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辛丑條約》記載:「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外國認為各個通商章程中應修之處或其他應辦的通商事項,清政府概允商議;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次戰爭,清朝失去的不僅是體面和尊嚴,還包括了很多或被盜竊或遺失的國寶。它們有些如今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是有些依然在外漂泊,等待著回歸。
01
1900年,是中國歷史上恥辱一年。這一年裡,以英、美、法、德為首的八國聯軍,借「鎮壓義和團」為由,瘋狂入侵中國。在炮火的輪番轟炸下,北京、天津連續淪陷,慈禧太后倉皇而逃,直接扔下了清朝的百姓們,讓他們堵在外國人的槍口前,為自己撤退做掩護。清軍掩護太后和皇帝西逃,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之後,如入無人之境,開始燒殺搶掠。
在所有的隊伍中,尤屬德國和俄國的侵略軍最為瘋狂。在之前的「庚子事變」中,駐紮在中國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在與清軍的對峙中喪了命,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此為恥,因此非常仇視清軍。他對派出的軍隊放了狠話,要像對付匈奴人一樣對付中國人。只是德國軍隊到達北京城時晚了一步,北京城那時已被攻破,氣勢洶洶的他們心頭怒火無法發洩,於是就將矛頭對準了普通老百姓。
他們攻進了皇宮、頤和園,在看到滿目皆是華麗的珍寶之後,每個人都貪慾大作,恨不得手腳並用,一個個都塞滿了口袋還不罷休,全身裝得滿滿當當。那些剩下拿不走的,他們要麼直接摔碎,要麼就一把火燒光。
這裡面很多東西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有些物件歷史悠久,有些器具代表著中國古代技藝的最高水平,這麼多無價之寶,就這樣毀在了這群瘋子手裡。看到這情景,就連當時德軍的主帥瓦德西都覺得十分可惜,他在後來回憶的時候說到:「那麼多珍品,被以粗魯的方式對待,都被毀掉了……」。
02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無數國寶流落到了海外,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一整套的永樂大典也丟失了。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聯軍就搶走了部分永樂大典,但是這次之後,剩餘的永樂大典也都被搶走了,被他們拿回自己的國家耀武揚威,當作戰利品炫耀。
萬幸的是,新中國建國以後,國力逐漸提升,很多國家表示願意和中國交好,其中包括東德和蘇聯。而這兩個國家在派人和中國進行友好會談的時候,還攜帶了永樂大典作為禮物。這些遺失的國寶,終於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東德總理格羅提渥在1955年訪華的時候,作為禮物,他帶來了三冊永樂大典。得知永樂大典回歸,人們非常激動,甚至夾道歡迎格羅提渥。格羅提渥看到了北京城的盛況,先是緬懷了中國曾經承受的深重災難,並且向中國提出了道歉。與此同時,格羅提渥也歸還了當年德軍在侵華戰爭中搶奪的義和團戰旗。
03
其實早在1951年的時候,蘇聯方面就曾經將11冊永樂大典歸還給中國政府,且又於3年之後送回了剩餘的52冊。1959年的時候,蘇聯派代表訪華,重新對當年的侵華事件表示歉意。這次蘇聯帶來了當年義和團軍旗上的金鐵拳,以此表示他們的誠意。面對蘇聯如此態度,中國表示願意放下往日的芥蒂,重新和蘇聯修成友好關係。
後來,雖然中國和這兩方都有了些過節,但是這兩國在承認歷史錯誤、歸還我國國寶方面,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即使這兩個國家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在我國的發展中都或多或少地提供過幫助,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感激的。
當年侵華的8個國家,都犯下了不同程度的惡行。雖然後來有兩個國家正式道歉,並且歸還了一部分國寶,但是,中國在這次災難中受過的創傷,至今還沒有完全癒合。如今,還有很多國寶流落在世界各處,下落不明。好在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更多的國家都開始重視中國,願意同我國交好,也願意將曾經的國寶送回。
結語
「落後只能挨打,強大才有話語權」,社會發展至今,這條規律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要想不被欺負,首先就得讓自己變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還要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全面跟上。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夠佔據主導地位,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辛丑條約》
《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