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有一個老同事突然聯繫了我,她說最近有一種「速讀」課,可以讓孩子練習一目十行,快速閱讀。這讓她覺得這非常神奇,還問我怎麼看待以「閃卡」形式為主的右腦開發課程。
閃卡,到底要不要使用,對孩子好還是不好?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趁著這個機會,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閃卡的那些事。
閃卡(Flash Cards)最早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美國格連·杜曼(GLENN DOMAN)發明的一種視覺刺激卡片。在很多以右腦開發的思維課程裡,我們會看到老師通過快速閃動卡片的方法,以一張一秒不到的速度,把卡片進行反覆的交疊替換,同時念出對應的詞彙,讓孩子被動記憶這些詞組。
一面是數字,一面是紅點
閃卡最開始主要為圓點卡,後來逐漸有了更多的衍變。
比如說中文卡、英文卡、國旗卡、百科卡等不同主題和類型的卡片。
對於閃卡的使用,多年來一直有許多爭議,支持者和反對者的各有各的觀點。
支持使用閃卡的家長和機構以「左右腦思維訓練」作為標籤,主張開發右腦,認為大腦還有90%待開發。而右腦開發就是使用各種適合右腦工作的方法來激活右腦,使它的潛能得到發揮。
我們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即左腦和右腦。左右兩個半腦有不同的分工,比如說左腦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而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
支持閃卡的人士認為, 六歲前是右腦最活躍的階段,儘早對孩子進行感官訓練,可以促進孩子的右腦發育。而通過快速閃動的「閃卡」,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感官,培養他們的記憶力、觀察能力、思維力、專注力、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
孩子可以運用這些豐富的內容,潛移默化的輸入信息,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且通過不斷地重複,就能輕易做到增強記憶能力的效果。堅持使用閃卡給予孩子輸入,一個幾歲的孩子,詞彙量就是可以是同齡人的兩倍甚至以上!這樣的「效果」,不免讓人驚嘆!
全腦思維訓練以及「閃卡」風靡一時,然而對它的質疑也是有增無減。反對使用閃卡的家長和部分專家認為:閃卡最開始就是針對大腦受損的智障兒童設計的,用這種方法放在正常兒童身上進行「訓練」可能得不償失。
因為閃卡模式是填鴨式的灌輸,它強調的是孩子被動的輸入和吸收,訓練孩子的被動記憶能力,而不是孩子的主動思考和創造能力。
另外閃卡一張不到一秒的快速的閃動,對於視覺正在處於發育過程中的孩子,是否會造成視覺損傷,也產生了一定的質疑。
對於大腦的認知和使用,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探索的重點。我們的人腦確實是有左腦右腦之分,但是所謂的「右腦開發」或者「全腦開發」,還是存在不少的疑點。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曾對閃卡做出評論:
這種治療方案基於過時的、過於簡單的大腦發展理論。現有的信息不能支持提議者關於這種治療方案有效的說法,其使用仍然是沒有保證的……
與此同時,無論是兒童神經精神學、認知發展心理學等各組織也對這種模式治療提出了質疑。比如說研究證據不足、誇大效果等等。
我們的左右兩邊大腦的信息,是通過胼胝體在左右腦之間進行交互的,這個過程只需要1-2毫秒的時間。單獨只開發左腦或者右腦的理論,我個人保持懷疑的態度。
我們再來看看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在閃卡教育中,雖然孩子通過強輸入快速習得了很多語言,但是這些語言是在他不理解這些詞的含義之前,就被強行灌輸的概念。
我們知道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聽、說、寫、讀是環環相扣的。口語先於書寫語,而書寫必須由口語來支持,這便是孩子自然學習語言的邏輯。一歲前的孩子,會通過不斷的「聽」,吸收父母說話的聲音,逐漸再模仿我們語言進行表達。
在真實的語境中,孩子學習了說話的邏輯、表達的含義、與他人溝通的認知,最後才能將言語和文字對應起來,了解其中的含義。
這個過程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閱讀的基礎是理解。如果你不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就算能認得幾千萬字,又有什麼意義呢?
真正的教育,一定不是揠苗助長,而是需要激發孩子內在的自我驅動力,能自我引導,自我學習,自我肯定。而閃卡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大人「閃」的動作,由大人控制「閃」的速度、「閃」的內容,而不是孩子自主的探索和體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閃卡一定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增量,但是這種知識只重點運用到了視覺感官,是單一且薄弱的。蒙特梭利曾說:
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
荀子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語,比如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說的都是「聽不如看,看不如動手做」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學習最重要的尊重孩子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和成績。
閃卡要不要使用,我們需要參考科學的結論,同時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你和孩子的方式做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判斷能力的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學習環境,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
你們會給孩子選擇用閃卡嗎?或者有上過右腦開發的課程嗎?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哦。