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海灣戰爭廿五年回顧:聯合作戰概念的啟蒙

2021-02-13 戰例譯註

文中和文末的廣告由騰訊統一推送

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會給我們提供一點點收益


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期間,從F-14A雄貓戰機的後座所見景象,第41戰鬥機中隊的飛行員,正朝美軍艦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的飛行甲板進行攔截著陸。

取材/2017年第二季美國聯合部隊季刊

●作 者:Christopher G. Marquis, Denton Dye, and Ross S. Kinkead

●譯 者:章昌文 

●審 者:劉宗翰

●整理:Nangwa

美國高尼法案是聯合作戰的推手,即使在海灣戰爭中體現了聯合作戰的成功,本文作者群仍指出聯合作戰只是正面促成因子,一直要到反恐戰爭的持續聯合行動,各軍種才開始建立共識。唯有各軍種間持續同步化與合作,才能使聯合作戰發揮戰鬥力。

 

「高尼法案」自1986年通過迄今已歷三十年,這項立法改變了美國國防部運作、軍隊遂行作戰的方式。藉由採用現在稱為「聯合」的構想,它限制軍種變成行政與組織的角色,並轉型為兵力提供者,同時使作戰指揮官掌有作戰指揮權,在指揮體系中直接受國防部長與總統領導。此項立法意圖,可媲美取代邦聯條例的憲法,將相對獨立各州納入一更緊密集中的政府實體當中。

法案通過後不到5年,在1990年8月海珊(Saddam Hussein)部隊入侵科威特的情況下,高尼法案碰上其首次重大考驗。美國領導的聯軍在沙烏地阿拉伯集結了軍隊,用攻勢作戰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還以顏色,揭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該場戰役的成功尤其證實高尼法案的成果,以及聯合作戰的型態將更為普遍。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史瓦茲柯夫(H. Norman Schwarzkopf)上將系透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鮑爾負責。美空軍中將霍納(Charles Horner)則擔任新組建的「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JointForce Air Component Commander,JFACC),負責空中作戰。

用該次衝突迄今四分之一世紀的事後之見,評斷海灣戰爭中的聯合作戰,將更為準確。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在後來交戰中,美軍無法複製沙漠風暴作戰行動的輝煌成就。再者,各軍種也未能毫無保留的全然採納聯合作戰。對聯合作戰的效益,陸戰隊似乎最表質疑,而且在海灣戰爭期間,陸戰隊與其他軍種的作業互操作性受限,顯然使其疑慮更深。 

在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陸戰隊員正搭機前往支持「沙漠之盾」作戰行動中的聯軍。

即使聯合作戰有可能是正面促成因子,但它顯然非海灣戰爭聯軍致勝的決定性因素,聯軍部隊勝過伊拉克部隊的優勢是如此全面性,單靠此點就足以達成任務目標。聯軍較伊拉克裝備更好、訓練較佳,而且更為領導有方。聯軍得利於廣泛的國際支持(尤其是區域支持)、有著明確的目標。再者,在作戰期間,聯合概念也還未被充分理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遭到誤用。經過數年在中東的主要作戰與反叛亂後,美軍已愈來愈能領會目前聯合作戰的充分潛能。到了2012年時,時任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鄧普西(Martin Dempsey)上將便引進全球統合作戰構想,或許更有助於將聯合作戰發展成軍事行動的持續狀態。本文檢驗了高尼法案所欲解決的問題,並證明即便沒有此一法案,美國及其聯盟夥伴也會在海灣戰爭中獲勝。接著細述引出高尼法案的歷史脈絡、其在1989年正義之師作戰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的應用,以及沙漠之盾和沙漠風暴作戰行動的摘要概述。本文平衡探討海灣戰爭中對聯合作戰的不同見解,後者提供了作者群看法的分析總結,並對軍方領導階層提出建議。最重要的是,為了維持其效能必須持續發展聯合作戰。 

1979年11月4日,何梅尼的軍事激進信徒佔領了在德黑蘭(Teh-ran)的美國大使館,劫持66名美國公民當人質。在外交談判徒勞無功下,美國防部策劃了一次突襲,運用四個軍種人員所組成的聯合特遣部隊來解救人質。1980年4月,該支聯合特遣部隊嘗試了代號為鷹爪(Eagle Claw)的救援行動。結果一敗塗地,在一架美國黑鷹直升機和支援的C-130運輸機相撞下告終,沒救出任何人質,還有八名聯合特遣部隊隊員陣亡,此外還損失了飛機、裝備及機密文件。

1980年代的「鷹爪行動」一敗塗地,促成後來美國的改革法案。圖為2015年美軍為該行動舉辦的紀念典禮。

 

1980年5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設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調查該次行動失敗的成因,該委員會主席是美海軍退役上將哈樂威(J.L. Holloway III),該委員會確認最終導致該行動失敗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任務前各單位分開訓練、指揮與管制層級紊亂,以及裝備互操作性出問題。國會未對哈樂威委員會的調查發現採取果斷行動,而數年後在加勒比海發生的事件,卻加劇了對立法改革的爭論。

1983年10月14日,格瑞那達馬克思主義人民革命政府的內部鬥爭引發了一場軍事政變,處決了該國領導人─時任首相的畢夏普(Maurice Bishop),動亂還威脅到島上650餘名美國醫學院學生的安全。這導致後來美國在10月25日發動緊急狂暴(Urgent Fury)作戰行動。此項任務部署的部隊,大部分是陸軍與陸戰隊聯合地面部隊組成,另外由特戰、海軍及空軍資產支持。該次任務以135名美國人傷亡的代價,成功援救了720名美國和外國公民,並且在島上重建深獲大眾支持的政府。

儘管軍方領導者普遍認為成功,但緊急狂暴也受到許多困擾鷹爪行動的相同問題來攪局。例如,通信失效和裝備短缺,像陸軍單位就無法以海軍資產協調空中支持;在作戰前軍種間未能協調好突擊計劃,使單位多半不知道鄰接單位的目標為何,和他們要如何與整體兵力運用計劃協調一致。這些缺失造成誤殺,以及因疏忽而轟炸非戰鬥人員。在伊朗和格瑞那達所遭受的重重阻礙,終使國會通過了高尼法案,啟動美國國防部自1947年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重整。 

緊急狂暴作戰行動前一年,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David C.Jones)上將告訴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現有體系已支離破碎,我試圖從內部改革, 但辦不到,國會必須授權進行必要改革。」他強調需要「有一個能讓美軍發展適切戰略、必要計劃及完整作戰能力的組織。」為了完成這些目標,國會謀求做下述變革:

■釐清從作戰指揮官透過國防部長到總統的軍事指揮鏈。

■賦予軍種參謀長訓練與裝備部隊的責任,同時明確表示他們不在軍事行動的指揮鏈中。

■提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相較其他軍種首長的職級,使其成為總統主要軍事顧問,新設副主席一職,指明聯合參謀是為主席工作。

■要求開始從事戰略領導階層角色的軍方人員,具備與其他軍種合作的經驗(即所謂的聯合實績[joint credit])。

■在擬定戰鬥力需求和獲得計劃時,建立軍種合作機制,並藉由裝備副部長辦公室的建置,減少冗餘採購計劃。

這些改革遭到來自五角大廈內部的堅決抵抗。然而,在1986 年底,鷹爪和緊急狂暴作戰行動的經驗,澈底轉變成必須立法的政治主張。國會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高尼法案,參眾兩院都只有四名議員投票反對 

沒有多久時間,國會的整頓作為就受到了檢驗。1989年,由於諾瑞加(Manuel Noriega)將軍的政府挑釁動作日增,巴拿馬的緊張情勢開始升高。12月15日,在巴拿馬國會宣布與美國進入戰爭狀態、一名陸戰隊尉官在巴拿馬市一處路障附近遭諾瑞加部隊殺害的情況下,局勢已近失控。布希(George H.W.Bush)總統因此啟動一項應變計劃,以保障美國人在巴拿馬的利益,並迫使諾瑞加下臺。

該次代號名為正義之師的作戰行動,從12月20日展開,這是自越戰後規模最大的軍事任務。這次戰役由二萬餘名人員的聯合部隊、和從美國及巴拿馬調派的300架飛機組成,同時攻擊了27個不同地點。在巴拿馬的行動成果看來普遍得到肯定,軍隊在數天內就完成其目標。此一行動初期就透過聯合特遣部隊指揮部建立明確的職權關係與指揮鏈。聯合參謀隨時向決策者報告,讓下級指揮部自由發揮,各軍種的聯合預演和適切訓練,對勝利也屬功不可沒。

高尼法案顯然已通過其初次測試。然而,正義之師作戰行動為期短暫、規模不大,行動僅持續數天,而且參與該次行動的美國官兵只有4%部署在海灣戰爭中,可從中汲取的具體教訓是如此之少。在隨後的夏季,當伊拉克部隊揮軍進入科威特這個小國時,美軍面臨了更多的挑戰。 

1990年8月2日清晨,三個伊拉克師越過邊界進入科威特,小國科威特的陸軍和海軍雖表現英勇,但面對優勢的入侵部隊,抵抗徒勞無功。科威特的統治者薩巴赫(Sheikh Jaber al-Ahmad al-Sabah)逃往沙烏地阿拉伯。8月4日,伊拉克部隊已完成其佔領任務,陳兵沙烏地─科威特邊界。

儘管在入侵之前數月,伊拉克官員就威脅要對付科威特,但伊拉克的行動仍使大多數美國政府官員震驚不已,美國官員已認定這不過是在唬人而已。一經察覺此項假設有誤,布希總統就決定採取行動,並向其政府和民眾昭告他的決心。美國和英國領導者開始在聯合國支持下,召集一支國際聯軍,將與海珊的部隊一決勝負。8月6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德(Fahd)同意讓聯軍部隊在其國內部署。 

前排為諾頓空軍基地(Norton AFB)第68空中醫療後送中隊的士兵;右方是田納西州空軍國民兵第118空中醫療後送中隊的士兵;左方是第137空中醫療後送中隊士兵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期間聽取任務簡報。

 

有十八個國家為該行動提供地面部隊,美國獨力部署了50萬名官兵和2,000輛戰鬥車輛,英國居次,有3萬5,000名官兵和210輛戰鬥車輛。照資料來看,伊拉克軍隊是支勁敵,其陸軍約有百萬名官兵,聯軍分析人員估計,在科威特戰區有43個伊拉克師,其中有12個裝甲師,不過這些師中只有四個師來自精銳的共和衛隊。聯軍雖擁有最強勢1,820 架作戰飛機的空權優勢,伊拉克空軍顯然也準備以世界第六大空軍的750架作戰飛機和大量防空系統來挑戰聯軍此一優勢。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揭開海灣戰爭序幕。圖為「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中,戰機在空中加油情形。

 

史瓦茲柯夫運用其職權,以自認合宜的方式編組部隊,他決定在功能性指揮部下編組空中組成部隊,接著任命美國中央司令部空軍指揮官霍納中將擔任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以提供集中計劃、分散執行,以及與軍種和盟國空軍戰鬥力進行整合。」相較之下,他並未指派獨立的聯合部隊地面組成部隊指揮官。

1991年1月17日深夜1點30分,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一般又稱海灣戰爭)啟動,當時美國在波斯灣和紅海的海軍船艦朝巴格達(Baghdad)發射戰斧巡航飛彈。首夜,聯軍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在伊拉克各處攻擊關鍵目標,癱瘓其空防並截斷通信。戰斧飛彈和F-117匿蹤戰機在巴格達多處成功攻擊,使電力系統停止供電、中斷了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電視直播。

突遭襲擊的伊拉克空軍和防空手段根本不是對手,聯軍部隊不到一星期就掌握了空中優勢,迫使伊拉克飛行員設法藏匿飛機,將渠等停放在住宅大樓或地標附近,不然就是飛到伊朗尋求保護。此外,伊拉克的反擊既不連貫也起不了作用。他們對沙烏地阿拉伯發射飛毛腿飛彈,製造恐慌,也對以色列如法炮製,想將以國捲入衝突來破壞聯盟,但這些嘗試終究徒勞無功。同樣地,伊拉克在1月底對海夫吉(Khafji)孤注一擲的突擊亦遭擊退。

2月24日凌晨3點,聯軍兵分三路進攻,展開其地面攻勢。在東邊,第1陸戰隊遠徵軍在多國聯軍部隊指揮部支持下,推進到科威特東南方。在西邊,第十八軍,包括第101空降師和第24步兵師,加上法國達蓋(Daguet)第6輕裝甲師,先向北機動,再轉向東邊第八號公路,到達在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後方。在中間,美國第七軍和英國第一裝甲師長驅直入接近科威特邊界的伊拉克,與海珊精銳共和衛隊的一支機械化步兵師及裝甲師接戰。所有攻擊都戰績輝煌,而到了2月26 日,作為解放軍團一部的科威特部隊可以長驅直入科威特市了。伊拉克部隊已淪為散兵遊勇,試圖撤回其家園。到次日,聯軍宣告停火,科威特獲得解放,海灣戰爭打贏了。 

許多人將海灣戰爭壓倒性的勝利視為高尼法案正確的明證,也是聯合作戰效益的明確指標。薩莫斯(Harry G. Summers)在《論戰略第二集》(On Strategy II )中指出,這項立法「早該做了」,並認為在作戰中美軍能取得一致作為要歸功於這件事。史凱爾斯(Robert H. Scales)在《穩操勝券》(Certain Victory)一書中記述了「沙漠風暴」行動,如何「將執行聯合作戰的能力提升到一個空前水準。」

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前職員洛赫(James Locher) 觀察到,該立法建置的作戰行動指揮體系普獲認同,他覺得其成功肯定是「普世公認」。據洛赫表示,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的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對該委員會指出,「所有對沙漠之盾/沙漠風暴作戰行動的評論與任務歸詢,都將作戰勝利歸功於高尼法案促成指揮體系基本架構的變革。」

為《華盛頓月刊》撰稿的布(Katherine Boo)明確表示,高尼法案對海灣戰爭勝利的效應「顯然極其輝煌」。她認為當時軍隊的一連串災難,諸如鷹爪作戰行動中直升機的墜毀、貝魯特(Beirut)陸戰隊軍營遭炸彈襲擊,以及緊急狂暴作戰行動中的友軍誤擊事件,軍種都要負最大責任。布寫到,「藉由將國際安全提升到軍種政治之上,國會協助軍隊打贏了海灣戰爭─這是目前要認清的關鍵實情,並非為了讚譽國會,而是為了範圍更廣的軍隊改革之故。」透過她的論證,高尼法案是軍種作戰管制蠢事的解藥。 

不過對許多觀察家來說,聯軍的勝利,立法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因素。賈拉西羅(Dominic     Carac-cilo)在2015年為《陸軍月刊》(Army Magazine )撰寫的文章中,對聯合作戰隻字未提,卻是將任務成功歸功於目標「明確、資源充分,以及僅限定在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並防衛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上。」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的魏茨(RichardWeitz)指出,海灣戰爭是「多元決心」,而且有「如此多有助於聯軍獲勝的因素」,以致任何單一因素的改變,想必包括聯合作戰在內,都無法影響最終結果。

從空軍大學中隊軍官學院退休的軍事學教授齊普曼承認,聯合作戰準則對海灣戰爭的成功具正面效應,但還要將之與其他要素結合在一起,包括使用現代科技,諸如精確導引彈藥和跟蹤技術、訓練及強有力之領導統御,尤其是史瓦茲柯夫的表現。齊普曼提到,「即便所有這些因素齊備,最後勝利終究還是要倚賴空權的妥適運用。」

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中,指揮第七軍的法蘭克斯將軍與其共同作者在《陸軍月刊》近期一篇文章中的結論,是海灣戰爭勝利的關鍵,在於領導階層養成的改進,加上1970年代以來對訓練和準則的「變革」。正如這些看法清楚表明,高尼法案造成的這些變革,並未普獲認同是「沙漠風暴」行動勝利的關鍵。 

有些研究人員甚至還認為,沙漠風暴作戰行動其實是聯合作戰的一個不良案例,在《將軍的戰爭》一書中,戈登(Michael R.Gordon)和特雷納(Bernard E. Trainor)提到此一論點:

說這戰役屬「聯合」是言過其實,每個軍種都各自為戰,極專注在自己負責的那一塊,而在華府和利雅得(Riyadh)的指揮官,也沒能充分協調好戰爭計劃。就此而言,海灣戰爭凸顯出美國武裝部隊如要以真正協同與統合的方式行動,該做的事還有很多。

魏茨在2004年的著述中大部分認同此一觀點, 他詳盡闡述了在沙漠風暴行動前,各軍種是如何專注在自身的戰爭計劃上,而非共同合作。特種計劃組專心完成名為「黑洞」的空中計劃,地面戰役則是由一群「絕地武士」設計,他們大部分是美陸軍高級軍事研究學校的陸軍畢業生。陸戰隊似乎欠缺加入這兩個群組的好通道,只能訂定自身的計劃。

即使連布都承認,海灣戰爭中聯合作戰運用得並不完善,記錄重要細節的文件顯示,海軍通信系統無法透過「安全調變解調器」(secure mo-dem)接收來自利雅得的文電,使得必須每天將紙本空中任務派遣令送至海軍組成部隊指揮官所在、位于波斯灣或紅海的航艦上。

歐文斯(Mackubin T. Owens)在1996年的文章中,指出「高尼法案時代,有好幾次作戰行動效率低下,和早期作戰行動的無效率相似,令人想起索馬利亞和波士尼亞的情景。」其還提出一個關鍵論點,無法複製沙漠風暴作戰行動的壓倒性勝利,即指出聯合作戰本身並非一決定性因素。如果它是決定性因素,我們或許就能期望每次作戰行動都可獲得類似程度的成就。

美國艾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FB)第33戰術戰鬥機聯隊的兩架F-15C鷹式戰鬥機和沙烏地皇家空軍一架F-5E虎二型戰鬥機,一同在支持沙漠風暴作戰行動期間編隊飛行

 

此外,就算各軍種都贊成海灣戰爭是場「聯合」的勝仗,他們從衝突中汲取的教訓也不盡相同,且會產生對聯合作戰的不同見解。有些人會將其視為零和賽局,一個軍種獲益,其他軍種就會蒙受損失。沃森(Bruce Watson)及其小組在《海灣戰爭的軍事教訓》(Military Lessonsfrom the Gulf War )一書中,舉例說明此一觀點,當他們宣稱空軍「戰勝」時,在海上的陸戰隊則「被迫構成從未出現過的威脅。」 

對許多人來說,海灣戰爭並非在證明聯合作戰有理,而是證實空權的戰略運用有效。空軍內部認為,海灣戰爭體現了諸多先前空權擁護者未曾實現的承諾。對那些同樣抱持此種觀點的人來說,作戰行動成功將會開啟一個空優最重要的時代。

當時還是空軍中校的賓漢(Price T. Bingham),在他寫到「現在戰役的成功,倚賴空中優勢遠多過倚賴地面的優勢」時,表達的正是空軍內部普遍抱持的看法。按賓漢說法,現行聯合作戰準則已經過時,必須與空軍準則保持一致。

或許在所有軍種中,空軍最贊同接納聯合作戰的潛能,空軍準則對「航空人員觀點」的定義中,包括了由航空人員集中控管空權的信念。從1947年起,固定翼飛機空中資產就分布在空軍、海軍及陸戰隊間,「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一職的創立,受霍納中將管制,運用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中,終於讓這許多資產接受一名航空人員的戰術管制了。

然而,對空權及聯合作戰的此一聲援,其他軍種未必認同。根據魏茨的說法,海軍飛行員認為聯合空中戰役使他們的參與受限。海軍和陸戰隊都質疑,「聯合部隊空中組成部隊指揮官」的構想在理論上的正當性。海軍飛機上通信系統與空中預警管制系統的安全系統不兼容,限制了海軍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執行任務的能力。在目標選擇方面,陸軍和空軍人員間有不少爭執,相互間的不信任,顯露在陸軍質疑空軍飛行員宣稱的許多攻擊和損害評估上。

或許最嚴重的分歧是在空軍和陸戰隊之間,陸戰隊不信任選定目標和分派架次的聯合空中任務周期程序,坦承以延遲來改變空中任務派遣令,並且將偏好目標列為第二順位,希望增加獲得批准的可能,鑽制度漏洞。 

圖為「沙漠之盾」行動中,F-111F轟炸機與EF-111A電子戰飛機(後)列隊飛行。

 

陸戰隊最不願意相信聯合作戰構想應不令人意外,陸戰隊一向以獨立且自給自足的在地面和空中作戰著稱。在高尼法案問世數世紀前就已確立了他們與海軍的共生關係,因而不太可能接納一種可能會阻撓此一組合方式的構想,有關陸戰隊空中資產部署的特別條款還納在聯合作戰準則中,即為明證。 

本文並非要批判聯合作戰理念,當前的戰爭本質,無論節奏或範圍、還是目前可用於國防的有限資源,都使聯合作戰勢在必行。重點是各軍種必須將聯合作戰視為作戰行動的常態,而非只是戰時運用的特別條款。此外,聯合作戰也不是戰爭遂行中所浮現眾多問題的萬靈丹,各軍種一起學習運作,其實是會產生各自的短期問題,軍種必須撐過這些挑戰,才能成就一致行動的最大效益。

聯合作戰需要軍種間的連續作業互通能力。美軍能像聯合團隊一樣作戰的想法固然很好,不過在平時軍種卻各自為政,恐將減弱聯合作戰的長期效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軍目前已進行了十五年的大規模作戰和反叛亂行動,實行的就是更務實、可行的聯合作戰方式。

2014年歐頓(William Odom)和海斯(Christopher Hayes)明確表示,「組成美國武裝部隊的各個獨立軍種,在今日較美國歷史中的任何時候都更常一起合作,他們過去十年的戰爭成就,鞏固了『聯合作戰』在達成軍事目標上的實力。」唯有透過時間和持續的行動,才能漸漸發展成真正的聯合部隊。的確,「不屈不撓」正是戰爭的聯合原則。

鄧普西在2012年9月的《聯合作戰最高指導構想》中,引進全球統合作戰,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之道。該理念是要求「一支全球部署的聯合部隊,快速聯合自身與任務夥伴能力,涵蓋跨領域、梯隊、地理疆界及附屬組織。」全球統合作戰將影響專業軍事教育著重於任務式指揮與聯合作戰的型式。鄧普西的目標是讓軍種變成「普遍互通」,使全軍官兵將自己視為是聯合部隊的一分子。

沙漠風暴作戰行動期間,油井遭撤退的伊拉克部隊縱火情景。

 

聯合部隊參謀學院的麥考利(D.H. McCauley)認同鄧普西倡導的全球統合作戰,當代國際環境的動態本質,使兵力態勢必須有所改變:

鑑於主席提出全球統合作戰的新作戰構想,軍隊必須從傳統集中與資本密集(例如像F-35戰機等昂貴武器系統)的部隊,轉型成小型、具調適能力、可全球部署的單位,而單位內還需要有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鎮暴部隊與憲兵。

儘管耗費了二十餘年才意識到,若要聯合作戰運作順遂,就必須是連續狀態,而不只是應變期間才讓軍種參與的臨時條款。儘管沙漠風暴作戰行動彰顯不出其對任務成功的影響性,但15年的持續聯合作戰,卻提供了更持重的觀點,全球統合作戰是將聯合作戰運用在現代戰爭中的務實嘗試。 

海灣戰爭中聯軍戰勝海珊的伊拉克部隊,其決定性因素不是聯合作戰,勝利有數個因素,包括優勢技術、領導統籌、國際支持、豐富資源及有限目標,更確切的說,聯合作戰是個正面促成因子。

高尼法案是修正軍種間協調與進行同步時的缺點,讓作戰指揮官不受多個司令部過度幹擾,以其認為最適當方式遂行作戰的一項嘗試,將作戰指揮鏈簡化,或許是其評價最高且最長遠的貢獻,至於在海灣戰爭當時,它在達成其他目標上做得多好,就沒那麼明確了。軍種參謀長必須容忍新角色,渠等擔任隸屬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顧問,並接受其在行政與組織職掌上所加諸的限制,而軍種相互間的競爭依舊持續進行,顯然各軍種只將聯合作戰視為一種戰時狀況,而平時依舊是以自身為中心,此概念的問題就在於每次有新衝突產生,軍種就得再學一次聯合。

直到反恐戰爭的持續聯合作戰,迫使軍種常在一起工作,方才開始充分理解聯合作戰的構想。鄧普西的全球統合作戰構想已準備好持續此種發展,為使將來的軍事幹部在作戰時,能習慣性地想到聯合作戰。有人建議所有階層的軍職人員,要研究並認識聯合作戰的效益與挑戰。唯有透過持續的同步化與合作,各軍種才能充分理解聯合作戰的可能性,建立適當的協調機制與循序漸進作法。 

Christopher G. Marquis空軍少校,系空軍指參學院聯合作戰部門教官。

Denton Dye陸軍中校,系北約組織總部盟軍最高轉型司令部的作業互操作性與標準化小組成員。

Ross S. Kinkead陸軍少校,系美國歐洲司令部聯合情報中心情報處參謀,近期擔任聯二情報署長行政助理。


文中和文末的廣告由騰訊統一推送

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會給我們提供一點點收益

相關焦點

  • 打醒世界各國的一仗:海灣戰爭展示了什麼叫信息化作戰
    打醒世界各國的一仗:海灣戰爭展示了什麼叫信息化作戰 兩伊戰爭:兩個武器購買國之間的戰爭,就算有高端武器,也只會普通得使用,野蠻的對轟。海灣戰爭:武器製造國對購買國的單方面碾壓。對武器的使用是基於平臺專業化、系統化、配合性的使用。
  • 美軍這一作戰概念啥意思
    各軍種積極參加,力爭共同把這一概念推向未來戰場——多域戰:美軍推動聯合作戰新「抓手」■吳中和 朱小寧「多域戰」作為美軍最新聯合作戰概念,2016年由美陸軍提出後,出乎意料地得到其他軍種甚至美軍高層的熱烈響應,當年即被正式列入美陸軍條令出版物《作戰》。
  • 海灣戰爭給世界帶來了啥?現在哪些國家能達到美國海灣戰爭的實力
    說也慚愧,現在好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能達到美國海灣戰爭的實力。當然,咱們國家已經很接近了,其它絕大多數國家根本不夠看!一場真實的海灣戰爭!有人說美國的海灣戰爭幾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這個由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的與伊拉克戰爭的局部戰爭並沒有剷除薩達姆政權,與此同時還給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但是如果我們只看這些表面信息的話,極有可能被海灣戰爭當中的實質信息所迷惑。
  • 1991年海灣戰爭:百萬大軍成活靶子,陸軍100小時結束戰爭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不可一世的伊拉克被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潰,伊軍十幾萬人傷亡,整個國家被炸得面目全非。海灣戰爭在現代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美國改變人類戰爭形態的一次「表演」。那麼在此戰中,伊拉克輸的有多慘呢?一、兩伊戰爭後的老賴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王室統治被推翻。
  • 看看30年前的海灣戰爭就明白了
    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兩個月內雙方的戰爭直接耗費也近10億美元。其間,英軍消耗的彈藥約1.5萬噸,平均日耗200多噸。英國派往馬島的特混艦隊,僅燃料一項就耗費6000多萬美元。若與「海灣式」相比,其他戰爭耗費則是「小巫見大巫」了。
  • 美國先進偵察機抵近克裡米亞,堪稱空中瘟神,海灣戰爭發揮作用
    EP-3E"白羊座II"型偵察機上的操作人員,把搜索到的信息情報進行數據整合,從而為直接威脅預警態勢感知,壓制敵軍防空火力,摧毀敵軍防禦設施,進行對空作戰和反潛作戰等提供信息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壓制敵方空軍防空作戰,是美國海軍和空軍的破門絕技,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也成為海灣戰爭之後進行信息化、立體作戰的成功典範。在這種作戰模式中,EP-3E"白羊座II"型等先進偵察機不可或缺。
  • 中國武器海灣戰爭被聯軍摧殘,痛定思痛,中國奮起直追
    1990年兩伊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在戰爭中薩達姆欠下了大筆外債特別是自己的鄰居小國科威特就擁有伊拉克大量的債權,加之科威特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因此薩達姆決定出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軍隊擁有戰時的龐大而強大的軍隊用了很短的時間就佔領了科威特,科威特王室出逃沙特,而薩達姆的行為卻觸犯了美國的利益。
  • 海灣戰爭,一仗打醒了整個世界,究竟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
    海灣戰爭,一仗打醒了整個世界,究竟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海灣戰爭,一仗打醒了整個世界,是新型科技戰爭的開端,從此各國大力發展高科技。快來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伊拉克10萬大軍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僅用10小時就佔領了科威特,由此引爆了震驚世界的海灣危機。在持續的5個半月裡,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終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時30分,從海灣的美國戰艦上發射出的第一枚「戰斧」巡航飛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爆炸,終於拉開了海灣戰爭的戰幕。
  • 時隔28年再看海灣戰爭,如今哪幾國軍事實力能達當時美軍水平?
    二戰之後,雖然全球整體趨於和平,但也爆發過幾場規模不小的戰爭, 其中就包括海灣戰爭。 提到海灣戰爭, 不得不說的是這場戰爭是人類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 高科技的軍事裝備被投入使用, 其在作戰模式上也與以往具有較大差異。
  • 海灣戰爭伊拉克為何敗得這麼快?參戰者說出實情:並不是美軍太猛
    1991年1月17日,在談判和聯合國安理會警告無果的情況下,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為由,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實施轟炸,海灣戰爭正式爆發。這是自冷戰結束後的全球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也被稱之為「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大量先進武器裝備的使用,令伊拉克軍隊迅速崩潰,懸殊的戰果震驚了全世界。
  • 海灣戰爭中,69式坦克被美軍摧枯拉朽,專家考察後:99A橫空出世
    我國武器的出口最初幾乎全是以「無私援助」的方式慷慨打包贈送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我國調整了戰略,更換思想意識,又趕上兩伊戰爭的契機,我國的武器從此開始走向國際市場,雖然幾經波折,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好。
  • 首戰即終戰,臺海危機再現結果可能是海灣戰爭翻版
    2021-01-08 23:18:52 來源: 美少女小果 舉報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
  • 【智庫聲音】美將在2021年「大規模演習」中演練新作戰概念
    從全球潛在威脅來看,美軍可能要直面一些局部的、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但美軍還需做好應對「大國競爭」的準備,即具備打贏大規模高端戰爭的能力。 美海軍作戰部在《維持海上優勢2020》中提出開展「大規模演習2020」計劃,強調加強海上軍事力量。根據此計劃,美軍的「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將逐步走向成熟。
  • 顛覆未來戰爭形態的無人地面作戰平臺盤點
    戰爭形態總是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美國無人作戰平臺研究資深專家曾指出:「武器系統的設計和研製,正在朝著自動化的方向快速發展,無人化作戰系統開始應用並通過戰場檢驗,這種發展趨勢必將導致一種全新的無人化作戰形態的出現。」
  • 海灣戰爭血的教訓:沒有制空權,只會被打得連褲叉都不剩!
    在戰爭中,掌握了制空權,往往能夠更好地幫助己方建立優勢,並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如果沒有制空權你只能被打得連褲衩都不剩!這絕對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真實案例的。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僅擁有69萬部隊以及3700輛坦克。
  • 拖垮蘇聯,打贏海灣戰爭,有如此豐功偉績的老布希為何沒能連任?
    小布希當了兩屆總統,在位期間美國爆發了911事件,此後小布希打響了著名的反恐戰爭,美國接連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相繼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和薩達姆政權,小布希在位時期可謂是「窮兵黷武」。跟小布希相比,他的老爹老布希也不遑多讓,其在位期間也沒少打仗。
  • 聯合作戰應強化「八個一體化」
    作戰力量「一體化」  作戰力量的整體性,要求內部諸力量結構有序、編配合理,防止力量之間相互掣肘造成內耗。為此,應按照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需要,對作戰力量進行模塊組合,將具有不同作戰功能的作戰單位科學編組,實現功能互補,發揮1+1>2的功能。  通過聯合編組實現聯合用兵,是一體化聯合作戰對集中兵力的客觀要求。
  •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米格25靠擊落美軍F18,給海灣戰爭傳說添堵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讓人們見識什麼叫:高科技戰爭,對空中力量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樹立了美國空軍天下第一的形象,打造了一個現代戰爭的傳說,其實也有讓美軍鬱悶的地方,當時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靠擊落美軍F18,給海灣戰爭傳說添堵。
  • 聯戰聯訓,把聯合作戰能力提上來
    前不久,習主席向全軍發布的2021年開訓動員令強調,「深化聯戰聯訓,堅持以聯合訓練引領軍兵種訓練、以軍兵種訓練支撐聯合訓練」。這一動員令再次凸顯了體系練兵、聯合訓練對於打贏未來戰爭的重大意義,必將激勵全軍官兵強化聯合訓練,儘快把聯合作戰能力提上來。 統帥一聲令,全軍風雷動。
  • 給戰爭取個好名字
    回顧美國百年軍事風雲不難發現,歷史上,美國無論是進行一次軍事演習,還是發動一場戰爭,都會冠之以一個行動代號。老布希時代,巴拿馬強硬派頭號人物諾列加在擔任國防軍司令後,要求美國提前歸還運河,此舉惹得美國大為不滿。1989年12月20日,美國以諾列加實行軍事獨裁和毒品走私為由,出兵巴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