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位身為年輕父母的朋友問我:
「我最近看到好多閃卡訓練課程的推廣,感覺好像對孩子潛能開發很有好處的樣子。上吧,怕又是一些噱頭,花了沒有必要的冤枉錢;不上吧,又怕這種訓練真的有用,人家上你不上,你家娃就落後在起跑線上了。所以我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上這個課呢?」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市面上的閃卡課是什麼樣子,找到的視頻跟前一陣子的量子速讀有一拼:「老師」以很快的速度「刷刷刷」地一邊抽卡片,一邊讀出卡片上的名稱,說是對孩子進行記憶和注意力以及其他能力的訓練。看完視頻我不禁感慨——他們閃這麼快是怕我學會了嗎?
關於閃卡課有什麼好處,這些培訓機構的話術一般如下:
「兒童階段,特別是6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如果不加以科學訓練,兒童長大之後就會變成徹頭徹尾的左腦人,失去左右腦平衡和全面發展的機會。在高速大量閃卡的過程中,孩子會自動關閉左腦,打開右腦大門,接受圖像的處理,培養右腦瞬間記憶的能力,還可以創造左右腦的連接途徑……」
另外一段話術:
「通過閃卡學習,孩子快速提高以下能力:提高悟性和情商,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 ,鍛鍊超強的知覺能力,有獨特的創造力,活化大腦細胞,提高大腦實物想像力,快速運算能力,快速記憶能力,活化眼部杆狀細胞和錐形細胞,訓練視覺影像記憶 ,訓練瞬時記憶,增強照相記憶功能。」
下面我要從三個方面剖析上面這些內容,覺得「太長不看」的人可以直接看結論:
以上話術都是
我發現閃卡訓練似乎也分不同種類。
1、一種閃卡是正面是圖形,背面是圖形所對應的名稱
這一種「閃卡」,我分析是起源於德國心理學家Leitner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並且從英國流行起來的一種輔助教學的形式。
這種閃卡訓練,就是在小卡片的正面寫下問題或提示,背後記下答案,並按照難易程度分組,用來記憶生詞、歷史事件、數理化公式等等,這種多感官刺激、分組、分策略的學習方式,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記憶。
但這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方法了,現在都已經是多媒體教學時代了,各類輔助教學輔助記憶的方法太多了,所以這種閃卡的優越性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而且人家也沒說,這種閃卡學習的方法,需要「刷刷刷」。
2、另一種是圖片正面是各種點點,背面對應著各種數字。
這種滿是點點的閃卡,應該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腦科學家杜曼(Glenn Doman)發明的,用來訓練腦損傷兒童的康復手段(而且也是他們一系列訓練中的一個步驟而已)。
這種閃卡訓練,也被商家作為早教手段,在美國相當流行過一陣子,但是隨著接受這些早教訓練的兒童長大成人,大家就發現了,這些孩子並沒有被發掘出什麼天賦和潛能。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一般這種針對有器質性腦損傷兒童的康復訓練,原理其實就是通過不停地、重複地、強化地訓練,讓患兒在多感覺通道的刺激下,提高對外部刺激的接受能力(而且,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也是一直備受質疑的)。對於腦運作正常的健康兒童來說,這種訓練完全沒有什麼必要,更不存在提升智力、開發腦資源、挖掘潛力之類的作用。
所以上述兩種閃卡訓練的方式,可以說都已經被時代淘汰了。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過去的閃卡訓練被淘汰了,但是現在的閃卡訓練課和他們過去的也不太一樣,也許是經過論證和改良了的呢?我們怎麼判斷,現如今的這些閃卡是不是對開發智力真的有效呢?
可以這樣說,凡是說到「開發右腦」「連接左右腦」「訓練左右腦平衡」的,都是大忽悠。
這時鹿sama舉手提問:「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確實說過,左腦是理智腦,和數理化類學習相關,右腦是情緒腦,和文學藝術這一類感性的學習相關,難道不對嗎?」
我說:「請你掐指一算,你小學一年級,距今都多少年了。」
關於「左右腦分工」這樣的理論,是在上世紀70年代被提出的,這種觀念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有影響力。但是這種理念,距離今天2020年已經過去快50年了。隨著科學的進步,腦成像技術手段的不斷成熟和更新,我們現在已經發現了「左右腦的分工」是一種誤讀。
過去掃描腦部,是只能觀察靜息態下的成像,得出的結論也是片面的,畢竟你只看到了某些瞬間的腦區激活;但現在掃描腦部,就可以進行動態的觀察和監測,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人的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或者認知的發展,哪怕就是邁出一個小步子,哪怕就是認識一張小卡片,一定都是伴隨著全腦的連接和協作的,不存在「左腦負責什麼,右腦負責什麼」的理論,更不存在「開發了左腦就會怎樣厲害,開發了右腦又會怎樣牛x」的情況,因為左右腦不能分割開來單獨開發。
「全腦開發」這個概念本身是沒問題的,但是,現在「全腦開發」的概念也被很多商家曲解、濫用了,有空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另外寫一篇展開講。
至於說幫助你的孩子「連接左右腦」「訓練左右腦平衡」啥的,就更不存在了。因為只要你是腦部發育正常的人,左右腦天然就是連接的;如果你連接不好,就會成為「裂腦人」。
裂腦人是上世紀40年代因為癲癇病被實施了「胼胝體切斷」手術的人,他們的大腦兩個半球被分割開來, 左右腦之間信息互不相通,行動也無法協調配合,一個對正常人來說很簡單的動作,他們可能都做不到。
我還看到有一些視頻,經過培訓機構老師的閃卡訓練後,很多幼兒,甚至嬰兒,似乎真能記住老師講的圖片上的內容。
對此,機構老師給出的解釋是:「閃卡是視覺通路的訓練,通過快速大量地看閃卡,能夠培養孩子大腦中的照相記憶能力,提高視覺記憶,開發瞬時記憶。」
雖然用了很多專業術語,但其實這番話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我們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通常將人的記憶分為三種: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是由刺激感覺器官所引起的短暫記憶(比如視覺記憶、聽覺記憶等),通常時間在1秒鐘以內,所以也有人稱它為「瞬時記憶」。可能這就是培訓機構所說的「照相記憶」。
瞬時記憶很容易消失,只有瞬時記憶經過大腦反覆地複習和深加工,才能進入短時記憶。短時記憶一般持續時間在1分鐘以內。(比如那種「將卡片翻過去,讓你回憶哪張圖在什麼位置」的遊戲,用的就是短時記憶,剛翻過去時你可能記得,但過1分鐘再問你,你可能就不記得了。)
短時記憶如果不被複述或深加工,也會被遺忘;如果經過反覆複習、運用或深加工,短時記憶就可能會被輸入到長時記憶。長時記憶可以保存短則1分鐘以上,長則一輩子。只有進入長時記憶的記憶,才可能被提取(就是以後能回憶起來)。
所以這樣就不難理解「閃卡訓練」做的到底是什麼了,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地重複,將瞬時記憶轉化為短時記憶而已(說白了就是一種機械的記憶訓練)。但是如果沒有持續的注意力參與,沒有概念層面、特徵層面的深加工,則很難進入長時記憶。因為僅僅是(視覺記憶、聽覺記憶這些)感覺記憶的複述,其深加工水平是很低的。
而且這種沒有結合特徵和概念層面的記憶,說實話記住了也沒有多大用處,即使能夠進入長時記憶,將來提取出來又能怎麼樣呢?
舉個例子說吧,比如,你用正常的語速,給一個合適年齡(比如5歲)的孩子講解圖片:「這是天安門,有600年歷史,以前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家城門,現在是我們首都北京的偉大地標。」反覆複習之後,這些概念和特徵進入長時記憶,孩子見到天安門,就能知道天安門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意義,繼而會引發更多思考。
如果你僅僅用閃卡訓練,對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刷刷刷」地閃過,即便這個孩子是個天才,在5歲那年見到天安門的時候,居然還能提取出這段記憶:「這個我在閃卡上見過,是天安門!」那然後呢?
當然,卡片確實可以通過圖形、色彩的刺激來幫助孩子記憶,但是你也得輔以正常的語速和正常的講解,來幫孩子理解記憶才行。光是靠故弄玄虛的「刷刷刷」,並不能達到家長想要的「智力開發」效果。
現在也有一些觀念說,閃卡訓練有很多壞處,因為這種靜止的視覺訓練法對於低齡兒童來說,關閉了思維和運動的連接。這個雖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我覺得也沒那麼誇張,畢竟孩子也不是常年關在一個封閉空間裡只進行閃卡訓練,他也還是可以通過別的途逕自己摸索,自己建立思維和運動的連接的。所以已經做過閃卡訓練的家長也不要太過焦慮,也不至於做過幾次閃卡訓練就把孩子閃傻了。(它最大的壞處可能就是浪費錢和浪費時間,唯一的好處就是家長能練練貫口)。
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閃卡訓練並不能開發智力。真正能開發孩子潛能的,是培養他們的求知慾,放手讓他們想像、探索和尋找興趣所在,引導他們思考、分析和判斷。而不是急功近利地開發哪半邊的腦子,培訓哪種記憶。
希望家長朋友們在面對這些「智力開發」的培訓課程時,都能學會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