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教你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

2020-12-20 騰訊網

近年來,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頻出,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難以獲得保護。為此,《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涉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自然人在隱私和個人信息上應該享有的權益。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隱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上述規定意味著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同意外,有權要求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實施侵擾私人生活安寧的行為,不得窺探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等。

自然人可以禁止他人通過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自己的生活安寧。自然人還可以禁止他人通過進入、拍攝、竊聽、窺視、處理等方式,實施對私密活動、私密空間、私密部位、私密信息的侵害。發生侵害自然人安寧或私密空間、活動、私密信息的事件時,自然人可以提供證據證明其違法行為,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比如有店家經常發促銷信息或售樓部經常打電話售賣房屋,也不提供退訂服務,又或者非法定情形下未經許可進入私密空間進行拍攝等行為發生時,自然人向法院提交對方實施侵害隱私權的證據,法院可以依法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隱私權的做法,同時還可以依據侵權責任要求侵權方進行賠償。

個人信息有三重權益

為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對人格利益保護的需要,《民法典》採取概括和列舉的方式,明確個人信息的概念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如果上述信息具有較強私密性的,通過隱私權進行保護。

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一方面,在遇到侵害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事件發生時,應當採取錄音、拍攝等方式進行取證,並及時報告有關管理機關,積極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另一方面,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的安全意識,通過維護好身份證件、不隨意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不隨意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不隨意丟棄有個人信息的內容等方式維護自身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供稿:孟慶梅 編輯:陳 晨

■ 審核:黃尚昆 ■ 監審:陳 晨

■ 終審:鄭洪家

想要你的「在看」

相關焦點

  • 民法典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律師信箱)
    關於您提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被侵害的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近年來,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頻出,個人的權益難以獲得保護。為此,《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涉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自然人在隱私和個人信息上應該享有的權益。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基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民法典的規定,我們應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策略、目標和限度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民法典是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階段性立法回應。鑑於個人信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民法典人格權編採用專章的方式對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一併予以保護,並對個人信息的類型、收集、更改或刪除做了初步規定。
  • 「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什麼是個人信息?《民法典》第1034第3款也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由此產生個人信息能否獨立成為權利的爭論。
  • 《民法典》解讀十一:保護個人信息
    在信息化時代,大家在購物、出行、住宿之時都可能用到個人信息,拍照、曬照也是家常便飯,個人信息的保護越來越受關注。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接到一些促銷、廣告和騷擾電話,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感到惱火,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出去的,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能夠得到保護。
  • 「網絡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 什麼是個人信息?由於個人信息是可識別到個人的信息,必然與隱私難分彼此,在單獨識別(直接識別)的情形尤其如此。對於這個問題,學說與實踐均無法迴避。《民法典》第1034第3款也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由此產生個人信息能否獨立成為權利的爭論。
  • 《民法典》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
    值此《民法典》頒布之際,大數據法律研究團隊推出「《民法典》中的網絡安全」系列文章,探討《民法典》如何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公民權利需求和法律關係規制需要。以下為該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民法典〉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近年來,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濫用和洩露等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個人信息的保護和利用成為法學研究和實踐的熱點話題。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延續了《民法總則》第111條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保護的一般規定,並於人格權編中專章探討民事主體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定義、保護原則以及基本權利義務框架。[1]這不僅表明立法者關注網絡隱私安全、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立場,同時在基本法律層面,為我國未來構建科學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奠定基礎。
  • 如何保護隱私?看《民法典》咋說
    下面大家跟著檢察官小姐姐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吧《民法典》第1032條第2款給出了定義: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2侵害隱私權的主要類型 《民法典》第1033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一) 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 太古解讀:《民法典》中的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參與了《民法典》編纂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程瀟評價道:「有了《民法典》以後,應當說個人信息保護的頂層立法設計就基本完成了。」新發布的《民法典》對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內容做了較多細節的規定。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其中的三點進行解讀。1.對隱私和侵權行為給出定義和歸納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和第一千零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
  • 【律師說民法典(三)】從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看民法典的「以人為...
    在資訊時代,隱私保護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並擴大隱私保護範圍,這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將產生哪些積極影響?貴州省律協民專委專家律師、貴州憲張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光偉為你解讀。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在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中,不僅對於隱私、個人信息以及個人信息的處理等基本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同時明確了禁止實施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類型,處理個人信息應遵循的原則與合法性要件、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還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係問題作出了規定。在理解和適用民法典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方面,有以下三個問題需要重視。
  • 民法典對隱私權與個人信息的保護
    本文結合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迫切需求,闡述民法典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部分的立法原旨、個人信息保護與隱私權區分的司法價值以及對人們生活工作可能帶來的影響。隨著群眾權利意識進一步加強,逐漸注意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將大量侵犯隱私和個人信息糾紛訴諸於司法。但民法典頒布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比較碎片和凌亂,零散分布在《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及規章等,主要由公法和公權力機關提供保護,私法上缺乏有效救濟。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再次審議,網絡時代如何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此外,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草案將「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單列成章,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保護。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六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規範」。
  • 顧雷:數字經濟時代《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權保護方面增加了哪些新規定?  顧雷:1987年《民法通則》及其他民事單行法並無個人信息的概念。2017年《民法總則》第110條雖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自然人的人格權範疇,對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有所涉及,例如總則部分第111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條款,第127條數據、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法律適用規定,但大多停留在原則性規定,未作進一步規定。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由此可見,個人信息的保護並非一個單純的禁止他人使用或排除他人侵害的問題,而是需要在自然人的權益保護與信息自由之間進行協調。顯然,這與隱私權主要是禁止他人侵害隱私,不存在對隱私進行使用的規範路徑有所不同。二、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的發展我國最早對個人信息收集、利用和保護加以規範的法律是刑法。
  • 懸在違法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
    懸在違法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 2021-01-08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注意|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這些規定
    我們經常說,要注意網絡安全,保護隱私權,防止個人信息洩漏。但是,你對它們真的了解嗎?身處網絡時代,增強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應成為我們的共識。今天,我們翻開民法典,一起來學習。說起隱私權,人們難免會想到「隱私」這一詞。隱私是很私人的事情,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第二款將其界定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保護自然人的隱私就是維護人格自由,保護人格尊嚴。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肖像權?長沙拉師這樣說……
    在《民法典》公布之際,本報將推出「人」民法典系列報導,梳理其中的民生關注焦點,結合生動案例,採訪法律專家,解讀法律硬知識。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在信息化時代,大家在購物、出行、住宿之時都可能用到個人信息,拍照、曬照也是家常便飯,個人信息、肖像權的保護越來越受關注。《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之築起更嚴密的法律之牆。
  •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身處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傳遞成本越來越小,個人信息更容易被獲取,增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成為我們的共識。面對被「曝曬」的隱私,誰來維護我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安全感?《民法典》專門編設專章,進一步加強了對該權利保護的重視,折射出國家法典對公民權利和生命的尊重,也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法治觀念。《民法典》第四編第六章首次對隱私權的概念和保護範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如第1032條「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什麼是個人信息?由於個人信息是可識別到個人的信息,必然與隱私難分彼此,在單獨識別(直接識別)的情形尤其如此。對於這個問題,學說與實踐均無法迴避。《民法典》第1034第3款也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由此產生個人信息能否獨立成為權利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