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愛華 圖 / 網絡
來源:基礎教育課程(id:jichujiaoyukecheng)
1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農村中小學生,雖然生長在農村地域,但生活離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去甚遠,「五穀不分」「四季不識」已成為農村少年兒童的普遍表現。
加強農村中小學勞動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顯得異常迫切。
2016年,重慶市綦江區面向全區98所中小學校,抽取1800餘名校長、中層幹部、任課教師和三年級、五年級、八年級的24000 餘名學生。
通過實地觀察與個別訪談的形式,開展了「綦江區中小學校勞動課程及綜合實踐課程實施現狀調查」。經統計分析發現,農村中小學在勞動實踐課程的實施上顯得非常薄弱,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管理缺位。
學校普遍將知識傳授型課程作為管理的重心,勞動實踐課程處於學校管理的極限邊緣,幹部、教師將其視為「不務正業」的「玩耍課」「放鬆課」;
(二)是課程資源缺少。
無場地、無設施、無教材、無師資現象普遍,課程實施得不到應有的資源支撐,讓勞動實踐課程「無米下炊」「無人下廚」;
(三)是課程開發缺乏。
勞動實踐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理念、課程框架、課程內容等方面缺乏科學合理的校本化開發,讓勞動實踐課程成為「無源之水」;
(四)是課程評價缺失。
相對於傳統的學業評價而言,勞動實踐課程既無評價指標,也無操作規範,無法對教師和學生形成課程實施的有效導向,讓勞動實踐課程成為「找不到坐標的航船」。
鑑於此,綦江區立足區域實際,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自然條件和鄉土資源方面的優勢,開展了基於校園農場的中小學勞動實踐課程區域化構建。
以促進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主動、全面地發展」為行動出發點,以「五愛」(我愛農場、我愛家鄉、我愛土地、我愛勞動、我愛生活)定位課程價值。
確立了「循序漸進和系統建構」「尊重規律和回歸自然」兩大課程實施理念,明確了有保障、有內容、有過程、有成效的「四有」課程管理目標。
運用全域行動、全員育人、面向全體、全程評價的「四全」課程實施策略,讓全區中小學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得到根本改善,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區域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
自主、合作、共享:建設校園
農場的區域化模式
重慶市綦江區通過理念引領與選點試驗、重點建設與普遍要求、自主建設與綜合協調、現場觀摩與激勵督導等幾大策略的管理實踐。
引導中小學投入勞動實踐課程實施的區域化行動當中,建成區域「一中心多基地遍布校點」的校園農場勞動實踐育人實體。
其中包括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管理中心、四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園)和遍布全區每所中小學校的100餘片校園農場,總面積超過1000畝。在推進校園農場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三種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
(一)是自主模式。
即由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師生員工對學校自有校園空地、菜地或租用流轉的周邊土地進行自主規劃、圈場、歸壠、改良等。
形成能夠滿足學校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的「校園開心農場」「校園匠心農場」「校園生態農場」等,學校對其擁有自主使用權。
(二)是合作模式。
即通過多方協調、雙方協商,以「業主主導、學校參與」的合作形式,就近開展校園農場的建設、種植、管護、教育實踐。
學校在「社會實踐周」「勞動實踐日」「綜合實踐課」中,按照需要組織學生到農場中參與勞動實踐課程學習,學校對校園農場擁有協議使用權。
(三)是共享模式。
即通過區教委統籌,各中小學共同享用教育系統統一建設的勞動實踐基地和區農委引資開發建設的農業產業博覽園等教育實體資源。
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園)中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的學習體驗,將校園農場向社會進一步擴展。
這既能夠讓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放寬了學校辦教育的邊界,讓學生在更加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去接受勞動實踐教育。
3
學科融合、主題整合:基於校園農場的
勞動實踐課程開發
只有深入開展勞動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才能真正發揮校園農場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教育價值。
重慶市綦江區站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和主題學習地域化的兩個角度,以教育性、實踐性、趣味性、探究性為四大課程建設原則。
將學科融合和主題整合作為全面建設勞動實踐課程體系的兩條核心路徑。讓全員育人、面向全體、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理念實實在在地貫穿於課程體系的建設中。
(1)學科融合,讓校園農場成為全員育人、面向全體的新課堂
為提高課程的實施質量,我們建立了基於校園農場的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機制。
一線教師廣泛參與,深鑽課程標準與教材,有機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將勞動實踐課程融入各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打破傳統課堂對學科教學的限制。
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農場,讓每一名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勞動實踐與學科知識相融合的新課堂學習中。
重慶市綦江區通過學科融合路徑開發、建設的勞動實踐課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一)學科滲透式勞動實踐課。
各學科教師以國家課程、教材相關內容為基礎,將勞動實踐的元素滲透其中,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身臨其境地開展學科課程學習。在知行合一、手腦結合中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如小學語文教材中《菜園裡》《春風吹》《植物媽媽有辦法》《荷花》《觸摸春天》《落花生》《草蟲的村落》等課文;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數、數的加減、長度、圖形、測量、面積、角度、分數、比例、空間、概率等內容;
小學科學教材中細胞的認識、新的生命、食物、種子、土壤等知識單元,都成了學科教師融合、滲透勞動實踐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學科話題式勞動實踐課。
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 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某一話題為主線索,創設情境, 開展既基於校園農場又具有學科特點的話題式勞動實踐課。
如語文教師開發的「植物的生命」「古詩中的農場」「農場的四季」「種子的力量」;
數學教師開發的「種植中的數學」「農場裡的統計學」「農場圖表」「農場的成本與產出」;
政治教師開發的「農民與土地」;
生物教師開發的「農場裡不同的生命」;
化學教師開發的「植物生長與化學反應」;
地理教師開發的「氣候與農場」;
美術教師開發的「美術作品中的農場」,等等。
這些話題式教學,既豐富了學科綜合學習內容,又豐富了勞動實踐教育的樣態,滲透了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教育。
(2)主題整合,讓校園農場成為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歷練場
為發揮勞動實踐課程在智商、情商、財商等方面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引申出四大主題課程:農場科學、農場情感、農場財經、農場文化。
農場科學主題課程,不僅包括在各學科融合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勞動實踐元素的課程,還包括不同學科相互有機整合開發的勞動實踐課程。
如「二十四節氣與農場」主題課程,既有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節氣」群文內容,又有歷史學科中的曆法知識內容,還有生物、地理學科關於植物特性、環境氣候等方面的內容。
與此相類似的課程還有「農具力學」「科學除草」「昆蟲與仿生」「農場的衣服」等。
農場情感主題課程,主要由植物隱喻型情感課程和勞動關係型情感課程兩大部分組成。
植物隱喻型情感課程,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農作物萌芽、生長、枯老、病害、死亡等自然現象與人類相比擬。從而引導學生在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挫折等方面獲得生動的情感體驗。
如「植物的脾氣」「植物的力量」「植物的一生」「植物的朋友」「植物的敵人」「植物的天空」等主題課程。
勞動關係型情感課程,是讓學生在自主勞動、問題探究、小組合作中。充分參與「我與生活」「我與自然」「我與隊友」「我與對手」「我與團隊」「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等主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農場財經主題課程,主要指向與經營校園農場有關的財經元素認知。
包括投入、產出、成本、利潤、收支、市場、投資、儲蓄、信貸等基本知識。
主題課程有「校園農場的投入規劃」「讓農場產出最大化」「農場的年度利潤」「蔬菜市場的行情波動」「農場電商」「校園農場帳務實踐」「儲蓄與投資」等,按照中小學生財經素養發展情況予以分階要求和合理設計。
農場文化主題課程,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
農場物質文化主題課程指向農家廚食、農家服飾、農家院落、農業景觀、一般農具、農業機械、傳統作物等內容;
農場非物質文化主題課程涵蓋農耕技術、農語村言、農源文字、農家故事、農家傳俗、曆法節氣、節日禮儀、農民版畫、農家陶藝、農歌民舞、鄉土戲曲、農家製藥、香茶技藝、農民運動、農業生態、農家環保等內容。
每一項或幾項內容都以生動的主題名稱呈現,成為既貼近學生生活現實,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勞動實踐課程。
如「我愛廚房」「美麗的農具」「和諧農場大家庭」「爺爺奶奶的歇後語」「農場就是漢字發源地」「小小農民版畫家」「家鄉的金山銀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