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徐報融媒記者 孫井賢
賈汪區真旺村村口,茂密的枝葉遮擋住熾烈的陽光,留下一大片綠蔭,三五個納涼的老人,談笑風生,一派祥和,放眼望去,路兩側石榴樹、棗樹、槐樹交織成了大片綠蔭,寬敞整潔的街巷、白牆黛瓦的小樓、功能齊全的活動廣場,讓整個村莊在綠樹碧草掩映下顯得格外清新怡人,這是賈汪區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下的「美顏鍵」,今天的賈汪,如此高顏值的村莊已經隨處可見。
7月30日,記者走進賈汪,在一處處別致的村居院落前,和村民嘮家常、看變化,對農村人居環境變化進行了實地探訪。
■居住環境美麗嬗變
「你看,這是我自己養的吊蘭、鐵樹,長得可好了。」在潘安湖街道馬莊村真旺村東頭,村民夏文軍給記者介紹說:「我這塊地就養養花,隔壁家種的菜,吃不完還給我們送些來。」記者了解到,村民們住的都是獨立兩層小樓加一個小院,太陽能、水廁、沼氣供應管道等設施齊備。
「把老百姓的庭院打造成整潔化、經濟化、文明化的庭院,把一宅變三園,讓農民的小院成為花園、菜園、果園,以庭院的小美帶動鄉村的大美。」馬莊村黨委第一書記毛飛說。
近年來,賈汪區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區級領導、區直部門幫包工作機制,各鎮村設立黨員先鋒崗、成立黨員突擊隊、實行黨員包片網格化管理。全區圍繞「三縱四橫」總體布局,按照「特色田園、美麗宜居、整治達標重點、整治達標」4種類型,分類指導全區114個村(居)加快推進全員達標。
■繪就鄉村生態畫卷
河流蜿蜒而過,荷葉鬱鬱蔥蔥,綠甸甸的蓮蓬,荷花亭亭玉立,綠荷相倚滿池塘,寧靜、花香、鳥語……這是潘安湖街道西大吳村引糧河邊的美景。
但是在幾年前,引糧河卻不是如今這般景象,垃圾漂浮在河面上,刺鼻的臭味瀰漫在空氣中。在河邊散步的村民說。
西大吳村通過清理村內塘溝,清除有害水生物、垃圾漂浮物,利用荷花等水生植物淨化改善水質,提升兩岸綠化,將原本深為群眾詬病的「臭水溝」變為村民休閒娛樂的「瘦西湖」。「村民散步有了好去處,文體活動也有了大廣場,村民在原來的土地裡過上了新生活、好生活。」西大吳村第一書記高歌說。
如此美麗的西大吳村僅是賈汪區靚麗一角,近年來,賈汪區涉農村(居)突出三種創建類型。9個特色田園村注重示範引領,推動公共空間、建築景觀的有機融合;45個美麗宜居村突出功能品質,構建科學規劃美、生產發展美、創業富民美、村容村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格局;60個整治達標村重點推進廁所革命、汙水治理等基礎工作,營造乾淨清爽的人居環境。打造出「水韻馬莊」「書香小吳」「印象四清」「田園磨石塘」等10個示範節點及農谷大道等示範線路,馬莊村、小吳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香包火了之後,我們沒有『坐吃山空』,你看,這是我們推出的新產品『香包手鍊』,銷量一直不錯。」馬莊村一位正在做香包的藝人告訴記者。
馬莊村不斷更新香包產品,打造特色香包品牌,已經成為了「賈汪特色」經驗,下一步,馬莊村還將依託潘安湖生態資源稟賦,搶抓科教創新區建設機遇,堅持打生態牌、走生態路,重點發展鄉村旅遊、高效農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近年來,賈汪區同步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方力度,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精品民宿、農家樂、採摘體驗等綠色富民項目,把農區變景區、農產品變禮品、節氣變節日,推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可複製、可借鑑的宜居宜業宜遊「賈汪特色」經驗。
■打造新時代文明陣地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這幾年是親眼看到咱們村民在富起來的同時,精神文明、道德素質也在提升。」大吳街道小吳村村民顏振龍在小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對記者說,「咱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兒童樂園、棋牌室、書法屋等,村民都喜歡到這兒來。」近年來,小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傳播思想、實踐文明、解憂幫困、成就夢想的「百姓之家」。
小吳村按照該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要求,打造了五大陣地,理論宣講服務、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科技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按照賈汪區提出的「貼近群眾需求,在服務群眾中引領和凝聚群眾」的要求,展開文明實踐五大工作內容,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通過這一系列的文明實踐活動,目的就是提升老百姓的思想道德,一體化整體推進。」小吳村黨總支書記李季說。
小吳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只是賈汪區的一個縮影。作為首批國家級試點單位,賈汪區充分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 」陣地,文明禮儀等理念入眼、入耳、入心、入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同頻共振,在邁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環境變化明顯,村民生活富裕,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正變成賈汪鄉村的新常態。(蔣新會 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