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這裡進哥迷會,更多有意思的人在裡面】
曾經,眾多車企打出的口號是:新能源電動車,年輕人的第一輛車。
沒想到幾年過去了,現在的口號儼然變成了:新能源電動車,年輕人的第二個爹。
據這一波購買了電動車的年輕人集體反饋,開個車實在太難了。
前段時間,新聞妹看到一位微博網友@託馬斯大官人表示,自從買了某品牌的新能源車,生活一下就豐富了。
電池動不動就壞,一壞就回解放前。
夢想中的風馳電掣不存在,電池一壞只能以時速30公裡勻速行駛。
這個速度就很靈性,再使使勁兒,跟電動輪椅飆車都能輸,實在太刺激了。
最後,這位網友表示: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慢生活?感覺開新能源車才是一場真正的心靈修行。
不過新能源橫空出世的時候,其實大傢伙都很看好。
首先新能源,聽著就環保又先進。其次國家大力補貼,買車挺省錢。
既然如此千好萬好,為啥車主還親切地稱呼它們為「電動爹」?
主要最大的問題是:續航差。
關於這點,我本人親身體驗過。
去年12月的某個深夜,我不小心叫到了一輛新能源車,於是噩夢開始了。
首先就是車沒電了。
新能源車跟手機一樣,冬天一凍就關機。明明司機接單時還有20%的電,開了三分鐘就掉到12%了。
要妹子說,這車在東北可能活不過三天。
沒電得充電呀,隨後我就和司機大哥戰戰兢兢地踏上了尋找充電樁的漫長旅程。
甚至還把車開到了山腳下。
那天我第一次懂了什麼叫做世事無常。
最慘的是,為了省電,司機不敢開暖風,零下十幾度的天,我坐在車後座凍得眼含熱淚,瑟瑟發抖,到家腳都凍腫了。
短短十五分鐘的車程,愣是折騰了四十分鐘。
經此一役,我徹底懂了「電動爹」這個名字背後所賦予的意義。
試問哪位新能源車乘客沒在心裡默默祈禱過:爹,再堅持堅持。
這不是個例,網上一搜,處處是新能源車沒電熄火,車上乘客紛紛下來推車的場景。
那堅毅又努力的樣子,像極了伺候蘇大強的蘇家三兄妹。
當然,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現在新能源車標榜的續航公裡數也越來越高。
(EV後面的數字就是可續航公裡數)
只不過中看不中用。據汽車媒體人黃恆樂爆料,有些雞賊的車企會關掉空調、暖氣等一切耗電的功能,在遠郊找個幾乎沒車的地方慢速繞圈。
這麼開車,續航當然久。
這太玩賴了,就像一部手機啥也不幹待機三十天,然後手機商就敢宣傳:我們的手機充一次電能玩30天!
還有些車企更誇張,為了證明自己的新能源車能開到任何一個地方,給那些遠途自駕遊的電動車配備了充電車。
這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大型充電寶,只不過諷刺的是這個「充電寶」是用柴油車千裡迢迢送過來的。
一個電動車配一個柴油車和充電車,好奢侈。既然如此,為啥不直接用柴油車拉電動車?
上次看到這麼沙雕的操作,還是南陽的水氫動力車(南陽花了40億,把全國人民逗笑了)。
其次,新能源車的保值情況太差了。
除了特斯拉的保值情況還不錯外,其他品牌可以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基本開個三四年就是廢鐵了。
汽車博主@電動姬採訪過北京126位電動計程車司機,有的司機說「千萬別買便宜的,不然開個三五年賣都賣不出去」。
也有的司機說「買電動車可以,但別買太貴的,貶值率太高,便宜的扔了不心疼,50萬的電動車扔了多可惜。」
迷惑,到底該聽誰的,我感覺倆人都很有道理的樣子。
最後,新能源電動車是真的事故頻發。
有高速公路上沒電了,結果被大貨車追尾的。
有幹踩剎車不好使,剎車失靈的。
這車開得跟賽車遊戲似的,妹子認為能躲過八輛車已經是司機駕駛技術過硬了。
還有的質量太差,動不動就接觸不良充不上電。
網友@水色湖藍Miner-Young表示自己後備箱常備:長線纜,電錘,剝線鉗,轉換插頭。
電動車主技能都很全,畢竟時不時就得來一場說幹就幹的現場維修。
為啥不找專業人員修?因為電動爹買得起,修不起。
如果不幸電池壞了,那麼恭喜你,還不如換一個「新爹」更划算。
不僅國家補貼不包括電池,而且車險也不包括。
所以就有了買車八萬,換電池16萬的荒唐事。
既然如此,花八萬買車,拆了賣電池,這不是還能淨掙八萬!
我可太機靈了。
當然,新能源車也不像我說的這樣一無是處,優點還是很多的。
首先就是充電要比加油便宜許多,有網友表示開了一萬多公裡只花了1000多塊,確實經濟實惠。
而且環保是大趨勢,新能源排放的確比傳統能源清潔一些。
其次,電動車作為新興產業,創新之處挺多的。
我也說不上這些功能好不好,反正就是感覺挺開眼。
自動駕駛這些老生常談的我就不說了,說說比較少見的吧。
汽車博主@王銅根試駕過某品牌的新款電動車,然後驚奇的發現,夜間車上的後視鏡會在地上投影出車的LOGO…
(via 王銅根)
真的非常拉風,非常非主流。
而且車的門把手是自動的,只要你靠近,它就會自己翹起來讓你抓,語音系統還會大喇叭播放「裡程不足了哦」。
全停車場都知道你車沒電了。
為了體現高科技,車鑰匙也做了感應功能,也就是說,想開車,必須把車鑰匙穩穩地放在這個儲物槽的感應區域裡才行。
我迷惑了,現在不都流行無鑰匙啟動嗎?
怕車主視野不夠好,做了全景車擋玻璃。
結果一到夏天曬得車主們腦門冒煙兒。
(via 馮晞帆-稀飯)
這些設計都有種細緻如親娘的感覺。嚴父慈母,總之可以讓車主完整地體驗一次如何做晚輩。
為了解決電動車太安靜而不像車的問題,有的車企還專門請大神做了個 「屬於電動車的聲音」……
車主一踩電門,電動車就會發出這種聲音。
科技感這就來了。
不過妹子認為,換成哐當哐當的搖手動擋和突突突的拖拉機聲可能更接地氣。
雖然新能源電動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經過發展升級,新能源早晚有一天會步入正軌。
目前新能源車市場的這些亂象,就像南陽花了40億投資水氫車一樣,國家大力補貼,重金之下總有企業渾水摸魚只為了騙補貼。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吃到政策紅利才是最重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都可以先往後稍稍。
之前消費者買新能源車主要是因為價格合適還容易上車牌,但現在北京新能源車有39萬人在排隊,想搖上號保守估計也要八年以後。
而且補貼越來越少,2020年開始國家會完全取消購車補貼。
到時電動車相對於汽油車的價格和搖號優勢都會喪失,消費者購車會更加理性。
大浪淘沙,總會留下真正靠譜的企業,而那些不靠譜的,消費者傻啊?還高價買你的氣受?
參考資料:
《知乎問答:電動汽車廣告上不會說出來的黑幕有多少?》,知乎博主@黃恆樂
《北京近39萬人輪候新能源車指標》,北京日報
《年輕人的第一輛鬼畜電動車》,王鐵根(@王銅根)
《我們暗訪了126位電動計程車司機,猜猜他們罵了多少個髒字?》,知乎博主@電動姬
《現代版馬拉火車,燃油板車運送充電車服務》,量子位
《比國慶高速上堵車更鬧心的事發生了:電動車突然沒電,被大貨車追尾》,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