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兩天,群裡有位媽媽分享說:他家孩子參加了左右腦思維訓練課程,短短3-4節的時間,記住了將近80-90個詞彙!
大家都很好奇,問他參加的是什麼課程,這位媽媽自豪地說:「老師每節課會拿一些卡片在孩子面前呈現,然後快速閃過,同時還會說些無釐頭的話,比如在雪地裡製作飛船等,孩子就記住了「雪地」和「飛船」兩個詞,越離奇孩子記得越深刻!後來記憶得也越來越快!」
她還說:「有個圈裡的家長孩子剛滿月就開始進行閃卡練習了,可不能落下!」
此言一出,群裡不少家長的焦慮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與此同時還有質疑聲。
想想也是,現在鋪天蓋地的全腦課、思維課裡
都有「閃卡」這個項目,而且會被作為賣點加大宣傳力度,導致家長覺得不學就會缺少競爭力,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然而,從眾心理背後,即便報名了思維課,學習了閃卡內容,也是囫圇吞棗,不知所以然。
被吹噓得神乎其神的「閃卡」,果真有如此功效嗎?「閃卡」開發右腦到底是科學還是炒作?想了解這麼問題,家長應該先明白閃卡到底是什麼。
01什麼是「閃卡」?
閃卡說白了,就是藉助孩子的短期記憶,在有限時間內讓他們記住更多的卡片內容!
老師會把各種需要記憶的卡片挨個展示,讓孩子無意識間被吸引,先記住一部分。孩子喜歡閃頻較快的事物,老師閃得越快,孩子的興趣點越高,記住的也就越多。
因此,會家長覺得閃卡太神奇,一節課就有效果,更有甚者將其「神化」了。
之前有新聞報導過
「閃卡盲讀」,孩子閉著眼睛,嘴裡念念有詞,就知道書的第幾頁寫的什麼內容。
不通過視覺就能達到高效記憶的神奇效果,讓家長驚呼「神童在世」,於是紛紛報名。
說到這,是不是很多家長也開始蠢蠢欲動了?別急,下面還有轉折。
02「閃卡」的前世今生
閃卡最早的發明者是美國心理學家格連·杜曼,最初的用途是治療腦癱兒童。
而且,科學界對這個方法也存在著爭議,格連·杜曼發布的一些論文,也存在錯誤的方法和誇大的描述,
缺少必要的對比實踐作為佐證。
美國兒科協會,對閃卡「治療」的態度也不樂觀,並不提倡。
然而,格·連杜曼的學生七田真,又將閃卡進行了推廣,並賦予其「高效記憶法」、「左右腦思維訓練」等標籤,進行脫離現實的商業化宣傳。
他聲稱通過科學方法,能激發大腦潛能,讓孩子達到記憶的最高境界——照相機記憶法!眨眼睛的功夫,就能記住一頁書。
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通過「閃卡課程」真正達到這個水平,七田真本人也沒有,但還是有很多家長前僕後繼、樂此不疲!
家長可別因焦慮交「智商稅」,從根本上來說,「閃卡」在孩子眼前快速閃過的方式,
無異於超前教育。在他不理解這些詞的含義之前,就要被強行灌輸概念。
而且,依靠閃卡過早開發孩子右腦潛能,可能會是「無用功」,甚至還會造成傷害,美國已經叫停對健康的學齡前兒童運用「閃卡」了。
03對學齡前兒童使用「閃卡」,會有哪些危害?
1)傷害視力
孩子本身願意看閃頻快的事物,短暫的視覺停留不代表看清,更不能代表孩子看懂。
老師為了吸引孩子專注力,會用各種辦法,最常見的就是那句:小眼睛看老師!
這種機械化的視覺引導,其實是無效的,孩子會刻意努力看一下,
用力瞪眼睛,反倒增加視覺疲勞。
久而久之,孩子就進入視覺模式化,瞪眼注意,增加用眼壓力。
2)不符合孩子的學習規律
閃卡只是利用了不斷刺激孩子的視覺產生短期記憶,但也並非對所有孩子管用。
如果不是視覺型學習的孩子,必須要有豐富的語言渲染,才能感興趣並記住,這屬於聽覺型。
每個孩子的學習通路都不一樣,我們不能讓願意通過多聽來學習的孩子使勁看,這樣不就越學越煩躁了?閃卡並不是因材施教。
還有的孩子可能最開始效果還行,可後來說:「媽媽,這個課沒意思。」
詢問原因,孩子回答:「老師每次都是那幾個招數,我動一下,她就提示我「看老師」,有時我想動一下都不敢,就怕沒記住!」
這樣的孩子本身聰明,有自己的想法,但啟動模式化學習會受不了。
真正的聰明是耳聰目明,也就是說,
孩子是通過感官學習的,利用視、聽、嗅、味、觸等多重感官認知世界,在玩兒中用身體感受,才能達到自主記憶,並轉化為長期記憶形成學習習慣。
3)對記憶力也沒多大幫助
利用短期記憶記住的事物,是不長久的。
尤其是閃卡上的內容,短期看起來效果顯著,實則如果缺少反覆刺激,
就會被孩子的大腦篩選出去。
孩子的大腦3歲前雖然是敞開的,但並非所有的學習模式都是「快閃」,利用速度幫孩子記憶的,你不練就會失效。
就像我們臨時記住一個驗證碼,如果不反覆默念,很快就忘了!
學習還是要經過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再到有意後注意,才能慢慢養成,絕非以速度取勝。
04閃卡只是工具,不要太過神化
家長應該正確看待閃卡,這只是一個工具,適用於孩子學習,而不適用於「右腦開發」。
不要期待依賴閃卡能給孩子帶來什麼,也不能把它看得太神了,對學齡前孩子使用是不合適的,只會導致超前教育,扼殺學習興趣。
再者,所謂的右腦開發也是不科學的,人類的大腦
不能簡單地被劃分為左腦和右腦,幾乎所有行為都需要左右腦配合引導。
難道開發右腦時,讓左腦先「睡」一會兒?
因此,正確的早教方式是幫孩子掌握自己的身體,用各種感官探索和認知這個世界,真正動起來,而不是坐在那裡看不斷閃過的卡片。
真正的「閃卡」,應該是
輔助孩子學習記憶的工具,就像思維導圖一般,針對孩子的個性練習,而不是神乎其神的課程。
而且,家長要對其擁有正確認識,使用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玩閃卡有沒有做到生動有趣,多感官導入?
是不是每次都有對之前閃卡進行複習?
教學方法的靈活度也很重要,只是單純拿出卡片反覆記憶不行,一定是可以摸、可以玩、可以創造的,和實物聯繫在一起的,場景的體驗式學習才能幫助孩子理解記憶。
05使用「閃卡」的正確打開方式
閃卡不要只圖「快」和「閃」,這對孩子更多的是傷害。
1歲前:
孩子的視覺對紅、白、黑三色較為敏感,7個月前,家長可以買黑白大卡、紅黑大卡拿給孩子看,圖大無字,簡單描述即可。
主要是看看孩子的視覺能否追蹤到卡片,而讓他們聽到詞彙是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不要過度追求效果。
另外,也不能過快展示,應該
慢慢跟隨孩子的視覺移動進行調整!
後期可以換成彩色大卡紙板書,讓孩子慢慢接受其他顏色,強調親子閱讀和伴讀,增進親子聯結,同時更好地加強記憶力。
1-3歲:
孩子進入形象記憶,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看圖,將圖和詞彙對應,
用遊戲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參與感。
利用好奇心,讓孩子對圖和詞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過渡圖和圖、詞和詞之間的思考。
這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家長陪伴著一起體驗,必須讓孩子「玩中學」,才是符合認知規律的。
3歲以上:
家長可以化形象為抽象了,通過記憶遊戲讓孩子記住詞彙。
比如準備三張內容不同的卡片,對其中一張進行命名:「這是燈塔。」
再問「這三張哪一張是燈塔?」這是辨別的過程。
最後指著燈塔問:「這是什麼?」讓孩子回答:「這是燈塔。」這是記憶重現的過程。
利用
命名-辨別-記憶重現三階段認知,孩子的記憶才會更牢固,每次只強調一樣且反覆刺激,增進理解,才能真正形成穩固的記憶。
看了上面的方法,是不是恍然大悟?
閃卡只可作為工具,並不是什麼「早教神器」,一定不要過早練習,真的只是浪費時間精力,到頭來所獲無幾。
遵循孩子成長發育規律,巧妙利用工具助力,才能讓孩子在科學的教養方式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