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文]
回憶張太雷 王一知
廣州起義和張太雷英勇就義,已經五十五周年了。歲月雖長,也不能衝淡我對他的記憶和悼念,他一直活在我的心裡。
太雷是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人,生於一八九八年。幼年喪父,家貧,靠寡母為人做針線及親戚幫助,撫養長大,小學、中學時代也是在貧窮中掙扎度過的。因為他學習成績優異,親友也樂於幫助。
太雷生前曾經對我談過很多常州的情景,他的家庭和少年時代的生活。一九七九年春,我到常州參觀訪問太雷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觀看了太雷祖居西下塘的老式房子。
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 蔣大椿
在充分具備大工業發展、無產階級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等一系列客觀條件的歷史前提下,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運用他當時所掌握的各種科學知識,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大約在一八四五年春天,首先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一八四六年寫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從文字上對唯物史觀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一八四七年的《哲學的貧困》,則用同蒲魯東公開論戰的形式,對這個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作了科學的表述。
獨立自主是中國近一百多年歷史經驗的總結 丁名楠 張振鵾 夏良才
胡耀幫同志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扼要地簡述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鄧小平同志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鬥爭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為了加深對獨立自主問題的理解,我們想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經驗,對此做一點回顧和探索。
失去獨立自主: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封建國家。經過這次戰爭以及隨之籤訂的不平等的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被迫一步步地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舊中國農村中的幾種經濟關係——抗日戰爭前中國農村經濟概述之一 何 均
下面這篇文章,是關於舊中國農村經濟的一本小冊子中的一部分。時間包括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也就是抗日戰爭前蔣介石統治的整個時期。
非常明顯,新中國同舊中國相比,新中國農村同舊中國農村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是,與此同時,在新社會身上,我們也看到不少舊時代的痕跡。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
關於五四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幾個問題 韓凌軒
如何認識和劃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是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存在過高估計這一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水平的現象。有的同志把他們統統看作馬克思主義者;有的同志雖然沒有把他們全部看作馬克思主義者,但卻把劃分他們的標準定得過高,這樣無形中也等於把他們全部當作馬克思主義者看待了。
陳獨秀轉向託派和被開除出黨問題剖析──兼評《評陳獨秀給黨中央的三封信》 張 君 唐寶林
陳獨秀被開除出黨,是中共黨史及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對於這個事件,國內外至今還有一些人在進行評議,發表了不少意見。本文擬就陳獨秀當時與黨爭論的幾個主要問題,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探討這位一代風流人物轉向託派及其被開除出黨的來龍去脈,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供商榷。
一、歷史的見證
在我們面前,有一篇文章──《評陳獨秀給黨中央的一封信》(以下簡稱《評》)。該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難道共產國際和當時的中共中央在對待陳的處理上是全部正確的嗎?」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軍國主義 傅 曾
南京大屠殺,是本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在其侵華戰爭初期一手製造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血腥大慘案。它在當時就被稱為「現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記錄」、「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長期以來,由於對整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比較薄弱,有關南京大屠殺這一嚴重歷史事件研究的專門論著,在我國還不多見(倒是在日本出版過這方面的專著)。隨著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逐步開展和深入,很自然地,應對這一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作深入細緻的剖析。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的前前後後 蔡德金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正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時候,國民黨營壘內以汪精衛為首的一部分親日賣國分子,公然叛國投敵,由重慶逃往河內,轉赴日寇佔領的上海,並在南京成立了以他為「主席」的漢奸中央政權:南京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精衛當時身為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其地位之高,僅次於蔣介石。這樣一個身居高位的國民黨要員,為什麼會公開投敵呢?
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及其得失 宓汝成
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基本上通過兩大渠道取得:一是直接徵發,包括戰爭中繳獲和接收清地方政府的庫藏;二是田賦和稅捐。財政收入,是直接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的,其收入來源和取得方式,直接影響到政權的奪取和鞏固。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十四年中,天國領導人從不自覺地貫徹了符合農民利益的階級路線,逐步滑向執行了違反農民利益的階級路線。這對革命的成敗影響極大,成為導致這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
清同光時期客民的移墾 王天獎
上世紀五十──七十年代太平天國革命和各地各族人民起義期間,由於各支反動軍隊的燒殺劫掠和清朝各級官府的橫徵暴斂,致使南北各省人口(主要是農民)大幅度耗減,土地大片荒蕪,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農業受到十分慘重的破壞,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各省以及西北、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起義軍與清軍爭戰較久的省府州縣受害最重。國內戰爭過後,清王朝雖然在千萬農民的屍骨上重新穩定了反動統治,但他們所面對的卻是一個百孔千瘡的中國。
論福州船政局 沈傳經
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是十九世紀後期近代中國史上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八六六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請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務運動中一個規模較大的軍事造船工業,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福州船政局作一些具體考察,不僅有助於了解這個企業,也有助於認識洋務運動和這個時期的歷史。因此,本文擬就福州船政局的創立、性質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論述。
福州船局的創立
中國是一個造船歷史悠久的國家。但是,作為機器造船,還是近代的事情。一八六一年,曾國藩建議自行試造輪船。
略論山西票號、上海錢莊的性質和歷史地位 洪葭管
在舊中國,金融業是一種特殊行業。產生於封建社會、發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山西票號(以下簡稱票號)和上海錢莊(以下簡稱錢莊)更具有錯綜複雜的情況和特點,正確分析它們的性質和評價它們在中國金融史上的地位,有助於對十九世紀某些經濟金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一)錢莊、票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封建社會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金融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的各種金融機構中,最有代表性和引人注目的是上海錢莊和山西票號。
繆荃孫的史學成就 張承宗
繆荃孫(1844—1919)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字炎之,一字筱珊,晚號藝風,江蘇江陰人,出身於封建知識分子家庭,接受過書香門第的嚴格教育。一八六四年到成都後,他博覽群書,研究文史,與名人學者交往,學業大進,曾協助張之洞編撰《書目答問》。一八七六年中進士後,曾任翰林院編修、清史館總纂,並歷主南菁、濼源、鐘山等書院講席。一九○三年奉張之洞之命,他以江南高等學堂總教習身份,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在課程設置上開始中西並重,此後又創辦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
調查散記──舊中國民族資本史料集錦 姜 鐸
去年夏天,我和徐鼎新同志為了搜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史料,赴廣州、武漢、北京、天津等地,進行了調查訪問,接觸到不少有關舊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檔案資料,茲特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片斷,發表於下,提供研究舊中國經濟史的同仁們參考。
(一)廣州最早的私營機器廠──陳聯泰
陳聯泰號是廣州最早設立的機器工廠。這個廠是從手工工場逐步向近代機器廠轉化的。根據廣東機器業材料記述,早在1819—1839年間,該號即已設立在廣州市十三行豆欄上街,專制縫衣針併兼修理洋鎖等業務。
太平軍偕王譚體元部失敗真相 盛巽昌
公元1866年2月,聚集在廣東嘉應州(梅縣)孤城據守的南方十餘萬太平軍餘部,在偕王譚體元率領下,衝破清軍重重的包圍圈,突圍南下,謀走豐順、潮州,以圖再振旗鼓,與敵逐鹿於江淮;可是在出走途中,遭受追堵,全軍潰散。它的失敗,標誌著太平天國力量在長江以南的喪失殆盡。譚體元部的失敗真相,迄未能得到史學界的關注,或偶有涉及,亦僅歸咎於「黃沙嶂迷路」,為敵軍追及而潰敗。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牟安世《太平天國》以及《太平天國興亡史》(茅家琦等著)均持此說,其它有關著述,亦大抵承襲雷同。
筆者以為,揆請史實,「黃沙嶂迷路」說是站不住的。
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死因質疑 劉鳳珠
蘆溝橋事變發生後不久,天津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就死了。關于田代的死因流行兩種說法:一說是七月十日深夜,田代來到宛平前方視察,「受了重傷,過了兩天就死了」。另一說是七月十三日被二十九軍打死在宛平前線。根據有關資料,以上說法,難以成立,田代實際上是在天津病死的。
一、當時的《申報》、《晨報》、天津《大公報》及其他報紙,對田代的病況、去職,均有記載。七月十二日《晨報》報導,「田代自就任後,即患微恙。」
文章出處:《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