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希望做個對比,就是49年末的解放軍與37年的侵華日軍相比,實力如何,能否完爆敵人?這樣的戰爭實際上沒有發生,僅僅是歷史愛好者的一種假想對比,在這裡可以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推理。那麼1949年底的550萬解放軍,實力究竟能否抗衡1937年的日軍呢?
之所以有人想做這種對比,出發點是認為49年的解放軍不光人數多,而且作戰勢如破竹,是有跟日軍正面對抗的實力的。那麼真實情況是這樣嗎?就作者的分析,綜合而言抗衡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僅僅看陸軍力量,解放軍甚至佔到一定的優勢,1949年的解放軍陸軍打1937年的日軍陸軍會有所勝算。49年,由於解放軍經歷了三年來的數十次大型戰役,對於大兵團指揮已經是比較熟練。特別是三大戰役之後,繳獲了國軍重型裝備,而且擁有一定基礎的軍工保障體系,整個國家的狀態也處於戰時狀態,不需要動員。而1937年的日軍實際上沒有完成最後的動員,雖然很多士兵也經歷過九一八等事件,但是實戰經驗並不豐富,日軍大量的部隊還沒有組建或者還在組建,兵力是不足的。
這樣說比較籠統,我們可以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對比一下。日軍在三四十年代把軍一級部隊叫做「師團」,我軍則稱為軍或者縱隊(早期)。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和許多其他師團,解放軍則有四大野戰軍的諸多縱隊(軍)。以東野12個強勢的縱隊為例。東野1縱作為主力部隊,入關時有59523人,長槍16769支,短槍3410支,衝鋒鎗3990支,輕重機槍1249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門,迫擊炮85門,山、野、榴炮74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5門。
這些數據在下半年向南方進軍時有進一步提高。若有軍事常識,不對比就知道這是一個強大的、超編的軍。實際來看看日軍的水平,我們同樣拉出對方主力師團的數據。甲種師團(挽馬師團)通常人數在25000到28000之間,有16門41式75mm山炮、16門37MM反坦克炮和24門70mm步兵炮、96挺7.7mm重機槍、432挺6.5mm輕機槍、432具50mm擲彈筒。無需多言,裝備和人數上,我軍佔優。(當然其中有12年的年代差,倒並不值得多麼驕傲)
以上僅僅對比陸軍,解放軍有優勢。如果加上其他軍種,則雙方實力接近均勢。為什麼呢?49年解放軍相當於沒有空軍,飛機倒是有百十架(國軍最多時也只有不到1000架飛機),用於作戰的飛行員極少。49年海軍已經擁有一些炮艦和部分國軍起義的巡洋艦、護衛艦,但是和1937年世界第二大海軍國家比起來,差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
日軍在37年已經是航母、戰列艦齊備的強大海軍,大中型水面艦艇三百餘艘,還有大量潛艇,海軍方面除了美英之外沒有其他國家能抗衡。37年日本空軍則有2300多架飛機,制空權明顯在日軍一方。不過好在中國戰場只有東部沿海比較有利於海空軍的發揮,越往內陸影響越小。參考韓戰,中國一樣空軍處於劣勢,雖然被動但是對戰果起不了致命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