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醫學》詳解全球首例「丁丁」移植手術全過程:患者重獲...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2018 年 3 月,一場經過五年多前期籌備、由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11 名外科醫生共同執刀、35 名醫療專業人士共同參與的全球首例最完整「丁丁」移植手術,耗時 14 小時,成功完成!

近 20 個月後,本周四,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移植外科醫生 Richard Redett 領導的醫生團隊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詳細報告了這例「丁丁」移植手術的全過程,其中包括諸多相關的神經、肌肉和血管接合過程細節。

報告指出,患者在接受陰莖移植手術至今一年多後,已經重獲近乎正常人的勃起和達到性高潮的能力

在患者報告的測量結果中,性快感得分也有顯著提高。患者對移植陰莖的莖部和頂端都有正常的感覺,可以定位觸覺。與單點靜態觸摸相比,用特定壓力感覺裝置進行的神經感覺測試顯示,龜頭已經恢復到接近正常的靈敏度,並恢復到更低(更好)的閾值。陰莖幹的感覺已經恢復到比龜頭更高的閾值。且患者站立排尿時,不困難、不頻繁,不急促,尿排出的水流強勁

而且報告指出,如今患者已經回到學校,並且能夠在藉助假肢的情況下獨立行走和生活。患者表示自己的自我形象有所改善,再次「感覺完整」,並表示他對移植手術及其對未來的影響非常滿意。

圖 |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移植外科醫生 Richard Redett 領導的醫生團隊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詳細報告了這例「丁丁」移植手術的全過程(來源:NEJM)

就在不久前,這位化名為 Ray 的患者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採訪時表示,對於去年的那場手術,「我不後悔,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

這是史上第四例陰莖移植手術成功的案例,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生殖器移植手術。2018 年 3 月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進行的這項手術,突破了醫學界對於手部或面部等軟組織移植的極限

這是一個真正的巨大飛躍。」麻省總醫院(MGH)移植外科醫生 Curtis Cetrulo 博士說。Curtis Cetrulo 領導的團隊於 2016 年在美國進行了首例陰莖移植手術。

NEJM 詳細報告

Ray 曾是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2010 年穿越阿富汗時遭到了塔利班武裝的襲擊。當他急忙跑去搶救一名受傷隊友的時候,踩到了路邊的炸彈,炸彈摧毀了 Ray 的陰莖和陰囊,並導致他下腹壁的大量組織損失,也導致了他雙腿膝蓋以上的截肢。

男性生殖器組織的喪失,會對性和生殖功能以及受傷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傳統的重建措施往往不足以恢復陰莖的全部功能。在 Ray 之前,全世界只有 3 例陰莖移植成功

2014 年,南非泌尿科醫生 Andre Van der Merwe 完成了史上首例成功的陰莖移植手術,將一根捐贈的陰莖縫在了一名 21 歲的男子身上;2016 年,麻省總醫院的醫生為 64 歲的 Thomas Manning 進行了器官移植,Manning 因癌症失去了陰莖;一年後,Van der Merwe 和他的團隊在開普敦又對一名 41 歲的患者進行了同樣的手術。

2018 年 3 月,在距離 Ray 第一次見到 Richard Redett 醫生 5 年後,終於等到了一位合適的捐贈者。在這 5 年間,Richard Redett 團隊為了準備這場史無前例的陰莖、陰囊和下腹壁移植手術,在人類屍體和老鼠身上進行了神經、動脈和組織融合的精細工作,他們還研究了這個複雜的解剖結構的哪些部分最容易被免疫系統(結果是尿道)排斥,以及如何快速檢測和預防排斥。

圖 | 進行陰莖移植手術的外科團隊成員(來源: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官網)

同時,為了實現成功修復這名老兵的外生殖器,Richard Redett 團隊不僅仔細研究了前 3 例陰莖移植手術,而且還從大約 100 例手部移植和 140 例面部移植手術中獲得了大量經驗。這其中的每一項手術,都對連接比人類睫毛直徑還細的血管、神經再生所需時間以及防止軟組織排斥產生了重要的見解。

「我們從 Cetrulo 的工作和南非一個團隊的兩次陰莖移植手術中學到了很多。」Redett 說。

根據最新發表在 NEJM 上的詳細報告,患者最初的損傷包括雙腿膝蓋以上截肢、下腹壁組織大量丟失、雙側外傷性睪丸切除和陰囊丟失。在初步治療後,患者有一個 1.5 釐米長的陰莖組織殘餘,在斷幹的末端有一個尿道。陰囊組織缺失,睪丸也缺失。

圖 A 顯示了移植前的移植接受方損傷程度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可見陰莖殘端,伴下腹壁、整個陰莖幹、陰囊和睪丸丟失(來源:NEJM)

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雙側腹壁下動脈、髂動脈、股動脈正常,但陰莖背側動脈和海綿體動脈不足以支持移植。因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外科技術,使用腹壁深下動脈來重建陰莖背側動脈和移植物的血管,使用陰部外動脈來補充近端軸、腹股溝、腹部和陰囊組織的血液供應

圖 B 顯示的是從供體身上取出的移植物,移植物包括左右陰部外動脈、股動脈的一段和兩側的隱靜脈,背側動脈位於陰莖移植物的近端深部(來源:NEJM)

移植手術從尿道成形術和下體吻合術開始,供體背側動脈和靜脈與受體腹壁下深動脈和靜脈接合,受體背側神經與移植物背側神經接合。左側供者陰部外動脈經股動脈段取血管端側,接合至受體股動脈,顯示移植物全灌注。患者接受阿侖單抗(alemtuzumab,免疫調節藥)和糖皮質激素誘導治療、他克莫司(tacrolimus,免疫抑制劑)維持單藥治療和供者骨髓灌注。

圖 C 顯示了移植前的情況,以及術後第 8 天、第 15 天和第 340 天的臨床圖像,移植物已經合併,沒有排斥反應的證據。活檢部位(箭頭)可見於腹部和腹股溝的皮膚(來源:NEJM,經加碼處理)

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醫療小組介紹,現在這位年輕人可以站在他的假肢上小便,享受醫生所描述的「強勁的水流」,沒有任何急迫感或緊張感。而且勃起近乎正常,有能力達到性高潮,移植的陰莖莖部和頂端也有正常的感覺

接下來的事情

研究人員指出,在患者的餘生中,幾乎肯定會服用抗免疫排斥藥物,這也使他更容易受到感染、腎臟問題和某些癌症的侵害。而且這位患者康復後也不能生兒育女,因為出於倫理考慮,在移植手術時沒有移植睪丸。如果連供體睪丸一起移植的話,產生的精子仍攜帶的是已故捐贈者的 DNA。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受傷的戰士來說,移植的陰莖、陰囊和下腹壁為恢復性健康和幸福帶來了真正的機會。Richard Redett 表示,儘管如此,對於一個因損傷太大而無法進行常規重建手術的年輕人來說,擁有一個感覺和功能與他的身體相似的外部附件「是一件大事」。

總體來看,整個移植器官重量約為 2 公斤,長度約為 25 釐米。移植過程也並不簡單,比如團隊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縫合數百條微小血管,它們的寬度通常僅有 1-2 毫米,因此這一過程動用了 11 名外科醫生,縫合時間達到了 14 個小時,好在最終獲得了成功。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手術完成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報告顯示該病人的恢復狀況良好,器官本身功能良好,重新連接的神經在功能上也達到了預期水平。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患者自己甚至很難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手術成功很大程度上幫助他的生活終於走上正軌,如今患者對他自己的未來有更加樂觀的期待。

圖 | 在 Ray 之前,全世界只有 3 例陰莖移植成功(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目前,多數受傷的退伍軍人都還難以接受高昂的手術費。據華盛頓郵報去年的報導,由於移植手術不在保險範圍內,一臺手術的花費高達 30 萬-40 萬美元

除了費用,尋找合適的器官捐獻者也是難上加難。生殖器這一器官本身帶來的尷尬,讓醫療人員難以開口向離世者親屬商量捐獻器官的事情。

在 Ray 這個案例中,醫生需要找到一位年輕、健康、膚色相近且離醫院車程在 2 小時以內的捐獻者,這一系列條件讓醫生整整等了 5 年才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器官。並且當時在獲得供體的第一時間內,Redett 醫生等人是乘私人飛機飛往捐獻者處,共有 25 名醫護人員爭分奪秒完成器官及組織的摘取。

未來,同樣的技術最終也可能用在變性手術中。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生坦言這一前景還很遙遠,目前在他們的計劃中,首批接受相同手術的患者仍將是受傷軍人。

相關焦點

  • 四川省人民醫院同時進行三臺器官移植 3名患者重獲新生
    ,使3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醫院肺移植曾富春團隊、心臟移植黃克力團隊、肝臟移植張宇團隊與重症醫學、麻醉科、手術室、檢驗科、放射科等學科醫護技團隊協同努力,分別為3位患者實施了器官移植手術。」移植手術同一供體捐獻3大器官 多學科協作3名患者重獲新生同一供體捐獻,三個大器官的移植同時進行,多個科室要爭分奪秒縮短器官缺血時間、儘快完成,術後更要密切監測、精心治療和護理,對醫生團隊來說是拼盡全力的救治,對於三名接受移植的患者來說,手術之後便意味著新生。
  • 法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成功實施
    新華社巴黎4月12日電(記者陳晨)法國上塞納省一家醫院12日宣布,一名法國女性3月31日成功接受子宮移植手術。這是法國境內實施的首例人體子宮移植手術。這名法國女性34歲,先天無子宮。當地時間3月31日,她在上塞納省福煦醫院接受了人體子宮移植手術。用於移植的子宮來源於她的母親。這一手術由法國衛生監管部門批准和授權。手術首席負責人讓-馬克·阿尤比表示,目前患者及其母親的身體狀況良好。接下來,「術後10個月以後,待患者的身體允許,再考慮將冷凍的胚胎復甦後植入子宮中」。
  • 一年重啟958名器官衰竭者的人生,這家醫院的大器官移植為什麼這麼牛?
    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過63%,其中,小腸移植23例,連續兩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國第二;腎移植458例,連續10年進入全國前三;心臟移植26例,列全國前六,移植數量與生存率再上新臺階,比肩全球頂級醫學中心。
  • 首例「借」子宮生子手術成功 標誌著我國在生殖醫學的重大突破
    打開APP 首例「借」子宮生子手術成功 標誌著我國在生殖醫學的重大突破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1-27 09:54:03
  • 對話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主刀醫生,他透露了這些手術細節
    以下簡稱「浙大一院」)為一名6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完成了雙肺移植手術,這也是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移植手術。3月2日,該院肺移植科主任韓威力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雖然患者術後生命體徵平穩,但由於目前醫學界對新冠肺炎病毒研究尚不全面,因此患者是否能夠全面康復還需要時間觀察。▲肺移植手術主刀醫生韓威力。
  • 世界首例「丁丁」移植成功者要當爸爸了
    成功接受世界首例陰莖移植手術的受益者即將成為人父。據執行這場移植手術的Andre van der Merwe醫生稱,患者的女朋友已經擁有了4個月身孕,這就表明移植手術非常成功。他聲稱,當他聽說這位患者的女朋友懷孕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高興,而且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親子鑑定,因為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這對年輕人。
  • 男人也能子宮移植?揭秘子宮移植全過程
    一些醫學專家稱,將子宮移植進男人的體內,藉助注射激素使他懷孕,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婦產科專家指出,子宮移植技術也和許多克隆技術等醫學創舉一樣,可能會引發一連串道德質疑的問題。女人懷孕是一種自然分工,而男人懷孕將打破自然規律。所以,任何跟生命科學相關的新技術、新發明都應該首先考慮到人類物種的優化和倫理問題,不能太泛濫使用、不能隨意改變,更不應該主動地去破壞自然法則。
  • 一年挽救958名器官衰竭者 這家醫院的大器官移植真牛
    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過63%,其中,小腸移植23例,連續兩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國第二;腎移植458例,連續10年進入全國前三;心臟移植26例,列全國前六,移植數量與生存率再上新臺階,比肩全球頂級醫學中心。
  • 全球第一!接受肺移植的新冠肺炎患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
    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接受湖北首例肺移植手術92天後,65歲的崔志強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生出院。據悉,崔志強是目前全球已開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術後,首位達到出院標準的患者。
  • 新突破!世界首例手術機器人子宮移植寶寶誕生
    說到子宮移植,我們來梳理一個時間線:2014年,世界首例子宮移植成功,同年9月,世界首例移植子宮寶寶誕生。2017年,世界首例遺體子宮移植成功,同年12月,世界首例取自遺體的移植子宮寶寶誕生。同時,2017年還有一項重大突破,即在瑞典進行的機器人子宮移植手術。
  • 樹蘭(杭州)醫院完成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
    11月29日下午5點,樹蘭(杭州)醫院,在歷經近7小時的心腎聯合移植術後,郭女士(化名)被手術團隊推出手術室,她重獲新生。  郭女士的女兒姚婷(化名)幾度落淚,「從來沒想過我媽能接受移植,這次得救的不僅是我媽,還有我們整個家。」  這也是樹蘭(杭州)醫院完成的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
  • 樹蘭(杭州)醫院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患者今日出院,她的新年願望是...
    12月31日上午,55歲的郭女士(化名)出院回家了,她是樹蘭(杭州)醫院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患者。「新的一年,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抱抱小外孫!」出院時,郭女士說出了自己的新年願望。對她而言,這個質樸的願望曾經卻是奢望。「你們救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我們一個家!」郭女士的丈夫在一旁熱淚盈眶。
  • 子宮移植手術 男子做完變性手術也可移植子宮
    子宮移植手術 男子做完變性手術也可移植子宮時間:2015-11-27 20:37   來源:成都商報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成功 媽媽把子宮給女兒來源:成都商報 因為先天性沒有子宮,22歲的女兒婚後無法生育,這讓43歲的媽媽痛苦不已。
  • 華西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右半供肝切取移植術
    2015年10月1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前期準備,華西醫院在普外科主任李波教授主持下,肝臟外科及肝移植中心魏永剛副教授與肝膽胰微創中心李宏宇主治醫師成功完成我國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右半供肝切取的成人活體肝移植。
  • 快訊| 再生醫學重大進步 4例化學燒傷患者幹細胞移植成功
    根據外媒報導,4例化學燒傷患者在麻薩諸塞州成功的進行了自體角膜緣幹細胞移植[1],這在美國尚屬首例,是再生醫學領域的一大進步。這有望為更好的治療角膜盲鋪平道路。這種疾病長期以來仍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
  • 中國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換腸人已健康生活20年
    1999年5月20日,西京醫院專家團隊實施國內首例活體小腸移植手術,從楊鋒父親身上切取160釐米小腸,移植到短腸症候群患者楊鋒體內,延續其生命。20年後,16名換腸人代表從全國各地匯聚西安,為世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腸人楊鋒共慶「20歲」生日,像楊鋒一樣在西京醫院成功接受小腸移植的換腸人全國共有43名。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雙胞胎姐妹共同懸掛「腸」安樹。
  • 美國首例「無子宮女性」成功誕下嬰兒:子宮移植手術更為成熟,不孕女性有望完成生命傳遞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接受了子宮移植手術,就在上個月,這名女性成功的誕下一名健康的嬰兒,作為美國首例先天子宮因素絕對不孕症患者成功生產的案例,這標誌著子宮移植臨床經驗的成熟,也為無數無法生育的女性帶來新生命的希望。
  • 全球術前使用ECMO時間最長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恢復自主呼吸
    中國日報5月9日電(記者劉坤 聶文聞 吳立志 陳有為 彭錦弦) 日前,全球使用人工肺膜(ECMO)術前輔助時間最長——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轉陰、不可逆肺纖維化呼吸衰竭的患者劉強(化名),已脫離生命支持的ECMO
  • 中國人將接受全球首例換頭手術 由中國團隊操刀
    卡納韋羅表示,全球第一個接受「換頭手術」的患者將是一名中國人,而這首例手術將由中國醫療團隊操刀,預計在2017年底在中國境內進行。  醫療團隊六月亮相  卡納韋羅表示,全球第一個接受換頭手術的患者不是此前備受關注的俄羅斯男子瓦列裡?
  • 全球首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後,他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
    重 生!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接受湖北首例肺移植手術92天後,65歲的退休工人崔志強,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生出院。據悉,崔志強是目前全球已開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術後,首位達到出院標準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