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時報
10月下旬以來,信用風險事件頻發,資管行業壓力山大。也有一則喜訊傳來,國際機構IPE公布的《2020全球資產管理公司500強》榜單中,中國資管公司刷新了排名,最高名次從此前的98名躍升至53名,該項殊榮由平安資管斬獲。第二家挺進全球百強的資管公司為易方達基金,排名99位,中國境內共有7家機構上榜。從數量和名次不難看出,中國資管業正在追趕國際步伐。
有意思的是,這是平安資管首次參評,即推動中國資管公司排名大躍遷。這是一鳴驚人還是蟄伏已久?歐美是獨立系和銀行系資管分庭抗禮,為何中國反倒由保險系資管公司躋身前驅?在大資管背景下,各類資管機構同臺競技,保險資管持續增長動力何在?本文試圖探析一二。
為什麼是保險系?為中國資管刷新榜單
細究500強榜單,會發現中國資管業與國際同業一些有意思的差別。
從國際看,榜單前十名巨頭乃獨立系和銀行系對分天下。貝萊德、領航、富達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獨立資產管理公司,道富、JP摩根、紐銀梅隆則是銀行系資管公司。相形之下,國際保險系資管有些落寞,嚴格意義上的最佳排名是第11位,來自法通保險。
聚焦中國大陸上榜的4家資管公司,則是另一番景象。排在最前面的是保險系的平安資管。後3家雖然都是基金系資管,但合計管理規模未及平安資管。因此,說平安資管是中國資管行業在國際舞臺的實力擔當,並不誇張。
代表中國刷新全球資管榜單的,為什麼是保險系?以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的保險行業從1980年開始就恢復經營,1995年出臺《保險法》。與之相比,中國首家獨立系的基金公司國泰基金要到1998年才誕生,2003年監管出臺《基金法》。在中國,保險資金管理相比基金管理,有了十年以上的先發優勢。
當然,保險資管不僅有先發優勢,還有長期運作的特性。中國的基金行業具有明顯的脈衝性,其規模往往跟隨A股「走牛」而快速增長,也時常伴隨A股走弱而下行,近年雖然依靠貨幣基金、定製免稅債基等政策紅利而進一步壯大了規模,但往往呈現「大而不強」的局面。與之相比,保險資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壽險、養老金、專業機構資金等長線資本,追求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而非一時的高速度增長,整體布局策略相對穩健。
中國銀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副主任羅豔君就專門分析過這個問題,「這是保險資金區別於商業銀行、公募基金等最大的特點。我國壽險公司平均負債久期約13年,有的公司負債期限20年以上,成為服務實體經濟長期資金需求的重要來源,也是金融業可提供股權性資本的主要機構投資者。」
憑什麼是平安?「穩健式狼性」規模15年翻12番
行業特性給了保險資管公司先天優勢,但能否持續規模化運作則見仁見智,倚賴各家公司的管理與實力。
雖是首次亮相全球榜單,平安資管的實力可不是一蹴而就。資料顯示,它已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其戰略、文化、管理和創新,始終走在行業前沿。
成立於2005年5月27日,平安資管是中國保監會批准設立的首批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前身為平安集團投資管理中心。而2005年的平安集團,當時已經登陸港股,且作為唯一上榜的中資保險企業排名《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539位,並躋身《財富·中文版》「中國上市公司100強」前十強。
雖然背靠平安這座大山,更進一步助推平安資管行穩致遠並日益精進的,是平安集團與子公司之間一脈傳承的文化精神。研究平安資管的發展歷程,其戰略上大刀闊斧,管理上推陳出新,技術上銳意進取,結合平安的危機意識與保險資管的穩健屬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穩健式狼性」。
戰略上先發制人,又步步為營。早在2006年,平安資管就率先行業開展第三方資管業務,擺脫母體優勢依賴,投身市場化競爭。得益於早部署,如今,平安資管的第三方業務領軍行業,上半年環比增幅高達32.4%,推動其整體規模向前。相比之下,部分保險資管公司還專注於管理母公司資產,尚未開闢出新的增長極。平安資管也是國內保險資管公司中最早開拓國際業務的機構,目前受託海外資金規模最大,客戶覆蓋也最全,包括頂尖海外主權基金和國際養老金。幾年前,平安資管又率先開啟科技轉型,加固其護城河。成立15年,平安資管每隔5年迭代一次戰略,敢為人先又踩穩節拍。
管理上推陳出新,創多個第一。為完成保險投資長期、絕對收益的要求,平安資管還充分發揚了平安集團「一分投資、九分管理」的投資格言。例如,在業內最早組建專門的戰略戰術相結合的資產配置決策體系和團隊,最早組建買方內評體系,擁有全市場買方機構中最大的信評團隊。平安資管還是國內第一家通過ISAE 3402國際鑑證的資產管理機構。ISAE 3402鑑證準則是目前針對服務機構內控水平的國際公認的、標準最高、最權威的鑑證準則,平安資管的投資與服務能力可見一斑。
技術上銳意進取,賦能行業革新。平安集團擁有全球最多的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數,科技也是平安資管的一把「牛刀」。其自主研發「平安債券智能投資一體化平臺」(簡稱KYZ),通過大數據和AI提供投資預警信號,降本增效之外,幫助提高投資勝率。據了解,這一平臺已經在平安內部,包括平安壽險、平安銀行、平安證券等充分實踐,投資績效和風險管控效果顯著。KYZ還入選《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項目》,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唯一入圍項目。
在銳意創變同時平衡風險與效益的「穩健式狼性」驅動下,平安資管的業務規模15年翻了12倍,成績令人矚目。
保險資管持續增長動力何在?
近兩年,隨著央行資管新規出臺,原先固若金湯的市場格局被攪動,牌照紅利不復,行業標準拉平。銀行理財子公司雨後春筍般冒出,成為保險系資管公司的潛在PK對象。與此同時,保險資金也面臨來自債券市場的變局——曾經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幾乎不存在的違約風險,但最近高評級主體也出現「暴雷」,違約事件有抬頭趨勢。多重挑戰之下,以平安資管為代表的保險系資管公司能否保持持續規模增長?
答案是可以謹慎樂觀的。
從行業維度看,保險資管業歷經了十餘年的市場化競爭,無論是能力儲備,還是平臺建設,都有豐富且成熟度的經驗。在大類資產配置、長久期資金管理、穩健的投資風格以及審慎的風險管理體系等核心資管能力上優勢非常明顯。這些都是其他類型資管機構在短時間內難以超越的。
就平安資管看,在戰略、管理、文化等既有優勢外,還在加大第三方業務和科技布局,以加固護城河。
發展第三方業務,是國際保險資管同業實證有效的經驗。數據顯示,國際大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中,保險資產佔比僅為20-30%左右,更大比例的規模來自於受託其他非保險資金。而在中國保險資管業,第三方資金僅佔比26.05%。據此可見,第三方資金將成為保險系資管公司進一步跑馬圈地的藍海。
今年《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基本養老金、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被明示為保險資管產品投資者。平安資管當即抓住這一利好,加大對養老資金管理等第三方業務的發力。據平安資管副總經理張劍穎透露,平安資管已有一整套成熟的投資策略和產品,其中大多都是非常適合養老目標的投資需求的。保險資金的長期絕對收益投資能力與社保基金、地方養老等長期資金的需求高度契合,這是保險資管公司的顯著優勢。
科技則成為平安資管加固護城河的另一利器。今年,平安資管發布了KYZ Family平臺,包含KYZ Risk投資風險智能顧問服務、KYZ Primarket債券智慧發行服務、KYZ Modeling智慧建模服務等多個模塊。其中KYZ Risk提供組合風險管理(KYZ Portfolio)、信用風險管理(KYZ Credit)和委外投資風險管理(KYZ Fund)三大服務產品線,通過提供智慧終端服務、專家顧問服務及數據API服務等共享投資風險管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協助機構投資者構建風險管理體系,預見、識別、管控風險。這一功能,意味著科技在資管公司轉型中突破了傳統角色,實現了從基礎數據整理、降本提效到智慧賦能、決策輔助的升華。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資管在近期的信用債違約潮中實現了風險券全部規避,這背後除了投研風控能力的長期積累之外,KYZ Risk這樣人機合一的新投資模式,應當功不可沒。
當然,護城河絕不僅限於固定收益。畢竟,現在多元化投資,至少要做到股債並進。保險資管長期給人的印象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甚至被認為能力圈不在股票投資。平安資管也正在打破行業這一刻板印象。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統計,僅2019年,國內有十多隻混合型保險資管產品收益率超過30%,前五席中平安資管佔去四席。
第53名,是平安資管為中國資管行業創出的最好的全球排名。而以中國經濟體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第53名顯然與中國資管行業的體量不匹配。能不能將中國資管行業的最好排名繼續向前推進?期待資管公司們刷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