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洲去⑧|當中國陶瓷廠遇到肯亞遊牧民族

2020-12-17 界面新聞

編者按:非洲,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非常之洲」,一個落後與商機交織的「神秘之洲」。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坦尚尼亞、辛巴威、肯亞和衣索比亞等國,試圖發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非洲,勾勒出中國人在非洲大陸的援建生活和商業足跡。「到非洲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需要精心準備的奇幻冒險。

派屈克是一名靦腆的90後。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談時,他話不多,也不主動挑起話題。只有當他的手機響起,放出「憤怒的小鳥」鈴聲,派屈克才會嘴角上揚,露出一個不好意思的笑容。

雖然看上去充滿了鄰家大男孩的氣質,派屈克卻來自肯亞最彪悍的部落——被稱為連獅子都害怕的馬賽族。

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他,現在是一名司機,在肯亞最大的陶瓷廠特福(Twyford)工作。這家工廠由兩家中國公司——森大集團和科達潔能合資成立,位於肯亞首都奈洛比以南約100公裡的卡賈多郡(Kajiado),那裡被稱為「馬賽之地」。

肯亞特福陶瓷廠外。圖片來源:安晶

加入中國公司後,派屈克也在手機裡裝了微信和QQ,方便與同事交流。雖然像普通年輕人一樣玩遊戲、泡社交網絡,部落依然在派屈克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現在我們不用像以前一樣在成年禮上獵獅子了,但在信仰和政治問題上還是要跟著部落走。」

在有著44個部族的肯亞,部落歸屬對個人的生活習慣、語言、信仰、婚姻、身份認同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特福陶瓷廠的行政經理張娣對此頗有感觸。

成立於2016年的特福陶瓷廠有1260名當地僱員,中方員工僅有75人。當地員工中有很多是來自附近社區的馬賽人。

根據張娣的經驗,馬賽人不適合打掃衛生。曾經有一名馬賽女孩被聘為清潔工,最後因為「根本不會打掃」只能轉崗,「主要是沒人教過他們怎麼拖地、衝馬桶。」

馬賽人至今仍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傳統住房大多由牛糞、粘土和樹枝搭建而成,「根本沒有拖地的需要」。

但馬賽人個子高、視力好、警覺性強,工廠和附近很多公司的保安都是馬賽人,「我們保安隊的馬賽人就幹得很好」。

讓張娣印象深刻的還有廚房裡的馬賽族大姐,「中國廚師忙不過來的時候她們就會幫忙,她們的饅頭和花卷做得特別好,土豆絲也切得像切絲機裡出來的。」

從1920年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到現在的肯亞,不管是政治選舉還是開廠修路,部落都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殖民政府就利用部落歸屬和利益衝突激化不同部落之間的矛盾,以鞏固殖民統治。如今,肯亞較大的幾個部落包括基庫尤族、盧希亞族、盧奧族、卡倫金族和康巴族,其中,基庫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22%。

肯亞現任總統肯雅塔就來自基庫尤族,他的父親喬莫·肯雅塔則是肯亞開國總統。自從1963年脫離英國殖民以來,肯亞的歷任總統都來自基庫尤族和卡倫金族。

最早於1960年成立的兩大政黨之一的肯亞非洲民族聯盟(肯盟)代表基庫尤族和盧奧族;肯亞非洲民主聯盟則代表卡倫金族、盧希亞族、馬賽族等小部族。

在選舉時,選民支持哪名政客與其來自哪個部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以部落歸屬和部落聯盟來劃分地盤的情況也存在於當地人的就業中。

據2017年的統計,肯亞的公共服務崗位被來自六個部落的就業者佔據,包括基庫尤族、卡倫金族、盧希亞族和盧奧族。

80後的奧利弗來自肯亞西部的一個小部落,大學時的專業為市場營銷,目前正在奈洛比的一家華人旅行社當司機。

據奧利弗介紹,普通人找工作時,如果應聘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經理來自A部落,應聘者來自B部落,那應聘者能得到工作的機率會非常小。

根據聯合國2017年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肯亞失業率高達39.1%,居東非地區首位。分配不平等和正規部門工作崗位少有增加被列為失業率高企的兩大主要原因。

在奧利弗看來,為中國公司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招聘時沒有部落歧視,不管來自哪個部落都有工作機會。

麥肯錫諮詢公司2017年的《龍獅共舞》報告顯示,肯亞共有396家中資企業,其中80%為私營企業,近90%職工為當地人。在所有企業中,從事製造業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公司數量最多,佔總數的44%。

特福陶瓷廠正在招聘新員工。圖片來源:安晶

作為東部非洲的運輸中心和最大經濟體,肯亞從2014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過去10年的實際GDP增長平均超過5%。今年一季度,肯亞的GDP增長5.7%,達到2016年以來的最高。

但直到現在,農業和旅遊業仍是肯亞的經濟支柱,其中農業貢獻了GDP的三分之一,製造業發展依然緩慢。

2017年,由於工業區基礎設施落後、高電價、進口清關費用、原材料稅、借貸困難等因素,製造業佔肯亞GDP的比重下降至8.4%。

對於特福陶瓷廠這樣的華商民企而言,肯亞製造業發展緩慢也意味著巨大的擴展空間。在整個肯亞,特福在瓷磚製造方面只有一個同行——印度人創立的陶瓷公司Saj Ceramic,這家公司在肯亞有20多年的歷史,專門針對中高端市場。

雖然行業競爭壓力較小,但想要在「馬賽之地」建廠,除了自己想辦法搞定三通一平和基建,適應部落文化、與當地社區的溝通磨合也是必經環節。

特福陶瓷廠經理李瑞欽是一名老非洲,在非洲打拼了11年。他認為自己對「本地人的文化還是比較尊重的」,明白部落和社區利益在肯亞的重要性。

據李瑞欽介紹,在建廠之前,公司做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把當地居民召集起來,就陶瓷廠建好後會怎樣為附近居民提供就業、環境保護等關鍵問題進行解釋說明。同時還邀請當地村長做顧問,協助推進項目。

在正式開工前,按照肯亞的土地法,陶瓷廠址需要做土地性質變更,從農業性質變成工業性質。這其中有個環節叫做「公共參與」,需要徵得社區以及當地政府的同意。

「如果有一個人反對,你就要去做這一個人的工作。不管是土地性質變更、環境問題、還是其他的抱怨,在項目動工前有一個人抱怨,你都要去處理這個關係。」

在得到附近居民認可的同時,公司還需要與卡賈多郡的郡長以及包括自然資源部、教育部、土地部在內的郡部門溝通,向官員們解釋項目內容以及項目能為該郡帶來哪些好處。

陶瓷廠的翻譯兼行政管理理察曾在浙江金華留學四年,學習經濟貿易,2016年回到肯亞後加入特福。在被人誇中文說得好時,理察會謙虛地回應:「沒有,一般般啦。」

在理察看來,中國文化和肯亞文化差異很大,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差異就是肯亞的部落文化。

「如果一個公司想在肯亞建廠,必須先與社區、部落族長和政府協商。我們有社區間會議,任何公司想建廠都需要先做好調研、了解當地社區的需求,考慮在這裡建廠會對當地社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理察解釋道,有很多社區依然處於遊牧民族的生活狀態,並不習慣密集型勞動。如果外來工廠沒有提前了解社區的需求、做好溝通,當地居民很可能認為工廠破壞環境、汙染牛群的草料、損害當地人的利益,並派出部落代表與工廠交涉。

「在有些情況下,就算政府同意,如果社區不同意,社區依然有權反對工廠入駐。一些工廠為了能順利開工,只能拿錢平息爭端,但這種辦法並非長久之計。」

據理察介紹,周圍社區最開始對特福陶瓷廠也有各種聲音,甚至要求工廠有70%的員工來自本地。為解決社區的訴求,陶瓷廠修路、僱用當地人、為當地學生設立獎學金,在社區認識到陶瓷廠能為當地人帶來好處後,各種反對聲音才慢慢平息。

特福陶瓷廠車間。圖片來源:安晶

在被社區接納的同時,與不熟悉製造行業的當地員工之間的磨合也是陶瓷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投產初期,陶瓷廠一度出現頻繁的人員流動。

廠內一線普通員工的月薪在25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730元。肯亞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雖然物價偏高,但普通工人的工資每月僅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

來自蒙巴薩的喬伊(Joy)是陶瓷廠的質檢員。她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中午休息一個小時,有時候工作太忙就直接把午餐帶進車間。晚上下班後休息24個小時,到第二天晚上再上班。

喬伊在陶瓷廠工作了一年多,年假21天。她之前在一家建築公司上班,現在已經適應了工廠的倒班節奏,「除了工資更高之外,還有醫保之類的保險」。

特福陶瓷廠質檢員喬伊。圖片來源:安晶

李瑞欽解釋,當年出現的頻繁人員變動一方面是當地員工不適應製造業的工作強度。陶瓷廠為三班兩倒,一個班12個小時,這對於當地員工是一個挑戰,「特別是分級車間,要連續打包10多個小時,一些員工適應不了」。

另一方面是技能問題,一些員工不能在短時間內勝任工作。很多員工從來沒有接觸過製造業工種,「比如壓機怎麼操作,這個東西沒見過,他得慢慢去適應。如果他們像在中國一樣受過訓練,比如中專、技校,也會更容易理解操作原理。」

「但我們有部分同事以前是放牧的,從放牧到工業化這個階段,他們是屬於兩級跳。還沒有真正經歷農業社會,然後直接進入規模化、工業化,跳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些崗位像設計崗或者技術車間的配方怎麼調,這些都是技術難度比較高的。」

特福陶瓷廠車間。圖片來源:安晶

為了挑選合適的工人,陶瓷廠最初採取的策略是廣撒網,「我們一開始一條線有將近500人,本來是兩個人的崗位設置,我可能會招五個,然後逐漸去從這五個人中選最合適的。」

文化差異也造成了部分員工主動離職。

「舉個簡單例子,對當地人,我們用任何一個手指指他,他都感覺是不尊重的。再一個中國人習慣大聲講話,當地人覺得這是shouting,你對我喊叫,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一開始我們忙著推進度,很難去給每一個中方同事都做到相關培訓。即使有培訓,比方這個人天天跟你學,依然學不會,你一著急說話大聲了,當地人覺得這是對我不尊重,那我幹不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陶瓷廠開始對中方員工進行肯亞文化的培訓,就言行和肢體語言對中方員工提出要求,以減少因文化差異引起的摩擦。

在經歷了相互適應、磨合之後,陶瓷廠的人員配置逐漸穩定下來,離職率減少,「一開始可能是20%,現在好些,在10%左右。」

從2016年建廠到現在,特福陶瓷廠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成為了肯亞最大的陶瓷廠,單品類瓷磚佔據當地市場70%以上份額。除了與當地社區和員工的相互選擇適應之外,對當地市場的了解也是其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據質量管理經理鄭興華介紹,肯亞人喜歡的瓷磚風格與中國不同,偏愛的瓷磚印花圖案為草原風光,喜歡顏色接近米黃色、木色的瓷磚。300x300(mm)和400×400(mm)的小磚更受當地人歡迎。

特福陶瓷廠車間。圖片來源:安晶

李瑞欽表示,瓷磚的需求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密不可分,肯亞作為東部非洲的最大經濟體,對瓷磚的需求也是東非國家中最大的。

而當地人喜歡小磚一方面是因為現在還處於消費的最初級階段,「就像中國的市場需求是從最小的馬賽克100×100,再到200×300,到300×300,現在整個非洲也處於這樣的階段。」

另一個原因則與肯亞的歷史有關。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勞工就跟隨英國人一起移居肯亞,在肯亞建立了頗有勢力的印度人社區。直到現在,印度人在當地經濟和政治中依然保留了強大的影響力。

李瑞欽稱,肯亞的瓷磚最開始就是印度人帶來的,而他們的消費習慣就是300×300的小磚,現在肯亞依然保持著這種習慣。

在製造方面,特福陶瓷廠在肯亞的唯一同行、印度人創立的Saj Ceramic主要針對工廠、工程類的中高端市場;為了與同行區分開來,特福將重心放在了批發經銷商和普通民眾的需求上。

對於當地人喜歡哪種磚、能開拓哪部分市場,陶瓷廠在投產前就進行了調研。特福的創立方之一廣州森大集團成立於2000年,最初在奈及利亞以貿易活動起步,是最早進入非洲的中國民企之一。

森大集團早在2010年就在肯亞建立分公司,對當地市場有深入了解,建立了成熟的銷售渠道。這些鋪墊使得陶瓷廠從設立之初就很少為銷售犯愁。

陶瓷廠有所發展後,也繼續保持了與周圍社區的互動。除了在當地修路、打井、設立獎學金之外,陶瓷廠正在與三名研究馬賽文化的教授合作,協助整理馬賽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

在陶瓷廠的辦公樓裡,有一間標著馬賽民俗的辦公室,準備作為馬賽文化民俗展覽室。據李瑞欽介紹,當地政府正計劃設立一個馬賽文化中心,已經批覆了200英畝的土地,陶瓷廠也將提供協助。

2017年,肯亞中國經貿協會發布《2017年肯亞中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特福陶瓷廠被收錄其中。

從最初的適應、生產發展到與社區互動,陶瓷廠已經邁出了融入當地的第一步;但對於個人而言,從熟悉的環境來到遙遠的馬賽之地,在生活和文化上需要經歷的磨合併不輕鬆。

1989年出生的符豐來自景德鎮,現在負責陶瓷廠的物料採購管理,被戲稱為公司最年輕的主管。

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符豐2017年來到肯亞,之前一直在景德鎮工作。對於為何要來非洲,符豐認為「年輕人還是希望到外面走一走、闖一闖」。

陶瓷廠遠離市區,四周沒有任何建築物,一眼望去只能看到牛群和草原。符豐平時住在員工宿舍樓裡,工作和生活都在陶瓷廠。

特福陶瓷廠外的草原。圖片來源:安晶

他一周工作五天半,下班後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玩手機、上網、打撞球。由於和國內的時差,等他下班的時候,家裡人都睡覺了,沒法進行微信視頻。

周末,他會坐公司的車去奈洛比採購生活用品,「進個城,幾個人聚一聚,吃個飯」。每年公司會組織員工旅遊,今年他剛剛去了裂谷省的地獄之門國家公園。

在符豐的辦公桌上有一塊石頭,是他在工廠外散步時撿到的。

「平時除了玩手機這些,就是跟著同事出去散步,繞著工廠外面走一走,還好這邊沒有猛獸。就在外面尋尋寶,這邊礦產比較多,有時在地上能撿到碎瑪瑙。」

從2012年開始工作以來,符豐一直在陶瓷廠。國內的陶瓷廠大多也位置偏僻,「跟這邊差不多,所以我對這種環境比較習慣」。

但對他來說,現在語言溝通成了最大的難題。雖然上學時學過英語,但很少在實際生活中用;為了解決溝通問題,陶瓷廠的每個部門都配有翻譯。

「國內可以說普通話、說方言,這邊得說英語。現在我還在自學,但感覺詞彙量相當不足,表達不出想說的意思。」

在符豐看來,大部分本地員工都很淳樸、比較好相處;但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下班之後,「當地人跟我們基本沒有交流」。

「這邊空氣很好、自然環境很好,但生活很單調、寂寞孤單一點,畢竟可以交流的人很少。雖然有同事,但跟同樣的人天天吹牛都吹一樣的,已經沒有新鮮感了。」

相關焦點

  • 歷史課本裡的遊牧民族,他們都到哪去了?
    記得關注哦▼歷史課本裡的遊牧民族,他們都到哪去了?在我們小時候的歷史課本中,總會突然冒出來匈奴、突厥、柔然、女真等遊牧民族,而且他們都不在現有的56個民族裡面。那麼,他們從哪裡來的?又到哪裡去了?一頭霧水。本篇就帶你釐清他們的來龍去脈。很多人對遊牧民族有個誤區,就是這些「民族」本身就「自古以來」存在,而且內部構成也是單一的。
  • 肯亞 非洲高地
    而現在,我該怎麼才能重新找到這次非洲高地之旅的痕跡呢?我抓了一塊紙,借了一支筆。這一切都是在兩周前開始的。楓丹白露森林的冬天很冷。天空飄著雪,我在一個燃燒著火焰的大壁爐前暢想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我打開電視播到 Arte 臺。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出現了,坐在非常年輕的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旁邊。
  • 2020年陽光旅行家 重回榮耀國坦尚尼亞肯亞·野奢非洲童趣親子
    2020年暑假TOP1帶上孩子,一起前往《獅子王》中那片遙遠的非洲大陸,去擁抱遼闊的大草原,看自由奔跑的野生動物,看真正的非洲雄獅,體驗這裡的溫情與感動!讓肯亞告訴孩子們大自然真正的樣子,讓他們在假期徹底「野」一把。
  • 非洲神秘遊牧民族,喜歡飲用鮮牛血,每家養十幾頭牛備用
    導語:非洲神秘遊牧民族,喜歡飲用鮮牛血,每家養十幾頭牛備用如今世界上擁有幾十億的人口,絕大多數都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當中,還有極少數人仍然在森林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著,我們稱這些人為原始部落。雖然都市生活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生活,衣食住行有關的東西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得到滿足,但是仍舊有很多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渴望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很多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外出旅遊,希望能夠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儘快的投入每天的生活中。他們偶爾也會羨慕原始部落的生活,希望過得自由隨性一些。
  • 為什麼看動物大遷徙要去坦尚尼亞而不是肯亞?
    想像自己也在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野性,看到非洲人民多年來為保護珍惜動物所做出的犧牲和努力。只有站在了那裡,才會真切的對這個世界敬畏,認識到這個地球上的生命從來就不止有人類。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每年的12月到5月之間,非洲的食草動物們悠閒自在的生活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內,充足的水源和鮮美的青草保證了它們的生活質量。
  • 被從中國趕走卻稱霸西方的四大遊牧民族
    夏朝被商朝所滅後,末代君主夏桀被放逐到南巢,成為商朝的附庸,三年後死在那裡。此時,桀的兒子獯粥和桀的妃子們有染,害怕被商湯懲處,就帶領部分人逃到了北方草原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並很快發展成一個民族,即匈奴。他和亡父寡妻結婚的行為,從此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習俗。
  • 從雅利安人到歐亞遊牧民族:探索印歐語系的起源
    但是,對於印歐語言發源地的研究也促進了對生活在廣袤的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研究,並且證明遊牧民族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個角度看,印歐語言學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因為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以及歷朝歷代入侵、佔領農業地區的民族並非只有印歐民族。該領域學者在研究遊牧民族歷史時,往往忽視了那些與印歐語言民族沒有任何關係的遊牧民族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 金國被蒙古滅了,是因為漁獵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嗎?
    而女真也好,滿族也好,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遊牧民族,歷史課本告訴我們:他們是漁獵民族。圖:女真人和蒙古人女真人發源於今天東北地區的白山黑山之間,雖然也有廣闊的平原,但森林面積更大,還分布著大量的山地、溼地和河流,十分適合漁獵而並不適合放牧。
  • 非洲玩具批發市場探訪系列:肯亞
    【中外玩具網 10月23日訊】歐美、日本等是玩具出口企業重要的目標市場,相比之下,非洲市場似乎被本文作者借近來走訪非洲多國之機,向業界介紹這裡的玩具批發市場現狀。繼此前的奈及利亞後,今天介紹的是肯亞: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瀕臨印度洋,人口接近5000萬。
  • 中國茶葉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影響,促使非洲肯亞紅茶出口居首
    中國的茶葉種植面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國。數百年來,茶葉給人們帶去的口感,不斷地漂洋過海沁潤著整個世界的嘴唇。 中國紅茶,在17世紀中葉與西方第一次相遇。如今,絕妙的口感伴隨著時間,回溯到近400年前的那個午後。
  • Kenya Style / 肯亞風格
    /從大群角馬橫渡怒濤洶湧的河流,到獅子穿過草叢,潛近毫無察覺的獵物;從眺望日落時分鹼水湖畔層層疊疊,恍若霓虹的火烈鳥,到目睹就兀鷹撕裂動物血肉和鬣狗咬碎野獸骨頭。這些景象或令人激動,或令人心悸,進而產生一種犯罪般的感覺,這便是遊獵之旅,它深入原始大自然之中,見證狂野不羈的非洲之至美。——《孤獨星球》
  • 羅新:遊牧民族是如何參與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的?
    對遊牧民族來說,鄂爾渾河谷為何如此重要?三十年的漢匈戰爭帶來了什麼樣的副產品?漢帝國的崩潰與羅馬帝國的崩潰又有什麼樣的相似之處?我們該怎麼看待歷史和今天的關係?10月19日,建投書局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內亞遊牧人群」。在講座中,羅新與大家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內亞遊牧人群的變遷和大家關注的研究問題。
  • 肯亞美食篇:盤點肯亞人最愛吃的30種傳統食物
    第一篇:肯亞美食篇 盤點肯亞人最愛吃的30種傳統食物 在肯亞已經工作三年了,作為一個美食愛好者(又叫好吃懶做的吃貨),遇到周末便到處打卡當地的餐廳。從一開始滿心拒絕到初次嘗試再到現在的安然享受,我越來越沉迷於這裡的煙火無法自拔。
  • 揭秘一夫多妻的非洲原始部落
    揭秘一夫多妻的非洲原始部落 2013-08-26 18:43:50 來源: 網易旅遊綜合 舉報
  • 從北宋談起:為什麼更先進的文明,容易被遊牧民族打敗
    諫議大夫宋齊愈認為,金國作為敵人不會出售戰馬的前提下,西北價格昂貴,而且北方被金國控制,戰馬無法安全運輸到長江以南。宋朝自身並非不能飼養馬匹,但溫帶和亞熱帶的馬因為矮小,速度慢,衝擊力不足,不適合做戰馬;另一方面,宋朝治下的百姓長期安居樂業,只要勤於耕種就能夠吃上飯,他們不需要向北方遊牧民族一樣整日充滿危機感,所以宋民對於曠日持久的戰爭狀態並不適應。
  • 動物天堂肯亞
    肯亞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名副其實。從肯亞首都奈洛比機場一出來,這個天堂的形象就展現在眼前。機場內的走廊上,機場外的草坪上,去郊外住宿酒店的道路兩旁,到處都是野生動物的宣傳畫和形象與真實動物完全大小、逼真的模型、雕塑,還能見到斑馬、駝鳥等野生動物出現在田野或樹林中,大白鷺、黑鸛等飛禽翱翔在城市上空。
  • 非洲|為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長頸鹿酒店就值得去一趟肯亞
    作為一名深受趙忠祥和《獅子王》影響的90後,我總是對非洲異常痴迷。它是動物的天堂,開著吉普車奔馳在非洲廣袤的大草原上看獅群追逐獵物,看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看長著緋紅色翅膀的火烈鳥染紅大地,一直是我的夢想。肯亞,是非洲東部最繁盛的國家,動物資源豐盛,擁有幾十個自然動物保護區。
  • 非洲多國年輕人愛上普通話 肯亞:國民懂中文令國家受益匪淺
    在肯亞首都奈洛比一個課堂上,十多名小學生正在不停重複背誦:「bo-po-mo-fo……」。他們正在學習距離國家近8,000 公裡、擁有逾十億母語人口的中國的官方語言─ 普通話。13 歲的學生Lucia 表示:「中文是一門有趣的語言,當我去到別的國家,我希望能夠教授中文及擔任翻譯。」和她同班的都是7 至13 歲的學童,他們都是一群有興趣學習中文的孩子。
  • 閱讀筆記/做知識的遊牧民族
    羅胖在這篇《做知識的遊牧民族》裡邊說,因為技術在飛速迭代,新知識越來越多,我們應該要用20%的時間,掌握一個新領域80%的知識。如果我還是個學生,我肯定會說,我要系統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點,深入地去了解這個領域。
  • 前往馬賽部落,體驗戰鬥民族的人文風俗,觀看馬賽勇士徒手殺獅子
    導語:前往馬賽部落,體驗戰鬥民族的人文風俗,觀看馬賽勇士徒手殺獅子文/老人說旅遊如果說人生是一方小池塘,那麼他永遠不會明白大海的遼闊。相反,如果他能匯入小溪流進大海,那麼它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在旅行,你看的多了,便能在生活中學到學不到的東西。腦中儲備談資足夠多的時候,天南地北總會有人為你傾心。每一步旅行都是對未知的遠方探索。懦弱的性格註定不會走到更遠,今天我要帶大家走進一個神秘的部落。今天,小編交代發你們去肯亞的原始部落民族。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馬賽人。現在也是著名的遊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範圍在肯亞的南部和坦尚尼亞的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