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解讀:《民法典》中的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2020-10-18 太古律師事務所

導讀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參與了《民法典》編纂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程瀟評價道:「有了《民法典》以後,應當說個人信息保護的頂層立法設計就基本完成了。」

新發布的《民法典》對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內容做了較多細節的規定。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其中的三點進行解讀。

1.對隱私和侵權行為給出定義和歸納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和第一千零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同時,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可能破壞他人隱私和隱私權的行為。

太古解讀: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給出了隱私的定義,指出隱私既包括「私人生活安寧」,也包含「不願意讓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法律的保護範圍。同時,「私人生活安寧」字眼的出現意味著《民法典》實行後騷擾電話、強制彈窗廣告等都有可能被認為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也進一步將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進行歸納和列舉。並且,此條在之前的《民法典(草案)》版本基礎上,在「權利人同意」之外增加了「法律另有規定」的例外條款,從而為其它法律基於公共利益等正當目的進行必要的權利限制提供了出口。

2.規範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和第一千零三十六條,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以及何種情形之下,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

太古解讀:

《民法典》中的這兩條對知情同意例外條款適用範圍做了必要的限縮,即便是獲得權利人同意或者是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依然需要在「合理」範圍內方可免責。這相當於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又增加了一道保護。

目前,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每個人都在不同的軟體和登記薄上留下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如果不對這些個人信息的處理方式加以限制,勢必將產生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

3.明確個人信息處理者保密義務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洩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太古解讀:

由於對信息處理不當,企業、政府部門和醫院等主體在使用個人信息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造成用戶個人信息洩露,這種洩露會對用戶產生不小的影響。就信息傳播而言,信息合法正確的傳播可以對某件事情起積極的作用。比如,在疫情期間,管理部門通過對居民進行信息採集,可以迅速知道該居民近期內的出行路線,從而判斷其是否去過高風險地區。這種採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明顯是合法、正當、必要的。

公權力可以說是能夠毫無阻礙地獲得和處理個人信息,因此《民法典》在一定意義上賦予了自然人對個人信息的防禦性利益,並給予保護。《民法典》在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強調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負有個人信息保密義務就是對此的一種嚴正聲明。

我們的觀察

整體來講,《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為大數據時代自然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民法典》在正式實施後將與《網絡安全法》等現行的法律法規一起構築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法律理論基礎。相信伴隨著理論上的探討與實踐中的摸索,未來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會越來越全面和有效。對此,我們將保持持續關注。

閱讀更多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延續了《民法總則》第111條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保護的一般規定,並於人格權編中專章探討民事主體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定義、保護原則以及基本權利義務框架。[1]這不僅表明立法者關注網絡隱私安全、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立場,同時在基本法律層面,為我國未來構建科學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奠定基礎。
  • 《民法典》解讀十一:保護個人信息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接到一些促銷、廣告和騷擾電話,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感到惱火,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出去的,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能夠得到保護。《民法典》加強了人格權的立法,使其獨立和成文,並通過專門章節規定了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獲取並保障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處理或者傳遞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交易、提供或者洩露他人個人信息。
  • 民法典學習筆記——新增隱私權制度解讀
    《民法典》中新增自然人隱私權制度,足見新法對該權利保護的重視,折射出國家法典對公民權利和生命的尊重,也體現我國「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法學領域的隱私權理論出現於19世紀末,由美國法官託馬斯•庫力提出。3、相關概念:個人信息、名譽權 • 與個人信息的聯繫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已形成草案稿,《民法典》第1034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個人信息與隱私權是密不可分的。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在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中,不僅對於隱私、個人信息以及個人信息的處理等基本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同時明確了禁止實施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類型,處理個人信息應遵循的原則與合法性要件、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還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係問題作出了規定。在理解和適用民法典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方面,有以下三個問題需要重視。
  • 民法典對隱私權與個人信息的保護
    在此背景下,民法典人格權編單獨成章規定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在民事私法領域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提供救濟基礎,彌補公法保護的不足,也為司法審判提供了基本裁判規則和原理,契合了新時代人們的司法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 民法典學習筆記 | 新增隱私權制度解讀
    隱私權被正式明確列為獨立的權利始於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2017年《民法總則》中再次被提及。《民法典》設專章明確隱私權的含義並列舉了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類別,與之前相比,對隱私權的保護可謂濃墨重彩。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個人信息與隱私權是密不可分的。隱私權側重保護的是個人及信息的私密性,不為外界所幹擾,個人信息強調的是每個人作為在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獨特性、可識別性,民法典中規定個人信息意在保護個人對自己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權利。
  • 【律師說民法典(三)】從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看民法典的「以人為...
    在資訊時代,隱私保護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並擴大隱私保護範圍,這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將產生哪些積極影響?貴州省律協民專委專家律師、貴州憲張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光偉為你解讀。
  • 《民法典》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
    值此《民法典》頒布之際,大數據法律研究團隊推出「《民法典》中的網絡安全」系列文章,探討《民法典》如何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公民權利需求和法律關係規制需要。以下為該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民法典〉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近年來,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濫用和洩露等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個人信息的保護和利用成為法學研究和實踐的熱點話題。
  • ​我們《民法典》來了丨個人隱私權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從7月1日起,咱們的《法哥來啦》以情景劇的方式,推出我們《民法典》來了系列節目,來為大家解讀《民法典》裡的條款……《法哥來啦》主辦:武漢市司法局 武漢市普法辦承辦: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再次審議,網絡時代如何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此外,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草案將「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單列成章,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保護。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六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規範」。
  •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織密防護網 2020-12-17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2020年5月28日頒布的《民法典》在人格權編的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中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 注意|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這些規定
    我們經常說,要注意網絡安全,保護隱私權,防止個人信息洩漏。但是,你對它們真的了解嗎?身處網絡時代,增強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應成為我們的共識。今天,我們翻開民法典,一起來學習。民法典中沒有規定個人信息權,而是使用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表述。個人信息的核心特點在於識別性,即只有能夠識別特定自然人的信息才屬於個人信息。
  • 蔣燕玲:《民法典》草案為個人隱私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北航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委書記蔣燕玲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以《民法典》草案為視角」主題發言中表示,《民法典》草案相關規定為後疫情時代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草案通過後,可以和相關法律法規一起,共同構築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堅實基礎。 演講全文如下: 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 《民法典》解讀: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不是一回事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權是《民法總則》中增加的規定,在此前的《民法通則》中並無規定,此次《民法典》立法,將個人信息權的保護規則吸收了進來。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升級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禁止窺視...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8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召開,《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次審議稿)(以下簡稱草案三審稿)提請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關於《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中介紹,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就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二次審議稿)在北京召開多個座談會,分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和部分專家學者的意見,併到山東、河北等地進行調研,了解實際情況,聽取地方意見。
  • 顧雷:數字經濟時代《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權保護方面增加了哪些新規定?  顧雷:1987年《民法通則》及其他民事單行法並無個人信息的概念。  當今社會數位化程度越來越高,數據與信息的交匯、數字與法律的融合越來越普及,《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權方面,環環相扣,勾勒出一個完整的個人信息保護框架。  一是明確個人信息的內涵和外延。
  • 「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什麼是個人信息?《民法典》第1034第3款也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由此產生個人信息能否獨立成為權利的爭論。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肖像權?長沙拉師這樣說……
    在《民法典》公布之際,本報將推出「人」民法典系列報導,梳理其中的民生關注焦點,結合生動案例,採訪法律專家,解讀法律硬知識。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在信息化時代,大家在購物、出行、住宿之時都可能用到個人信息,拍照、曬照也是家常便飯,個人信息、肖像權的保護越來越受關注。《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之築起更嚴密的法律之牆。
  • 「網絡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 什麼是個人信息?《民法典》第1034條第2款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本條採用了「概括+列舉」的定義模式,同時「等」的使用保持了個人信息定義的開放性,為個人信息的未來保護預留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