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航空母艦上什麼裝備最關鍵?相信不少人會回答"當然是艦載戰鬥機,沒有它們,航母就是一塊漂泊在海上的萬噸廢鐵"。其實不然,最關鍵的恰恰是那些看上去並不酷,並不起眼的裝備,那就是阻攔索。畢竟,沒有阻攔索,縱使艦載戰鬥機成功飛出去執行任務,那麼也無法安全降落到航母上,航母依舊是廢鐵一坨。
航母上的各型艦載飛機機尾會加裝一根粗壯的尾鉤,用於飛機在接觸飛行甲板的瞬間鉤住阻攔索,能讓時速為數百千米的艦載機於2到3秒的時間裡時速驟降為0。美國海軍"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核動力航母採用的是美國Mk-7型阻攔索,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也採用的是Mk-7。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航母則採用的是俄制"斯維特蘭娜"-2型阻攔索。
別看它是簡簡單單的阻攔索,然而其技術含量非常高,全世界只有美俄中三國能自行研製。
通常來看,不論是美國的"尼米茲",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還是中國的"遼寧"和法國的"戴高樂",它們的飛行甲板都會配置四道阻攔索,然而對於艦載機飛行員而言,並不是隨隨便便鉤住任一阻攔索就可以的。我們以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為例子,如果艦載機鉤住四道阻攔索中的第二條和第三條阻攔索是最好的,尤其是第二條索是 最佳方案,是艦載機需要首先鉤住的阻攔索。
因為一旦首先成功鉤住第二條索,這就等於該機收穫了距離更長的滑行空間,第三條索則也可以達成這種目標,無非是距離比第二條索更短了一些,這是掛不住第二條索後的優選方案。一旦艦載機同第三條索脫韁,只能掛第四條索,但該索滑行空間最短,有墜海風險,而且第四條索並非是直接降落掛索,即在第二條或第三條,甚至兩條索全部斷掉的情況下緊急攔阻索,因此平時美軍艦載機飛行員不會掛第四條索。
至於為何不鼓勵鉤住第一條阻攔索,是因為該索距離航母艦尾部位過勁,一旦艦載飛機鉤住該索,那就是說明這位飛行員下降的過早,有很大機率在抵達飛行甲板前低於規定的最低降落高度,有撞擊艦尾和甲板的風險,因此艦載機飛行員很有可能遭到批評。
由此可見他們都有各自的作用,否則寸土寸金的航母甲板為何都裝備四掉攔阻索呢?
同時,阻攔索也是個比較可怕的,能造成非戰損的裝備。比如早前,美國海軍特地舉行了紀念2年前發生在紐約世貿中心的"9.11"事件軍事演習。當天,一架F/A-18艦載戰鬥機在"喬治·華盛頓"號(CVN-73)核動力航母上降落時,雖然飛機尾鉤成功鉤住了飛行甲板上的阻攔索,但阻攔索因平時維護不當被F/A-18巨大的速度直接拉斷,飛機失控摔進了海裡,飛行員則迅速彈射跳傘並獲救。但是飛行甲板上的12名工作人員被斷裂的阻攔索掃到,其中多人兩腿被打骨折,另有兩人受到重傷。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航母的"斯維特蘭娜"-2型阻攔索也發生過事故。一架蘇-33艦載戰鬥機在該航母上降落時鉤住攔阻索的一剎那,攔阻索因此斷裂,蘇-33因油門不足進而重重摔進了大海中,飛行員則瞬間跳傘生還。(D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