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麼樣才能學好數學呢?需要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
數學認知結構是由教材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它一方面保留了數學知識結構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等特點,另一方面有融進了學生感知、理解、記憶、思維和想像等心理特點,它是科學的數學認知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結果。該怎樣引導上初中的孩子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呢?
一、學好基礎,建立數學認知結構
學習一門數學的新課程,或學習某一課程中與前面知識沒有多大聯繫的新課題時,開始都會碰到一系列新的概念、公理、思想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基礎的定理、公式等,這些內容不可能被原有的認知結構所同化,只能從實例、模型或已有經驗中抽象概括,形成新概念、公理、方法等,從而建立起一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學生都是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對新的知識進行加工改造或者適當調整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然後按照一定的方式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內化到頭腦裡,使新舊知識內容融為一體,形成相應的數學認知結構,並通過這種形式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儲存下來的。
新建立的認知結構是後繼學習的基礎,它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所以這些內容雖然簡單,但學習的要求卻很高,應引起特別注意。
二、循序漸進,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前後內容緊密相連,一環緊扣一環。在學習時,若對某一環學得不紮實,認識模糊不清,就會直接影響認知結構的良好發展。如果不及時解決,那麼繼續學習下去就只能是機械學習,這時認知結構中出現的都是一些孤立的「點」,不僅容易遺忘,而且失去應用的價值,結果導致學習的失敗。對某一具體數學知識的學習來說,學習初期,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原有認知結構和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只能在頭腦裡形成相應數學認知結構的雛形,其結構極不穩定,需要緊跟起後的有效練習和在後續內容學習中的進一步應用,所形成的數學認知結構才能逐步鞏固和穩定。
在學習每一個定理、公式時,都要清楚地知道怎樣一步步得出結論,運用了哪些概念、公理、定理或公式,使用的是什麼方法等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不能只記住其條件和結論。命題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從感知定理的情境,接著進入思維,即與原有認知結構中適當的知識建立聯繫,相互作用,進行同化,然後把它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並使原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在這個思維活動中,既要理解證明過程,更要從中學習到數學的思想方法和鑰匙途徑。這對發展認知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三、精煉知識,完善數學認知結構
數學認知結構也有一個形成、發展到完善的過程,它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並且,認知結構的大小也是相對的,大可以指整個中學階段數學認知結構,小可以指某章某節的認知結構,也可以指某部分內容的認知結構。因此,每到一個階段,就要進行提煉,改善原有認知,提高抽象、概括水平,以便有助於今後的學習和應用。通常,階段複習、學期複習就應起這個作用。隨著學習過程的逐步深入和數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將會隨之不斷地擴充和完善。
數學學習,就是把數學知識結構經過積極主動和思維活動,轉化為頭腦裡的數學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