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的一封信:法國哲學家佳玥談疫情後的中法關係

2020-12-16 人民網

【編者按】 今年是法國紀念戴高樂將軍「6.18」演說80周年的日子。1940年,時任法國國防部副國務秘書的戴高樂拒絕投降德國納粹,在納粹佔領法國後,他前往英國,並於6月18日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抵抗演說。戴高樂將軍也是世界上首位承認中國、並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元首之一。戴高樂將軍所代表的獨立信念與長遠眼光,為中法友誼奠定了基礎。如今,經歷新冠疫情的法國面臨著經濟與社會危機,當地媒體輿論中開始出現質疑中國的聲音。面對這樣的形勢,人民網特邀法國哲學家、中法藝術機構「藝術8」創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就中法關係的現狀撰寫評論。佳玥女士熟悉中國文化,她將為我們撥開迷霧,找回中法友誼源遠流長的基調與底蘊。以下為佳玥的全文。

最近,法國的媒體與社交網絡上有不少指責中國的說辭,這些聲音其實掩飾了各種各樣的恐懼之情,如何理解這些恐懼很有必要,這樣才能讓彼此的關係朝著更為嚴肅、更有擔當、更加積極的方向持久前進。

事實上,法國是在通過中國體會自身的恐懼。新冠疫情加重了法國人的不安心理,包括他們對未來的自信心不足,也強化了法國對美國的心理依賴和政治隸屬。其結果就是,在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宣傳中,中國變成了法國暴露自身不足與不滿感受的催化劑。

這種對中國不信任、甚至懷恨的態度(例如新冠暴發早期華人受歧視,這種種族主義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源自缺少教養和傲慢不滿。中國不僅沒有變成西方人希望的樣子,還發展得「過於強大」,太有「侵略性」、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些都超過了西方願意接受的範圍。中國人對此很難理解,無法明白這種不信任的原因,並且將西方的批評視為一種不公正,尤其是當中國支援了法國大量口罩、希望藉此體現兩國友誼之情時。

深受中國人喜愛讚美的法國,難道會忘記她與中國的這份獨特友誼嗎?中國這個如此年輕、卻又如此古老的國家,既敏感,也強大,她要為自身的復興付出代價嗎?

面對西方諷刺中國的言辭,一種應對方式,就是用其它諷刺的言辭回擊,但這麼做的成本很大,會引發言辭的暴力,左右事態的變化,導致中國人認為自己「不被理解」,也促使法國人堅信自己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因為在法國人看來,中國仿佛成了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面對諷刺的言辭,恰當的選擇應當是改變語言,用不一樣的言辭、不同的視野、其他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恐嚇或破壞去放大問題。面對諷刺,應當使用精粹、富有韻味的語言來回應,這就仿佛是用素描、書法來映襯諷刺漫畫,用啟發直觀思維的方式,打開對方溝通的入口。

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早在1964年就為中法關係定下了基調,他也因為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激起了美國的不滿。戴高樂將軍在1964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國際關係時,曾回顧中國的歷史與浩瀚地理,並由此引申出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直觀理解。戴高樂將軍是這樣說的:「這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他們擁有幾千年不凡的文明及豐富悠久的歷史,而這樣的文明造就出來的,是驕傲、勇敢、有創造力的人民。」

戴高樂總統並沒有說:「看,這才是中國應該的樣子。」但他把法國人的目光引向了一個法國應該與之交流、合作、共同參與世界進步的夥伴的方向。沒有中國作為長期夥伴,法國在這個世界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失去某種意義。所以這裡就引申出一個既有戰略性、又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關係到國家與全球雙重層面。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也看到了世界的走勢,以及與之相關的方向與合作方式。

20世紀初,蔡元培在選擇法國作為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合作夥伴時,他眼中的法國並不是一個被過度理想化的國家,因為當時的法國也處於各種危機之中。但是,蔡元培在法國文化中看到了可持續醞釀、結出富有成果的友誼之苗。正是基於蔡元培對法國的認知,以及他的親身經歷,尤其是他對法國作為一個「好夥伴」 的信念,蔡元培才會在1920年創立北京中法大學。這所充滿創新意義、堪稱中法合作典範的教育機構,使得包括常書宏在內的數百名中國青年棟梁得以在法國接受培訓和工作。

中國與法國在很早以前就互相選擇了對方,這表現在很多領域。中法兩國有著十分特殊的相似性,幾乎像一種「緣分」,把雙方的命運早早載入同一條徵程。也是基於這份緣分,法國人總被中國吸引,且這種吸引力絕非源自商貿關係,而是首先出於相似的文化敏感性。如今,年輕的法國藝術家通過「藝術8」來到中國,進行駐地創作,他們從內部感受到的中國,給他們帶來十分美好的幸福感,仿佛身處一個大家庭,看似遙遠且與法國十分不同,卻能感受到強烈的親密感。同樣的,中國的藝術家們也藉助「藝術8」來到巴黎國際藝術城,或是裡昂新中法大學,他們也感到仿佛身在一個大家庭,與外國朋友就像兄弟姐妹般親切。

因此,中法關係的真相絕不是法國媒體裡描述的那樣,更不是法國大眾輿論中表現出來的不滿與恐懼。中法關係的真相,是由那些親身參與兩國關係構建、擁有堅定信念的人們塑造的,他們不會輕易跟著美國的利益走,更不會聽從美國人對疫情的言論。新冠疫情看似曾經影響了中法關係,但事實上並沒有撼動中法友誼的基礎。中國在新冠疫情中做出的選擇,是彼此共同歷史與共同承諾的見證,這就像任何嚴肅的選擇,都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夯實。同樣的,中法兩國就像一對愛人,中國也可以稍作傾聽,了解其夥伴的擔憂與焦慮,而不僅限於證明自己的理由。中國蠻可以通過更為直接、自信和有幽默感的方式,減少她的夥伴的擔憂。

(作者系法國哲學家、中法藝術機構「藝術8」創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

相關焦點

  • 2020「藝術8」法國藝術家獎頒獎 搭建中法文化橋梁
    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巴黎寶詩龍之家頒獎人民網巴黎3月3日電(記者何蒨) 當地時間2月26日,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位於巴黎旺多姆廣場的寶詩龍之家隆重頒獎,這裡曾是寶詩龍創始人費德列克·寶詩龍的居所
  • 在北京生活近二十年,法國作家佳玥寫出《時間裡的中國人》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會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時間觀呢?答案可以從柯思婷·佳玥的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中尋找。11月28日,佳玥在北京的讀者見面會上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觀察與思考。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致力於搭建一個中法兩國文化藝術界高端交流對話的平臺;她是「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先後創立了法國青年藝術家獎、中國青年藝術家獎和中法工藝交流計劃,多年來不斷支持兩國青年藝術家駐地訪學;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 法國經濟界人士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法中經濟影響
    (抗擊新冠肺炎)法國經濟界人士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法中經濟影響中新社巴黎2月13日電 (記者 李洋)法國經濟界人士最近兩天紛紛就新冠肺炎疫情對法中經濟的影響予以關注。法國財政和經濟部長勒梅爾當地時間13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2020年法國經濟增速減少0.1個百分點;疫情顯然將對全球增長和法國經濟產生「真正的影響」。勒梅爾認為,距離這一流行病的高峰可能並不太遠。他說,這意味著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降低0.2個百分點。
  • 偏見、交流與跨文化:法國人類學家與中國哲學家的十封信
    用其好友、中國哲學家趙汀陽的話來說,他「一直致力於在歐洲、非洲以及中國、印度之間創造一種具有『跨主體性』的跨文化」。樂比雄對於跨文化交流的興趣得益於他接受的人類學教育,而他對於人類學的興趣又得益於童年期間跟隨父親在當時的法屬殖民地越南生活的經歷。換言之,從童年時期開始,阿蘭·樂比雄就已經開始探索跨文化實踐了。
  • 法國河南同鄉會參與中法抗疫紀實
    當他看到醫用頭罩後非常驚喜,反覆研究、讚嘆不已,現場詢問了關於如何佩戴、如何與防護服搭配使用,是否能方便戴眼鏡的醫護人員使用等問題,對材質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特意安排一名醫生做了演示佩戴,醫護人員既好奇又欣喜,紛紛鼓掌,表達對河南同鄉會和中國愛心企業的感謝,並稱讚說「這是我們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收到的最高等級的防護用品,感謝河南人民和法國河南同鄉會!」
  •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獨家對話鳳凰網友,暢談中法關係
    很多的鳳凰網友都說您的博客其實就是中法關係的晴雨表,等您的博客在鳳凰網落地之後一定會成為中法的民眾之間交流的一個很好很棒的平臺,非常特別,而且 非常引人注目。 拉法蘭談薩科齊會怎樣具體修復中法關係【鳳凰網】您剛才提到4月的時候在倫敦峰會薩科齊會修復中法關係,我們有一個網友許昌小李問到,說薩科奇總統會以什麼樣的實際行動贏回中國的信任?能不能具體透露一些信息?
  • 高元元:法國企業踴躍參展,中法合作前景光明
    【歐洲時報記者黃冠傑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2020年11月5-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在上海舉辦,實現了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預期目標。儘管法國疫情嚴重,但法國企業參展實現了突破,參展數量超過往屆。那法國企業參展成效如何?企業有什麼反響?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駐法使館經商處高元元公參,介紹了法國企業參展進博會的情況。
  • 用氣味定義城市 法國嬌蘭將為西安定製專屬香水
    記者日前從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獲悉,法國嬌蘭將運用其在香水領域的專長,為西安設計一款風格獨特的香水,那時,除卻歷史、美景、人情,我們還可以用嗅覺去了解西安,聞到古都的專屬香味。  以歷史為根基獲得新靈感   2018年9月,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在西安召開。
  • 疫情下的法國,溫情滿滿
    享法妹的一位朋友就在所居住的公寓入口處張貼了這樣的一封信: 親愛的鄰居們: 由於新型病毒,我們提前儲備了一些口罩,如果您出行需要口罩的話,您可以聯繫我們,我們會把口罩放到您的信箱中。 請把您的信箱名字留在下方。
  •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談「中國夢」
    拉法蘭先生是法國前總理,現任法國參議院副議長。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法關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促進中法雙邊關係發展 您擔任法國總理期間,中法經濟文化交流在良好的政治氛圍中飛速發展。請談一談給您印象最深的一些事件。2005年中法文化年大獲成功,對此我一直記憶猶新。
  • 全球戰疫:法國疫情趨緊 留法中國學生如何應對?
    中新社巴黎3月11日電 題:(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戰疫:法國疫情趨緊 留法中國學生如何應對?中新社記者 李洋法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日益趨緊,截至當地時間10日晚法國確診病例已經增至1784例,死亡病例增至33例。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宣布國家處於疫情流行的開端。數萬留法中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應對?
  • 法國在疫情中低調紀念戴高樂逝世50周年
    由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法國官方當天舉行規模很小的紀念活動。今年不僅是戴高樂逝世50周年,還是戴高樂誕辰130周年,以及他發表《告法國人民書》80周年。因此,今年是名副其實的「戴高樂年」。法國官方原本計劃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戴高樂活動,但疫情徹底打亂了相關安排。法國東北部上馬恩省的小鎮科隆貝是戴高樂的晚年居所和逝世之地。
  • 30秒比較法國留學與英國留學,談留學生該如何對待法國疫情惡化
    2020年成就了美國世界第一疫情大國稱號,也讓英國與法國留學成了今年留學熱門國,從英法9月的秋季返校通知發布至今,作為留學生的你又離歐洲進了一步。這波拉黑操作直接導致的就是有將近50多萬英國人與法國人來了次大規模撤退,有點像來了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組織的敦刻爾克撤退行動。
  • 繼法牛之後,法國駐華大使說想讓中國人吃到更多法國豬肉
    法國駐華大使黎想日前透露, 繼法國牛肉得到解禁進入中國市場後,法國的豬肉也有望加大對華出口,此外禽類產品亦有望得到解禁。「目前,法國沒有非洲豬瘟疫情。」黎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法國和中國都是豬肉方面的大生產國。中國產業內的專家部門也了解法國產品的質量。」
  • 法國作家書寫《時間裡的中國人》
    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見面會上,佳玥用流利的中文表示:「對比歐洲人的時間觀念,我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非常不同。在我看來,怎樣看待時間,就等同於怎樣生活。」
  • 法國:《整體安全法》引發抗議
    據法國內政部統計,當天全法約有5.2萬人參加遊行示威活動,其中巴黎約有5000人。多地遊行出現暴力行為。這是法國連續第二個周末發生暴力示威事件。「暴徒破壞了法蘭西。」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通過社交媒體說,5日的遊行示威中已有95人被捕,67名執法人員受傷;僅巴黎就有48名執法人員受傷。引發爭議的《整體安全法》日前已由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並將交由法國參議院審議。
  • 我是中法中間那個破折號——專訪法國前總理拉法蘭
    在胡錦濤主席和薩科齊總統去年會面之後,中法恢復了和諧關係。薩科齊總統將於今年春天對中國進行正式的國事訪問,此後,中法兩國還會有很多互訪活動。」藍領帶、白襯衫、灰西裝,目光炯炯。1月20日上午,法國前總理、法國執政黨第一副主席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現身上海。
  • ...法國總統 巴黎市長 孔泉 失聲 中法關係 外交部發言人 雪山獅子...
    東方網3月17日消息:在中法關係頗為微妙的當下,巴黎市政府與議會在3月10日掛「藏獨」旗,引發了一系列的事件。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法國主流大報集體「忽視」此事,不予報導。在目前中法關係頗為微妙的時刻,這一舉動頗具挑釁意味,立刻引起了在法華人以及法國對華友好人士的不滿。法國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的副主席、巴黎市議員阿蘭·德斯特姆在當天便譴責巴黎市政府在每年3月10日懸掛「藏獨」旗幟的做法,他在巴黎市議會的辯論中指出,這種做法「只會有兩個結果:傷害中國人民與養活法國媒體」。
  • 福柯與他同時代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巴塔耶與利奧塔
    政治觀點的分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上:一是對待流亡而來的所謂激進分子:德勒茲到70年代末期後愈發激進,對逃到法國的東德左翼激進分子自始至終十分友好。福柯卻認為,這些幾近狂熱的左翼分子值得認真對待;二是對待當時出現的所謂「新哲學家」, 這批通過電視的方式開始成為明星的哲學家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原則,那就是突然轉變自己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 法駐蓉總領事:時隔兩月法國即將「解封」,對華合作如何應對疫情...
    自1月回到中國開始,他目睹疫情中心逐漸變為歐洲,經貿活動中斷,原定的各項活動不得不面臨延期與取消。隨著國內逐步走向正軌,他需要思考的問題時,面對「後疫情時期」的各種聲音,要如何建立信心、推動合作?契機出現在5月9日。這一天,白嶼淞迎來一個特別的「歐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