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航母有一個外號,叫「海上移動的機場」。航母本身幾乎沒有戰鬥力,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搭載艦載機,這樣才能和艦載機一起實現戰鬥力的完美發揮。在航母上有個固定翼艦載機,降落的重量一般達20噸,速度在每小時200公裡以上。這樣的艦載機如果只有200米的跑道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僅輪子與甲板的摩擦產生的阻力根本無法支撐其只滑出200米。
因此,固定翼艦載機要想在航母上安全停靠,只有藉助外力,那就是航母阻攔索。航母阻攔索對生產工藝和技術的要求很高,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能夠實現。但是自從遼寧號航母服役後,這個名單上就多了一個國家——中國。由此可見,該裝置的生產難度是特別高的。
我們經常能看到的阻攔索裝置就是在一條鋼索。但事實上,該裝置是成體系的,有自身的一套系統,包括很多結構,如阻攔裝置、液壓緩衝裝置等。但是究其原理,阻攔索的生產並不複雜。
真正蘊含高技術含量的就是在甲板上的鋼索,它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確保上文提到的降落如此迅速的艦載機在3秒內停住,可想而知,阻攔索承受的拉力有多大,有統計顯示,至少有100噸之多。
對於企業來說,一百多噸的鋼索的製造並不繁瑣,關鍵是航母阻攔索很細,艦載機從上面碾過,是不受影響的,依然可以滑跑。而且阻攔索的韌性要求也極高,艦載機的機尾在降落滑跑時會勾住阻攔索,此時要求阻攔索也能跟著彎曲。更重要的是,由於阻攔索需要反覆使用,壽命必須長,還可靠,畢竟這麼重的裝置頻繁更換也是很費力的。
總體看,阻攔索不僅強度要大,還要有韌勁兒,抗摩擦,能反覆使用,關鍵是要細。這技術難度不是一般能克服的,因此,阻攔索成為了航母建造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對英法和印度來說,並沒有受到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技術封鎖,所以不存在阻攔索的研發風險,只要出錢就行。例如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上應用的阻攔索就來自美國,與「尼米茲級」航母使用的是一樣的。價格在150萬美元。單看一條的價格對一個國家來說尚可,不過要知道,每一艘航母需要三條或4條這樣的阻攔索,而且需要經常更換。所以,這個價格還是比較貴的。
對我國而言,向美方購買是不現實的,向俄方購買雖然可行,但是不免會被敲詐,所以我們便選擇了自行研發。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就是「巨力集團」,別看這是個民營企業,但人家卻用了4個月時間就研製除了阻攔索,而且數千次試驗仍完好無損,這才被應用在「遼寧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