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而各個朝代所留下的文物也不計其數,大多都是價值連城的收藏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文物都消失了它的用途。但是卻另有價值,比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香爐,古代銅鼎的分支,銅鼎作為青銅器中是最為重要的,它不僅可以用來祭祀,剛開始還是用來做烹飪和儲肉等器具,而最後它的用處也開始淡化
今天我們給大家所說的這個文物,從外表看上去酷似我們所使用的一種盛器,叫水瓢,這和6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用的鋁製水瓢沒有任何區別,此文物保存完善,雖鏽跡斑斑,但是整體看來,原貌並未有多大的損失,而且他是天津博物院的一級保護文物,看到這個讓小編不禁覺得,時間就是價值啊。
其實在天津的博物館院內,他的原名叫做「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名字雖然比較長,專家給它起了另一個名字,為「上林共府同升」而他的外壁也雕刻著四行字: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金二兩,工師駿造,經過專家的研究,原來它是一種測量容器的量具,而這幾行字也寫得清清楚楚,它可容納一升等物質,而本身體重量是1斤2兩。上林苑是西漢武帝劉徹新建的一座皇家陵園。它的規模非常的宏大,別宮萬千,而供府意思是供給資生的器皿容一升重斤二兩在之前我們也講過,這裡的升是秦國所制定的衡量度標準。
當年六國被秦所滅,進行了,同貨幣,度衡量的一次大改革。這也標誌著中原將真正的走向統一化,這裡的一升在考古家們實際測量後,發現該容器的一升就是200毫升。初元三年是公元46年前,受琅琊,意思就是從琅琊郡送到京師,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琅琊郡是秦朝時所設置的,在漢朝的時候同樣也被保留了下來,他們管轄面積非常大,至於最後寫的工師駿造其實也並不難理解,說明製造這個器件的或者監管制造的叫做駿,在器皿上的名字也是當時春秋時留下的一種制度。
最開始並不是為了讓工匠能夠被後人所知曉,而是為了方便做質檢的時候,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我們可以找到製造的人,就像我們現在的商標,大到幾噸的青銅器小到一塊瓦磚,都要寫上製造者的名字,而這也體現出了當時在古代,就已經有了責任追究的意義時。這件酷似水瓢的物件,能被列為一級文物,說明它的珍貴稀少性,還有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