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階段學習達爾文進化論時,有這麼一個經典的例子:羚羊為了躲避獵豹的追捕,它們逃跑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為了能捕捉到獵物,獵豹也必須發展出更快的速度。「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在生物界普遍適用,但是科學家發現,非生物界的某些東西竟然也適用。
人類活動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不斷上升的溫度使冰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面對不斷上升的海洋,一些地勢低洼的島嶼似乎處在危險之中,它們隨時都會被海水淹沒,除非它們能成長壯大。奇怪的是,有些島嶼確實是這樣做了。
雖然這聽起來挺讓人難以置信的,但是在持續的氣候危機中,科學家發現有些島嶼就是這麼幹的。它們正在以某種方式擴大自己的面積,以免被洶湧的海水給吞沒了。與一些流行理論的預測相反,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研究表明,所研究的大部分島礁對象一直在穩定增長。
科學家之所以預測這些小島會隨著海平面的上升而被淹沒,這是因為他們假設島嶼是一種地質靜態的地貌。儘管我們不能否認,海平面上升確實給一些脆弱的小島帶來了災難,但是這個假設是有缺陷的。2018年的一項分析就已經表明,馬紹爾群島86%的島嶼的面積是一直穩定增長的。
但是,這些島嶼為什麼能如此增長呢?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科學家研究了太平洋環礁島。我們知道這些島在向上和向外生長,但是構成這些陸地的多餘沉積物從何而來呢?它是來自礁石的新鮮出產的材料,還是古老的殘留沙子以某種方式被衝刷到珊瑚地層上?
在這項新的研究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歷年來的衛星圖像,並對島上的沉積物進行了採樣。衛星遙感數據表明,這座島從2.02平方公裡增加到了2.28平方公裡。此外,從收集的樣本來看,島的最新的部分是由礁石產生的有機物質,而不是舊的沉積物重新加工成島的結構。
研究人員表示,圍繞這些島嶼的珊瑚礁是島嶼生長的動力室,產生的沉積物在島嶼海岸線上被衝洗掉。健康的珊瑚礁對於這一過程持續到未來至關重要。但是,這種現象能持續多久呢?這種自我生長的島嶼在未來能不能跟上海平面的上升的速度?
這些都還是一個未解的問題,但是新研究能帶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