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期全文]

 

 

回憶張太雷 王一知
廣州起義和張太雷英勇就義,已經五十五周年了。歲月雖長,也不能衝淡我對他的記憶和悼念,他一直活在我的心裡。
太雷是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人,生於一八九八年。幼年喪父,家貧,靠寡母為人做針線及親戚幫助,撫養長大,小學、中學時代也是在貧窮中掙扎度過的。因為他學習成績優異,親友也樂於幫助。
太雷生前曾經對我談過很多常州的情景,他的家庭和少年時代的生活。一九七九年春,我到常州參觀訪問太雷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觀看了太雷祖居西下塘的老式房子。


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 蔣大椿
在充分具備大工業發展、無產階級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等一系列客觀條件的歷史前提下,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運用他當時所掌握的各種科學知識,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大約在一八四五年春天,首先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一八四六年寫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從文字上對唯物史觀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一八四七年的《哲學的貧困》,則用同蒲魯東公開論戰的形式,對這個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作了科學的表述。


獨立自主是中國近一百多年歷史經驗的總結 丁名楠 張振鵾 夏良才
胡耀幫同志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扼要地簡述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鄧小平同志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鬥爭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為了加深對獨立自主問題的理解,我們想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經驗,對此做一點回顧和探索。
失去獨立自主: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封建國家。經過這次戰爭以及隨之籤訂的不平等的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被迫一步步地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舊中國農村中的幾種經濟關係——抗日戰爭前中國農村經濟概述之一 何 均
下面這篇文章,是關於舊中國農村經濟的一本小冊子中的一部分。時間包括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也就是抗日戰爭前蔣介石統治的整個時期。
非常明顯,新中國同舊中國相比,新中國農村同舊中國農村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是,與此同時,在新社會身上,我們也看到不少舊時代的痕跡。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


關於五四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幾個問題 韓凌軒
如何認識和劃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是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存在過高估計這一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水平的現象。有的同志把他們統統看作馬克思主義者;有的同志雖然沒有把他們全部看作馬克思主義者,但卻把劃分他們的標準定得過高,這樣無形中也等於把他們全部當作馬克思主義者看待了。


陳獨秀轉向託派和被開除出黨問題剖析──兼評《評陳獨秀給黨中央的三封信》 張 君 唐寶林
陳獨秀被開除出黨,是中共黨史及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對於這個事件,國內外至今還有一些人在進行評議,發表了不少意見。本文擬就陳獨秀當時與黨爭論的幾個主要問題,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探討這位一代風流人物轉向託派及其被開除出黨的來龍去脈,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供商榷。
一、歷史的見證
在我們面前,有一篇文章──《評陳獨秀給黨中央的一封信》(以下簡稱《評》)。該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難道共產國際和當時的中共中央在對待陳的處理上是全部正確的嗎?」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軍國主義 傅 曾
南京大屠殺,是本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在其侵華戰爭初期一手製造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血腥大慘案。它在當時就被稱為「現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記錄」、「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長期以來,由於對整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比較薄弱,有關南京大屠殺這一嚴重歷史事件研究的專門論著,在我國還不多見(倒是在日本出版過這方面的專著)。隨著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逐步開展和深入,很自然地,應對這一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作深入細緻的剖析。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的前前後後 蔡德金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正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時候,國民黨營壘內以汪精衛為首的一部分親日賣國分子,公然叛國投敵,由重慶逃往河內,轉赴日寇佔領的上海,並在南京成立了以他為「主席」的漢奸中央政權:南京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精衛當時身為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其地位之高,僅次於蔣介石。這樣一個身居高位的國民黨要員,為什麼會公開投敵呢?


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及其得失 宓汝成
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基本上通過兩大渠道取得:一是直接徵發,包括戰爭中繳獲和接收清地方政府的庫藏;二是田賦和稅捐。財政收入,是直接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的,其收入來源和取得方式,直接影響到政權的奪取和鞏固。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十四年中,天國領導人從不自覺地貫徹了符合農民利益的階級路線,逐步滑向執行了違反農民利益的階級路線。這對革命的成敗影響極大,成為導致這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


清同光時期客民的移墾 王天獎
上世紀五十──七十年代太平天國革命和各地各族人民起義期間,由於各支反動軍隊的燒殺劫掠和清朝各級官府的橫徵暴斂,致使南北各省人口(主要是農民)大幅度耗減,土地大片荒蕪,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農業受到十分慘重的破壞,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各省以及西北、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起義軍與清軍爭戰較久的省府州縣受害最重。國內戰爭過後,清王朝雖然在千萬農民的屍骨上重新穩定了反動統治,但他們所面對的卻是一個百孔千瘡的中國。


論福州船政局 沈傳經
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是十九世紀後期近代中國史上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八六六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請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務運動中一個規模較大的軍事造船工業,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福州船政局作一些具體考察,不僅有助於了解這個企業,也有助於認識洋務運動和這個時期的歷史。因此,本文擬就福州船政局的創立、性質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論述。
福州船局的創立
中國是一個造船歷史悠久的國家。但是,作為機器造船,還是近代的事情。一八六一年,曾國藩建議自行試造輪船。


略論山西票號、上海錢莊的性質和歷史地位 洪葭管
在舊中國,金融業是一種特殊行業。產生於封建社會、發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山西票號(以下簡稱票號)和上海錢莊(以下簡稱錢莊)更具有錯綜複雜的情況和特點,正確分析它們的性質和評價它們在中國金融史上的地位,有助於對十九世紀某些經濟金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一)錢莊、票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封建社會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金融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的各種金融機構中,最有代表性和引人注目的是上海錢莊和山西票號。


繆荃孫的史學成就 張承宗
繆荃孫(1844—1919)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字炎之,一字筱珊,晚號藝風,江蘇江陰人,出身於封建知識分子家庭,接受過書香門第的嚴格教育。一八六四年到成都後,他博覽群書,研究文史,與名人學者交往,學業大進,曾協助張之洞編撰《書目答問》。一八七六年中進士後,曾任翰林院編修、清史館總纂,並歷主南菁、濼源、鐘山等書院講席。一九○三年奉張之洞之命,他以江南高等學堂總教習身份,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在課程設置上開始中西並重,此後又創辦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


調查散記──舊中國民族資本史料集錦 姜 鐸
去年夏天,我和徐鼎新同志為了搜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史料,赴廣州、武漢、北京、天津等地,進行了調查訪問,接觸到不少有關舊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檔案資料,茲特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片斷,發表於下,提供研究舊中國經濟史的同仁們參考。
(一)廣州最早的私營機器廠──陳聯泰
陳聯泰號是廣州最早設立的機器工廠。這個廠是從手工工場逐步向近代機器廠轉化的。根據廣東機器業材料記述,早在1819—1839年間,該號即已設立在廣州市十三行豆欄上街,專制縫衣針併兼修理洋鎖等業務。


太平軍偕王譚體元部失敗真相 盛巽昌
公元1866年2月,聚集在廣東嘉應州(梅縣)孤城據守的南方十餘萬太平軍餘部,在偕王譚體元率領下,衝破清軍重重的包圍圈,突圍南下,謀走豐順、潮州,以圖再振旗鼓,與敵逐鹿於江淮;可是在出走途中,遭受追堵,全軍潰散。它的失敗,標誌著太平天國力量在長江以南的喪失殆盡。譚體元部的失敗真相,迄未能得到史學界的關注,或偶有涉及,亦僅歸咎於「黃沙嶂迷路」,為敵軍追及而潰敗。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增訂本)、牟安世《太平天國》以及《太平天國興亡史》(茅家琦等著)均持此說,其它有關著述,亦大抵承襲雷同。
筆者以為,揆請史實,「黃沙嶂迷路」說是站不住的。


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死因質疑 劉鳳珠
蘆溝橋事變發生後不久,天津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就死了。關于田代的死因流行兩種說法:一說是七月十日深夜,田代來到宛平前方視察,「受了重傷,過了兩天就死了」。另一說是七月十三日被二十九軍打死在宛平前線。根據有關資料,以上說法,難以成立,田代實際上是在天津病死的。
一、當時的《申報》、《晨報》、天津《大公報》及其他報紙,對田代的病況、去職,均有記載。七月十二日《晨報》報導,「田代自就任後,即患微恙。」
文章出處:《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者的話施堅雅先生研究中國農村市場結構、功能及其變遷的重要著作《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最初作為一篇長文的三個部分分別發表於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的《亞洲研究雜誌》第24卷第1期至第3期,其單行本於1993年由亞洲研究學會出版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通過東南亞地區華僑的一個側面,從僑匯和投資與中國經濟關係的角度,利用社會調查的具體資料,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南亞華僑對中國(主要是閩粵兩省)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問題進行探討,略抒已見。美國對華政策辯論與1948年《援華法》 陶文釗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援華法》,規定在12個月之中向中國國民黨政府提供4.63億美元的援助。這是戰後中美關係中的重要事件,是馬歇爾使華失敗後美國政府內部關於對華政策歷時一年多的辯論的結果。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8年8月進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工作,長期生活、鬥爭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抗戰勝利後,他擔任北方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工學院副主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主編《科學通報》,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附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章程 (2016年6組織本中心內外相關學者,就中國近代社會史相關領域及重要專題進行學術研究,個人研究與集體合作相結合,組織課題,出版系列研究成果。2、舉辦學術研討會。
  •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那麼,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究竟有些什麼樣的基本原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鴉片問題 郭曦曉鴉片問題,是引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然而,在結束戰爭的條約及隨後籤定的商約中,除了在《中英南京條約》中規定清朝政府賠償鴉片費六百萬元外,中英雙方對今後鴉片貿易在中國的地位並沒有任何規定。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學術交流和研討 中國近代社會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中心 ,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20年,21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題記:2019年12月10-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1屆「青年學術論壇」將在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會議室如期舉辦。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因此,加強民國史研究,不僅是社會的需要、學界的熱點,更有助於凝聚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兩岸未來關係要有所突破,宜在歷史中尋找資源與共識,這就繞不開對民國史的研討與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早在1971年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近代史研究所就成立了民國史研究室,是大陸民國史研究的開端。
  • 一次流產的近代社會歷史調查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41年8月1日頒布《中共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明確提出「調查一鄉一區一縣一城一鎮一軍一師一工廠一商店一學校一問題的典型」,「收集縣誌、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62頁)。1956年在毛澤東直接推動下,由彭真主持展開規模浩大的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取得豐碩成果,影響深遠。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7年第3期 總第65期目錄抗戰時期駐華美軍部署及作戰概況  阮家新(1)  本文以珍珠港事件為分水嶺,以美國官方史料為依據,論述了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態度由中立、曖昧向積極援助的轉變;論述了美國在歐洲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的一般戰略,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戰區戰略地位的估計及其在不同形勢下的變化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反洋教鬥爭的性質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 李時嶽我在《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及其標誌之我見》(載《歷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一文中,曾列專節談到義和團運動。牟安世同志以《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和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為題,就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作用以及它們在中國近代的歷史地位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載《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各抒己見,本來是不必求同的。但牟安世同志指名和我「商榷」,不答似乎失禮。藉此機緣,我想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思考,也許會有助於討論和研究的深入。
  • 堅持百家爭鳴 繁榮歷史科學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7月16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講話中,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五點要求。這五點要求,實際上是提出了我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第三點強調,「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史學科體系;學術史 作者簡介:王建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文化史研究室聯合全國多所高校舉辦「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百餘位學者參加,顯示該學科已經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研究隊伍。
  •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關鍵詞   二八五團 中共幹部 婚戀 根據地 黨性 作者簡介   黃道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關鍵詞   斯賓塞 章太炎 知識生產 不可知論 東學 作者簡介   彭春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近代史所法律史研究群、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40人5月28-29日武漢抗日戰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6年年會總結並展望近年抗戰史研究狀況,完成學會換屆。
  • 《歷史研究》2015年第6期目錄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王並立時期,整個社會處於混亂狀態,戎人禍亂繼續並勢大難平,攜王統治無力,四方諸侯興起。二十一年,晉文侯殺攜王。三十年,晉文侯立平王為周王。虢公翰立攜王是周幽王之亂的繼續,晉文侯立平王是撥亂反正恢復舊秩序。關於二王並立,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是實時記錄,基本上反映了事件真相;《左傳》中周人的評價與清華簡《系年》的記載隱晦曲折,是周平王即位後真實的周史。
  • 岸本美緒教授訪談錄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採訪者:戴海斌(1978—),浙江紹興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戴海斌(以下簡稱「戴」):岸本老師您好!謝謝您接受這次訪談。主要想請您談一談個人治學方面的一些經歷和經驗,我想國內的讀者應該很有興趣,尤其是與您的領域相關的研究者。
  • 近代史研究所編制外行政管理崗位人員招聘啟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制外行政管理崗位人員招聘啟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內容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