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法國紀念戴高樂將軍「6.18」演說80周年的日子。1940年,時任法國國防部副國務秘書的戴高樂拒絕投降德國納粹,在納粹佔領法國後,他前往英國,並於6月18日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抵抗演說。戴高樂將軍也是世界上首位承認中國、並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元首之一。戴高樂將軍所代表的獨立信念與長遠眼光,為中法友誼奠定了基礎。如今,經歷新冠疫情的法國面臨著經濟與社會危機,當地媒體輿論中開始出現質疑中國的聲音。面對這樣的形勢,人民網特邀法國哲學家、中法藝術機構「藝術8」創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就中法關係的現狀撰寫評論。佳玥女士熟悉中國文化,她將為我們撥開迷霧,找回中法友誼源遠流長的基調與底蘊。以下為佳玥的全文。
最近,法國的媒體與社交網絡上有不少指責中國的說辭,這些聲音其實掩飾了各種各樣的恐懼之情,如何理解這些恐懼很有必要,這樣才能讓彼此的關係朝著更為嚴肅、更有擔當、更加積極的方向持久前進。
事實上,法國是在通過中國體會自身的恐懼。新冠疫情加重了法國人的不安心理,包括他們對未來的自信心不足,也強化了法國對美國的心理依賴和政治隸屬。其結果就是,在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宣傳中,中國變成了法國暴露自身不足與不滿感受的催化劑。
這種對中國不信任、甚至懷恨的態度(例如新冠暴發早期華人受歧視,這種種族主義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源自缺少教養和傲慢不滿。中國不僅沒有變成西方人希望的樣子,還發展得「過於強大」,太有「侵略性」、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些都超過了西方願意接受的範圍。中國人對此很難理解,無法明白這種不信任的原因,並且將西方的批評視為一種不公正,尤其是當中國支援了法國大量口罩、希望藉此體現兩國友誼之情時。
深受中國人喜愛讚美的法國,難道會忘記她與中國的這份獨特友誼嗎?中國這個如此年輕、卻又如此古老的國家,既敏感,也強大,她要為自身的復興付出代價嗎?
面對西方諷刺中國的言辭,一種應對方式,就是用其它諷刺的言辭回擊,但這麼做的成本很大,會引發言辭的暴力,左右事態的變化,導致中國人認為自己「不被理解」,也促使法國人堅信自己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因為在法國人看來,中國仿佛成了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面對諷刺的言辭,恰當的選擇應當是改變語言,用不一樣的言辭、不同的視野、其他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恐嚇或破壞去放大問題。面對諷刺,應當使用精粹、富有韻味的語言來回應,這就仿佛是用素描、書法來映襯諷刺漫畫,用啟發直觀思維的方式,打開對方溝通的入口。
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早在1964年就為中法關係定下了基調,他也因為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激起了美國的不滿。戴高樂將軍在1964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國際關係時,曾回顧中國的歷史與浩瀚地理,並由此引申出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直觀理解。戴高樂將軍是這樣說的:「這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他們擁有幾千年不凡的文明及豐富悠久的歷史,而這樣的文明造就出來的,是驕傲、勇敢、有創造力的人民。」
戴高樂總統並沒有說:「看,這才是中國應該的樣子。」但他把法國人的目光引向了一個法國應該與之交流、合作、共同參與世界進步的夥伴的方向。沒有中國作為長期夥伴,法國在這個世界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失去某種意義。所以這裡就引申出一個既有戰略性、又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關係到國家與全球雙重層面。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也看到了世界的走勢,以及與之相關的方向與合作方式。
20世紀初,蔡元培在選擇法國作為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合作夥伴時,他眼中的法國並不是一個被過度理想化的國家,因為當時的法國也處於各種危機之中。但是,蔡元培在法國文化中看到了可持續醞釀、結出富有成果的友誼之苗。正是基於蔡元培對法國的認知,以及他的親身經歷,尤其是他對法國作為一個「好夥伴」 的信念,蔡元培才會在1920年創立北京中法大學。這所充滿創新意義、堪稱中法合作典範的教育機構,使得包括常書宏在內的數百名中國青年棟梁得以在法國接受培訓和工作。
中國與法國在很早以前就互相選擇了對方,這表現在很多領域。中法兩國有著十分特殊的相似性,幾乎像一種「緣分」,把雙方的命運早早載入同一條徵程。也是基於這份緣分,法國人總被中國吸引,且這種吸引力絕非源自商貿關係,而是首先出於相似的文化敏感性。如今,年輕的法國藝術家通過「藝術8」來到中國,進行駐地創作,他們從內部感受到的中國,給他們帶來十分美好的幸福感,仿佛身處一個大家庭,看似遙遠且與法國十分不同,卻能感受到強烈的親密感。同樣的,中國的藝術家們也藉助「藝術8」來到巴黎國際藝術城,或是裡昂新中法大學,他們也感到仿佛身在一個大家庭,與外國朋友就像兄弟姐妹般親切。
因此,中法關係的真相絕不是法國媒體裡描述的那樣,更不是法國大眾輿論中表現出來的不滿與恐懼。中法關係的真相,是由那些親身參與兩國關係構建、擁有堅定信念的人們塑造的,他們不會輕易跟著美國的利益走,更不會聽從美國人對疫情的言論。新冠疫情看似曾經影響了中法關係,但事實上並沒有撼動中法友誼的基礎。中國在新冠疫情中做出的選擇,是彼此共同歷史與共同承諾的見證,這就像任何嚴肅的選擇,都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夯實。同樣的,中法兩國就像一對愛人,中國也可以稍作傾聽,了解其夥伴的擔憂與焦慮,而不僅限於證明自己的理由。中國蠻可以通過更為直接、自信和有幽默感的方式,減少她的夥伴的擔憂。
(作者系法國哲學家、中法藝術機構「藝術8」創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