招收各部院候補、候選人員及舉貢生監,學期三年,兼習政治、法律。此科既為清末培養了佐理新政人才,也為各級審判廳輸送了新式司法審判人才。法政別科作為西法中漸過渡時期法政人才培養的變通之法,存續時間並不長,但在中國近代法學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   清末新政 法學教育 法政學堂 法政別科

 

作者簡介   楊凌燕,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學術評論·

 

事件、刑案與中國近代轉型——讀尚小明《宋案重審》

 

李啟成

 

內容提要   聚訟百年的「宋教仁案」,可從三個層面進行考察,即作為歷史事件的「宋案」、作為刑事案件的「宋案」以及近代轉型視野中的「宋案」。尚小明《宋案重審》一書,在歷史事件層面創穫最大,作為刑事案件則仍有深入分析的空間,同時對轉型視野中的考察有一定啟發。儘管「宋案」經著者「再審」,仍有一些細節值得進一步推敲,但不論是在資料的搜集和綜合運用上,還是在案情的梳理上,都有實質性的創新。著者提玄鉤沉,意在探討宋案這幕政治悲劇之因果,據此可凸顯近代政法轉型之複雜和艱巨。

 

關鍵詞   宋教仁 刺宋案 尚小明 政法轉型

 

作者簡介   李啟成,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史學研究中「現代性」認知先入為主的檢討——以晚清釐金屬性為中心

 

劉增合

 

內容提要   釐金是太平天國戰爭催生的新財源。民國迄今,相當數量的成果認定晚清釐金為「商稅」「國家正稅」「營業稅」等,這些「現代性」認知是清末民初西方財稅知識輸入和史學研究社會科學化的產物。事實上,在釐金創辦後數十年間,帝王、臣僚乃至在華西人均不視其為「商稅」,督撫和統兵大臣且反對「促釐為稅」,鋪稅興辦的周折和乏效也映襯出釐金並非傳統商稅屬性。儘管釐金趨向商稅走了不短的路程,但並未完全演變成清代傳統意義上的商稅。史學研究中「現代性」認知、盲目追隨模仿西學的傾向值得認真檢討。

 

關鍵詞   釐金 商稅 「現代性」 歷史認知 羅玉東 鋪稅

 

作者簡介   劉增合,暨南大學歷史系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

 

「國家政權建設」與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省思

 

李髮根

 

內容提要   「國家政權建設」源於西方學者用以闡釋西歐民族國家的生成路徑,杜贊奇將之作為探討近代華北鄉村社會權力演變的主線。他的研究在中國近代鄉村史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檢視這一體系的西方語境發現,國家政權建設是為了打破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亂局,強化對社會資源的支配以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但在行政權力統治社會的傳統中國,國家對社會資源具有絕對支配力,中央式微不是西歐式封建制度所致,而是專制權力造成的治亂循環。在西歐,國家政權建設伴隨著相對獨立的城市、商業之發展及抗爭性力量的衍生;反觀中國,城市和商業只是政權的附庸。在西方,國家政權建設的根本利益訴求是構建公民社會,工業革命引發生產方式的劃時代變革,推進了現代國家的確立;而近代中國總體徘徊於農業時代,缺乏建立公民社會的基石。

 

關鍵詞   中國近代鄉村史「國家政權建設」生產方式 專制權力 杜贊奇

 

作者簡介   李髮根,安徽大學歷史系講師、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3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張德明 (155)   英文目錄與提要
  • 《法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關鍵詞:黨政聯合發文;黨內法規;黨領導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理體系2.論「數字人權」不構成第四代人權作者:劉志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內容提要:從人權的代際劃分原理來看,「數字人權」的概念即使成立,也只屬於三代人權範疇的內容,可以在既有人權體系的框架內得到合理解釋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者的話施堅雅先生研究中國農村市場結構、功能及其變遷的重要著作《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最初作為一篇長文的三個部分分別發表於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的《亞洲研究雜誌》第24卷第1期至第3期,其單行本於1993年由亞洲研究學會出版
  • 《中國法學》2021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從中國法律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論創造,是借鑑世界文明發展和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成果、並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實現擴展與升級的理論貢獻。關鍵詞  法治國家  法律保留  依法律行政  自由權  侵害保留  權力保留 個人信息國家保護義務及展開王錫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教授內容提要
  • 《中國法學》2018年第6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內容提要 我國的憲法審查機制在整體上表現出不活躍的特徵,法規備案審查主要是「合法性審查」而尚無「合憲性審查」的實例、具備憲法效力的憲法條文個案解釋闕如、通過「合憲性宣告」實現對法律的合憲性解釋現象突出。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2021-01-05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農業》2020年第12期目錄【轉】
    ——改革趨向、體系架構與政策啟示餘福海;彼得·韋恩斯;30-38+128 歐盟青年農民支持政策及其啟示夏宇;趙立軍;王士海;39-47+59 分析預測農戶技術採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基於2000—2019年典型實證研究的元分析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反洋教鬥爭的性質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 李時嶽我在《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及其標誌之我見》(載《歷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一文中,曾列專節談到義和團運動。牟安世同志以《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和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為題,就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作用以及它們在中國近代的歷史地位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載《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各抒己見,本來是不必求同的。但牟安世同志指名和我「商榷」,不答似乎失禮。藉此機緣,我想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思考,也許會有助於討論和研究的深入。
  • 《文學遺產》2015年第 2 期目錄及提要
    關鍵詞 詩 筆 賦 駢文 唐代「花樹韋家宗會法」考論 羅時進(2015·2·45) 內容提要「花樹韋家宗會」是唐代韋氏家族的家禮,至宋末基本失傳,而因程頤和朱熹曾記載和推介在理學和家族文化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 《文獻》2021年第1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文獻》2021年第1期封面關鍵詞:甲骨文  佔辭  文例  重刻作者簡介:方稚松,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殘片補考   李愛輝內容摘要:本文對國圖藏十一片甲骨進行綴合和考釋。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內容提要: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成熟的學科體系,研究隊伍強大,學術成果層出不窮,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李時嶽在1980年第1期《歷史研究》發表《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一文,提出了中國近代史演變過程中農民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四個階段」論(稍後被稱為「四個階梯」論)。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2020-07-0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封面文獻學基礎專刊目錄學研究提要文本系統的提出有利於推進《四庫》提要研究的立體化與精細化,進一步深化《四庫》提要研究。關鍵詞:《四庫全書》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統 底本作者簡介:許超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學術史。
  • 大咖說第3期:法學實證研究論文提要彙編
    【關鍵詞】大數據;判決書;文本挖掘;統計回歸;量刑預測模型【來源】《法學》2020年第7期【關鍵詞】在線訴訟;電子訴訟;繁簡分流;實證研究【來源】《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 三、妨害作證罪疑難問題的法教義學解析——以369
  • 《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8期內容提要
    論習近平世界歷史觀石雲霞【內容提要】習近平世界歷史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史觀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世界歷史觀創立的時代背景。世界歷史大勢論、世界歷史動力論、世界歷史道路論、世界歷史主體論是習近平世界歷史觀的主要內容,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科學理論體系。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目錄和卷首語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目錄和卷首語 2020-06-04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目錄及內容摘要
    《歷史研究》為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刊,創刊於1954年,是黨中央決定創辦的全國性史學刊物。毛澤東同志親自確定「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屆編委會召集人。創刊65年來,《歷史研究》多次獲得「國家期刊獎」、「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百強報刊」等榮譽和稱號,為推動中國史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史學界的一面旗幟。
  • 《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獨立自主是中國近一百多年歷史經驗的總結 丁名楠 張振鵾 夏良才胡耀幫同志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扼要地簡述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鄧小平同志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鬥爭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末「振興工商」研究 鄭起東1901年1月,清廷在西安發布上諭,宣布決心「刷新政事」。從1903年4月起,清政府以新設商部為契機,以「振興工商」為目標,在此後數年中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法規,構成它的所謂「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試對清政府的「振興工商」作一初步探索。
  •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十年後,他協助曾國藩、李鴻章辦理洋務,接觸到較先進的軍工生產和科技,對外部世界有了進一步了解。中日《馬關條約》形成問題研究 崔 丕中日《馬關條約》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形成過程集中和突出地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外交所追求的目的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